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花甜粑
花甜粑是思南县人的必备年货,是可以吃的艺术品,它集中国南北年糕文化之大成,是全国唯一一种在食品内部进行艺术创作的食品,唯一一种在食品内部体现文化内涵的食品。它的神奇之处在于不管粑体有多长,把它横向依次切成薄片,每片花甜粑上都有一模一样的“花”(图案),山水、文字、花鸟鱼虫,都能在粑里生动呈现,堪称“中华一绝”。
思南花甜(田)粑是贵州省建省的胎记,是繁华落尽后的人生顿悟,是一个家族的背影。在今天这个浮躁的时代,面对不断突破道德底线的人群,挖掘隐藏在花甜粑里的文化正能量,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思南花甜粑经久不衰的原因,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一种文化的传承。
特点
思南花甜(田)粑的做法特点可以用“四大怪”来归纳,即:“粘米糯米谈恋爱;生面熟面团起拽(zhuài);花花做里不做外;字头露法各一派。”
粘米糯米谈恋爱
思南花甜(田)粑是将粘米(即大米)和糯米按1:2的比例混合淘洗干净浸泡12小时以上,再滤干水分,成米面;或用石磨推成米浆再晾干成米粉状(此法加工的花甜粑口感最细滑)。由于两种米优势互补,所以少了糍粑的腻人感觉,口味糯而不腻,口感滑爽。
“生面熟面团起拽”是指打浆子和揉面团。即:取三分之一的米面下锅加热搅拌成熟浆,再加入其余生面揉成不粘手有一定硬度的面团;“拽”即“挞”,是将粑体举高,用力往面板上“摔”的意思,都是思南方言,民间有“挞花甜粑”的说法,就是采用摔、搓、揉、压等手法,使花甜粑变成自己想要的状态。在“花”做好后,还要再挞合成细长的筒状才能蒸制。
“花花做里不做外”即在粑内做花,俗称“压花”:将揉好的面团搓成长条(长度视制作花形的繁简而定,一般以能卷三至五层为准),擀成3~4厘米宽的条形面皮,取粑粑红(或绿)涂在粑面上,然后将其卷成圆筒状,再用一条预制好的沙罗单竹(木)片,在圆筒的周围向圆心压数条细槽(细槽的条数决定花瓣数量,一般8或12条),再将细槽挞合,然后再包一层未涂色面皮,最后将粑卷呈水平方向摔、搓、揉、压(不可呈垂直方向压揉,只能从圆筒表面向圆心方向搓压)制成横截面直径约两寸左右的长筒状粑体即可;
字头露法各一派
“字头露法各一派”是指在粑里压字时的不同露法:这是花甜粑最高级的技术,仅用一些简单的原始工具便可随 心所欲地在粑体内做出自己喜欢的字,如“福、禄、寿、喜”等,也可做出各种精美的花卉和小动物图案,很有些神笔马良画画的味道。
花甜粑在做字时并不是所有的字都从头到尾两头露出来,而是有字的露,有的字不露,有的字露正面,有的字露反面,总之,字在花甜粑里被分成了四种露法。例如福禄寿喜四个字中,“福”字就两头都不露出字,需要切开花甜粑时才知道有“福”;“禄”字就只露字的反面而不露正面;“寿”字就露正面而不露反面;“喜”字则两头都露。
这些不同的“露法”所蕴含的深刻含义请见“四 藏在思南花甜粑里的文化”。
保存及吃法
在把花甜粑搓压成横截面直径约两寸左右的长筒状粑体后,花甜粑就该上笼用大火猛蒸了,一般需要蒸2—3小时左右才能熟透;
蒸熟的花甜粑还需要置于阴凉通风处摊晾,待粑体变硬不粘手时,便算大功告成,可以用凉水浸泡保存了(用雪水保存可达半年不变质)。当然,现在利用真空灭菌包装技术,是最理想的保存办法。
食用花甜粑时需切成半厘米左右厚的片,然后把粑片加热发软即可食用,蒸、煮、烤、炸均可,各种吃法有各自的风味和情趣。
最通常的吃法是用米酒(醪糟)同煮加入适量白糖食用,这是以前的思南人在春节期间为客人“接风”时的首选。漂亮的粑片,甜甜的米酒味似乎在为“花甜粑”三个字做最好的诠释:愿生活如花美,似蜜甜;也体现了好客的思南人对客人最美好的祝福。
最方便的吃法即“快餐”式吃法,是将切成片的花甜粑放在炭火或火炉 上烤吃,在农村或野地里也常常放在火堆灰里烧吃,玉白色的粑体中夹些烤出的焦黄色,加以诱人的糊香味,是很能勾人食欲的;
最豪爽的吃法,是对那些能够大快朵颐的人而言的:在过年时,炖上一鼎罐猪脚肉,配以漂亮的花甜粑片,那是吃得相当的过瘾;
最文化的吃法是将花甜粑片用鸡蛋清逐一浸过再用食用油炸软配以佐料装盘,当点心食用。此方法几乎不影响花甜粑图案的美观,当一大圈人围着一盘色、香、味、形俱全的花甜粑,在一阵啧啧称赞后,便可在慢条斯理的食用过程中细细体会花甜粑的文化内涵,来一次文化沙龙活动了。
历史
由于史料的匮乏和历史的久远,藏在思南花甜粑里的文化和历史已经为人们所淡忘。
当然,要回答这些问题,也并不是毫无线索。有一种传说就认为,花甜粑其实应该写作“花田粑”。这也许更符合思南县的历史,因为思南在设置思南府以前曾长期在田氏的统治之下。花田粑,或许就是思南田氏所创的一种“带花的粑粑”,也叫田粑。
田氏是从唐朝到明朝时期贵州省最大的土司政权。在元朝时其控制地域“以今之地域观之,大致东起湖南永顺、保靖县,西迄贵州务川、凤冈县、施秉县一线,北达四川酉阳,南至黔南荔波、从江县,几乎占有贵州的三分之二兼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之一部,地域辽阔(1)”。难怪朱元璋在明初曾说:“思播田杨,两广覃黄。”即指岑巩县(包括思南县)田氏、播州区(今遵义市)杨氏,两广的覃姓和黄氏是当时中国南方最强的四大土司之一。到明朝初年,在贵州土司所辖76个长官司中,思南、思州(岑巩)田氏仍占了39个。其势力范围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德江县、凤冈、石阡县、思南、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江口县、铜仁市、万山、松桃苗族自治县、玉屏侗族自治县、岑巩、黎平县、锦屏县、从江县、榕江县、、施秉县、三穗、镇远县等县和重庆酉阳部分地方,足见其势大绝非浪得虚名。
据史料记载:隋朝开皇二年(582年),陕西蓝田人田宗显(一世)任黔中知府,驻今湖北恩施,拉开了田氏家族开拓黔中的序幕。
隋朝大业二年(606年),设黔安郡于今重庆彭水。唐朝武德元年(618年),改黔安郡为黔州,田惟(世)康(二世)任黔州刺史。田氏势力转入乌江流域。
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田祐恭(十四世)克服思南,田氏开始直接统治思南。
元朝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镇远州知州田茂安降于四川明玉珍,置思南道都元帅府,田氏分离为思南、岑巩县(岑巩)两部。
元朝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置思南宣慰使司。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思南宣慰司治所由镇远县徙于水德江(今思南城)。
有趣的是,在田氏老家陕西省,有一种叫做“秦八件”的特产和田氏入黔第一站湖北恩施的一种特产“冻粑”,都确实与花甜粑的制作工艺有很多相似之处。
秦八件:陕西著名的糕点,每盒8块,因饼面印有福、禄、寿、禧、金鱼、麦穗、石榴、拨鼓图等8种图案而得名。这些图案与花甜粑图案后来的形成有很多相同点。
冻粑:湖北恩施特产,是在过年时将糯米蒸熟,籼米推成浆,按一定比例掺和,用木盆盛着放在室外冻,一直要冻得糯米粒成绒状,米浆起了气泡儿,一般需要十天至半月时间,然后才上锅蒸制。蒸好的冻粑有一种天然的甜味,是十足的甜粑。也有将大米和糯米按一定比例兑好后加水冷冻到合适的时候,再加工成米面或米浆后蒸制的。蒸制好的冻粑也与花甜粑一样放在冷水中浸泡保存。与花甜粑不同的是,冻粑因为不做花,所以不用打浆子,也少了繁琐的揉搓过程。但它“冻”的过程很花费时间,不能想办就办。
田氏是不是真的将冻粑和秦八件的制作工艺合创新而有了花田粑我们不得而知。倒是“花田粑”三个字却成了田氏被灭的谶语。
因为在思南方言中“花”字可作动词用,有破、灭之意。如:花柴、花竹子、把不要部分的花掉等等。“花田”即破田,意指发生在明朝永乐11年(1413年),震惊朝野直接导致贵州省建省的“花田事件”。
据《明史·卷三百一十六·列传第二百四·贵州土司》载:“永乐八年,(思南宣慰使田)大雅死,子宗鼎袭。初,宗鼎凶暴,与其副使黄禧构怨,奏讦累年。朝廷以田氏世守其土,又先归诚,曲与保全,改禧为辰州知府。未几,思州宣慰田琛与宗鼎争沙坑地有怨。禧遂与琛结,图宗鼎,构兵,事觉,遣行人蒋廷瓒召之,命镇远侯顾成以兵压其境……帝命刑部正其罪,其思州、思南县三十九长官地,可更郡县,设贵州布政使司总辖之。十二年遂分其地为(思南、岑巩县、铜仁市、石阡县、镇远县、黎平县、乌罗、新化)八府(普安、安宁、镇宁、安顺市)四州,贵州省为内地,自是始。两宣慰废,田氏遂亡。”
就这样,一个以思南、思州(岑巩)二田地盘为基础设置的明朝第十三个行省——贵州省从此进入中国政治大家庭。而一个从隋朝开皇二年(582年)兴起的家族政权,在历经唐宋元明四朝传二十七世,存在831年之后,因为内斗而被“花”,成为明王朝“改土归流”国策的第一个目标,走向了灭亡,真可谓“祸起萧墙”。
在中国田氏“紫荆堂”号的来历中,就有一个流传甚广的“分则亡,合则生的的传说:南朝时,京兆尹田真与兄弟田庆、田广三人因不合分家,其它财产都已经分割完毕,只余下院子里一棵紫荆树意欲第二天分为三截。天明,当兄弟们前来砍树时,发现树叶枯萎,落花满地。兄弟三人大惊,田真对天长叹:“人不如木也!”。从此兄弟三人和好如初,不再分家。紫荆树也随之重获生机,花繁叶茂。也从此,充满“分则亡,合则生”灵性的紫荆树便成了田氏凝聚家族向心力的“神器”,化身为田氏堂号。陆机为此赋诗曰:“三荆欢同株,四鸟悲异林。”大诗人李白也曾感慨:“田氏仓促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1997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回归时,选取“紫荆花”作为香港的象征,也暗合了这种骨肉团聚的“紫荆文化”。虽然从严格的学术上讲,香港的紫荆花与内地的紫荆花不是同一种属,但这并不妨碍中国人对其背后的文化认同。
其实在思州田氏历史上也曾有过“于墙”而又和好的事例。据《宋史·李浩传》载:“乾道十年(1174),夏,路阙帅,命李浩以秘阁修撰宠其行。夔有羁州曰思州,世袭为守则田氏,与其犹子(侄子谓犹同儿子,故称犹子)不协,将起兵相攻。浩草檄遣官为劝解,二人感悟,血盟,尽释前憾,边得以宁。”一场叔侄之间“将起兵相攻”的战争就这样在长官李浩“草檄遣官劝解”下消于无形,自然与李浩“草檄”的文采,所遣官员的口才密不可分,而“分则亡,合则生”的紫荆文化恐怕也功不可没。
而田茂安将“分则亡,合则生”的家传古训抛诸脑后,于“元朝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降于四川明玉珍,置思南道都元帅府”(《贵州通志·前事志》)硬生生将思州分离为思南、思州两部。本是同根生的二思二田从此“二家攻杀,月无宁期”(《黔南田氏宗谱》)(2)。
到了田琛、田宗鼎这对叔侄时,不仅没能“二人感悟,尽释前憾”反而将仇杀进行到底,“数相攻杀,朝廷调解不从”(《思南六百年大事集》),最终不仅断送了自己的性命,还葬送了八百多年的祖宗基业。
就其“宗鼎”(字“重器”)名字本身而言,其实是寄托了家族厚望的,是希望田氏家族在他手上“中兴鼎盛”,是希望他成为田氏鼎盛之重器的。然而,事与愿违,田宗鼎非但没能成为振兴家族的“重器”,反而成为了灭家的“重器”。就如同田氏一直是依靠朱砂汞作为其经济支柱一样,他们的灭亡也因为争夺朱砂水银矿而引爆。田氏从一世的“宗显”(有家族发达显赫之意)走到了二十七世“宗鼎”(终点),完成了他的轮回,冥冥之中有常数否?
田宗鼎被剪除后,“废宣慰嫡嗣远移”(明·嘉靖《思南府志》),其直系亲属被赶出思南城。从此,“花田事件”成了他们心中永远的痛,成了他们讳莫如深的禁忌。
明代贵州省巡抚郭子璋追怀理学大师李渭(思南县人)的诗碑,后来嵌于思南中和山华严寺墙壁中,其中“二田一夕成亡虏,五郡年前冀旧题”两句诗不知何时被人凿去,就有人疑心为田氏后人所为。田家后人还有一个族规:“1413年(即“花田事件”)以后,除了土司长房的族谱外,其他房在族谱中概不记录战争之事。”(4)而明清至民国的史书对“花甜粑”只字不提,个中缘由也怕在于此了。因为田氏嫡嗣虽然被赶出思南,而朝廷为了安定人心,对宣慰的羽翼并未追究,“所属各(司)长官仍其旧也”(明嘉靖《思南府志》)。据《黔南田氏宗谱》载:“二十八世田庆钊······宣德元年(1426),里老张天智偕杨、邵、安、李、何、冉、谢、朱、覃十大姓等,思慕田氏旧恩,公举保本府同知······”由此可见,田氏后人在思南仍然有影响力。
影响力归影响力,他们一时还是无法改变“被远移”的命运。由于岑巩县(岑巩)田氏是长房,一向以正统自居,思南田氏则因“旁支另立”被认为是“废祖宗之大业”的得罪。因此,祖宗基业被毁的负罪感,被远移的屈辱感,繁华落尽后的凄凉,都促使他们必须重新思索人生,必须重新抉择未来的道路。而结果,恐怕就是花田粑变成了“花甜粑”(将姓氏隐去),花甜粑的花从外面藏到了里面,花甜粑文化藏在了他们的心里。这种反思在《黔南田氏宗谱》中可以得到印证,宗谱曰:“昔太祖(朱元璋)登基时,常曰:‘思播田杨,两广岑黄’。盖大其世也,而今安在哉?惜夫宗鼎以一人之身,而废祖宗之大业,不惟天朝之罪人,抑亦灭家之贼子,削之宜矣。守土乐者宜思昔日荡平之功,宁得以今日而遂掩先人乎?”(3)
作为后人,能够把先辈田宗鼎骂作“灭家贼子”,那是怎样一种痛彻心扉的感受,那是怎样一种痛定思痛后的人生定位啊!
因此,若从这个意义上说,花甜粑是贵州省建省的胎记,是繁华落尽后的人生顿悟,是一个家族的背影。田氏后人虽然丢掉了一个迟早会被历史抛弃的“祖宗基业”,却收获了一份厚重的文化,真不知道是不幸还是有幸了。
现在,让我们试着去感受田氏后人的人生顿悟,去解读藏在花甜粑里的:
文化内涵
首先,花甜粑的花做在里面而不做在外面,体现了一种超越外在的浮华而追求内心完美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反躬自省、内敛的价值观。
其次,花甜粑不管粑体有多长,里面的花从头至尾都一样,可谓始终如一。而对事业始终如一,我们把它叫做“执着”;对爱情始终如一,我们把它叫做“忠贞”;为人处事始终如一,我们把它叫做“诚信”。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对事业执着,何愁事业不成?如果能够做到对爱情忠贞,何愁婚姻不美满?如果能够做到对人讲诚信,何愁没有朋友?一个人如果能事业有成、婚姻美满、朋友遍于天下,夫复何求?
执着、始终如一,是有为的儒家文化的体现;而反躬自省、内敛、不张扬又是无为的道家文化的真实反应。花甜粑将有为的儒家文化和无为的道家文化以特殊的方式完美结合,体现了“自我超越、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的文化内涵。似乎已经达到了老子说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最高人生境界。
在花甜粑对“福”、“禄”、“寿”、“喜”四个字不同的表现形式里,折射出花甜粑文化对幸福、对名利、对长寿、对快乐的理解。也让我们对花甜粑文化“自我超越、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的文化内涵有更具体的了解。
我们先来看“福”。福字完全藏在粑体里,外面完全看不到字,这包含了三层意思:1、什么是幸福? 2、怎样获得幸福? 3、怎样享受幸福?
什么是幸福?词典里的解释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但在现实中,即使同样的境遇和生活,也各有各的心里感受。有人脚踏自行车环球旅游乐此不疲;有人却“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 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期间,面对中国中央电视台记者“你幸福吗?”的提问,各式各样的“神回复”让人感慨。很多在别人看来不幸福的人却表示“幸福”;很多在别人看来很幸福的人却表示不幸福。连刚刚收获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大作家莫言被问及“你幸福吗”时也坦言“不幸福”。所以,幸福只是个人的内心感受,外人难以感同身受。正如穿鞋一样,舒服不舒服,只有脚知道。
花甜粑把福字完全藏在粑体里,就是要告诉我们:幸福不是买来的,也不是别人能送给你的,是必须要通过自己努力追求才能得到的。正如花甜粑里藏着的“福”字,不管花甜粑是你自己买来的,还是别人送给你的。你都必须动手拿刀切开,才能见到里面的“福”字。
怎样享受幸福?花甜粑告诉我们:幸福不是用来表演的,也不是用来炫耀的。不信看看那些“秀恩爱”、“晒幸福”的新闻刚播,转眼就是“情变”、“离婚”甚至“对簿公堂”的新新闻。不要错把虚荣当幸福,正如花甜粑表面无花一样,只有抛开那些表面的浮华,才能感受你内心真实的幸福。
我们接着看“禄”字。禄字在花甜粑粑中只有一头露出字的反面而不露出正面,什么意思呢?
禄者,功名利禄也。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见,天下熙熙攘攘,纷争不断,都是因为名利的羁绊。很多达官显贵最后身败名裂,皆因把名利看作一切;很多风云人物最后死无葬身之地,皆因贪名图利。对此,花甜粑告诉我们:对“禄”要反看。意思是要清醒、冷静地看待名利,要懂得知足,如果太贪恋名利而被它牵着鼻子走,结果一定会栽跟斗。
我们再来看“寿”字。花甜粑只在粑体一头露出寿的正面,另一头则看不见字。这种做法体现了花甜粑文化对生命、对健康、对长寿的理解。因为生命是从无到有,并且不可逆的生长发育,最后又归于无的一个自然过程,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如果我们真正想要健康长寿,我们只有遵从自然之道,清心寡欲,劳逸结合。对那些阴阳颠倒分不清白天还是黑夜还高呼“反正有大把时光”可以挥霍而又幻想通过“补品”获得健康长寿的人们来说,花甜粑文化无疑是一剂苦口良药。因为我们都不可能得到比秦始皇更多的“补品”,而服了“长生不老药”的秦始皇不过活了50岁。
最后,我们来看“喜”字。古人曾称“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为人生四大喜事。可是,除了这四大喜事外,我们的快乐在哪里呢?要知道,我们不可能天天都活在惊喜里,恐怕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时间我们都要走在淡中度过。怎么过呢?花甜粑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能做到低调享“福”,不贪恋名利,我们就自然会随时获得一种快乐的心情,即所谓“知足常乐”。而有了乐观的心情,我们才能更自信的生活和工作。
综合起来看,花甜粑文化对福禄寿喜的表现形式虽然两两相互对立,但其内涵又是相互补充高度一致的,并且巧妙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还可以把花甜粑文化对福禄寿喜的含义简单概括为:福自心中藏,何必人前炫;名利需反看,迷恋反相离;遵循自然道,长寿又健康;知足看生活,心情常快乐。
从公元1413年“花田事件”至2013年,一转眼600年过去了。花甜粑的工艺虽然一直在思南民间传承,而花甜粑的历史却已经被岁月的尘埃掩埋;花甜粑文化也已经鲜为人知;田氏“分则亡,合则生”的家传古训似乎也只在泛黄的家谱里颐养天年。
今天,对于已经习惯于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浮躁地生活着的中国人,已经没有几人能记得停下自己匆匆的脚步,回首久违的心灵家园。但是,山姆大叔“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剑锋直指中国;军国主义的幽灵在东海若隐若现;南海里那些星罗棋布的沙堆还未能“聚沙成塔”;兄弟阋于墙的阴影仍然如雾霾一般挥之不去,顽固地笼罩在台湾海峡。
一定要找个机会,请远在台湾的同胞尝尝思南花甜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