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圆干
桂圆干,又称龙眼干、龙眼肉、龙目、蜜脾、木弹、元肉、圆眼、荔枝奴,是鲜桂圆加工而成的干果,是商业部门为区别于鲜桂圆而予以的称呼,民间传叫桂圆。
桂圆干原产于中国,以龙眼(Euphoria longan)鲜果为原料,经干制而成。桂圆干性味甘、温,入心,脾经,有补心养血、健脾开胃、滋补强壮、壮阳益气、安神等功效。常见品种可分为兴化圆、泡圆和各地什圆三类,主要产于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四省,云南、四川、贵州也有少量生产。桂圆干可食用部分39%,每100克可提供283千卡热量,含水量26.9%,蛋白质5%,脂肪0.2%,碳水化合物65.4%,粗纤维0.6%。
龙眼干主要从外观、干度、肉质、重量四方面鉴别质量,它的加工包括原料选择、摇沙擦皮、烘焙、剪蒂、挂黄、复焙、分级、包装等工序。桂圆干在包装、贮存、运输过程中需注意加强密封和冷藏。
名称来源
桂圆是无患子科植物龙眼树的成熟果实,多于七至十月间果实成熟时采摘,烘干或晒干,剥去果皮,去核取肉,晒至干爽不黏,存放备用。桂圆原产于中国,是中国历史上四大名果之一。传说,古时有一条恶龙伤人害物。后来,有一位智勇双全的少年与其恶战,劈斩龙头,龙的眼珠落地,萌发成株。所结的果便称为“龙眼”。又因其八月间成熟,八月旧城桂月,加之其形状是圆的,故又名“桂圆”。因其“久服强魄聪明”,还有“益智”之称。又因其形圆大如弹丸,肉薄于荔枝,白而有浆,其甘如蜜。加之荔枝才过,龙眼即熟,故又名“亚荔枝”“荔枝奴”。
基本概况
基原
桂圆干是以龙眼(Euphoria longan)的鲜果为原料,经干制而成的干制品。龙眼为常绿乔木,高达10m,树皮暗灰色,粗糙,枝条灰褐色,密被褐色毛,羽状复叶互生;小叶4~12,革质,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6~20cm,宽2~5cm,全缘或微波状,下面粉绿色。复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有锈色星状柔毛;花小,黄白色;花萼5深裂,黄色;花瓣5,被白猫,花盘明显;雄蕊7~9;子房上位,密被毛。果球形,外果皮黄褐色,略有细瘤状突起。鲜假种皮白色透明,肉质味甜。种子黑色,有光泽。花期3~4月,果期7~8月。
性味
甘、温。入心,脾经。
功效
补心养血,健脾开胃,滋补强壮,壮阳益气,安神。用于心悸病、失眠、健忘自汗、贫血、神经衰弱、虚劳羸弱等症。常配以柏子仁、炒枣仁等同用。用于脾虚之气血不足引起的腹泻、浮肿等症。配党参、白术等,对于病后体虚、脑力衰退,以及产后调补,产后浮肿,均可用龙眼干持续服用。健康者食用,可以补胃助神,可用桂圆干持续服用。
品种
市场上常见的桂圆一般分为兴化圆、泡圆和各地什圆三类。莆田桂圆由福建省省所产的“乌龙岭”“油潭本”“九月乌”等先桂圆干制而成,是桂圆中最好的品种。泡圆由福建省所产的“福眼”“赤壳”“东壁”等鲜桂圆干制而成,质量仅次于兴化桂圆。什圆品质较好的品种有石码桂圆、石桂圆、花壳桂圆、台湾桂圆、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圆、四川省桂圆等。
产地
桂圆干主要产于广东省、广西、福建、台湾四省,云南省、四川、贵州省也有少量生产。
营养成分
龙眼干可食用部分39%,每100克可提供283千卡热量,含水量26.9%,蛋白质5%,脂肪0.2%,糖类65.4%,粗纤维0.6%。每100克桂圆干含钙30毫克、磷118毫克、铁4.4毫克、碳胺素0.01毫克、维生素B20.6毫克、尼克酸2.5毫克、维生素c34毫克。桂圆含有葡萄糖、蔗糖、酒石酸、胆碱、腺嘌呤、蛋白质等。桂圆煎剂在体外对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桂圆果核中含有7%以上的淀粉,是酿酒的优质原料,它还是制成高级活性炭和糊精的原料,并含有色素、脂肪及单宁成分,具有收敛止血之功。
桂圆肉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有一种黄素蛋白酶-脑B型单胺氧化酶(MAO-B)与衰老有密切的关系,其活性升高则老化过程加快。动物试验发现桂圆肉提取液对小白鼠离体脑和肝的MAO-B活性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日本一家中医研究所从800多种天然食物、药物的抗癌试验中发现桂圆肉水浸液对于宫颈癌细胞有90%以上的抑制率,比对照的抗癌化疗药物博来霉素要高25%,几乎与抗癌药物长春新碱相当。1985年,在哈尔滨市召开的中国第二届衰老科研会上提出桂圆肉可能会成为潜在的具有抑制MAO-B活性的抗衰老食品。
质量鉴别
桂圆干的质量鉴别,主要从外观、干度、肉质、重量四方面检查。质量的桂圆干,颗粒圆整,大而均匀,壳色黄亮,壳硬而脆,手捏易碎,以齿咬核,易碎而有声;肉厚实,色黄亮,表面有一层极细致的皱纹,果柄部有红色一圈,肉头和壳核粘连,俗称红顶绿肉;手指接触果肉,软润而不湿粘,肉与核易剥离,味甜嫩而带清香,没有干硬的感觉,嚼之无渣或少渣。鉴别桂圆干时还应注意到肉质厚、甜性足的社肉质薄、甜性差的为重,质量亦好。也要注意桂圆干是否有霉变和虫蛀。
食疗应用
参考资料:
生产工艺
鲜桂圆加工成桂圆干的传统方法有拖砂、晒烘、分级三道工序。加工成干桂圆50公斤,需鲜货150~175公斤。桂圆干的加工包括原料选择、摇沙擦皮、烘焙、剪蒂、挂黄、复焙、分级、包装等工序。
原料选择及处理
摇沙擦皮
将浸过水的龙眼果实倒入特制的摇笼中加细沙摇揉,以磨去果壳外面的粗糙表层。经过摇沙的龙眼易焙干,也较均匀,成品表面光滑,色泽美观。
烘焙
烘焙是加工桂圆干工艺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烘焙分2次进行,即初焙和复焙,技术关键在于掌握火力的大小与均匀,翻焙也要及时、均匀。
初焙约经24小时,温度控制在65~70℃,使底层龙眼果壳迅速受热变硬,以免受压凹陷。烘6小时后进行第一次翻焙,将果实按上、中、下三层分别取出,放在竹篓内,然后上下层对调,中层不动,继续烘干。烘6小时后进行第二次翻焙,这时中层作底层,上层作中层,下层作上层。以后每隔4小时进行第三、四次翻焙,第三次是上、下两层对调,第四次是前后分两段对调。如只翻焙3次的,则约每6小时翻焙1次。这时,初焙完成的优良成品是外壳坚硬,果肉呈黄褐色或赤褐色并带油光,有细小皱纹,果核外皮易脱落,核仁淡白色。
经过初焙的桂圆干放在竹篓内,拣出破壳果干,每天翻篓1次,经4~5天后可进行复焙。烘焙的温度控制在60℃左右,时间为6小时,每2小时翻焙1次。烘至果蒂用手指轻推即脱落为好,此时果肉呈现细密皱纹,深褐色,表面干燥;用牙咬果核,极易开裂,而且很脆,断面呈草木灰色。龙眼烘干率因品种而异,一般为33%~37%。
剪蒂
烘焙后用小剪刀将桂圆干的果梗剪平。
挂黄
挂黄这道工序依需要而定。对于外销及一、二级桂圆干,为了改善果实外观还需挂黄,即在桂圆干的果面染上黄色的姜黄粉,既能提高商品外观,又有一定的防蛀虫作用。挂黄的药料由70%的姜黄粉和30%的白土配成。挂黄时将12~14千克的桂圆干装入摇笼,用少许清水淋湿,边摇边淋水,待果面均匀湿润后,加300~400克姜黄粉配成的药料,来回摇动300~400次,使果面均匀着色。然后再将果干摊放在焙灶上进行烘干,温度40~50℃,时间1~2小时,以烘干为度。
分级、包装
古籍记载
《神农本草经》:“主治五脏邪气,安志,厌食。久服强魂魄,聪明。”
《日用本草》:“益智宁心。”
《得配本草》:“益脾胃,保心血,润五脏,治心悸怔忡。”
《食物本草会纂》:“久服强魂聪明,轻身不老通神明,开胃益脾,补虚长智。”
《食鉴本草》:“安神补血,久服轻身不老,同当归浸酒饮养血。”
注意事项
食用
保存
龙眼干壳脆易碎,包装、贮存、运输过程中都必须注意;桂圆干受潮则壳软肉霉,保管时注意加强密封和冷藏,最宜在霉季前进冷风库,保持色香味不变,贮藏期间发现霉变和虫蛀,应及时整理、复培,切勿延宕。桂圆在气温高、湿度大的情况下(尤其在梅雨季节)易发霉或虫蛀。若放入电冰箱冷藏保存,壳保持桂圆原有色、香、味,肉质不变。冷藏的桂圆应是质优、干燥、无霉点和虫蛀的,用塑料薄膜袋包装密封,袋内可放干燥机和吸氧剂,在0℃温度下贮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