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罗马字
教会罗马字原本是19世纪时由基督教长老教会在福建厦门所创造并推行的,因此后来被外界称为教会罗马字。但是教会罗马字经过发展,使用者不仅包括了福建省和台湾的闽南语人士,也有人用之来书写以梅州市区(含梅江区、梅县区区)梅城口音的客家话和高山族语言,因此,教会罗马字已经不限于教会和闽南语。由于是历史最悠久、最普遍被使用的台湾话罗马拼音系统。
在中国大陆,这套方案主要在学界用于与闽南方言拼音方案作对照。此时,教会罗马字常被称作甘为霖方案或《厦门音新字典》方案。
概述
名称
根据张学谦(nd)的说法,“白话字”这个词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要区别三种不同的汉语书写方式。第一种是采用文言的汉诗、汉文当作主要工具的书写方式,过去的闽台口语将这种方式称之为“孔子字”。第二种则是采用官话的白话文书写方式,被称之为“唐人字”。第三种则是漳泉人士日常使用的白话,因为这种书写系统既不是高深的汉文,也不是非母语的官话,而是记录日常生活的口语语言,所以叫做“白话字”。
虽然有人将“白话字”称之为“教会罗马字(Church Romanization)”,但是,大多数现在提倡白话字的学者,都不赞成采用这个名称来称呼这个文字。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这个称呼会让人联想到教会,“然而实际上,非教会人士使用白话字反而比教会人士还多”(张学谦 nd;张裕宏 nd)。
字母
教会罗马字使用17个基本拉丁字母(A, B, C, E, G, H, I, J, K, L, M, N, O, P, S, T, U)、二个变体字母(O͘, ⁿ)、五个二合字母(Ch, Kh, Ng, Ph, Th)、一个三合字母(Chh),另外还使用五种附加符号来标示声调。
• 其余九个基本拉丁字母(D, F, Q, R, V, W, X, Y, Z)仅在书写外来语时使用。
• Ch, Chh, J, S 后接 i 时会形成颚化音,故有时会将Chi, Chhi, Ji, Si视为合成字母。
音标系统
子音
汉字为传统十五音,但“毛、耐、雅”十五音里没有;另十五音有零声母“英”,教会罗马字不标。
在部份早期文书当中,曾经以ts来取代后方不是接元音/i/与/e/的ch,如:tsa。
除了字首以外,p、t、k、h也可以放在字尾形成一个闭音节,但此时h表示的为不送气声门塞音/ʔ/,如:Pe̍h(白)。
1.
汉字为传统十五音,但“毛、耐、雅”十五音里没有;另十五音有零声母“英”,教会罗马字不标。
2.
ts
3.
p
元音
• 有些腔调的o是发成半闭后圆唇元音 [o]、半闭后不圆唇元音[ɤ] 。
• 鼻元音不需要子音单独也能成为一个音节,如:n̂g(黄)。
• 要标注鼻音时,在整个音节的右上方加上“ⁿ”,如:koaiⁿ(关)。
声调
以下以a为标注范例
• 七声调区,第6声(阳上)并入第7声(阳去),是为声韵学上“浊上变去”。
• 第4、8声为入声。
• 入声韵尾:有-p、-t、-k、-h四种。喉塞音韵尾-h仅会出现于白读。
• 若为双元音或三元音时,教会罗马字调号标注以元音的响度判断优先级:“a\u003eo͘ =o\u003ee\u003eu\u003ei”。如:hóe(火)、káu(狗)、chúi(水)
• 鼻元音m及ng标在m与n的上方,如:khǹg。
拼法演变
音节
以下为教会罗马字的音节列表
书写规则
连字号
教会罗马字音节与音节之间以连字号相连,但单词与单词之间以空白断开,如:Tâi-pak Chhia-chām(台北车站)。但是,方向补语、可能补语、程度补语、结果补语、动作量补语、代词宾语、语尾、助词等读为轻声的音节前方,须加上两个连字号而非单一连字号,如:Tân--sian-siⁿ(陈先生)、khàu--chhut-lâi(哭出来)。
字首大写
同英文之书写习惯,在每一句的句首第一个字母需要大写,另外在人名、地名、书名等专有名词的每一个词之词首,也以大写书写,如:Chheng-hôa Tāi-ha̍k(清华大学)、Liâu-chai Chì-īⁿ(聊斋志异)。关于人名之书写,人名为汉字者(中、日、韩、越等)须在姓与名之间以空白断开,姓与名第一音节的字首皆以大写书写,如:Lîm Gí-tông(林语堂);若非汉字之人名,一般称呼其姓,则全部以连字号相连并在首字大写,如:Hut-lân-khek-lîm(佛兰克林)。
分词连写
教会罗马字单词一般来说三个音节以上开始出现分词连写的问题,原则上以三个音节为上限(可能仍然有例外),单词内以连字号彼此连结,单词之间则以半角空白分开,详细规范分述如下。
名词
• 合成名词连写,如:pêng-iú(朋友)、thâu-mn̂g(头毛、即头发)。
• 名词加上附加成份时连写,如:í-á(椅仔,即椅子)、lāu-bú(老母、即母亲)。
• 名词重叠合成新词时连写,如:nîⁿ-nîⁿ(年年)、kù-kù(句句)。
• 在专有名词中,中、日、韩、越等国的汉字姓名要把姓名分写,名连写,如:Kam Ûi-lîm(甘为霖);非汉字姓名多半写其姓,因为无法再分割因此全部连写,如:Nái-tin-gé(南丁格尔)、Pôe-kin(培根)。
• 地名、机关名、法规名等专有名词若为两个音节以下必定连写,如:Tâi-ôan(台湾)、Hú-soaⁿ(釜山);四个音节以上可分割者要分写,如:Tī-an Kéng-chhat-hoat(治安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但针对三个音节以上的专有名词,其专名与通名之间是否应分写之部份,仍无强制规定,如:San-hái-koan v.s. San-hái koan(山海关区)、Má-ta̍t-ka-su-ka-tó v.s. Má-ta̍t-ka-su-ka tó(马达加斯加岛)。
• 单纯的方位词tiong、téng、lāi等,前方有名词时连写,如:sim-tiong(心中)、tiⁿ-téng(天顶、即天上)、pak-lāi(腹内、即肚子里);合成的方位词则与前方的名词分开书写,如:saⁿ lā信息技术é(衫内底、即衣服里)、mn̂g āu-piah(门后壁、即门后面)。
动词
• 单纯动词或合成动词按照其原来音节数书写,如:khòaⁿ(看)、kám-kak(感觉)。
• 动词重叠时连写,但是中间插入趋向动词时中间应分写,如:kiâⁿ-kiâⁿ(行行,即走一走)、kiâⁿ-lâi kiâⁿ-khì(行来行去,即走来走去)。
• 动词后有趋向动词时两者连写,如:cháu--chhut-khì(走出去,即跑出去)。(备注:此时趋向动词与动词之间为双连字号,且趋向动词须读为轻声。)
• 动词与后方的时态助词之间连写,如:(离开了)、
• 断定词“sī”并定单独存在,与其他语词分写,如:I sī Tâi-ôan lâng(伊是台湾人,即他是台湾人);但“sī”与其他语词合成新词后即改为连写,如:m̄-sī(毋是,即不是)、lóng-sī(拢是,即都是)。
形容词
• 按照形容词原本的音节连写。
• 和动词一样,形容词重叠为AA型也连写,如:âng-âng ê(红红的);但若是AABB型则须分写为前后两组,如:chhóng-chhóng pōng-pōng(匆匆碰碰,即莽莽撞撞)。
数词与量词
• 两个音节以下连写,个位数与十位数之间也必定连写,如:saⁿ-cha̍p-jī(三十二)。
• 百位数、千位数、万位数、亿位数等前方若仅为1到9,则该数字与该位数两者之间须连写,如:saⁿ-chheng chhit-pah jī-cha̍p-káu(三千七百二十九);若前方为10以上,则两者之间应分写,如:sì-cha̍p-jī bān saⁿ-chheng(四十二万三千)。
• 数词中出现表示空位的khòng单独存在,如:nn̄g-pah khòng poeh(两百空八,即两百零八)。
• 量词前方的数词只有个位数时,量词与数词连写,否则分写,如:sì-tiám-cheng(四点钟,即四小时)、cha̍p-it tâi(十一台)。
• 序数的tē与后方数词连写构成一个词,如果后方还有量词则不连写,如:tē-jī-cha̍p-it hō(第二十一号)。
• 分母与分子之间分写,若中间插入则单独存在,如:saⁿ-hun it(三分一,即三分之一)、gō͘-hun ê saⁿ(五分的三,即五分之三)。
• 数字之间连写,表示概略性如:cha̍p-chhit-poeh hòe(十七八岁)。在数词与量词之间表示概略性的gōa单独存在,如:cha̍p gōa lâng(十外人,即十几个人)。
代词
• 代词必定单独存在。góa(我)、kúi(几)、pa̍Team Liquidâng(别人)、sím-mi̍h(什么)。
• 代词后方出现结构词ê,则两者合为一词,如:in-ê(的,即他们的)。
• 均按照本身词汇的音节书写,如:tio̍h(著,通:得、就、要)、í-keng(已经)、tùi(对)、kah(甲、徦,通:到)、kah(,通:同、和)、leh(咧,通:正在)、nā-tiāⁿ(通:而已)。
惯用语
• 分写至可以分割的最低程度,如:kok-thài bîn-an(国泰民安)。
历史
肇始与发展
1860年,清朝与西方列强签订《天津条约》,正式准许外国传教士去中国传教。但事实上在此之前,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传教士,就已经在闽南和台湾传教。
教会罗马字最初在厦门市正式推行是在1850年,但它的滥觞可以追溯到1815年马礼逊父子在马六甲开办的英华学院所拟定的汉语罗马字方案,教会罗马字的最初方案可能就是发源于英华学院的。后来外国传教士来厦门传教,就是使用这方案学习厦门腔闽南话。1844年-1848年,约翰·卢还在厦门编了一本《罗马化会话字典》(按即《厦门词汇》),显然也是为了帮助传教士学习厦门腔闽南话。由此可见,这种教会罗马字起初是为了外国人学习厦门话而设计的。
后来,传教士们为了让信徒们自己阅读《圣经》,就把原来为外国传士学习厦门话而设计的教会罗马字用来翻译《圣经》。第一个用教会罗马字翻译《圣经》的是养雅各,他用罗马字拼写《圣经》的一部分,即《创世记》中约瑟的历史记载。而第一个拿这种教会罗马字对教徒进行教学的是约翰·凡·涅斯特·打马字(John Van Nest Talmage,1819年-1892年),1850年他和养雅各、罗帝一起在厦门市的一个教会学校教学罗马字,使用的书就是养雅各翻译的《圣经》。
在闽南教会罗马字推行初期,罗帝编了一部《英中厦门本地话指南》(按即《厦门话课本》),1855年在广州市出版。之后,杜嘉德(Carstairs Douglas,1830年-1877年)根据约翰·卢的《罗马化会话字典》(《厦门词汇》)编纂了一部《厦门本地话或口语字典》(按即《厦门教会罗马字典》,1873年)。打马字先是于1852年编写了一本《唐话番字初学》,后来又参考杜嘉德的字典编纂了一部《厦门音字典》(1894年)。这些对于闽南教会罗马字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1913年,甘为霖(William Campbell,1841年-1921年)用教会罗马字编撰了《厦门音新字典》。
闽南教会罗马字产生以后,在教会里迅速传播,影响很大。它从厦门市传播到闽南各地,从福建省传播到台湾,从中国传播到东南亚。从1850年到民国初年,盛极一时,获得预想不到的效果。这些教会人士之所以会推动教会罗马字,是因为他们认为教会罗马字有以下的一些优点:
教会罗马字比汉字容易读,很快就可以学会;
教会罗马字比汉字还容易写;
不管是男女老少都可以学教会罗马字;
可以帮助教会的发展;
各行各业的人士都可以受益而获得相关知识;
教会罗马字也可以帮助汉字的学习。
1.
教会罗马字比汉字容易读,很快就可以学会;
2.
教会罗马字比汉字还容易写;
3.
不管是男女老少都可以学教会罗马字;
4.
可以帮助教会的发展;
5.
各行各业的人士都可以受益而获得相关知识;
6.
教会罗马字也可以帮助汉字的学习。
在以上所列的这些理由当中,除了第四点和宗教直接相关以外,其他的理由都是和教会罗马字的工具性用途相关的。
1920年代以后,由于国语运动兴起和注音字母的推行,教会不再宣传教会罗马字,但是教会罗马字的影响在教会里却不断扩大,许多教徒继续学习和使用教会罗马字,用教会罗马字读《圣经》,用教会罗马字写信。
根据1955年黄典诚先生的统计,当时闽南教会罗马字的传播地区和人数如下:
罗马字在台湾
政府压制和发展困境
在教会罗马字传入台湾之前,台湾第一个用来拼写当地语言的罗马字系统并不是“教会罗马字”,而是源于17世纪台湾荷西殖民时期、描写西拉雅语的“新港文”,其被使用的时间大概一直到19世纪初期为止。之后才有闽南语教会罗马字传入。
1880年代,是教会罗马字发展的高峰时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清代并不是一个现代型的民族国家,所以民间的文字推广运动并未遭受到国家的打压。因此,在台湾清治时期的末期,通晓教会罗马字的人不但不局限于长老教会的信徒,甚至在相当程度上还流传于一般民众之间,极盛时期拥有数十万人的读者人口(酒井亨 2003)。不仅如此,教会罗马字也开创了台湾新文学创作的基础。在1920年代传统汉字文人使用白话汉文书写创作之前,已有不少用教会罗马字,亦即罗马字书写的台湾新文学作品(蒋为文2004)。
然而,等到台湾成了日本的殖民地以后,殖民政府当局以片假名另造闽南语拼音系统,并透过教育体系等权力机构流通该新造的系统,以便打击、打压教会罗马字。1922年,台湾近代抗日运动中最重要的台湾文化协会成立后,在蔡培火热烈建议下,于1924年将教会罗马字的推广订为该协会的主要工作之一,并决定出版教会罗马字相关书籍。然而,蔡培火向日本台湾总督府所申请设立的教会罗马字研习班,不但未能得到许可,甚至遭警方以暴力镇压、禁止(酒井亨 2003)。最后,连以教会罗马字书写发行的《台湾教会公报》(原《台湾府城教会报》),也因妨碍日本殖民者的“国语(日语)运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迫停刊(酒井亨 2003)。
二战后,因为推行国语而打击教会罗马字的例子不胜枚举:1957年,下令禁止在教会公报中使用教会罗马字;1973年,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发行的Embree氏之《台英辞典》(使用教会罗马字)亦被禁止进口、没收;1975年,天主教玛利诺会与基督教台湾长老教会新译的闽南语圣经以及泰雅语圣经(均使用教会罗马字)亦被查禁;1984年教育部函请内政部制止教会使用罗马拼音传教;其他杂志一刊登教会罗马字马上就被查禁等(酒井亨 2003;董芳苑 1996;张裕宏 nd)。
1990年代以后的发展
随着台湾解严以后政治上的自由化,曾经因为倍受打压而沉寂了一段时间的教会罗马字,也在母语运动参与者的推动下慢慢重新恢复生机。1990年代,民进党执政的一些县市,开始用教会罗马字编小学的闽南语教科书,这是教会罗马字第一次正式进入公部门所设立的学校里面。后来,中国国民党又发布了以汉字书写台湾话的《台湾闽南语推荐用字表》及其拼音方案《TLPA》。由于这个方案(《TLPA》)的初衷是“注音方案”而非“文字”,因此它简化了些许教会罗马字的拼法,使之更易于电脑输入,如将声调符号改为数字标调、上标的小 n 改成平写的 nn 等。不过,这套方案却被一些人(如张学谦 2004)解读为国民党“分而治之、打压闽南语”的策略。
母语运动的推行者以不同的闽南语书写方式(包括教会罗马字),对闽南语的书写进行种种的实验。比如说《台文通讯》、《台文罔报》、《台湾字》、《TGB通讯》、《台湾乡土杂志》等刊物。以及〈5%台译计划〉、台湾罗马字协会等团体,在1990年代以后的积极进行推展教会罗马字(蒋为文 2001;陈郑弘尧 nd)。
此外,开始有闽南语运动的推行者将教会罗马字加以现代化、电脑化的工作。比如说开发和教会罗马字相关的文书处理系统(见郑良伟 1993;苏芝萌 1995等)。并有了网络线上字典、百科全书等。2004年6月底,ISO(国际标准组织)通过叶密豪等人联名申请将教会罗马字符号加入万国码(Unicode)之提案(张学谦 2004)。
文献及出版品
教会罗马字的出版品在各种不同领域都累积了不少文献。由于教会罗马字一开始是为了传教的目的而生的,宗教领域的文献自然在教会罗马字中占了相当程度的重要地位(蒋为文 2001)。第一本教会罗马字的新约圣经《咱的救主耶稣基督的新约》(Lán ê Kiù-chú Iâ-so· Ki-tok ê Sin-iok)在1873年由马雅各牧师编辑出版,第一本教会罗马字的旧约圣经《旧约的圣经》(Kū-iok ê Sèng-keng)则在1884年出版(以上两个书目系引自蒋为文 2001;Tada 200a, 2000b),对教会罗马字在早期台湾教会的推动有很大的帮助。此外,教会罗马字报纸《台湾府城教会报》则在1885年由巴克礼(Thomas Barclay)牧师发行。
至于,在非宗教领域的相关文献,除了上述教会罗马字字典和辞典的编辑以外,不论是在文学、数学、医学、社会评论等领域,也都有相关著作出版。比如说,倪为林于1897年出版的数学书籍《笔算的初学》(Pit-sòan ê Chho·-ha̍k)、戴仁寿(G. Gushue-Taylor)于1917年出版的《内外科看护学》(Lāi-goā-kho Khàn-hō·-ha̍k;英文名: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Nursing)、郑溪泮(Tēⁿ Khe-phòan)于1926年所出版的小说《出死线》(Chhut Sí-sòaⁿ)、蔡培火(Chhoà Poê-hoé)于1925年所出版的社会评论书籍《十项管见》(Cha̍p-hāng Koán-kiàn)等(引自蒋为文 2001)。
实例
美国航天飞机旅行者1号探测器(Voyager 1)是一艘无人外太阳系太空探测器,于1977年9月5日发射,截止到2010年仍然正常运作。旅行者1号上携带了一张铜质磁盘唱片,内容包括用55种人类语言录制的问候语和各类音乐,旨在向“外星人”表达人类的问候。唱片有12英寸厚,镀金表面,内藏留声机针。其中包括闽南语之问候语其意为:太空朋友,你好!你吃饱了吗?有空时,就到我们这儿来坐一坐。
产生和推行
教会罗马字产生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那时海运开放,外国传教士纷纷来华传教。他们为了使教徒很快能够阅读《圣经》,把它译成方言,用罗马字拼写。教徒们学会这种言文一致的方言罗马字后,不但可以读《圣经》,也用来学文化。
教会罗马字最早产生于福建厦门市,厦门话罗马字又叫“厦门白话字”,于1850年制订。在这之后,陆续出现了宁波话、潮州话、海南话、兴化话、神州话、莆田话、客家话、上海话、台州话、建瓯话、温州话、官话(北京话)等方言罗马字。这些方言罗马字在各地推行了几十年,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达到鼎盛时期,出版过17种方言的《圣经》,销数达10多万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厦门白话字”, 除了《圣经》(见图)外,还出版了《圣经故事》、《四书译注》、《闽南音圣诗》以及小学用的修身、历史、地理、生理、数学等课本,出版物总数在120万册以上。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国内外能使用“厦门市白话字”的人,还有10万左右。
天主教会也做过一些罗马字的工作,在山东省制订了山东话罗马字方案,出版有罗马字的 《国民小报》和《教理回答》等书报。在台湾省台南也出版了闽南语的类似的书报。
教会罗马字在民国成立后不再盛行,因为中国制订了“注音字母”,兴起了国语运动。
厦门白话字
“厦门白话字”,又称“闽南白话字”,一共有23个字母,其中17个是单字母,5个是双字母,1个是三字母。
字母 这23个字母构成17个声母和41个单韵母。其中ts、tsh只拼a、o、o·、u,ch、chh只拼i、e,但民间喜用ch、chh,不用ts、tsh。教会罗马字
声母教会罗马字
韵母教会罗马字
声调符号
阴平(不标符号);阳平 ˆ 上声 ´ 阴去 ` 阳去 ˉ 阴入(不标符号,加-p、-t、-k、-h)阳入 ˈ (加-p、-t、-k、-h)
罗马字的比较
各种教会罗马字都采用了罗马字母(拉丁字母),而且都只用于拼写各地的方言,这是它们的共同点。各种教会罗马字的不同点有以下两个方面:
①在用罗马字代替汉字的问题上意见不一。大多数推行者主张用罗马字代替汉字,认为“为了大多数人,目前那繁难的书写方法,必须彻底让位给那更实用、更少图形化、用罗马字母来代替的拼音制度”,“我们全部希望有那么伟大的一天,到那时候,中国各部分的文盲将要能够用一种拼音文字阅读”,甚至认为“繁难的方块字是20世纪最有趣的时代错误”。少数人主张把罗马字作为给汉字注音和帮助识字的工具,而不是代替汉字。例如宁波话的《马可福音书·序文》里说:“这一本《马可福音书》是用汉字和罗马字并排印的,为的是要帮助已识罗马字的人再学汉字。因其读罗马字时可以并看汉字,一个一个,一句一句,常用汉字渐都认识。若遇着了不认识的生字,就可以从罗马字里看这个生字是什么音,也能达到其中的意。”
②在方案的设计上存在不统一以至相互矛盾的现象。主要有:
a.同音异符。例如同是【】音,上海市话拼写为au,莆田市话为,同是【y】音,福州市、建瓯市、莆田拼写为,宁波市、台州市为ü,上海为ui,广州市为ue。【】,上海用z,如“思”作sz,而宁波、台州不用任何字母,“思”作s。同是【】音,上海、宁波、台州、厦门市、广州作ts,建瓯、福州、莆田作c。同是【p‘】音,上海、宁波、台州、广州作p‘,建瓯、福州、莆田作p,厦门、潮州市、梅县作ph。
b.同符异音。例如au在多数地方用于表示【au】,上海却表示【奅】。掽在潮州音表示【噜】,而在其他地方表示【y】,an在上海表示【ε】,在潮州表示【a】,在其他地方却是【an】。
c.标调法不一致。首先是标调或不标调不一致,大多数地方是标调的,宁波市、温州市、台州市却不标调。其次是所用的标调符号不一致,例如同是阳平,在不同的方言罗马字中却分别用了┇怚—等4种符号。上海市又与众不同,它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圈读法,用一个小半圆圈标在左上角和右上角旁边表示上声和去声,平声不标,入声用-k或-h表示。
d.词的分写连写不一致。除了多音节的人名、地名用短横连起来,并且首母大写之外,其他的词语分写连写很不统一,不过,已经明显有了词的概念和按词连写的趋向。
教会罗马字对于中国后来的文字改革运动是有一定影响的。
参考书目
倪海曙:《中国拼音文字运动史简编》,上海时代出版社,1948。周有光:《汉字改革概论》,文字改革出版社,北京市,1979。黄典诚:《从闽南的"白话字"看出拼音文字的优点》,载《中国语文》,1953,7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