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长民
林长民(1876年—1925年11月24日),汉族,闽侯县(今福州市)人。幼名则泽,字宗孟,自称苣、苣苳子、又号桂林市一枝室主,晚年号双栝庐主人。善书文,工书法,是清末民初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书法家,是一个忧国爱国的志士仁人。
林长民,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秀才,后入杭州东文学堂,攻读日语和英语,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与林纾、魏易等主编《译林》月刊。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赴早稻田大学读政治和法律,曾任留日福建同乡会会长,民国元年(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林长民任参事、法典委员,并被推为福建省代表,参与制定《临时约法》,1917年7月,林长民受命担任段祺瑞政府的司法总长,民国8年(1919年)林长民任徐世昌总统顾问,揭露丧权辱国的外交政策,引发“五四”爱国运动。民国13年(1924年),回福建省任福建学院校长,又任全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长。1925年11月,林长民为报郭松龄的知遇之恩,随郭松龄倒戈反奉,在巨流河畔小苏家屯区被流弹击中身亡。
人物生平
祖居南后街衣锦坊,后住塔巷。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秀才,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学习、研究政治经济学。
1901年,林长民与林纾、魏易等人主编《译林》月刊,后赴日本留学。1904年6月,林长民和夫人何雪媛的长女林徽因出生于杭州陆官巷(今吴山广场西侧),林长民远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林徽因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读政治和法律,曾任留日福建同乡会会长。清宣统元年(1909)年毕业回国,任福建省议局书记、法政学堂教习及教务长,因为致力于“法治”和“人权”的宣传,被学堂的监督郑锡光辞退。随后他创办福建私立法政学堂,任监督。宣统三年(1911年),代表福建省参加南京市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民国元年(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林长民任参事、法典委员,并被推为福建省代表,参与制定《临时约法》,先后组织统一党、美国共和党,被选为第一届众议院议员,任众议院秘书长兼宪法起草委员。民国3年(1914年)任中书门下参议、参政院代理秘书长。民国4年(1915年)起,历任国务院参议、法制局局长、司法总长、总统府外交委员会委员兼事务主任等,主张“依法治国”,但不能力行,三个月的时间,只好“请辞”司法总长的职务,戏之曰“三月司寇”。
民国六年(1917年)初丁巳复辟,林长民站在段祺瑞一方支持讨逆,成为再造共和的功勋。同年7月,林长民受命担任段祺瑞政府的司法总长,民国六年(1917年)11月,段祺瑞下野,林长民与梁启超等人也随之退出内阁。因担任司法总长仅三个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林长民作为北洋政府外交委员会委员参与巴黎和会,并率先在国内报纸披露日本妄图侵占山东省的企图,由此引发全民激愤,随之引发了“五四运动”。林长民因此不为当局所喜,被迫离开政坛,开始了在欧洲的游访。1921年,林长民被推举为国际联盟同志会首席代表,在米兰举行的国际联盟会议上发表演讲。次年年,46岁的林长民回国继续担任国会众议院议员,1923年,林长民担任国民政府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因反对曹锟贿选大总统,于9月离开北京南下上海市参与反直运动。期间编有《草宪便览》,汇集了民初以来的宪法草案。《草宪便览》的附录中详细罗列了民初以来宪法草案条文比较、参与草拟宪法的人员名单。
1923年,林长民因拒收曹锟贿选总统的五千元一张选票,由此得罪贿选成功的曹,不得不避祸天津市。,民国13年(1924年),林长民回福建省任福建学院校长,又任全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长,民国14年(1925年)11月,林长民为报郭松龄的知遇之恩,随郭松龄倒戈反奉,在巨流河畔小苏家屯区被流弹击中。此时他的女儿林徽因还在留学,他的朋友梁启超替他办了丧事。
个人作品
林长民主编《译林》月刊,其所编写的《草宪便览》,汇集了民初以来的宪法草案。《草宪便览》的附录中详细罗列了民初以来宪法草案条文比较、参与草拟宪法的人员名单,是研究中国宪法史的重要史料。
思想主张
林长民作为进步党的骨干成员,反对中国国民党的彻底革命,而主张与袁世凯保持一定程度的合作,并引导袁世凯和北洋政府走向宪政民主体制。一直到袁世凯复辟,林长民等改良派的幻想才最终破灭。
1918年12月18日,徐世昌为了筹备巴黎和会,特在南京总统府下设立外交委员会,任命汪大燮为委员长,林长民为事务主任。设立外交委员会的目的,是为了网罗朝野外交通才,共同研究当时外交问题,以辅助政府之外交决策。它是一个混合性的机构,有交通系和安福系的人,也有研究系或接近研究系的人,但实际负责的就是汪、林二人。林长民是赞成且主张铁路统一的重要人物,他否认铁路统一案是联英、美之案,更非藉英、美以排日之案,而纯粹是从国家利益来考虑。他自述赞成且主张该案之理由有三:“(一)鉴于境内铁路之形势,应以统一办法收回他有各路,破除势力范围,消弭远东战祸;(二)鉴于铁路负债之重营业之亏,应以统一路债办法,举新债偿旧债从根本上整理以免积耗驯至破产;(三)鉴于吾国资力之不足铁路之不发达产业之阻滞,应从统一路债入手,输外资发展路线增益富源,即铁路营业亦受其利。”实际上,外委会及林长民的本意,却是要借此以解决山东省问题。林长民说,目下巴黎会议,极难解决之胶济铁路问题,更可于统一铁路案内无形解决了,济顺、高徐两路垫款,于总债内可以收回,一转即为实际造路之用,岂不完全中日两国的交谊么?这是铁路统一论的真义。然而,希冀通过铁路统一案而解决山东问题,特别是济顺、高徐二路问题,因亲日派的阻挠及政府的反对未能实现,但却把山东问题推向一个引人注目的位置,林长民等不得不寻求其他解决山东问题的途径。山东问题遂成为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一个焦点问题。
1919年2月21日,林长民等人以国民外交协会的名义,发表七点外交主张:“一、促进国际联盟之实行;二、撤废势力范围并订定实行方法;三、废弃一切不平等条约及以威迫利诱或秘密缔结之条约、合同及其他国际文件;四、定期撤去领事裁判权;五、力争关税自由;六、取消庚子赔款余额;七、收回租界地域,改为公共通商。”
主要成就
1918年的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是战胜国之一。至第二年的1月,民国政府派出外交总长陆征祥、驻美公使顾维钧、驻英公使施肇基、驻比公使魏宸祖和南方代表王正廷等人,组成“中国外交委员会”,到法国参加由“国联”召开的“善后会议”,提出收复国在山东强租胶州湾的非法权益。但“国联”却不予理睬,反而同意由日本接管原德国在山东省的权益。中国爱国知识分子梁启超、蔡元培、林长民等人,得到这个情报,自发组织民间的“中国国民外交协会”,林长民为《晨报》撰文《外交警报敬告国民》的社论,林长民是总统徐世昌的顾问,他还写了一篇长稿给总统,分析实情,历陈万万不可签约,总理段祺瑞是亲日派,为了向日本筹划贷款,密电陆征祥和驻日公使章宗祥、交通部长曹汝霖,绕开“政府代表团”,私下签订了条约。林长民获悉这个秘密,直接把这个秘密向媒体披露,5月4日,北京市接着爆发了“五四”运动。
人物关系
相关事件
1923年,林长民因拒收曹锟贿选总统的五千元一张选票,由此得罪贿选成功的曹锟,不得不避祸天津市。林长民因生活困难只靠卖字度日。
人物名言
“万种风情无地着”,是林长民最得意的名句。
人物评价
林长民死后,上门吊唁者数百,舆论则褒贬不一,指为逆贼有之,誉为志士有之。老师林白水感叹,卿本佳人,奈何为贼。(林白水评)
天所废,孰能兴,十年补艰难,直愚公移山而已;均是死,容何择,一朝感激义气,竟舍身饲虎为之。(梁启超评)
林长民一身投身政坛,总想着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宪政理想不敌政治现实,在民国初年纷繁复杂的政局中,林长民所能到达的最高公职也无非是任职三月的司法总长而已。有志不能报国,所学不能致用,却痴心不悔,克难前行,大概也算是一位具有文人情怀的法政人的自我救赎吧。(泰州市海陵区人民检察院评)
参考资料
林长民.泰兴市文化博览中心.2023-11-11
【青未了】秋韵专栏|《林徽因传》读后感.齐鲁晚报.2023-11-11
林长民曾任徐世昌总统顾问 极力反对亲日外交(图).中国新闻网.2023-11-11
“三月司寇”林长民.泰州市海陵区人民检察院.2023-11-11
林徽因在杭州.广东政协网.2023-11-11
林徽因:一身诗意千寻瀑 万古人间四月天.清华校友会.2023-11-11
林长民与林觉民.参考网.2023-11-11
林徽因之父曾拒收曹锟贿选总统支票 靠卖字度日.人民网.2023-11-11
“三月司寇”林长民.盐城市大丰区人民检察院.2023-11-11
书摘|巴黎和会幕后,梁启超如何争取国家权益?.网易手机网.202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