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白杆兵

白杆兵

白杆兵,就是以持白杆长矛为主的部队。是明末重庆市总兵秦良玉为其丈夫马千乘训练的一支善于山地作战的特殊兵种。

白杆兵以持白杆长矛为主,士兵主要来自土家族,土司家族为中坚力量。编制设五个营,鼎盛时达五万余人。武器以白杆钩镰枪古代兵器为主,配少量火器。其训练严格,涵盖多种技能,纪律严明,设有连坐法。白杆兵参与平播州之乱、成渝平乱、解太平之围等战役,常用三角尖锥阵、一字长蛇阵等阵法。作战胜多败少,在平播之战中为南川路战功第一;成渝铁路平乱历经多场战斗平定西南动乱;解太平之围时多次击败张献忠部。

白杆兵军事纪律的严格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一切行动听指挥,令行禁止,闻号集结,闻鼓冲锋,闻金撤退,违令者,斩立决。二是行军时不得抢掠百姓财物和强买强卖,即便是万里行军,所过秋毫无犯。三是在战斗中,鼓励勇往直前者,严惩贪生怕死者,轻者鞭笞,重者斩首。四是战斗时只许击刺,不许割首,违者与退缩者同罪论斩。五是实行连坐之法,以甲为单位,甲中有人犯过,同甲中人将受牵连,若有变节投敌者,诛其族。这种连坐法意在建立互相监督机制。白杆兵维护了明朝统治,其军事策略丰富了古代战术。秦良玉崇祯赋诗褒奖,她和白杆兵的事迹彰显了女性军事才能和土家民族的英勇精神。

名称定义

所谓“白杆兵”,就是以持白杆长矛长枪)为主的部队。这种白杆长矛是明末忠贞侯、四川省总兵秦良玉根据当地的地势特点而创制的武器,它用结实的白木(不需要染色)做成长杆,上配带刃的钩,下配坚硬的铁环,作战时,钩可砍可拉,环则可作锤击武器,必要时,数十杆长矛钩环相接,便可作为越山攀墙的工具,悬崖峭壁瞬间可攀,非常适宜于山地作战

白杆枪。白杆枪又名白杆钩镰枪,是石柱土兵特有的一种古代兵器时代的武器。石柱土兵因白杆枪而被世人称为白杆兵。

创立背景

明朝末年,朝廷腐败,阉党专权,加上天灾人祸,致天下大乱。西南有杨应龙奢崇明安邦彦等土司官先后背叛,自立为王,割据一方,扩张地盘,杀官屠民;中原有王嘉胤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等揭竿而起,攻城略地,反抗朝廷;外有倭寇渡海来扰,烧杀抢掠;北有后金兵挥师南下,虎视北京,觊觎大明江山。真是内忧外患,明王朝大厦岌岌可危。秦良玉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天崩地解”的战乱年代。石柱土司秦良玉鉴于当时局势,为保境安民和国家安全,决定对石柱土兵进行改造优化,从而创建白杆兵。

军队组成

中坚力量

土司家族是白杆兵的中坚力量。自从秦良玉嫁到石柱后,就一心想组建一支自己的队伍,一是保境安民,二是为了国家安全备征。在丈夫马千乘的支持下,组建了白杆兵。为了将白杆兵训练成攻必克、战必胜的劲旅,不惜把忠州的哥哥、弟弟全部请到石柱,帮助她训练、带领白杆兵队伍。援朝抗倭、浑河血战、播州平叛、成渝平奢、北上勤王、镇守榆关等重大战役,无不是兄弟、侄儿率领白杆兵一马当先,勇往直前,克敌制胜,战功累累。秦良玉培养和起用的一批土司亲信和将领,不仅保障了白杆兵的战斗力,而且为朝廷输送了一批将才,如秦良玉官至左都督、汉土总兵官;再如秦拱明秦翼明官至总兵;秦民屏、马千停官至副总兵;秦良玉姐姐姐夫秦良斯及马周、秦良玉侄儿秦佐明、秦祚明及周世儒、马斗先、张凤仪等官至参将;秦良玉儿子马祥麟官至指挥使、宣慰使、骠骑将军;秦瑞明官至本卫指挥签事;陈思虞官至奉议大夫、世袭同知等。这些土司将领屡立战功,被朝廷委以重任,成为明朝正规军队的重要将领。

基本兵源

土家族是白杆兵的基本兵源。据清乾隆三十八年石柱直隶厅同知王萦绪所著《石柱厅志》载:“土司例无城郭,只设峒寨。”为防守石柱,早在明洪武十四年(1381),石柱土司马克用便令所管辖的大山外陈、汪、高、崔、罗、向六族、大山内谭、秦、刘、何、冉、江、白七族共十三族各立寨栅于要道险隘或孤峰绝岭。

一时高峰绝岭,寨栅星罗棋布,彼此以吹牛角号相联系,互为犄角相援。农闲时,男丁壮妇到寨内练兵习武,贮备粮草。闻警,则男女老幼奔入寨内据险御敌。寨在绝险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寨内常备檑木滚石、毒箭火驽等武器及粮草。据《秦良玉史料辑成》显示,明末清初时期,石柱境内有万寿寨(今三河镇境万寿山上)、龙骨寨(今六塘乡境)、盘龙寨(今三河镇境)、武器材料洞山寨(今临溪镇境)、胡家寨(今王家乡境)、大寨子(今悦崃镇古城坝北境)、蛮王寨(今桥头镇境)狮子寨(今临溪镇境)、金刚寨(今鱼池镇水田村金刚组境,又名“铁门坎”)、枇杷寨(今下路镇境)等大寨数十座,有尖峰寨(今鱼池镇水田村梨子组境)、马鹿寨(今桥头镇境)、黑虎寨(今龙沙镇长坪村境)、豹子寨(今三星乡境)、头寨(今南宾镇境)等小寨百余座。部分寨栅至今尚存断墙残垣,有些寨门、寨墙还保存完好。这种防御方式,占险峻,得地利,以弱御强。

编制

秦良玉嫁到石柱后,审视国内大势和石柱司情,认为石柱土兵不论是建制、布局、纪律、武器、枪法、战斗力虽然很强,但也有很大局限,不能担负保境安民、精忠报国的重任,必须将土兵部队建制、编制、兵器进行改造和优化,才能成为一支合成的、专业的、具有世界十大特种部队性质的白杆兵队伍。

在建制上,设立五个营:女兵营(绣铠营)、罗汉营(僧兵)、火器营、哨探营、弓鸳营(马步兵营)。女兵营是秦良玉的亲兵营,也叫绣铠营。营中将士均是女扮男装,负责石柱土司秦良玉保卫、后勤补给、救治伤员及勤务等军务,闲时纺纱织布,战时冲锋陷阵。在明崇祯三年(1630)秦良玉解救京畿之危时,就屯兵北京城外今北京西城区虎坊桥棉花胡同,号称四川省营,今北京西城区的四川会馆就是当年秦良玉北上勤王的帅府,棉花胡同也是女兵营纺纱织布的营地,秦良玉的亲兵营成了我国历史上最早创建的女子部队。

罗汉营(僧兵营),由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城东三教寺住持大师兄智先、忠州东林寺住持二师兄智发、蚕溪万寿山下的石峰寺住持三师兄智睿、西界沱南城寺住持四师兄智启所带的僧兵组建,共五百人。僧兵无牵无挂,无欲无求,战不惧死,勇猛顽强,是石柱白杆兵的精锐部队。火器营,主要装备有火铳、火炮、地雷、火球等火器。火铳有三眼铳、鸟铳,火枪有“一窝蜂”多管火枪,火炮有大将军炮红夷大炮和自制的青㭎炮,另有“万人敌”燃烧弹等。秦良玉在北上援辽时,就用火器迎击后金骑兵,镇守山海关区(山海关)时,也曾上书朝廷工部拨给火炮。在石柱万寿寨前、内、后寨门,桥头仁和寨、大寨东关寨门旁均修筑炮台,供火炮使用。石柱白兵在抵御外敌的战斗中也有使用地雷、火箭、火球的记载。

哨探营,主要负责刺探敌情,也是石柱白杆兵的世界十大特种部队。哨探营的士兵身怀绝技、机智勇敢,是石柱白杆兵侦察部队,同时也是偷袭扰敌、冲锋陷阵的先头部队。

弓弩营,又叫马步兵营,马步兵营是白杆兵主力,半马半步。秦良玉在上疏皇帝奏章中称:“然后请皇上配臣战车,给火器,半兵半马,奇正相兼,惟经臣指纵。”由此证实当时白杆兵是一半步兵,一半骑兵。土家族的先民是渔猎为主的民族,擅长骑马,以弓弩狩猎。在清代吴炽昌所著《客窗闲话续集·秦良玉遗事》中有“良玉察其情切,乃出视事。先点千人,各予连弩一张,一发十矢,命其兄统领,射退乌合之师”,完整地记载了秦良玉率石柱白杆兵弓驽营御敌战况。土家族人崇力尚勇,土家男子在少年时即开始练力气、练刀枪。成年男丁均要按土司规定,农忙时耕种稼,农闲时以峒、寨为单位,进行军事训练,有时还要以里、甲为单位进行军事技能比赛。奉调出征时,土司召集各、寨把目,寨把目召唤兵丁前往指定地点集结待令。

石柱土司白杆兵编制常年总人数在一万两千人左右。在秦良玉鼎盛时期,最多达五万余人。石柱白杆兵奉调出征时,一般在三千至九千人。石柱宣慰使、同知、佥事均有各自的白杆兵,都曾亲自带兵出征。

石柱白杆兵的实战阵法以24甲为一阵,每甲以25人为队,依次排列为1、3、5、7、9人,共计5排,由第1排领阵,形成三角锥状阵形。24甲又按三角形锥状排列成整体。实战时,第1排人倒下,后排依次补上,保持三角阵形不散不变。哨长、协哨、营总等土司长官均列于阵后督阵,违者与退缩者皆斩,故所战必捷,人莫敢撄。

石柱白杆兵的三角阵法是对付骑兵,攻守兼备的最有效的阵法,它以一个甲为单位的基本阵形,甲即一个作战单位,在实战中,数甲可组合成大阵,可根据地形、敌情,由数十个三角小阵,随意组合变换成方阵形、一字阵形、凹字阵形、回字阵形等多种阵法。

石柱土司的白杆兵在军事装备上以白杆钩镰枪、刀、剑、弓箭、盾牌等古代兵器为主,配有少量的火铳、青枫炮等火器。在军事技能上,善于盾矛、骑射、搏击、攀爬、水战、舟楫、火铳等技能,具有强大的战斗力。

石柱土司秦良玉为其丈夫马千乘训练了一支持白杆钩链枪、善于山地作战的特殊兵种,史称“白杆兵”,创造了一种矛可刺,钩可砍可拉,环可锤可击,并可连环成索的二十八势白杆钩镰枪法,非常适合于山地战。

武器装备

构造

白杆枪是一种冷兵器,其由金属和木杆组成。矛、钩、环用钢铁经铁匠师傅锻打而成,前端矛钩一体,后端锤环一体;木杆则是派人在深山老林中寻找坚硬的白蜡木(六股荆),再由师傅装制成枪。由于木杆坚硬,桐油、生漆难以浸润,没有任何颜色装饰,枪杆呈白色,故名白杄枪。该枪前端是矛,矛后有钩,钩后是红缨,再用白蜡木树干相接,尾部安有锤和环。根据人的高矮,量身定制,通常长度是两米左右。

功能

白杆枪是秦良玉根据马千乘家传马家枪进行优化、改造而来的方便、实用的一种古代兵器,它是石柱白杆兵特殊的武器,在马家枪只有刺、拦、捅的基础上,增加了刺、钩、挑、捶、挡、拦、连等功能,由于功能的增加和完善,使白杆钩镰枪既适合山地作战,也适合平原作战;既适合步兵作战,也适合马上作战;既适合远征作战,也适合近地作战;既适合山林作战,也适合攻城略池。

特点

1、与骑兵作战,可以先用钩钩马脚,使马失蹄而倒,再用矛刺敌兵,动作连贯,程序简单,一次完成,故此清兵最惧怕石柱的白杆兵,白杆兵亦因此而天下扬名。

2、与步兵作战,可以发挥刺、拉、捶、挡、钩等功能,特别是勾住敌人衣服,将其摔倒,然后出奇制胜。按照设定的阵法,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让敌防不胜防。(3)若是山地作战,特别是攻城夺隘白杆枪的特点更能显现,钩连环、环连钩,可以攀越城墙、悬崖:出其不意打击敌人。万历二十七年(1599)攻克杨应龙天险金筑七寨和老巢海龙屯遗址,石柱白杆兵在被明军24万大军围困,久攻不下之时,从悬崖断壁的后寨用白杆枪连成枪梯,用白虎掏心的战术直捣杨应龙老巢,使得杨应龙及两个爱妾穷途末路,自缢而亡,夺得平叛大捷。

训练与纪律

训练内容

秦良玉非常重视对白杆兵的军事教育和技能训练。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土司署地,设有专门用于白杆兵训练的军事场所,人称较场坝(地址在今万安街道较场坝社区)。另外,在麝香溪也设有跑马射箭的训练基地,因而后人改麝香溪为马武坝(今马武镇)。白杆兵的军事训练项目有战术布阵、盾矛技巧、骑射演练、搏击、攀爬、水战、舟楫、火铳等,此外,还利用“撵仗”(围猎)活动训练白杆兵团结协作的精神。

1、战阵训练

白杆兵的军事阵法比较独特,前文已述,一般以25人组成一个三角锥形的战斗队形,所以白杆兵编制以25人为一伍。锥头1人,依次排列为3、5、7、9人,共计5排25人。这样的战斗队形可以数十个或数百个组合在一起,形成大阵,且根据地形或战斗需要,可以随意变换大阵的阵形。平旷之处可摆成方阵,狭窄之地可摆成一字长蛇阵,冲锋时可摆成三山月儿阵,防御时可摆成四门斗底阵。无论阵形如何变化,基本的尖锥战斗队形始终不变,若锥尖之人败倒,则第二列居中者补上,如前一排人倒下,后排依次补上,以保持队形的严整。胜负以五列为限,若皆败倒,则第二个尖锥战队补其位再战。营长在本营队列之后,如某兵士畏缩不前,则立斩之。

2、盾矛训练

战阵之上,既要杀敌,亦要防御。石柱白杆兵的白杆枪是由古代巴人的巴式矛和巴式戈加以改变,在马家枪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而成的,在古代兵器时期是具有多种功能的、灵巧、易操作的一种利器。作战时以刺、钩、扎、扫、架等招式为主,白杆兵平素须将这些动作练熟练巧。盾牌有铜盾、皮盾、藤盾三种,既防敌人箭弩,又敌人刀枪。在前述三角锥战斗队形中,进攻时,锥尖之人武艺最高、力量最大,所执白杆枪最长最粗,以钩、刺、扎为主,是整个战队的尖锋;两翼之人皆执白杆枪刺、钩、扫、架,是整个战队的两刃;战队中间部分的人则一手执白杆枪,一手执盾牌,辅助锥尖之人和两翼之人,以盾牌助其防御,以白杆枪助其杀敌。

3、骑射训练

白杆兵以步战为主,但也有骑兵,故部分白杆兵必须苦练马战技能。马战是白杆兵的头目及将领的必修课。箭、弩在古代兵器时代是远距离攻击利器,因此,历代将士都十分重视射技,历代朝廷亦将射箭列为武举的必试之技。所有白杆兵将士必须练习射箭发弩之技,既要练开弓之力,能开几百斤的硬弓;又要练射箭的准确性,百步穿杨。

4、搏击训练

古代作战,既要善使兵器,又要善于搏击,古人创出了各种搏击之术,如少林拳、武当拳、太极拳、形意拳、洪拳等。石柱白杆兵既要练兵器,也要练拳脚,一来强身健体,二来提升战斗时的搏击能力。事实上,土家族人崇力尚勇,自孩童时即开始锻炼体力和搏击能力。

5、攀爬训练

石柱僻处山区,土民长期在崇山峻岭间生活,其攀爬能力本就较平旷之地的人强,惯于山地作战,特别是林间作战,神出鬼没:敌人防不胜防。为进一步提升白杆兵的攀爬能力,在攻城夺寨时发挥出更大的优势,秦良玉特别注重对白杆兵攀爬能力的训练。石柱白杆兵利用白杆枪前后钩环相连,能够攀上百丈悬崖,往往能从敌人疏于防范的绝险之处突袭敌人,如天兵降临,收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奇效。石柱白杆兵巧夺桑木关和奇袭佛图关便是例证。

6、水战训练

征战之时,难免涉水渡河。因此,白杆兵虽生活在山区,也要练习游泳。战斗的地点有时候是不可以预先选择的,在浅水或泥泞中作战是常事,因此,白杆兵会在溪河、水田中训练,以便在战斗中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地理环境。

7、舟楫训练

石柱临长江,远征时为养精蓄锐,多选择水路行军,这就需要练习操舟行船之技,有时候难免要在船上作战,因此,白杆兵要练习水面作战的本领。平奢崇明乱时,石柱白杆兵奇袭两河,焚敌船千余艘,就是因为他们虽是山区土兵,但却练就了驾驭舟楫之技。

8、火铳训练

火铳,又称鸟铳,即火药枪。火铳是比箭弩更为劲疾、更具杀伤力的火器,是现代枪械的前身,用之攻城或狙击敌方将领最为有效。石柱白杆兵中专门设立有火器营,平时训练射击之术,战时成为世界十大特种部队。石柱白杆兵在平乱、镇守山海关区等战役中,火器营均在战斗中颇有建树,立有战功。《四川通志》载:“女将军秦良玉蓄健儿,名来狩者,精善鸟铳,百发不失其一。来狩亡,秦诲失狩,哭曰:即千金,吾不与易也。”

9、胆魄训练

为训练白杆兵的心理素质,将白杆兵练成胆魄过人、悍不畏死的勇士,往往用食肉目与白杆兵搏斗,如搏虎、搏豹、搏野猪等。在训练中,死亡者不抚恤,受伤者自疗,见猛兽畏不敢前或败逃者受处罚,而搏杀猛兽者重赏。石柱白杆兵作战英勇顽强,令敌人胆寒,均是在这样的严格训练中培养起来的。

10、整肃军纪

军事纪律的训练,一是在操练、演习时训练,二是在撵仗活动中训练。土家人所称撵仗,即汉族的围猎,其差别在于撵仗如同军事演习一般。撵仗多在冬季无农事时进行,先由舍把、头目或有经验的猎人,通过野兽留下的足迹、粪便等预估野兽栖息在哪个山头,然后率数十或数百人至山下,一部分人持火铳、刀、矛隐伏于各道口,为狙击者,一部分人吆喝德国猎犬数十只上山追寻野兽,为撵山者。猎犬从见到的野兽足迹处出发,嗅兽味追踪,撵者在犬后吆喝,给犬壮胆,使兽惊惶。猎犬逼近野兽时,兽必奔逃,隐伏在道口的狙击者以火铳或刀矛将兽杀死。撵仗犹如战争,出发前要精心准备,由组织者做好分工,各领刀枪猎狗,几十人至上百人前往事先选好的猎场,各就各位。无论是围山、撵山、狙击,都有可能遭遇野兽的攻击,这就要求白杆兵必须具备机智、勇敢的心理素质撵仗活动既训练了白杆兵临危不乱、团结协作的作战纪律,也培养了白杆兵面对来敌,敢于拼搏的战斗素质。

训练方式

农闲时各寨栅组织训练,适龄男子以围猎练习攻防协作、爬山穿林、射击。此外,还训练骑马、射箭、打发射药枪(火药中放铁子)、用白杆枪刺杀及举重跳沟等。每年冬季精干白杆兵集中在南宾司城训练。

军队纪律

白杆兵的军纪非常严格,据有关史料载:“秦太保的白杆兵大都是亲连亲、友连友而召集起来,加以严格训练后,战斗力非常强。秦良玉寓兵于民,战时为兵,闲时就组织土兵开垦荒地发展生产,并将部分新垦荒地分给官兵的家属和群众,广种粮草,如邓家坝、秦家坝、羊耳坡、乌杨坝等地。女兵则纺花织布,供应军需。”“秦太保在军政管理上,制定有严格的条文。比如,不管什么人,凡犯有奸、淫、烧、杀罪之一者,杀无赦。”

白杆兵军事纪律的严格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一切行动听指挥,令行禁止,闻号集结,闻鼓冲锋,闻金撤退,违令者,斩立决。二是行军时不得抢掠百姓财物和强买强卖,即便是万里行军,所过秋毫无犯。三是在战斗中,鼓励勇往直前者,严惩贪生怕死者,轻者鞭笞,重者斩首。四是战斗时只许击刺,不许割首,违者与退缩者同罪论斩,这样,作战时人人奋勇,不必为争夺首级领取功勋而分散力量,影响整体作战。五是实行连坐之法,以甲为单位,甲中有人犯过,同甲中人将受牵连,若有变节投敌者,诛其族。这种连坐法意在建立互相监督机制。

作战情况

参与战役

白杆兵主要参与的战役有援辽、抗清、勤王、平播州区之乱、成渝平乱、解太平之围等。

作战阵法

三角尖锥阵

三角尖锥阵,是白杆兵的最基本阵法。形若三角,具有稳定性和机动灵活性。《中国土司制度》介绍,土兵的编制25人为一伍(也称甲),设小甲一人;50人为一队,设总甲一人节制:200人为一哨,设哨长和协哨督领;400人为一营,设营长和参谋2人管辖:1200人为一阵,设偏将一人指挥;2400人为一军,设副将一人统治。而三角阵法就是以土兵最小的甲为作战单位,由甲长负责指挥,队形按照1、3、5、7、9人依次排列,形成三角状队形,前面一人由武艺高强、身强力壮、勇于冲锋陷阵的勇士担任,如前排一人倒下,后面依次补上,以保证队伍的三角形状不变,若前者败倒,则2重居中者补上,两翼亦然。以五重为限。根据作战任务可组成若干个甲,变换成波浪形,长方形等队形,使之攻防自如,互为犄角,既发挥了基本单位作战优势,又发挥了整体作战能力,是白杆兵常用的阵法。

一字长蛇阵

一字长蛇阵是她经常在白杆兵作战中运用的最简单、最基本的阵法。它的形状并不是传统的直线一样的一字,而是呈弧形的一字。全阵分阵头、阵尾、阵胆三部分。阵形变幻之时,真假虚实并用。

长蛇阵是根据蛇的习性推演而来,长蛇阵共有三种变化:击蛇首,尾动,卷;击蛇尾,首动,咬;蛇身横撞,首尾至,绞这样做有两大好处:第一就是使处于阵法中心的阵眼更加安全,避免直接遭受到敌人铁骑的冲击;第二就是便于阵法的变化合围,更快地歼灭敌人。

一字长蛇阵蛇身的主要力量是白杆枪,在白杆枪的内围是盾牌手,外围是弓箭手。其中盾牌手的作用是更好地保护白杆枪手,挡住敌人的冲击,阻止敌人突围;弓箭手的作用是利用强弓劲弩射住敌人援兵的阵脚,使其无法增援,如果没有援兵则负责干扰阵法内敌人的突围行动。蛇头上要设置两员猛将,负责砍杀突围之人。如果是为了阻止敌人追杀的话,还可以在弧形的口处设置一个辅助阵型,由四层力量组成,依次是栅栏、盾牌、长枪弓箭

一字长蛇阵运转:当敌人冲进阵中后,蛇头、蛇尾要迅速行动,使阵法如同一条巨蟒一般,迅猛地将敌人牢牢地缠裹起来,并要不断移动,使蛇身越缠越紧,作为蛇身的白杆枪就负责像獠牙一样不断撕割敌人身上的肉,蛇头的猛将则负责将漏网之鱼斩杀干净,蛇身内围的盾牌则要拼命挡住敌人的冲击,就像蟒蛇的铁鳞一样。

诸葛八卦阵

崇祯在平台召见秦良玉所赐的诗中有一句写道“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虎符”,就是赞美秦良玉在瞿塘关张献忠罗汝才作战时,采用当年诸葛亮创设的八阵图,使张罗败走夔门的故事。相传,诸葛孔明御敌时以乱石堆成石阵,按遁甲分成休、生、伤、杜、景、死、惊、开8门,变化万端,可当十万精兵。崇祯七年(1634),张献忠义军破夔州(今重庆奉节),进围太平,秦良玉提兵赶至,学就当年诸葛亮,摆开诸葛八卦阵,义军慑于秦良玉及其手下石柱白杆兵威名,害怕这种古怪的阵法,便仓皇逃走,川东大定崇祯十三年(1640),罗汝才部进入巫山,为秦良玉阻遏。

二龙汲水阵

二龙汲水阵是秦良玉惯用的阵法,这是因为该阵有一个非常突出的优势,那就是高度的灵活性,但又不是一字长蛇阵那种单调的灵活,一条蛇是死的,两条龙才能真正活过来。在众多的战役中,二龙汲水阵随处可见,例如围点打援、迂回包抄战法等。

作战特点

次数多规模大

征调次数多,规模大。石柱白杆兵颇受明中央王朝的重视,故奉调征伐极其频繁。依据《明史》《石柱厅志》《补辑石柱

厅志》《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志》《石柱土司史料辑录》《秦良玉史料集成》等史料记载,明朝时期石柱白杆兵先后被征调参加的重大军事活动近二十次。明末秦良玉执掌石柱土司职权时期,石柱白杆兵参加战争的人数动辄成千上万,最多时达到三万之多。

战胜利多

作战胜利多,败绩少。石柱白杆兵的军事征调活动主要是援辽、勤王和平叛。就其性质而言,无论是对封建王朝,还是广大人民,石柱土司的上述军事活动都是正义之战,石柱白杆兵都能在这样的军事活动中凯旋。在平定杨应龙发动的播州区之乱中,秦良玉及石柱土兵“为南川路战功第一”:浑河血战,首功数千,实“石柱、酉阳二土司功”;秦良玉率领石柱白杆兵武装第三次奉调勤王时,被明崇祯皇帝在平台召见,赐彩币羊酒和御笔赋诗四章;在平定奢崇明的战争中,秦良玉因功被“封夫人,赐诰命”。纵观石柱白杆兵的军事征调,除秦良玉在夔州阻击农民起义军,因邵捷春指挥有误失败外,其余均以胜利告终。这似乎暗示出这样一个真理:但凡正义的得道之战,则必胜;若逆历史潮流而动干戈,则必败。

功劳大过错少

征调的功劳大,过错少。纵观石柱白杆兵武装的军事征调,具有功过相兼的特征。石柱白杆兵的秦良玉等将领屡受以皇帝为代表的封建王朝嘉奖,当然是因其“奋勇竭忠朝廷”和维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所致。必须看到,当以满族贵族为首的后金军队侵扰危及明朝统治阶级及广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时候,石柱白杆兵的抗清行动也部分地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另外,天下扰攘之际,石柱土司保守领地,为躲避战火的普通百姓提供庇护之所,更是大义之举,自当为土民所爱戴。

代表战绩

平播之战

秦良玉的丈夫马千乘就靠着这支数千人马的白杆兵,威镇周遭四方,使石柱一带长年太平无事。

万历二十六年,播州区宣抚使杨应龙勾结当地九个生苗部落举旗反叛,围攻成都城。播州在现在贵州省遵义一带,地势险峻,山高水险,叛军依仗着天然屏障,猖一时。朝廷派遣李化龙总督四川省、贵州、湖广各路地方部队,合力进剿叛匪,马千乘秦良玉率领三千白杆兵也在其中。由于白杆兵特殊的装备和长期严格的山地训练,因此在播州的战争中十分得心应手,经常给予叛军出其不意的打击,不论怎样山峻岭高,白杆军都能出奇而至,令叛军闻风丧胆。

成渝平乱

山海关区安宁后,朝廷又派秦良玉回川征兵继续援辽。此时,重庆市却遭奢匪之乱。奢崇明派使意图结盟秦良玉共反明廷,秦良玉知使者来意后,顿时大怒,立斩贼使樊定邦祭大旗,毅然起兵平叛。

石柱司同知陈思虞与秦良玉为姻娅亲,既然土司发兵,同知必响应,渝城之变,女将军兵先发,思虞继之。而女将军奉调援省,而思虞听令攻渝,两家各勤其事,得不相扎云。壬成元旦,分布南纪门,思虞率其子治安号兵四千,与金富廉相望而营。据贼上游,贼颇惮之。二月十八日,官兵再夺佛图关。思虞率其众以会,斩首二百余级功,与邑梅、石耶等。二十日,贼用间官兵披靡,思虞兵溃。思虞救死扶伤,躬自拊遁者。月余而后,军声始振。三月二十八日,议夺二郎关。以思虞所扎地系贼人出没咽喉,使人固守其处,勿轻动。遇贼出,则邀击之。思虞奉令惟谨。

四月初四,官兵三夺佛图关,鼓行而前。贼人跳岩堕谷者不计其数。思虞垂手擒之,不费一簇,不损一兵,而斩获累累。盖有天幸焉。五月初,贼援兵二万来,众皆惶恐无措。思虞移其兵,屯珊瑚坝。坝在水中央,内之贼不得飞渡以外应。外之,贼不得长驱以内援。思虞兵实扼其吭也。五月二十七日夜,诸司兵争走入城,思仍守其处,不少动。城中贼溃而出,就时擒之,所获功级,反在邑梅石耶之右。思虞柔而有谋,勇而不激。初至渝犹有虚懦意,久之,识益练神,益闲。诸司争饷之多寡,而思虞得少以为多;诸司争爵之高下,而思虞退然,有以自下者。卒之,不求加衔,而参将之衔及焉。以弱为强,以退为进。思虞其知兵者与。大抵女将军以英锐胜,而思虞以持重胜。英锐者有万夫必往之勇,故称女中丈夫。持重者,有四顾踌躇之意。故常守如处子。世皆称石柱白杆兵为诸司冠,而不知女将军外有同知陈思虞者。

成都市解围后,秦良玉回师重庆市秦民屏率本部兵绕出贼后,督兵五千出战。奢崇明率残部与已叛的水西土司安邦彦合兵一处,贼势复盛天启三年(1623)四月,秦良玉遣弟秦民屏及儿秦佐明、秦明等随官军讨伐奢崇明、安邦彦叛军。

天启四年(1624)正月,民屏退师途中遭伏击,战死;民屏子佐明、祚明重伤。朝廷诏令追授民屏为都督同知,立祠赐祭;佐明、祚明授参将;翼明、拱明进副总兵。其后,奢崇明父子长期客居水西,依附于安邦彦。崇祯二年(1629)八月,奢崇明在永宁之战中兵败被杀。石柱白杆兵会同各路官兵剿灭永宁奢崇明和水西安邦彦的叛军,动乱八年之久的西南平定。

解太平之围

崇祯十三年,起义军张献忠部进入四川一带,秦良玉率领白杆兵连战连捷:解太平之围,扼张献忠部将罗汝才巫山,斩东山虎于谭家坪,使张献忠的军队吃了不少苦头。然而,面对着潮水般的义军,英勇善战的秦玉良也只能哀叹“大厦将倾,一木难支”。

崇祯十七年春,张献忠兵围夔州。秦良玉率军驰援,因寡不敌众,全军溃败。不久,四川全省被张献忠占领,秦良玉退守石石主。这时的石石主孤立无援,如同汪洋大海中的小舟,随时有被吞没的危险。秦良玉对自己的部众说道:“吾兄弟二人皆死王事,吾以一孱妇蒙国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余年事逆贼哉!”并下令:“有从贼者,族无赦!”分兵镇守四境。张献忠对四川各地土司都成功招降,却“独无敢至石石主者”。

此时,李自成的大顺军攻陷北京,崇祯自缢煤山,随后,清兵入关。南明朝廷与大顺大西军开始了联合抵抗清军的战斗。

1646年,在福州市称帝的南明朱聿键秦良玉加“太子太保”衔,封“忠贞侯”,挂“太子太保总镇关防”印,奉诏抗清。74岁的秦良玉决定再次驰骋疆场,但不久便传来郑芝龙叛明,隆武帝遇难的消息,未能成行。

第二年端午节,秦良玉在阅兵之后,刚一下马,便“身倾,遂殁”,享年75岁。这位“鸳鸯袖里握虎符”的女将军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历史影响

维护明朝统治

白杆兵南征北战,戎马五十余载,创下了辉煌的军事业绩;她辗转平叛、北上抗清、万里勤王的壮举,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明朝的统治秩序。

军事贡献

白杆兵戎伍肃然,骁勇善战,为远近所惮,成为国家在危难之际甚为倚重的武装力量。其独特的武器、阵法和训练方式,丰富了古代军事战术,为后世提供了军事借鉴。

文化意义

秦良玉和白杆兵的事迹成为历史佳话,秦良玉是我国唯一登录正史将相列传的女将军,是中国唯一凭军功封候的巾帼英雄,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著名人物

马千乘

白杆兵创始人之一马千乘

马千乘,字君锡,号肖容。生于1572年12月28日未时,卒于1613年8月初七丑时。曾任石柱土司、宣抚使。是石柱白杆兵创始人之一。

史称马千乘“自幼英武,有将略,三里豪杰皆乐为用”。据《石柱县志·土家族志》:“一直由石柱土司管辖的龙阳洞(利川谋道)在万历十四年(1586),土司谭彦相将编籍献万县,认纳草籽粮五斗二升,奉旨俞允,脱离石柱土司。万历十六年(1588)石柱宣抚使马斗斛(马千乘之父)、马千乘不准龙阳洞土司脱离土籍,率土兵攻围龙阳洞,烧民房300余处,杀害百余命。”当年,马千乘只有14岁,就英勇顽强。

秦良玉

白杆兵创始人之一秦良玉

秦良玉(1574-1648),字素贞,石柱宣抚使、石柱白杆兵创始人之一,一品诰命夫人,都督府左都督、汉土总兵官、太子太保忠贞侯。良玉生于岁贡秦葵家庭,自幼与兄邦屏、弟民屏随父学词翰,习兵法,练骑射;在父亲“执干戈以卫社稷”思想影响下,学得诗词歌赋,刀枪剑戟亦无所不会;为进一步精通文韬武略,曾逼父传艺。

十八岁敢于冲破传统世俗观念的束缚,拒绝媒妁之言和父母之命,毅然比武招亲。万历二十三年(1595)同石柱宣抚使马千乘结婚,到土家山寨石柱,助夫开荒屯田,发展农业生产,富裕百姓;同时整饰军务,自制兵器,训练和改造土兵,几年时间就创建了一支被世人所惮、闻名天下的石柱白杆兵。1598年,曾派其兄秦邦屏、弟秦民屏援朝抗倭。万历二十七年(1599),马千乘奉调平播州(今贵州遵义)土司杨应龙叛乱,以三千石柱白杆兵从征,也是石柱白杆兵第一次被朝廷征调参加正规作战。依理,石柱土司已经尽到了对朝廷的义务,但秦良玉为解国难,作为编外人员,自裹粮草,又亲统精卒五百人,自备军粮马匹,随丈夫马千乘出征,与副将周国柱一起在邓坎(今贵州凤岗)扼守险地。

马祥麟

宣慰使马祥麟

马祥麟(1600-1642),字瑞征,石柱宣慰使。良玉子,白兵将领,骠骑将军,指挥使。《马氏族谱·马祥麟传》称其“在襁褓时壮貌岐嶷;及长,雄躯伟干,勇力绝伦,胸罗经史,能诗文,善画”。马祥麟能征善战,随同母亲秦良玉南征北讨。天启元年(1621),同秦良玉率军援辽,于镇守榆关中眼目为流矢所中,忍痛怒拔之,仍征战不已,单骑冲阵俘获渠(大)魁,杀敌无数,被呼为“赵云”“小马超”,此役后被授以指挥使。同年以战功袭母职,升宣慰使。勤王中,挥笔书“建勋门”,有“海阔从鱼跃,天高任鸟飞”之句,长丈余。改土归流后,笔迹犹存。天启二年(1622),马祥麟随同秦良玉一同平叛,先收复成都市,然后回师重庆市,马祥麟将敌将张彤、樊龙斩于马下,收复重庆。

后世评价

崇祯亲题四首赞美诗

明朝天启七年,朱由校天启驾崩,明思宗崇祯皇帝入承大统。此时,清兵入侵,明朝廷诏令天下诸军“救急”,秦良玉接旨后,带领她的白杆兵日夜兼程赶往京师,并取出自己的全部家产作为军饷。她的部队与清兵在京师外围相遇,还没来得及安营扎寨,就开始了激烈厮杀。

年已55岁的秦良玉手舞白杆枪,威风凛凛,锋刃所过之处,清兵不是人头落地就是手脚分家;见主帅如此英勇,白杆兵将士无不以一当十,打得清兵落荒而逃。很快,秦良玉乘胜追击,接连收复失地,解救了京城之围。崇祯听到捷报后,派特使犒军,并在平台召见秦良玉,赐一品服、彩币羊酒。

在这次召见中,崇祯皇帝亲自赋诗四首,赐给了秦良玉,以示褒奖。

皇帝亲题的四首赞美诗,给予了秦良玉极高的评价,这实在是一件难得的殊荣,秦良玉叩谢圣恩后,班师回石石主。这一次,是秦良玉戎马生涯中,获得的最显赫的荣耀。但对于大明王朝来说,却是彻底败亡的开始。这次北京之战,崇祯皇帝在褒奖秦良玉的同时,杀死了辽东督师袁崇焕,使得明廷再无一人能够负担起抵抗清兵的重任。

参考资料

秦良玉:古代惟一载入正史的女元帅 ——中新网.湖南在线.2024-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