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聚馆村
东聚馆村,位于河北省黄骅市,与天津市滨海新区辖区交界,距黄骅市区35公里,距天津市区直线距离53公里,距北京仅两小时车程,明永乐二年建村(公元1404年),东聚馆村是著名的“中国冬枣之乡”。
聚馆是中国“冬枣之源”,“贡枣之乡”,2006年境内“聚馆古贡枣园”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迄今唯一的植物类国宝。2008年被列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15年东聚馆村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2016年,聚馆古贡枣园获“美丽河北·最美历史文化遗存”,2016年入选农业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历史古村”
地理环境
东聚馆村,位于河北省黄骅市,隶属于齐家务镇,与天津市滨海新区辖区交界,距黄骅市区35公里,距天津市区直线距离53公里,长春-深圳高速公路和荣成-乌海高速公路过境并设有出口,毗邻港中公路,距渤海最近直线距离30公里,距黄骅港港口50公里,地理位置便利。
东聚馆村位于子牙新河以北,全村耕地面积2295亩,土质为渤海盐化潮土,四季分明,夏季潮湿多雨,冬季干燥寒冷,春季气候干燥多风尘,全年降水量的75%集中在夏季。地处北纬38°38’和东经117°24’,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气候,年平均气温12℃,年降水量500—700毫米,全年平均日照2801小时,年太阳辐射量128224卡/平方厘米。土壤中有机质0.94%,速效磷6.5ppm,速效钾180ppm,全氮0.06%。
因特殊的盐碱沙土质,东聚馆村特别适合冬枣生长,又因为在气候条件上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冬枣糖分积累;土壤中含有丰富的氯、钾离子增加脆度和硬度,形成聚馆冬枣清甜酥脆,营养丰富的的独特品质。
历史传承
公元874年,李儇李儇巡游此地,尝枣大悦,将自己的年号“干符”赐为县名,管辖黄骅以北、天津市南部地区。北宋巾帼英雄穆桂英,身怀六甲与辽朝作战,在此处一片红草地上卸掉盔甲,生下杨文广,后人为纪念她,便有了卸甲台和卸甲村的名字。
此处西去二里的麻姑村有座麻姑庙,当地民俗音乐称:“北海敬麻姑,南海拜妈祖,赐福众百姓,成仙居此处。”麻姑为古代仙女。民间相传上巳节王母娘娘寿辰,举办幡桃盛会,麻姑用百种蟠桃酿酒,其中就有冬枣,献给王母,谓之麻姑献寿。刘彻、李儇李均曾到齐家务麻姑村麻姑庙拜麻姑神。
这是一片有历史与传承的土地,东聚馆村毗邻乾符古城,卸甲村和麻古村。子牙河北聚馆村,历史绵延日月新。
聚馆村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存在,位于齐国的边陲,当时各路诸候之间征战不休,生 灵涂炭。朱榑为保家卫国,在此设立点将台,亲自指挥大军出征。不久将士们凯旋而归,齐国大夫在此迎接,欢聚一堂,把酒庆祝,此地被称为“聚馆”。
明初,朱棣为夺皇位,在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一带与政府军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拉锯战,史称“靖难之役”,民间俗称“燕王扫北”。饱经战乱、灾荒,企盼安居乐业的中原百姓,愚忠思想根深蒂固,自发帮助政府军抵抗燕军。韩广大怒,于是每攻一地,便屠其城,赤其地,百姓被屠戮尽。在这幕惨剧中,这里发生了奇迹,史说燕军临近之时,突降大雾,笼罩村庄,燕军擦边而过,村民幸免于难,遂将村名改为“起家雾”,后演称“齐家务”。齐家务的保存,也使这一带的历史文化得以流传,齐家务子牙新河以北聚馆村在“靖难之役”中被毁。
公元1404年(明永乐二年),刘姓迁沧始祖洪公率子侄行至于此,见古枣林,遂居于此,复聚馆村;。
2006年3月,东聚馆村被河北省政府评为 首批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
冬枣之乡
就是在这里,河北省黄骅市齐家务镇聚馆村,一块方圆千亩的土地上,保存着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一处原始冬枣林。林内百年以上古树1067棵,其中600年以上的古树达198棵,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冬枣树。最古老的“嫡祖树”已有750年历史,目前国内各地冬枣树均由聚馆嫁接繁衍而来。
聚馆栽植冬枣的历史可上溯至秦汉,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自明代弘治年间开始,冬枣作为贡品,而受到宫廷青睐,因此聚馆冬枣又被称为“贡枣”。现代冬枣的栽培推广,始自1988年,从这小小的园林发端,一发不可收,走向了中国,走向了世界,此谓世界冬枣的故乡。
贡枣历史
渊源
秦始皇为求长生,命方士徐福往东海寻长生不老之药。徐福在今黄骅一带逗留两年有余,遍寻仙丹,偶得土人奉上异枣,采于初冬,落地即酥,入口甘甜,食之神清气爽,众人以为“神果”。然而咸阳市距此千里之遥,无法送达。后徐福东渡扶桑树,一去不返。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亲自带队,来寻神果,未果即驾崩于途中,始皇帝终无口福。一代英雄刘彻也是痴迷长生不老。受方士李少君“有仙人食仙枣逾500年而不衰”的盅惑,于公元前110年东巡观海、筑台求仙。当时共修建两座武帝台,其中北台在齐家务东20公里处(今天津市沙井子),可惜因年久现已不复存。这里距聚馆原始冬枣林仅10公里,武帝终于得食冬枣,当即封为“海枣”。
孝康敬皇后张氏,朱祐樘原配(公元1470—1505年),沧县兴济人。弘治三年,为治水患,懿安皇后诏谕胞弟张鹤龄、张延龄督办疏浚减河,时人称为“娘娘河”。两国舅督办开挖减河时,发现聚馆冬枣,便令人采摘进献皇帝皇后,被弘治皇帝称为“枣中极品”、“百果之王”,当即钦定为贡品,年年来朝。此制一直沿袭至清,冬枣也由此成为“贡枣”。
生存
千年冬枣林曾经历两次浩劫,第一次是1958年,中国国内兴起大炼钢铁运动,以伐树烧炭作燃料,伐树烧炭成为最重要的政治任务,人们看着千年的古冬枣树一棵棵倒下,心急如焚,痛如刀割,但又无可奈何。第二次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以粮为纲”和“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又一次大量砍伐树木,以增加耕作面积。在这两次大规模砍伐中,村南娘娘河堤上的冬枣树无一幸免地“全军覆灭了”!在那段岁月里,先后共砍伐古冬枣树2600株。
今天幸存的这198棵“老寿星”,终于苦尽甘来,它们所在的树园,被称为“古贡枣园”。02年获国家原产地域保护,04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06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天的人们,也有幸可以在文物的树荫中徜徉。传播冬枣繁育要靠特殊嫁接的办法繁育。关于冬枣的来历众说纷纭,有不少神话传说,如神仙所赐、王母娘娘栽植等。比较科学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古人用外地枣枝与本地酸枣树嫁接,经过多年培育形成;另一种是枣树遭受雷击,改变了树的基因,现在原始冬枣林内有一株雷公树,被雷劈掉一半,但仍枝繁叶茂,而且树下根孽出两株天然的冬枣树,堪称稀奇。关于冬枣最早的对外传播,则是明朝正统年间(公元1436—1450年),吏部天官王翱由京返乡,途中吃到聚馆冬枣,称赞“美不可言”。回到老家王帽圈(今海兴县,距聚馆四十公里),命乡民必种冬枣树,以享人间美味,后 来逐步传入
山东省等地。经过近二十年的大规模开发,聚馆冬枣发展到4000多亩,黄骅冬枣从2万亩发展到20多万亩。
碑文
为纪念冬枣这一产业为农民增收作出的突出贡献,弘扬千年冬枣文化,由黄骅市委、市政府在聚馆原始冬枣林立天然龙背石一块,镌刻冬枣之功,碑文如下:
“燕赵之域,渤海之阳,土风醇厚,物华灿然。果品众多,然独享誉中外者,惟冬枣为最焉。是枣形大核小,肉厚皮薄,质脆味甘,古有“海枣”之封,今有极品之誉;上获名果金奖鲜食枣品之冠,下得民间百姓餐桌佳品之赞;内润六和肝肠,外通八极清气;横连四海宾朋,纵贯千年文华。
源推秦皇汉武乞寿求仙而不得,视冬枣为神品,日一粒,红颜常驻,思接史记汉书柳县章武皆植枣,以此物为食,家酿半,殷实富足。有明一代,曾得“贡枣”之荣。是斯,观之如春晨丹阳,生金顺天吉之喜;食之若夏朝雨露,得回肠荡气之益;念之似攀月霞,有梦绕魂牵之诱。此土,所以得天之佑;此物,所以有灵之惠;此民,所以望达之福。嗟夫,冬枣之功,善莫大焉。
执政啼血为民,立业剖心为国,引领百姓富达。冬枣之记,以志天详也。 ”
盛誉华夏
公元1490年(明弘治三年),当朝国舅张姓兄弟将聚馆冬枣带进宫献于帝后,被朱祐樘钦定为“贡枣”;
1996年10月,被林业部知名专家评为“全国260余个鲜食果品之冠”;
1998年7月,获得第十届国际名优土特新产品博览会最高金奖;
1999年10月,获得 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
2002年6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对黄骅冬枣实施 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2002年7月,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
2003年至今,聚馆古贡枣园被黄骅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历届“中国·黄骅冬枣节”第一采摘现场;
2004年,聚馆古贡枣园被河北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7月,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聚馆”牌冬枣商标; 2005年8月,两枚聚馆古冬枣接穗搭载“长征二号系列运载火箭丙”运载火箭升空,进行太空转基因变异实验;
2006年5月,聚馆古贡枣园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中国冬枣惟一“国保”级品牌,同时也开创了中国文物保护的新门类。
2006年10月,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聚馆古贡枣园文物保护与利用北京高层论坛”。
2015年9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实施《聚馆古贡枣园文物保护规划》。
2016年10月,黄骅市聚馆古贡枣园获“美丽河北省·最美历史文化遗存”,一同入选的有包括避暑山庄、赵州桥、隆兴寺、清皇陵,万里长城(河北境内)、蜗皇宫等在内的省内10处历史文化遗存。
乡村旅游和经济建设
乡村旅游
远近闻名。古贡枣园作为宝贵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得到了世人的瞩目。这里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保护、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国内首家植物类“国保”。
2006年3月,东聚馆村被河北省政府评为 首批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
2008年被列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2014年3月,东聚馆村“美丽乡村建设”正式启动,全力打造 河北省沿海生态精品村。
2015年9月,国家旅游局公布了首批乡村旅游“千千万万”品牌名单,东聚馆村入选“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被省农业厅评为“全省最美休闲乡村”。
2016年入选农业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历史古村”,成为河北省入选的5个农村中唯一的历史古村。聚馆“枣香聚”农家院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聚馆宝诚冬枣种植合作社被河北省农业生态环境与休闲农业协会评为 河北省三星级休闲农业采摘园。
自2003年,黄骅市举办第一届“中国·黄骅冬枣采摘节”,聚馆村为第一采摘现场和冬枣节举办地,至2016年,已成功举办14届冬枣采摘节,每年吸引数万人国内外游客。
经济建设
2011年,黄骅市临津工业聚集区项目联合开工仪式在东聚馆古贡枣园举行。临津工业聚集区位于黄骅市与天津大港区交汇处,规划总面积2600亩,南邻聚官古贡枣园。区位独特,交通便利。通过前期招商引资,一期正式入园项目包括总投资1.4亿元的东荣生物燃料项目、总投资1.6亿元的天利华纸制品项目等11个项目,总投资达7.5亿元。
渤海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黄骅市委书记回学勇宣布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