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猞猁属

猞猁属

猞(shē)猁属(学名:Lynx),为食肉目猫科下一属,属下有欧亚猞猁(Lynx lynx)、短尾猫(Lynx rufus)、加拿大猞猁(Lynx canadensis)、伊比利亚猞猁(Lynx pardinus)四个物种,20亚种。该属下大多数物种体长80-120cm,体高约60cm,体重通常为10-20kg,耳部尖端有黑色的毛簇,四肢粗长,后肢长于前肢,足掌宽长,该属物种的尾巴较短,胡须较长,皮毛上几乎总是有黑斑。

猞猁属下物种为肉食性动物,食物主要为野兔。野生状态下寿命一般为10-13年,在圈养条件下寿命为20-33年,营独居生活,分布于北美洲、欧亚大陆,大多栖息于中高海拔森林中,森林地面植被相对茂密,少数栖息于半沙漠地区、冻原地区以及沼泽地带。多在黄昏和夜间活动。

近代以来,由于人类对伊比利亚猞猁本身及其主要猎物——穴兔(Oryctolagus cuniculus)的滥捕滥杀,伊比利亚猞猁陷入了濒临灭绝的境地。截止2024年,猞猁属物种中,伊比利亚猞猁物种种群数量上升,欧亚猞猁、加拿大猞猁短尾猫数量趋于平稳,该属下4个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其中伊比利亚猞猁为濒危(EN),其余3种为无危(LC)。2021年,欧亚猞猁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评级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023年,伊比利亚猞猁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该属物种是其营养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成年后没有天敌,在调节其生态系统中小型脊椎动物的种群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起源

猞猁属在演化中,同其他许多猫科一样,经历了洲际迁徙。最古老的猞猁遗骸,大约有四百万年的历史,在非洲被发现。化石记录显示,截止2024年,已知最早的猞猁是伊西铎猞猁(L.issiodorensis),它在约350~200万年前生活在欧亚大陆北部,与现代猞猁属物种相比,它的颅骨更加狭长,四肢也更为粗短,更接近于典型猫属的构造。如今猞猁在欧洲的分布,除了人类造成的影响之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晚更新世中发生的事件。当时的两个关键事件是欧亚猞猁进入欧洲,以及乌尔姆冰川海拔升高时欧亚猞猁和伊比利亚猞猁的地理分布范围显著缩小。

2020年科学家曾认为伊西铎猞猁就是现4种猞猁的共同祖先,先分化出了短尾猫(Lynx rufus),然后分化出加拿大猞猁(Lynx canadensis),而与加拿大猞猁分道扬镳的另外一支则可能是通过白令海峡迁徙回了欧亚大陆,并分化出欧亚猞猁(Lynx lynx)和伊比利亚猞猁。

然而2023年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显示,短尾猫早在距今350万年前就从猞猁属的演化主干上分离了,早于伊西铎猞猁的出现年代,因此伊西铎猞猁不是短尾猫的祖先,但是另外3种猞猁的祖先,大约在150万年前,伊西铎猞猁在欧洲演化为利比里亚猞猁(Lynx pardinus),在亚洲则演化为欧亚猞猁。

在猞猁进化中最重要的作用是猎物的可利用性和竞争对手的影响。除猞猁外,大多数猞猁物种已适应捕食野兔,这导致体型逐渐减小。这使得它们能够在小型有蹄类动物密度较低的环境中生存,从而避免与体型较大的捕食者竞争。

狞猫的外表和猞猁很像,也称为沙漠猞猁,所以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它被认为是猞猁的近亲。但是,基因研究显示,狞猫完全不是猞猁的近亲。

分类命名

猞猁属的学名“Lynx”源自原始印欧语词根“leuk-”,直接翻译为“亮度”或“光”,指的是猞猁属物种视网膜后面的反光绒毡层。

瑞典博物学家卡尔?冯?林奈(Carl Linnaeus)首先将该属描述为了一个物种。1979年,俄罗斯航海家马秋什金(Matyushkin)是第一个承认该属的人。截至2024年,综合分类信息系统(ITIS)收录该属下有4个物种及20个亚种,4个物种为欧亚猞猁(Lynx lynx)、短尾猫(Lynx rufus)、加拿大猞猁(Lynx canadensis)、伊比利亚猞猁(Lynx pardinus)。

形态特征

体型

猞猁属下大部分物种体长为80-120cm,体高约60cm,尾长10-20cm,体重通常为10-20kg,其中欧亚猞猁在该属中是体型最大的一种,体长为70-130cm,肩高为60-65cm,体重为18-36kg。在所有猞猁属物种中,雄性体型都比雌性大。

被毛

所有猞猁属物种的胸部、腹部和腿部内侧都有白色皮毛,皮毛有斑点,尤其是四肢,冬季,该属物种的毛皮浓密而柔软,毛长可达10cm,有些物种毛色会随季节变化,例如加拿大猞猁冬季毛色为灰色,背部毛色为灰棕色,夹杂着浅黄色或浅棕色毛皮,腹部、腿部和足部毛色为灰白色或浅黄色毛色,夏季毛色为淡红色或灰棕色。

头部

猞猁属物种头部相对较小,脸部较短,胡须较长,头骨吻部短,颧骨宽而强,上颌骨鼻支窄,下颌骨底部平直,舌骨完全骨化,与其他猫科动物中常见的30颗牙齿不同,猞猁属缺少一组上前臼齿,只有28颗牙齿。三角形耳朵相对较大,尖端有黑色的毛簇,颈部被毛较为浓密,毛色为黄褐色至奶油色,并带有棕色和黑色的斑点。

躯干

猞猁属物种四肢粗长,后肢长于前肢,足掌宽长,爪子底部有柔软的肉垫,一个在中央,一个在每个脚趾尖,这有助于猞猁属物种在跟踪游戏时安静地移动;尾尖端呈黑色。

物种对比

分布范围

历史分布

大概在晚上新世,早期猞猁属祖先伊西铎猞猁(L.issiodorensis)迁居北美分化为短尾猫,后来随着气候变冷,北美冰盖将短尾猫的分布长期限制在北美南部,加拿大猞猁直到中更新世才进入北美大陆,早先已经在北美南部定居的短尾猫通过竞争排挤了加拿大猞猁,使它无法向南方迁移。早期的欧亚猞猁主要生活在亚洲,在中更新世晚期才进入欧洲,欧亚猞猁进入欧洲后逐渐取代了大部分地区的西班牙猞猁,到中世纪时期伊比利亚猞猁的分布就被限制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这一隅之地。

现今分布

猞猁属物种分布于北美洲、欧亚大陆,猞猁属下4种猞猁基本呈替代分布,短尾猫分布于北美洲南部,加拿大猞猁则分布于北美洲北部,猞猁分布欧亚大陆北部,分布范围从东南部的中国到西北部的挪威;不久前,它曾传播到整个欧洲,但由于人类的骚扰,其范围仅限于欧洲大陆东部和北部森林茂密的地区;伊比利亚猞猁仅偏居伊比利亚半岛一隅。

栖息环境

猞猁物种喜在中高海拔森林中栖息,森林范围从针叶林到北方针叶林,森林地面植被相对茂密,不同物种分布略有差别,加拿大猞猁除了生活在森林,也会栖息在岩石地区或冻原;短尾猫的栖息地除了森林还生活在半沙漠,它们睡在隐蔽的洞穴里,通常是在空心树、灌木丛或岩石缝里;伊比利亚猞猁栖息地较平坦,海拔为0-50m ,生活地区属于地中海半湿润气候,喜栖息于地中海灌木丛林和沼泽过渡带中;欧亚猞猁通常栖息于森林、开阔稀疏的树林地区、沙漠地区还生活在喜马拉雅山脉北坡的岩石区和密林中。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猞猁属物种为肉食性动物,单独进行狩猎,主要以小型猎物为食,例如啮齿动物、鸟类和小型有蹄类动物,食物主要为野兔,也会捕食爬行纲和鱼类。猞猁属动物通过咬住猎物的喉咙,压碎气管,或咬住后颈,切断脊髓来杀死猎物。 猞猁属下不同物种主要捕食动物有所不同,短尾猫和欧亚猞猁会捕食鹿等较大的猎物,伊比利亚猞猁几乎只捕食兔子,而加拿大猞猁主要捕食白靴兔(Lepus americanus)。该属物种在扑向猎物之前会利用茂密的掩护来追踪猎物,但偶尔也会使用伏击狩猎,属下所有物种都可以爬树。如果遇到较大的猎物,猞猁属动物不会立即吃掉全部猎物。 它通常会先吃大肌肉(大腿、肩膀),然后继续吃较小的肌肉,不吃猎物的消化道。

猞猁属动物捕食单个猎物的时间随着猎物的重量呈对数增加,例如 在瑞士,人们发现猞猁平均以成年羚羊为食 4.6 天,以狍为食 4.3 天,以母鹿为食 4 天。 猞猁属动物会隐藏猎物。 猞猁属每天需要 2 ± 0.9 kg的食物,其中雄性猞猁每 5.9 ± 1.5 天捕获一次猎物,雌性山猫每 5.2 ± 1.4 天捕获一次猎物。

节律行为

猞猁属物种晚上比白天更活跃。多在黄昏和夜间活动,只有在冬天该属物种才会在白天较为活跃。

社群行为

猞猁属物种营独居生活,单独狩猎,只有是当雌性猞猁教幼崽狩猎时,会一起狩猎,出生后的第一年期间种内物种交流次数较多,在冬季繁殖季节期间,雌性猞猁和幼崽之间交流次数较多。

猞猁属动物是通过尿液标记和脸颊摩擦进行信息交流,它们的标记站点可以充当“化学公告板”,在那里宣传它们的存在并获取有关特定区域所有权关系的信息。 在第纳里克山脉,据观察,猞猁属动物优先使用森林道路进行气味标记,标记活动在交配季节达到高峰,在雌性分娩和哺乳期间达到最低水平。 两性都会进行气味标记,但雄性山猫比雌性更频繁地访问标记地点。

领地行为

猞猁属物种具有领地意识,但通常会与狼共享领地。成年猞猁属物种的领地范围因纬度而异,南方的成年猞猁属物种领地比北方领地范围更小,因为向北猎物会更加稀少。雌雄猞猁领地范围不同,例如斯堪的纳维亚的雄性猞猁平均栖息地范围为600-1400平方千米,雌性平均栖息地为300-800平方千米。

交流行为

猞猁属物种使用气味腺和尿液来标记领地边界并与其他个体进行交流,该属物种繁殖期间会发出低沉的喉音,幼崽在幼年遇到危险会发出声音,但在个体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较少发出声音。

其他行为

猞猁属物种视网膜后面的反射膜为绒毡层使其在弱光条件下具有出色的视力;可以在76m外的黑暗中发现猎物;出色的夜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狩猎,但该属物种严重依赖听觉来定位猎物,它们三角形耳朵可进行大范围的径向运动,可提高听力;该属物种可利用长胡须来感知周围的振动和运动的物体;该属物种游泳能力和攀爬能力都很强。

种间关系

捕食

猞猁属物种是其营养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没有天敌,但该属物种的幼崽容易被狼、土狼美洲狮等其他捕食者捕食。是东方狍(Capreolus capreolus)和马鹿(Cervus elaphus)等有蹄物种的天敌。

寄生

西班牙猞猁常见的寄生昆虫钩虫科和弓线虫猞猁常见寄生虫多为线虫,例如有狭头钩虫属(Uncinaria stenocephala)、猫弓线虫属(Toxocara cati)、环螺属(Cylicospirura spp.)和毛细线虫属( Capillaria spp.)等寄生虫、少部分为原生动物界,例如有里沃尔塔孢子虫( Cystoisospora rivolta)、菲利孢子虫(Cystoisospora felis)、肉孢子虫科(Sarcocystis)等,极少部分为扁虫

生长繁殖

交配繁殖

交配对只有在繁殖期才待在一起,如果猎物密度允许个体领地重叠,两性都会有多个伴侣。猞猁属在冬末或早春繁殖,以便能够在下一个冬季到来之前抚养幼崽自力更生,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种群交配季节会比正常交配季节更迟一些到来。在繁殖季节,人们注意到圈养的猞猁属动物昼夜活动显著增加,两性都表现出玩耍行为。 观察到的生殖行为包括抛头,其中一个个体开始正面撞击另一方的头部,随后继续摩擦或舔对方的前额。

猞猁属下不同物种的妊娠期有所不同,通常为两个月的妊娠期,体型较大的物种的妊娠期稍长,一般在55-77天。雌性分娩前需要找到合适的巢穴,例如浅洞穴或空心圆木,加拿大猞猁巢穴存在于空心原木、树桩、木丛或树根缠结中。

该属物种一般每窝产仔数为2-3只,当食物数量较多时,猞猁的繁殖力很高,平均产仔数为4-5只。

生长发育

幼崽完全由雌性猞猁抚养,并在6个月大左右断奶,断奶后,雌性猞猁会提供新鲜的肉,并且带着幼崽一起捕猎,只有雌性猞猁照顾幼崽,养育幼崽成年需要10至12个月,一年后也可繁殖,成熟后,后代就会离开雌性猞猁的领地,寻找自己的领地。

猞猁属中欧亚猞猁的寿命为10-12年,而加拿大猞猁、短尾猫西班牙猞猁在野外的寿命都至少为13年,在圈养条件下,该属物种的寿命为20-33年。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截至2024年,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评估结果,猞猁属物种中,伊比利亚猞猁物种种群数量上升,欧亚猞猁、加拿大猞猁、短尾猫数量趋于平稳。2013年,西班牙南部山区灌木丛中猞猁属的个体数量可能不足300只。2002年至2017年间,伊比利亚猞猁的种群数量从52只增加到500只。1950年,欧亚猞猁曾被认为在中欧、南欧(巴尔干除外)和西欧已经灭绝;截止2023年,数量仍然很少且处于濒临灭绝状态。

保护等级

2000年,美国鱼类及野生动物管理局(USFWS)将加拿大猞猁列为《濒危物种法》下48种濒危物种之一。

猞猁属下4个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欧亚猞猁、加拿大猞猁、短尾猫等3个物种为无危(LC),IUCN在2002、2006和2008年的评定中,都将伊比利亚猞猁评定为极危(CR),是唯一一种被评定为极危级的猫科物种。虽然在2015年的评级中,伊比利亚猞猁的濒危等级已降级为濒危级,但由于数量稀少、分布狭窄以及种群遗传多样性极低,伊比利亚猞猁被普遍认为是灭绝风险最高的猫科动物。

2021年,欧亚猞猁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评级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3年,伊比利亚猞猁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致危因素

人类狩猎

在毛皮贸易的鼎盛时期,猞猁属物种毛皮非常有价值,人们随之开展狩猎,狩猎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该属物种数量的减少,甚至导致一些物种濒临灭绝。近代以来由于人类对伊比利亚猞猁本身及其主要猎物——穴兔(Oryctolagus cuniculus)的滥捕滥杀,伊比利亚猞猁陷入了濒临灭绝的境地。19世纪,人类诱捕给加拿大猞猁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栖息地破碎化

栖息地破碎化和种间竞争是潜在影响猞猁属种群的两个重要因素。破碎化的机制有许多,包括直接栖息地丧失、车辆碰撞和道路行为干扰,以及边缘等景观特征的变化。加拿大猞猁从美国本土逐渐消失是由于人类活动影响到了猞猁及其栖息地。欧洲进行伐木和休闲开发的国家和州立森林会破坏猞猁属物种筑巢和抚养幼崽所需的森林,这些活动也会影响猞猁的活动。

种间竞争

种间竞争有两种形式:剥削竞争涉及潜在的竞争对手,例如土狼和猛禽,会抢夺猞猁属物种的食物。栖息地的破碎化往往会促进多面性捕食者的竞争,土狼、美洲狮都是该属物种的竞争者。修建道路会使得猞猁的栖息地碎片化,隔离猞猁种群,使它们暴露于捕食者,并方便竞争物种进入以前由猞猁属物种主导的栖息地,从而威胁着猞猁属。例如,雪地摩托交通创造的路径可能会让郊狼、狼和美洲狮等竞争者进入该属物种的冬季栖息地,并且机动车辆也会导致猞猁属的死亡。

保护措施

为了应对栖息地破碎化和气候变化对山猫等濒危物种的影响,美国国家野生动物联合会(NWF)东北地区区域中心与二十多个公共和私人实体合作,维护、增强和恢复北阿巴拉契亚山脉阿卡迪亚州地区野生动物的景观连通性地区。美国国家野生动物联合会(NWF)及其合作伙伴统称为“保持联系倡议”,正在努力保护关键的联系区域,这些区域对于猞猁属物种的迁徙至关重要。

主要价值

猞猁属物种是顶级捕食者,被用作生态系统健康的可靠指标,因其有效限制有蹄动物动物的数量,可防止有蹄类物种数量增长过多并破坏森林生态系统。

相关文化

在中国,汉语“猞猁狲”一词是对蒙古语“silügüsü”的音译,该词至迟已在明代出现,后简化为“猞猁”。

猞猁属物种,曾经被人们臆想为是魔鬼的象征。猞猁属物种在整个欧洲和北美的各种神话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常被认为具有超自然的视力,并因许多人研究猞猁属而发展出科学协会——17世纪的意大利猞猁之眼国家科学院,即“林赛学院”(Accademia dei Lincei),该学院以“猞猁之眼”命名,象征着科学所需的观察力和敏锐洞察力。

17世纪,波兰天文学家约翰内斯·赫维留(Johannes Hevelius)将一个星座命名为猞猁座,因为它的形状与猞猁很相似,并且发出微弱的光线,需要猞猁的视力才能看到它。

猞猁属物种是马其顿共和国和罗马尼亚国兽,在马其顿共和国的5第纳尔硬币上印有该属物种的图像。

参考资料

Lynx Kerr, 1792.ITIS.2024-04-14

Lynx - GenusRemove.IUCN.2024-04-14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4-04-14

2023《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4-04-14

Lynx.britannica.2024-04-14

Lynx.Animal Diversity Web.2024-04-14

Lynx canadensis.Animal Diversity Web.2024-04-14

Lynx rufus.Animal Diversity Web.2024-04-14

Lynx pardinus.Animal Diversity Web.2024-04-14

Lynx lynx.Animal Diversity Web.2024-04-14

..2024-04-14

猞猁.现代汉语词典.2024-05-25

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 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5-25

Canada Lynx.nwf.2024-04-14

..2024-04-14

..2024-04-14

The Lynx .Lifelynx.2024-05-08

..2024-05-25

..2024-05-25

猞猁.Lifelynx.2024-05-08

..2024-04-14

..2024-04-14

..2024-04-14

猞猁猻.辞源.2024-05-08

猞猁.辞源.2024-05-08

威武大型猫——猞猁,曾经被人们臆想为是魔鬼的象征.澎湃新闻.2024-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