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成化犁庭

成化犁庭

成化犁庭是指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明朝与朝鲜对李满柱及董山等建州女真聚居的营寨,发动的空前规模的大围剿。明朝人称之为成化丁亥之役、犁庭扫穴。

明朝中期,建州女真移居土地肥沃的婆猪江(今辽宁省、吉林两省境鸭绿江支流浑江)附近后,农业得以发展,急需大量的人口和财富支持,而其生产和生活资料严重依赖外界供给,并因此多次袭扰朝鲜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因明辽东边臣提出了苛刻的条件,马市贸易难以进行,切断了女真和明朝之间的经济联系,建州女真总首领爱新觉罗·董山怒而于次年率诸部侵犯明边九十七次。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四月,双方初步达成和谈意愿后,董山以及建州右卫首领李满住之子李古纳哈带队到北京朝贡,因未得到明廷重开马市的许诺,扬言要反。在明廷将董山等押送广宁县(今辽宁北镇)后,董山等刀刺明军,发生反叛。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九月二十四,明军五万,合朝鲜援军一万,分路进攻建州女真。经过一个月的厮杀,建州女真损失惨重,董山被杀,其他首领或死、或入锦衣卫监狱,或发配到福建等南方地区,余部逃入密林,以后几十年处于离散状态。

参与该事件的明总兵官赵辅在所写的《平夷录》中认为,成化犁庭是因建州女真反叛、明朝才出兵剿灭的战争,而明军勇猛不过月余,就让他们土崩瓦解。中国历史学家谢国桢在《清朝开国史料考》评述成化犁庭时说,这场战役未能实际捣毁建州三卫的“巢穴”,建州三卫也没有因此心服,并想为爱新觉罗·董山报仇。清史学者孙文良李治亭认为 ,成化犁庭后,建州女真元气大伤,明朝边境也迎来了暂时的和平。明朝虽然取得了胜利,却也知道女真正在兴起,不敢高枕无忧。

事件背景

建州三卫概况

明朝建立后,对分布在东北地区的女真诸部进行招降,并设大量卫所安置。当时,东北女真大致分为建州女真、野人女真、海西女真三部,以建州女真和明朝的关系最为密切。朱棣登基后(公元1403年),以建州女真的胡里改部为基础设建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其首领阿哈出被任命为指挥使,率部定居在珲春江以西、图们江以北,邻近朝鲜的胡里改部也成为女真诸部中势力最强的一支。彼时定居朝鲜会宁镇北的阿木河(即斡木河,也称“吾音会”)的女真部落斡朵里部,在归降明廷后迁至建州。朱棣以其首领爱新觉罗·孟特穆为指挥使又增设了建州左卫,而猛哥帖木儿随即组织了一支强大的武装,为明戍边。屡次立功。

朱瞻基朱瞻基为政期间(公元1426年-公元1435年),阿哈出之孙李满住袭任建州卫首领,猛哥帖木儿异父弟凡察在其死后统领建州左卫,先后到条件较好的婆猪江(今辽宁省、吉林两省境鸭绿江支流浑江)附近定居。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因猛哥帖木儿的儿子爱新觉罗·董山和叔叔凡察相互争权不断,朱祁镇朱祁镇从建州左卫中析出建州右卫,令董山掌左卫,令凡察掌右卫。建州三卫也由此形成。

而后,因凡察离世,李满柱年老而其子古纳哈的能力不济,董山逐渐掌控了建州三卫,成为建州女真的总首领,率部居住在费阿拉城(明人称之为“虎城”,在今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二道村境内的旧营寨)。与此同时,建州女真仍处于落后的农业经济时代,生产方式为农耕、渔猪、采集等,所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日用品如耕牛、铁制农具、粮谷、食盐、布帛等大都依赖内地供应。移居婆猪江后,随着农业的发展,建州女真急需大量的人口和财富支持。

建州与朝鲜的关系

明朝初期,建州女真在明廷的扶持下发展壮大,令与其相邻的朝鲜心生不安。为打击女真各部,朝鲜曾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春宣布停止庆原贸市。随后,建州等女真部落数次掠边,与朝鲜关系恶化。建州卫定居婆猪江地区后,李满柱与部众时常缺吃少穿,在号召部众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为解燃眉之急,他常以追逃要人为名,到朝鲜的闾延郡要粮食。建州女真与朝鲜的关系日益紧张。李满住虽有意想与朝鲜改善关系、通贸互市,但朝鲜却唯恐建州女真做大,不愿和李满住来往。

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四月,朝鲜突然大举进攻建州卫,建州卫损失严重,李满住“身被九创”,其妻死难。在明廷的干预下,朝鲜向建州卫归还了所掠人口及牲畜,但李满住迫于朝鲜的威胁,迁居到兀刺山北偏东十八公里的兀弥府(今辽宁桓仁满族自治县拐磨子镇南东古城子村)。此后三四年,建州卫经过苦心经营,彻底摆脱了缺衣少食的局面,农业发展很快。这再次引起朝鲜方面的不安。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朝鲜再次兴师八千,兵分三路扑向建州卫,杀死建州兵丁六十名。李满柱只好率仅余的一千多户部众再次迁移至费阿拉城。但自爱新觉罗·董山掌三卫大权之后,建州女真为对抗明廷又开始向朝鲜靠拢,但朝鲜对建州三卫掳掠人口、不断侵犯明、朝边境的行为心怀忧惧。

建州与明朝关系

明朝初期,对建州女真积极招抚。而建州三卫虽隶属明廷,其大小首领并无俸禄钱粮,只是在每次赴京朝贡之时领取朝廷的赏赐。也就是说,明朝让女真首领入京朝贡,实际上是明廷资助女真经济的重要渠道。朱祁镇即位后,明廷对女真的朝贡制度设置限制,实施羁縻。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四月,建州卫李满柱土木堡之变、瓦剌对明朝用兵之际,率兵扰开原市沈阳市,并攻打抚顺城。建州女真和明廷的关系也逐渐疏远。

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在明廷允许下,爱新觉罗·董山抚顺市开设了马市,与内地汉族人互通有无,进行贸易。这使明朝政府与建州女真等部族重新保持了正常的统属关系,也使建州女真在经济文化上都有所发展,势力愈发壮大。朱见深即位后,先后爆发了刘通领导的荆襄流民大起义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藤峡瑶民起义。为筹集军饷,加重了税赋,而明王朝的边臣守将也趁机加剧了对建州女真及辽东其他各部族的剥削和压迫,阻碍了马市的正常贸易。同时,董山也认为明宪宗对自己以及建州女真不够重视,并为此不满。

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十月,明王朝的辽东边臣对马市贸易提出了苛刻的条件致使马市贸易难以进行。次年,爱新觉罗·董山接受了李朝册封的高级官爵“中枢密使”,纠集毛怜卫、海西女真诸部一万五千多人侵扰明边,一年内即犯边九十七次。明廷派人前去招抚,劝说董山归还所掠人口,董山置之不理。

事件经过

入贡叛乱

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正月,董山主动提出向明廷归还所掠之边人,明王朝闻知建州女真愿意请和,同意他们进京入贡。四月初,董山、古纳哈等率领大小头目一百六十多人听抚入京,贡献马匹和紫貂朱见深对他们加以训诫,但始终没有提及边臣的过错,也没有表示会恢复马市。爱新觉罗·董山见恢复马市的目的没有达到,很是不满,遇到明朝高官不行礼,其部下在宴席间出口谩骂。其后,董山、古纳哈进而索要赏赐蟒服金带及金银酒器等赏赐,并要求明宪宗破例赏赐他的属下。在明宪宗允准后,董山又当众扬言回去后就要纠合海西野人女真部落抢掠边境。明宪宗闻讯予以训斥,董山仍毫无忌惮。

见董山等人如此无礼,明朝太保、会昌侯孙继宗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陈文等人只允许董山带来的十多个家属回建州,将董山等一百一十五人押送广宁(今辽宁北镇)。七月二十七日,一行人抵达广宁帅府馆驿。靖虏将军武靖伯总兵官赵辅命令通事再次向爱新觉罗·董山等人宣布上谕。董山等人义愤填膺、破口大骂,还用刀刺伤了通事,与押送人员厮杀。最终,参加叛乱的女真人被当场杀死二十六人,其余的一百九十人都被捕获,董山等人被囚。

出兵惩戒

董山等人叛乱后,明廷决定惩戒建州女真。为此一边备战,一边派人告诫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不要与建州女真结盟并敕谕朝鲜参战。而在敕谕到达之前,朝鲜已获知明廷将要对建州女真用兵,并做好了趁机出兵女真的打算。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九月二十四日,明廷派出提督辽东军务左都御史李秉、总兵官武靖伯赵辅都督佥事王英等统兵两万九千人,分为左、中、右三路,由太监黄顺、少监张林督军,从抚顺关出境,兵分五哨进攻建州三卫。

其中,左路军从出浑河、越石门、经土木河到分水岭(今新宾东南沿边墙向西河的发源处);右路军从鸦鹘关(今新宾长春岭北三道关)经喜昌口,过凤凰城(今凤城凤凰山中)、黑松林、摩天岭(在凤凰城西北)到婆猪江即建州卫居地;中路军则由李秉、赵辅率领,自抚顺市经薄刀山、粘鱼岭,过五岭(今新宾西境)渡苏子河至古城,即董山建州左卫的居地。与此同时,朝鲜派中枢府知事康纯、鱼有沼、南怡等统兵万人,兵分两路从东路出击。右路自朝鲜慈江道满浦进攻婆猪江的建州卫驻地,左路自朝鲜慈江道高沙里入攻兀弥府。

犁庭建州

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九月二十六日,原与明军约好于二十九日会师的朝鲜军率先攻入兀弥府,女真各部毫无防备,建州卫首领李满柱及其长子李古纳哈等二百七十名女真人被朝鲜军杀死,此外,擒获李满住亲属在内的二十四人,获取牛马牲畜和兵器仪仗无数,焚毁九十七处屋舍。

而明中路军直到二十九日才在薄刀山附近遇到百余个建州女真人,明军用火枪将他们击退,于次日追击他们至五岭。十月初四,各路明军先后沿路袭杀到建州左卫的董山老营费阿拉城。战斗至十月七日结束,明军共斩杀女真人六百三十八人,生擒士兵九十七人,俘虏女真人五百一十人,夺回被女真掳去汉人一千一百六十五人。建州女真损失惨重,余部逃到了深山密林之中。

事件结果

经过一个月的剿杀,建州女真被杀者千余人,明军夺回奴隶一千多口,破寨四五百座,缴获了几乎所有的牛马等家畜。同年十一月,明军还朝,爱新觉罗·董山从广宁押送入北京处死,其弟及几百名幼年男子被发配到广东省充军,令他们永远身处异乡,不得返回。

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正月,明廷对征讨建州将领论功行赏,并嘉奖了朝鲜王。总兵官武靖伯赵辅晋武靖侯,左都御史李秉加太子少保。

影响和后续

暂时稳定了明朝边境

成化犁庭让建州女真遭到沉重打击,令当时能统辖建州各部行动的首领,或死或下锦衣卫大狱,或发配边远烟障之地充军,之后几十年间,建州三卫始终处于分散衰弱的状态,无力袭扰明边。而明朝东北边境也得到了相对安定,对国家安定具有重大意义。

成化犁庭之后,明廷为了防止建州女真的复仇,着手经营东部地区的边务,开始增修辽东边墙。然而,就在明廷兴筑边墙期间,建州女真仍不断进犯辽东地区。也就是说,成化犁庭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女真与明廷的矛盾,也没有真正从政治、经济上瓦解建州女真,反而激起他们更大的仇恨。这不利于民族团结,也为建州女真勃兴后继续大规模反明埋下伏笔。成化十五年十月,明廷再次联合朝鲜征讨建州女真。明军二万余人兵分五路抵达建州女真居地苏子河,此次出兵,斩杀建州女真六百九十五人,俘获四百八十六人,攻破四百五十余寨,获牛马千余,盔甲军器无数。此后建州女真三卫逐渐衰落,被迫向明朝和朝鲜修贡称臣。

促使建州女真迁居朝鲜

成化犁庭后,建州三卫对明朝同仇敌忾,且内部团结和发展的意愿加强,仍以建州左卫为中坚,进一步发展农业。经过成化三年到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467-公元1548年)的长期努力,建州三卫分散的农业经济,不仅未受到更大损失,农田的范围反而进一步扩大了。由于人口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扩大,接近朝鲜边境的建州女真开始往朝鲜移居。部落也逐渐繁盛,加深了和朝鲜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事件评价

参与该事件的明总兵官赵辅在所写的《平夷录》中认为,成化犁庭是因建州女真反叛、明朝才出兵剿灭的战争,而明军勇猛不过月余,就让他们土崩瓦解。

中国历史学家谢国桢在《清朝开国史料考》评述成化犁庭时说,这场战役未能实际捣毁建州三卫的“巢穴”,建州三卫也没有因此心服,并想为爱新觉罗·董山报仇。

清史学者孙文良李治亭认为 ,成化犁庭后,建州女真元气大伤,明朝边境也迎来了暂时的和平。明朝虽然取得了胜利,却也知道女真正在兴起,不敢高枕无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