小黑领噪鹛
小黑领噪(学名:Garrulax monileger),是林鹛科噪鹛属的一种中型鸟类。
形态特征
小黑领噪鹛雌雄羽色相似。前额、头顶、枕橄榄褐色或棕橄榄褐色,后颈棕色或栗棕色,形成一宽阔的棕色或栗棕色领环。背、肩等其余上体包括两翅覆羽和尾上覆羽概为橄榄褐色,外侧飞羽外橄榄褐色或灰亮白色,其余飞羽褐色或与背同色。中央两对尾羽和外侧尾羽基部与背同色,其余尾羽黑色具白色或棕色端斑。眼先、眼上下和眼后纵纹黑色,眉纹白色细而长,耳羽灰白色,其上下缘具黑斑或黑纹不明显。颏、喉白色,其后缘微棕;胸、腹亦为白色有时微沾棕色,胸部有一黑色横带,有的向两侧延伸至耳羽后下方;两胁褐色或棕黄黄色,尾下覆羽淡棕色或淡棕黄色。
虹膜黄色,嘴黑褐色、尖端较淡,脚淡褐色或肉褐色,爪黄色或黄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78-85克,♀75-90克;体长♂270-290毫米,♀270-290毫米;嘴峰♂24-27毫米,♀25-27毫米;翅♂118-131毫米,♀118-131毫米;尾♂123-140毫米,♀123-145毫米;跗♂40-43毫米,♀41-43毫米。(注:♂雄性;♀雌性)
分布范围
分布于尼泊尔、锡金王国、不丹、孟加拉国、印度阿萨姆邦、缅甸、泰国、老挝、越南、中国(云南省西部盈江县、芒市、监沧、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景东彝族自治县、西南部沧源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湖南资兴,福建省,广东九龙山、连平、大埔和海南岛等地),以及柬埔寨。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生活习性
迁徙:留鸟。
习 性:喜成群,常呈数只或10余只一起活动,有时亦见与黑领噪鹛及其他噪鹛混群活动。多在林下地上草丛和灌丛中活动和觅食,见人立刻潜入密林深处,不易看见,有时也见一只接一只地鱼贯飞行穿越林间空地,飞行迟缓、笨拙,一般不做长距离飞行。喜鸣叫,常常吵嚷不休,甚为嘈杂。
食性: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营巢于低山阔叶林中,通常置巢于林下灌丛、竹丛或小树上,巢的开头为杯状。结构较粗糙、松散,主要由枯草茎、草叶、青竿竹、根和苔藓植物等材料构成,内垫有金鱼藻茎和草根。每窝产卵通常4枚,偶尔也有多至5枚和少至3枚的,卵多为长卵圆形,深蓝绿色,卵的大小平均为28.4mm×21.3mm。
近种区别
小黑领噪鹛和黑领噪鹛非常相似,野外很难鉴别。但黑领噪鹛体型稍大,眼先棕白色,耳羽黑色而杂有白色纵纹,胸部黑色胸带常中断或有时仅由一些连续的斑点形成。注意观察,亦不难区别。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种群现状
小黑领噪鹛在中国种群数量部分地区较普遍。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The Red List Partnership.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24-02-07
(2023年)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告 - 规范性文件 - 宁乡市政府门户网站.(2023年)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告.2024-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