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水雉
非洲水雉(学名:Actophilornis africana)又名非洲水雉科、长脚雉,为鸻形目雉鸻科非洲雉鸻属大型鸟种,体长31厘米。以昆虫为食,捕捉水生昆虫的美国白灯蛾、小螃蟹、蜗牛,也吃植物的种子。分布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津巴布韦、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博茨瓦纳等地区。
形态特征
非洲水雉体长31厘米,体重137克。雌雄同色,雌鸟较雄鸟大,有额甲呈蓝色,眉和颈部背呈黑色,背部、翅膀呈板栗色,腹部白色,翼尖黑色,和其他雉鸻一样腿很长,脚趾巨大,是比较容易辨别的水鸟。外形漂亮,双腿修长,脚趾巨大。
分布范围
非洲水雉原产地为安哥拉、贝宁、博茨瓦纳、布基纳法索、布隆迪、喀麦隆、中非、乍得、刚果、科特迪瓦、赤道几内亚、埃塞俄比亚、加蓬、冈比亚、加纳、几内亚;几内亚比绍、肯尼亚、利比里亚、马拉维、马里、毛里塔尼亚、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尼日尔、尼日利亚、卢旺达、塞内加尔、塞拉利昂、索马里、南非、苏丹、斯威士兰、坦桑尼亚、多哥、乌干达、赞比亚、津巴布韦。繁殖地为南苏丹。
生长环境
非洲水雉栖息于水草繁盛的潟湖、池塘、沼泽及水流平缓的河流,也见于水生植物茂盛的水坝。
生活习性
非洲水雉腿很长,脚趾特别长,所以能够任大薸和荷叶等水生植物上随意且安全地走动。常在睡莲、荷花等水生植物上行走觅食。以昆虫为食,捕捉水生昆虫的美国白灯蛾、小螃蟹、蜗牛,也吃植物的种子。求偶行为比较复杂,叫声较响亮,比较吵闹,飞行时不停发出清脆的叫声。
繁殖
非洲水雉实行一妻多夫制,繁殖季节从本年的11月至次年3月,雌鸟聚集在沼泽栖息地,具有很强的攻击性,争夺雄鸟和领地。雌鸟与众多雄鸟交配,产卵多达30窝,每窝一般4枚卵,呈黑褐色,雄鸟负责孵卵并照顾后代,孵化期18天。
雌性通常比雄性体形更大,占主导地位。雄性和雌性都参与筑果,但孵蛋的只有雄性。事实上,雌性会将鸟卵丢给雄性孵化,然后去与下一只雄性配种,再留下另一窝鸟蛋。非洲水雉的巢由草和芦苇松散地编织而成,摇摇晃晃地漂浮在水上,且不防水。为了保持鸟蛋干燥,雄性得将它们裹在翅膀底下。幼鸟一孵化出来,就迅速离开鸟巢,因为鸟巢里一又潮湿又不舒服,然后在雄性的照顾下觅食。如果感到有危险,雄性会将幼鸟裹在翅膀下,大步流星地跨过池塘,到达安全的地。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非洲水雉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天敌较多,蛇、水獭亚科、水貂很一些猛禽等天敌常捕食非洲水雉的早成雏和鸟卵。
保护级别
非洲水雉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