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虫科
钩口线虫科(食虫类:Ancylostomatidae),隶属于线虫,是色矛纲小杆目下的一科,也称钩口科、钩虫科。该科是一类植物病原线虫动物,可统称为“钩虫”。历史上,钩虫的具体种类数存在一定争议。截至2024年,国际主流分类体系如COL,将该科划分为6属、13种,但在GBIF中收录的该科动物则多达19属。该科动物营寄生生活,以哺乳纲为宿主,分布广泛,全球36°N~30°S之间几乎都有存在,在热带、亚热带更为常见。
钩虫体长约在1厘米左右,直径一般在0.2~0.6毫米之间,形似“棉线头”,体略弯曲,体壁半透明、呈米白色或浅红色。头部具发达口囊,内有钩齿或板齿,用以咬附于宿主肠壁。雌雄异体,雌性个体生殖器官为两套,雄性个体为单套。营有性生殖,早期美国白灯蛾一般在土壤中自由生活,发育先后经过杆状蚴和丝状蚴阶段,丝状蚴具感染性,经皮肤钻入宿主体内,随血液流经心肺,向上移行至咽部,依靠宿主的吞咽活动最终抵达肠道。
多个种类的钩虫病是人类钩虫病的致病源,主要是十二指肠钩口线虫、美洲钩虫,犬钩虫、羊仰口线虫等也会诱发。在人类生产生活中,温暖潮湿的环境、叶茎稠密的农田、作业条件较差的矿井等诸多因素都有可能导致钩虫病的传播甚至爆发。
通常情况下,钩虫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钩蚴性皮炎、皮肤幼虫移行症、贫血、异嗜症以及胸膜炎、紫瘢、慢性肾病、关节疼痛等其他症状。针对钩虫病,药物驱虫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驱虫药物种类较多。2023年,研究人员已开发出一种新型核酸检测法,可用于钩虫病快速检测和虫种鉴定,表现出高灵敏度和良好的特异性。
命名与分类
1905年,德国动物学、寄生昆虫学家阿瑟·洛斯(Arthur Looss)最早科学描述了钩口线虫科动物。但是对于该科的学名“Ancylostomatidae”,部分中文学术书籍则认为是动物学家尼柯尔(Nicoll)在1927年才正式提出。该科动物是一类线虫,隶属于线虫动物门。早在18世纪时,瑞典动物学家卡尔?冯?林奈(Carl von Linné)曾将线虫动物门归类为蠕虫动物(Vermes)。而在中文语境中,钩口线虫科也被称为钩口科、钩虫科,科下物种可统称为“钩虫”。
1987年,中国生物学家唐仲璋、寄生昆虫学家唐崇惕曾将钩口线虫科划分为两个亚科,即钩口线虫亚科(Ancylostomatinae)和仰口线虫亚科(Bunostominae),整体下分14个属、60多个物种。不过二人也在学术专著中指出,部分该科动物的分类存在一定争议。
截至2024年,在《全球生物物种名录》(COL)中,钩口线虫科被划分为6属、13种。其中最早被发现的物种是羊仰口线虫(Bunostomum trigonocephalum),于1808年被命名;最新发现的物种是2023年被命名的Arthrostoma supriatnai。此13个物种的具体分类情况如下表:
不过,同样是截至2024年,另一个较主流的国际分类体系——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平台(GBIF),将已发现的钩口线虫科动物划分为多达19个属。且相比于COL,GBIF中增加了一个物种较多的属是前者未收录的,即板口属(Necator),属下包含5个物种。而在多部中文学术书籍中均明确指出,美洲钩虫病(Necator americanus,也称美洲板口线虫)是钩虫的一种,也是人类(Homo sapiens)体内寄生的主要两种钩虫之一。
形态特征
整体外观
作为一种线虫,钩虫在体型和外观方面具有一些线虫的共有特征,如虫体一般呈左右对称的圆柱状,尾端尖细,体不分节,体壁由角质层、角质下层和纵肌层组成。具体来看,该科动物体长普遍在1厘米左右,不同种类的直径通常在0.2~0.6毫米之间,形似“棉线头”,体略弯曲,体壁半透明、呈米白色或浅红色。当虫体肠管内含有血液时,后端三分之二会呈现灰红色。
体前端
钩虫病头部具有发达的口囊,不同种类的口囊存在一定差异,如卵圆形、漏斗形、长椭圆形等,其口囊内有存在钩齿或板齿,用以咬附在宿主的肠壁上。其头部前端有一对头腺,是呈纺锤形的单细胞腺体。头腺前端与头部感应器官相连接,开口在口囊内,后端具有分泌功能,可分泌抗凝素,是一种耐热的非酶性多肽物质。另外,头腺还被认为有贮存糖原的功能。除头腺外,其还具有一对颈腺,同样是形似纺锤形的细胞腺体,一长一短,位于虫体的腹侧,其功能与排泄有关。其排泄孔位于近头端的腹面正中线上。
体后端
钩虫病的口囊内连接着肌肉发达的食管,通过收缩食管壁的肌肉,可以使食管起到唧筒作用,吸取宿主的血液。食管壁内有三个食管腺,能分泌多种酶和其他化学物质,如乙酰胆碱酯酶、Caspase-3等。食管后接中肠,中肠肠壁为单层柱状上皮细胞,内缘具有微绒毛,向肠腔突出,以增加吸收面积。有些种类的钩虫尾部相对独特,如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 duodenale,也称十二指肠钩虫)的尾端具有尾刺一根。
两性差异
钩虫为雌雄异体,雌性个体的体型略大于雄性。雌性个体生殖器官为两套细长而盘曲的小管,一套在虫体中部三分之一处,一套在虫体后端三分之一处,各自由卵巢、输卵管、受精卵囊、子宫和排卵管构成,两根排卵管交汇合成阴道,开口于虫体中部腹面正中线上,即雌性生殖孔。而雄性个体生殖器官为一套,睾丸呈细管状,环绕于肠周围,至虫体中部扩大成贮精囊,连接于肌肉发达的射精管,开口于泄殖腔,通向尾端的交合伞中。交合伞结构是体壁膜质的延伸,由背、腹、侧等伞状辐肋支持。在雄性个体的射精管两侧有一对胶腺,可分泌胶液,在交配时能使虫体联结处固定,雄性个体尾部还有细长的角质交合刺一对。
分布
钩虫病成虫是一类生活在哺乳动物体内的寄生昆虫,也是引起钩虫病(Ancylostomiasis / Uncinariasis)的致病源,故该科动物的分布与宿主的生活区域、钩虫病的流行情况均有一定关系。全球范围内,在36°N~30°S之间的广大区域几乎都存在钩虫病感染,欧洲、非洲、亚洲等地区均有报道。中国范围内,除黑龙江省、青海省两省外,绝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几乎都存在钩虫病感染。此外,该科动物的分布也很大程度上受到气温影响,主要由于其营自由生活的美国白灯蛾很难在低温环境中生存,故其成虫常见的分布区域为热带、亚热带,甚至是环赤道圈。
具体来看,十二指肠钩口线虫主要分布在欧洲南部、东南亚、印度、中国南部和西部、澳大利亚北部等地区;美洲钩虫主要分布在太平洋西南群岛、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中美洲、南美洲等地区;犬钩虫病和仰口属钩虫均呈世界性分布,后者在中国分布较广,以西北、西南各省较多,主要出现在牧区。
寄生环境
钩虫主要寄生在灵长目、食肉目以及有蹄类动物体内,偶有种类会寄生在海洋哺乳动物体内。过去学术界曾有观点认为同一种钩虫会存在很多种不同的宿主,但其中多数仅是偶然被报道,实际上一种钩虫往往有最喜好寄生的宿主。例如,人体内发现的十二指肠钩口线虫,虽然有研究宣称其宿主包括24种哺乳动物,但大概率其真正的宿主可能只有人类。
具体来看,以寄生在食肉类动物体内的钩虫病为例,这类钩虫一生的寄生过程中存在贮备宿主(Paratenic host)或暂时寄生的宿主,但这类宿主只是起到延长钩虫生活寿命的作用,最终还是会被终末宿主吞食。而该科中一些不需要经过贮备宿主的种类,其美国白灯蛾会通过皮肤侵入人体或其他终末宿主。进入到宿主体内的虫体会经由淋巴系统抵达肺部,再从肺部移行经气管、食道而达肠管。
生活史
从钩虫的整个生活史来看,其在幼虫一、二期时为自由生活的幼虫,第三期时转变为感染性幼虫。虫体的移行时间和路径,在经过实验证实的部分种类中是颇为稳定的。一般情况下,其移行时间占到从感染发育到成虫产卵全程时间的7~15%,这段时间也被称为钩虫病的“潜伏期”。另外,虫体在没有进入宿主肺部之前体型只会有少许增长,离开肺部之后方才蜕皮形成第四期美国白灯蛾,此时其会出现暂时性的口腔。虫体在最后一次蜕皮后会发育为成虫,随后在宿主的肠道内交配和产卵。
卵
学术界对钩虫生活史的研究所覆盖的种类不多,主要集中在人类感染的钩虫,如十二指肠钩口线虫、美洲钩虫等。此类钩虫的卵一般呈椭圆形,长径约为56~76微米,短径约为36~40微米,卵壳极薄、无色透明。新鲜粪便中的虫卵内细胞多分裂为2~4个,卵细胞与壳之间有明显的透明间隙。若寄生动物存在便秘情况或粪便放置过久,虫卵内的细胞可继续分裂成多细胞期。只有进一步接触空气,虫卵才可以继续正常发育,一般在数小时内即可进入桑葚期。在温暖、潮湿、萌蔽、氧气充足的土壤中,虫卵的卵内细胞分裂很快,24小时之内美国白灯蛾即在卵内形成。
另外,虫卵孵化的过程与环境温度有一定关系。如英国布里斯托尔地区报告的羊仰口线虫,其虫卵的孵化温度只在15~34℃之间,幼虫最短的孵出时间是在环境温度34℃下耗时15.5小时。而在环境温度23℃下,耗时约为24小时;环境温度17℃下,耗时翻倍约为48小时;当环境温度为15~16℃时,则需耗时7天幼虫才能发育完成孵出。
幼虫
杆状蚴
初出卵的幼虫呈杆状 ,称为“杆状蚴”(Rhabditiform larva),体透明,体长约为250微米,辐径约为17毫米。虫体前端圆钝,有很小的口腔,呈空管状,食管较粗、长度约占虫体长的三分之一,尾端尖细。刚孵出的杆状蚴为第一期杆状蚴,约2天内会经历第一次蜕皮,发育为第二期杆状蚴,此间体长会长至之前的2倍左右、约为400微米。杆状蚴多以土壤中的细菌、有机化合物为食。经过约5、6天左右的发育,美国白灯蛾的咽管变长。继续发育在经历第二次蜕皮后,形成第三期幼虫,也称“丝状蚴”(Filariform larva,也称感染性蚴)。
丝状蚴
丝状蚴的口腔封闭,无法进食,食道变为细长、呈柱状,只能利用体内原本贮存的食物来维持最低水平的能量代谢,其中以脂类代谢为主。丝状蚴的口腔内在和食管相连接处,有一对“矛状”的角质构造,一根位于口腔背面,另一根位于口腔腹面,称为“口矛”,也称“食管矛”,有穿刺宿主皮肤的功能。
当钩虫病发育至丝状蚴期,即为感染期具有感染性。其在土壤表层十分活跃,到达地面时借助体表水膜形成的表面张力,沿地面植物向上移行、至高可达1米左右,呈聚集型活动。在沙粒或土块上面时,其能翘起虫体的前端伸向空中,这样便于与宿主接触。在适宜的土壤环境中,丝状蚴可存活约15周左右。 但在一般的情况下,由于自然环境中的日光照射、风吹雨淋,其往往不能有如此长久的生存时间,经常在3~4周内自然死亡,7~8周后在环境中消灭殆尽。
丝状蚴具有趋温、向湿的特性,当与宿主的皮肤接触时,会表现出活跃的穿刺运动,借助机械性穿刺和机体内酶的作用,从宿主皮肤的毛囊、汗腺口或破损皮肤等薄嫩处钻入宿主体内。当丝状蚴侵入皮肤后,会在局部停留约24小时,然后进入静脉或淋巴管,随血液流经心肺,穿过肺部毛细血管后进入肺泡,借助细支气管、支气管上皮细胞的纤毛摆动,向上移行至咽部,随宿主的吞咽活动被咽下,最终抵达肠道。
成虫
进入宿主肠道后的美国白灯蛾会在小肠内迅速发育,经过两次蜕皮后,发育为成虫。成虫会借助口囊内的钩齿或板齿咬破宿主的肠粘膜,分泌抗凝血酶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借食管的吮吸作用,吸食宿主的血液、淋巴液、肠粘膜及脱落的上皮细胞。其所必须获得的养分的供应,如氨基酸,则主要来自宿主的血浆。成虫代谢过程具备较完善的三羧酸循环,当氧气充足时,脂肪酸也可以氧化供能。
两性钩虫病成体会在宿主肠道内进行交配。交配时,雄性个体会把交合伞放置于雌虫的生殖孔上,将交合刺插入雌性个体生殖孔中,胶腺分泌胶液使连接处固定,两虫状似“Y”字形。其繁殖速度较快,以人体常见的钩虫即十二指肠钩口线虫、美洲钩虫为例,通常情况下,当丝状蚴侵入人体后一般经5~7天,即可在排出的粪便中查见虫卵,此后虫卵数目逐渐增多。寄生于人体内的钩虫数量,可自数条、数百条乃至上万条,其在人体内一般可以生存1~2年,部分可以长达5~9年,个别有达15年之久。在无重复感染的情况下,约有70%的成虫会在一年内被陆续排出宿主体外。
其他繁殖方式
作为一类寄生昆虫,钩虫病宿主是其完成繁殖周期的必须环节。不过,除了与其生活史各个阶段的发生过程相一致的感染情况外,相关研究发现,在部分种类钩虫病还可以通过一些非常规的感染方式进行繁殖,包括自体感染和喂乳感染(也称“胎盘感染”),具体如下:
自体感染
20世纪初以来,有研究人员在对钩虫病患者的尸体进行剖检时,发现在感染十二指肠钩口线虫、美洲钩虫等的尸体中存在自体感染现象。即在人体肠道黏膜下层发现有被组织包裹形成“囊状体”,这些囊状体表面是发炎的外圈组织,常伴有相应部位的腹膜炎并发症。在囊体中心有一条钩虫病成虫,囊内充满血液并存在许多虫卵和第一、二期美国白灯蛾,并且推测当中有部分幼虫大概率已经钻出囊壁,在肠道黏膜附着并长成成虫。这样由自体感染而完成的生活史,所产生的幼虫并不需要在虫卵期离开宿主到外界自由生活。此类感染多在钩虫病致死的病例尸检中被发现。
喂乳感染
历史上,在针对犬钩虫感染的病例分析中曾发现,存在钩虫幼虫通过胎盘的血液循环而侵入新宿主的现象。但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研究发现,这类感染更应该是通过哺乳动物的喂乳行为发生。考虑到钩虫病的移行规律和生活史大体上相同,因此在理论上可以设想人类感染的钩虫也可能如此,即钩虫美国白灯蛾可能存在母体的初乳或乳汁中。
而事实上,学者霍华德(Howard)和兰根(Langen)分别在1917年和1923年相继发表了相关报告,称曾于怀孕期在钩虫病流行的疫区受到感染的母亲,其婴儿在出生后的1~2周内,婴儿的粪便中检测到钩虫卵,但未能确定是何种钩虫。分析推测,人体初生婴儿感染钩虫的时间可能是在母体分娩前的2~8周;也可能是在产后,母体中的第四、五期幼虫侵入了初乳而感染婴儿。此外研究也发现,1岁以内的婴儿感染钩虫病较6个月内的婴儿感染更常见。
传播因素
自然因素
钩虫的卵和美国白灯蛾在外界环境中的发育需要适应的温度和湿度,环境土壤的性质、荫蔽条件对发育也有很大影响。由于受温度影响,钩虫传播在世界各地的流行季节有所不同,以中国范围内为例,在海南省常年均可发生钩虫感染;在广东省,除冬季短暂的较冷时期外,全年也几乎均可发生;在四川省省,每年5、6月份是流行高发期,7月次之;在山东省则是8月达到流行高峰,9月开始下降。总体规律是,钩虫病在北方地区发生的季节要较南方迟。
农耕因素
由于不同地区农业耕种的作物种类不同,钩虫传播的程度也有所差异。如耕种红薯、玉蜀黍属、桑、烟草、棉花、甘蔗等作物的农田,由于这些农作物的叶茎稠密,其所覆盖的土壤湿润而少见阳光,较为适合钩虫卵的发育,因此农民在进行农耕或收获时容易被钩虫感染。如在南美洲波多黎各,农民常在咖啡园中感染钩虫,尤其在夏季将摘咖啡果的时候。而在一些水田,钩虫卵在水深10厘米以上的环境中不易发育至感染期,但在浅水田则可以发育至感染期,严重污染土壤。
另外,钧虫感染还与农耕使用的肥料类型有关,通常情况下,施用混合肥人群感染钩虫病的概率高于施用有机肥和无机肥人群,而后两者中,施用无机肥人群感染钩虫的概率则低于施用有机肥人群。
矿井作业
在矿井作业过程中,由于井内温度、湿度大,有利于钩虫卵的发育。因此有矿井作业的地方,钩虫传播受地域或季节影响不大,反而主要与井下生产、生活条件和有无防护措施有关。在欧洲,钩虫病最早引起关注就是由于该病在矿区中流行,遂将其称作“矿工病”。自1882年起,圣哥萨地洞工人发现染有钩虫病后,欧洲多国各类不同矿型的矿区陆续都有发现,包括西西里岛的硫磺矿、匈牙利的银金矿、法国的煤矿、西班牙的铅矿、英国的锡矿等。
特定情境
此外在一些特定的情境下,钩虫病传播的效率也会提高,甚至出现爆发的情况。如1959年8月,中国辽宁省绥中县的六个乡突然出现465名原因不明的哮喘病人,经调查系农民在收获小白菜时生食小白菜导致钩虫蚴经口感染所致。1971年8月初,陕西省洪洞县连日大雨冲到河滩中的玉米杆,有部分村民赤脚下地,5~7日后出现较严重病症,甚至丧失劳动能力,粪便检查钩虫卵呈阳性。1979年8月,河南省长葛县遭遇暴风雨天气,同样出现玉米杆倒伏情况,50名农民下地作业,其中49人于当天手脚即出现皮炎。
危害与防治
流行病学史
钩虫病病即由钩虫所致的感染或疾病的通称。历史上,有关钩虫病的记载较早,公元前1553年,埃及纸草书上就有类似的记载;公元前440年,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记述了与其有关的异嗜症;中国最早于公元前3世纪,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有记载“蛲瘕病”推测也与其有关。清朝同治年间,中国长江中下游平原民间曾流传有“桑叶黄”或“懒黄病”,说明当时相关地区钩虫病的流行已相当普遍。
近代关于钩虫病的记录,最早由学者高兹(Goeze)在獾(Meles meles)的体内检测到,但彼时将其描述为一种“毛状蛔虫”。1838年,意大利医生杜比尼(Dubini)在米兰市一具农村女尸的十二指肠中发现了一种钩虫成虫,并将其命名为十二指肠钩口线虫。直到1853年,德国医生比尔哈茨(Theodor Bilharz)和葛利辛格(Griesinger)推测贫血症可能与钩虫的寄生有关。19世纪70年代后,多位学者在贫血患者的粪便中发现了钩虫卵,最终明确了钩虫的致病性。同一时期,意大利寄生昆虫学家爱德华多·佩朗契托(Edoardo Perroncito)报告了钩虫卵在土壤中孵化为杆状蚴和丝状蚴的发育过程。1898年,阿瑟·洛斯在实验过程中不慎沾到了含有钩虫丝状蚴的水滴,继而罹患了典型的钩虫病,但他也由此发现了十二指肠钩口线虫从皮肤侵入机体和发育为成虫的整个过程。
1908年,英国传教士马雅各(James Maxwell)在中国台湾省传教、行医时,从粪便中监测钩虫卵,并证实中国境内存在钩虫病流行。1919年,中国医学教育家颜福庆在江西省萍乡市的煤矿钩虫病调查中,证实了中国大陆有钩虫病流行,其后多位学者陆续在中国各地发现了钩虫病感染。2015年,中国第三次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显示,钩虫仍然是中国现阶段感染率最高的土源性寄生虫,感染率为2.62%。
临床表现
钩蚴性皮炎
该临床症状是人类感染十二指肠钩口线虫或美洲钩虫后最常见的早期表现。当丝状蚴侵入人体数分钟至一小时后,侵入的局部皮肤可能发生灼烧、针刺样或奇痒等感觉,继而出现充血性小斑点和丘疹,1~2天后会形成内含浅黄色液体的水泡,此即为钩蚴性皮炎,民间俗称“着土痒”“地痒疹”“粪疙瘩”“粪毒”等。
由犬钩虫等动物寄生钩虫的幼虫感染人体后引起的皮疹和炎症反应称为匐行疹,即皮肤幼虫移行症(CLM),在美国此症状也被称为“管道工痒疹”。患者局部有剧烈的瘙痒和疼痛,侵入部位会出现红色丘疹,形成“蛇状”弯曲蜿蜒穿行的线状皮损,继而出现水泡。这些钩虫病幼虫侵入人体皮肤后,由于人类不是适宜宿主,因此只在皮肤浅层中移行,不能穿过基底膜。不同种类的钩虫在人体诱发CLM的表现存在一定差异,如犬钩虫可能与弥散性单侧亚急性视神经视网膜炎有关,牛仰口线虫(Bunostomum phlebotomum)、羊仰口线虫在人体引发CLM后不能继续发育为成虫。
钩虫性贫血
贫血是钩虫病最显著的临床表现,常在感染后10~20周出现。临床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昏、耳鸣、心悸病、气促、乏力等症状。体检可见面色苍白,有时为蜡黄色,皮肤无光泽,面颊及眼周水肿。指甲有扁平甲及凹甲现象。球结膜明显苍白,舌炎也较常见。心脏扩大,心跳加快,心尖区可闻收缩期杂音。肝脾大,四肢无力及下肢浮肿等。临床上常把钩虫病性贫血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
异嗜症
个别钩虫病患者尤其儿童患者喜食生米、生豆、茶叶等,甚至嗜食泥土、瓦块、煤渣、烟灰、破布、棉絮、碎纸等物,此种现象称为“异嗜症”,也称为“食土癖”。绝大多数患者在服用铁制剂后,短时间内异嗜症可自行消失。虽然异嗜症为钩虫病的常见症状之一,但严重的蛔虫病、营养不良等也可引起。
其他症状
钩虫病还可能诱发呼吸系统方面的病症,严重者会出现单纯性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综合征;消化系统方面的病症,患病初期亢进、易饿,体力反而下降,故有“懒黄病”之称;特殊类型的钩虫病,如婴儿钩虫病、急性钩虫病、重症钩虫病、妊娠合并钩虫病、嗜酸性粒细胞性肠炎、异位损害、胸膜炎、皮肤紫瘢、慢性肾病、关节疼痛等。
防治措施
实际上,2015年之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劳动条件的改善,人民卫生知识水平提高,钩虫病的感染率和感染度已普遍下降。但要控制和阻断钩虫病传播,仍需要采取以化学药物防治为主,结合改善环境卫生,粪便管理和健康教育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以巩固防治效果。而一旦确定感染钩虫病,药物驱虫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驱虫药物种类很多,过去广泛应用的有四氯乙烯、土荆芥油、1-溴-2-萘酚、苄酚宁(灭虫灵)、四咪唑(驱虫灵)等,不过不少多因疗效差、不良反应重被淘汰。世界卫生组织(WHO)比较推荐的药物主要有阿苯达唑、甲苯达唑、噻嘧啶、伊维菌素、三苯双脒等。
相关研究
2017年6月,中国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学院与美国农业部及马里兰大学相关研究人员,联合鉴定并命名了在四川野生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体内发现的钩口科钩口属线虫的新种——大熊猫钩口线虫(Ancylostoma ailuropodaen),并被全球共享的生物物种名称数据库(ZooBank)收录。
2023年12月,中国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与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相关研究人员联合开发了一种基于重组酶介导等温扩增(RAA)的新型核酸检测方法,用于钩虫感染的快速检测和虫种鉴定。根据钩虫的特异性靶基因序列,参照荧光RAA技术原理,设计合成特异性RAA荧光扩增反应体系,检测结果显示出高灵敏度。在与多种他类寄生昆虫基因组脱氧核糖核酸进行交叉反应测试后,也均未出现阳性扩增信号,显示出较好的特异性。
参考资料
Ancylostomatidae.COL.2024-05-09
Ancylostomatidae.GBIF.2024-06-04
基于RAA技术的人体钩虫感染检测及虫种鉴定方法的建立及评价.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江苏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2024-06-20
历经20余年,动医学院教师在野生大熊猫体内鉴定并命名一个寄生虫新种.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网站.2024-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