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正喜
贾正喜(1921年-2022年12月10日),男,汉族,原名贾正,出生于河北徐水区,敌后武工队抗日老英雄,是纪实小说《敌后武工队》中贾正的原型。
2022年12月10日上午,贾正喜因病医治无效在保定市家中逝世,享年102岁。
人物生平
1921年四月初十,贾正喜出生。
1933年,贾正喜13岁丧父。
1936年,贾正喜16岁打长工。
1937年,抚养贾正喜的姑母遇害。
1938年,18岁的贾正喜参军,同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冀中军分区第九分区18团。
1942年,贾正喜被编入武工队。当时冯志是小队长,贾正喜是副队长。敌后武工队活动在顺平县(顺平)、阜平县、唐县、博野县、清苑区等县,贾正喜带领他的队员们,智斗松田、智杀侯扒皮、奇袭南关火车站、巧夺黄庄、火烧梁家桥,东闾打死“哈巴狗”等斗智斗勇的事迹。
1946年在天津市的一次战斗中,贾正身负重伤,此后不久,全国解放,贾正就作为革命伤残军人留在故乡河北徐水区老家。
贾正喜是纪实小说《敌后武工队》中贾政的原型,也是敌后武工队唯一健在的队员。
《敌后武工队》是反映燕赵儿女深入敌后浴血奋战的真实故事。北京电影学院将其改编制作成20集电视连续剧,在场面上给人的印象是贾正在与日寇战斗中牺牲。
2000年,贾正喜老人提起诉讼,状告北影、录像公司和保定广播电视台名誉侵权。
2004年3月24日,保定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案件作出一审判决,认为《敌后武工队》是反映燕赵儿女深入敌后浴血奋战的真实故事。
2022年12月10日上午,贾正喜因病医治无效在河北保定家中逝世,享年102岁。
老英雄法庭上给自己正名
一部电视剧的播出,让一位武工队的老英雄不得不陷入了一场官司。明明活得好好的,却被电视剧给“拍死了”。与之相连的,还有老英雄的荣誉,有他一生为之自豪的光辉经历。因此,老英雄要给自己讨个说法。
他就是《敌后武工队》中贾正的原型贾正喜。
贾正喜原名贾正,很多年前曾是个轰动一时的风云人物,1942年他参加大名鼎鼎的敌后武工队,与战友们出生入死、浴血奋战。1946年虽因负伤解甲归田,在河北徐水区老家当起了普通农民,但他的盛名并未因岁月而湮没。
冯志先生根据敌后武工队的真实故事撰写的长篇小说《敌后武工队》被改编成电影后,贾正的名字更是家喻户晓,使他在当地备受尊重。然而1999年,一部新近拍摄完成的电视剧《敌后武工队》的播出,却让这份荣耀戛然而止,这位备受尊崇的英雄转眼之间成了欺世盗名的大骗子。这位一直低调平淡的老英雄不得不聘请律师开始了长达四年之久的诉讼之旅。
一部电视剧,英雄转眼成骗子
1938年,日寇入侵将贾正的故乡变成了一片焦土,18岁的贾正愤而参军,1942年,加入后来闻名全国的“武工队”。1946年在天津市的一次战斗中,贾正身负重伤,此后不久,全国解放,贾正就作为革命伤残军人留在故乡。为了表达他对祖国解放的激动心情,他为自己改名为贾正喜,从地方武装连长、大队长、村长、支书到王村管委会主任,在新的战斗岗位开始了兢兢业业的工作。
1958年,由原敌后武工队长冯志撰写的纪实小说《敌后武工队》正式出版,其中以真实姓名出现的战斗英雄“豁牙”贾正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过去的50年中,每到重大节日,附近的学校部队就会请他去做演讲,介绍当年武工队奋勇杀敌的英雄事迹。虽然早已离开了战火纷飞的战场,离开了情同手足的战友,但贾正喜依旧生活在敌后武工队的光荣之中,这让他倍感欣慰。然而,1999年开始,贾正喜的生活突然变得冷清了,没有人再请他做演讲,就连同村的乡亲看他的眼神也发生了改变,还是一位心直口快的朋友告诉他,“人家电视剧里说贾正早就炸死了,你不会是假的吧?”
经过一番了解,贾正喜很快就找到了原因,原来保定广播电视台刚刚播放了一部新拍摄的电视剧《敌后武工队》,剧中主要人物豁牙贾正英勇牺牲。
为证明自己就是英雄,将制作方告上法庭
贾正喜感觉到再也不能这么沉默下去,他专门跑了一趟县城,购买了一套新《敌后武工队》的光碟,得知这部戏是由北京电影制片厂电视部等单位,根据冯志先生的原著《敌后武工队》改编、制作完成的一部20集电视连续剧。
从县城回来,贾正喜气得吃不下睡不着,除夕就一下子病倒了。去医院又打针又吃药,花了好几千元病情才稍有好转。在病床上躺了半个多月,贾正喜脑子却没有休息,一直想着如何才能证明自己的身份,挽回名誉损失。
能够证明他身份的小说《敌后武工队》的作者冯志先生已经去世,贾正喜就与冯志的遗孀苑沙取得了联系,并得到了苑沙写来的一个证明:冯志写的《敌后武工队》中的贾正就是贾正喜,战斗中并没有武工队员牺牲。改编后的电视剧反映贾正被炸死,纯属子虚乌有。
为了使证明材料更加翔实,贾正喜除了拿到苑沙的证明之外,还先后赶到东北地区、石家庄市、北京市等地,找到杨寿增、马金池等原武工队战友,请他们证明自己就是小说中的贾正。倔强的贾正喜不顾年迈体弱,找到了北京电影制片厂。
然而北京电影厂了解了贾正喜的想法后,认为他在小题大做。这让贾正喜既伤心又气愤,2000年,贾正喜向律师咨询,以侵害名誉权为由,对拍摄和播放电视剧者提起诉讼。
四年申诉
河北省“高法”上门证明英雄身份
2001年,保定广播电视台重播电视剧《敌后武工队》,各种对贾正喜的议论在当地再次掀起高潮,这位倔强的老人再也忍无可忍。
当年秋季,他就一纸诉状告到法院,要求北京电影制片厂等三家被告停止侵权,停止电视剧的播放,在河北的主要媒体上刊登道歉声明,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且赔偿经济和精神损失100万元。
2004年3月24日,等待数年的贾正喜终于得到了保定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的一审判决。法院认为,《敌后武工队》是反映燕赵儿女深入敌后浴血奋战的真实故事。北京电影学院将其改编制作成20集电视连续剧,在场面上给人的印象是贾正在与日寇战斗中牺牲,其结果与事实不符,有失实之处。在贾正喜所在地影响很大,给贾正喜本人造成了精神上很大的痛苦。北影、录像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客观上造成了贾正喜名誉下降和精神上的损害,其行为和贾正喜的损害结果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此,北京电影制片厂和录像公司对贾正喜的损害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判令北影和录像公司赔偿贾正喜人民币2000万元,保定广播电视台是播放单位,不负赔偿责任。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一审判决并未平息这场英雄的“生命”纠纷。贾正喜和三家被告都进行了上诉。鉴于原告贾正喜和被告三方的特殊身份,这一案件受到了社会和媒体的强烈关注。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为此专门组织合议庭对案件进行了调查和审理。
2004年9月8日,这起名誉权纠纷在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进行了二审开庭。贾正喜及二审代理人参加了庭审,电视制作公司没有到庭。在法庭上,贾正喜与北京电影制片厂和保定广播电视台三方就是否侵权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贾正喜的代理人,太平洋世纪律师事务所律师孙伏龙作出了针锋相对的发言:《敌后武工队》剧来源于小说《敌后武工队》,作者冯志所写的是一部纪实性作品,并在序言中指出“《敌后武工队》如果说是我写的,倒不如说是我记录下来更恰当;书中的人物都是我熟悉的人物,有的是我的上级,有的是我的战友。”《新敌后武工队》剧也向公众宣布,这是一部“反映燕赵儿女深入敌后浴血奋战的真实故事”。剧中的贾正绝非是一个抗日英雄的“浓缩体”,而是无论在小说还是电视剧中均有独立名称和形象的人物,具有现实及艺术层面的唯一性、独立性、持续性。
北京电影制片厂以剧本改编的方式捏造贾正牺牲的事实,并通过各地电视台,以最为广泛的电视传媒方式向广大观众传播,其行为直接违反了《民法通则》第101条“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的规定,构成了对贾正喜名誉权的侵害。作为一部特殊的红色经典电视剧,拍摄单位熟知并认真体会原著情节,了解武工队基本的战斗事实,是拍摄前必需的工作,也是对拍摄单位最基本的要求。“文学创作是自由的,但表达自由的方式是有限度的,应当以不侵害他人的利益为限。民族精神的弘扬不应以牺牲个人的名誉权作为代价。”
河北省高院经过耐心细致的调查取证后认定,贾正喜就是小说中的贾正,北京电影制片厂等单位的改编确系给老人的生活带来了影响,要求两家拍摄单位向贾正喜道歉,并判决赔偿精神名誉损失费5万元。
此后,河北省高院专程前往徐水区大因乡王村,看望了贾正喜老人,以法院的名义郑重向村民证实:贾正喜就是当年的抗日英雄贾正喜。
贾正喜老人的生活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不少过去曾误解议论过贾正喜的乡亲们都登门向他道歉,村里不仅老人,就连年轻的晚辈们也更加确信贾正喜就是走下电影屏幕的战斗英雄贾正。重新恢复了往日光荣的贾正喜老人精神和身体状况都明显好转。虽然已是85岁高龄,但他每天依旧在家里田里忙碌不停。而去学校做报告演讲也成了他追忆往日烽火岁月、缅怀战友的最好方式。
时隔五年,最后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但法院能登门为自己澄清事实,贾正喜还是感到非常欣慰。他说,打这个官司不仅为了个人的名誉,也为了让人们更加尊重历史,给曾经同生共死的战友们一个安慰。
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国家广电总局连续发布了包括《关于认真对待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有关问题的通知》等几道禁令,旨在约束和制止红色经典改编中存在的问题。
一把刺刀的故事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原刘岗庄村党总支书记刘宝起将其珍藏了60多年的一把刺刀捐赠给了区档案馆,并在档案局会议室里举行了捐赠仪式。当档案局的领导从刘宝起手里接过这把刺刀时,心情显得格外激动。这是她到任以来,从民间征集到的最具有历史意义、最有珍藏价值的一件抗战文物了。
此刀原是安装在日军使用的“三八大盖”上的,上面刻有昭和的年号。当我们向刘宝起请教此刀的来历时,他只能肯定这把刺刀是在刘岗庄的一次抗日战争中缴获的,但具体是哪次战争,刘宝起就说不清了。于是大家便根据一些有关刘岗庄的史料进行分析。经查证:发生在刘岗庄最早的抗日斗争是在1939年,那次战斗是刘岗庄村民自发的抗日活动,故被称为“刘岗庄村民智斗日本鬼”。那次,他们虽然巧借“民团”的力量,打死了两个日军,其余的鬼子兵则拖着两具尸体逃跑了,仗打胜了,但并未缴获武器。再接下来,青海县的汉奸县长王德春曾率汉奸队前来“讨伐”,但没等他们进村,就在村外的沟边上,被刘岗庄的地方武装武装给打跑了。此后,虽然在刘岗庄还发生过一些小的战斗,但均未从敌人手中得到过什么战利品。最后,只好把注意力集中在1945年6月,冀中九分区敌后武工队在刘岗庄与天津市来的日军打的那场“保卫战”上了。
当时刘岗庄是九分区武工队的活动基地。因而早就引起了天津日军的注意。他们妄图将武工队一网打尽,便抽调了300余名日本兵和伪军、汉奸等向刘岗庄发动了突然袭击。这时村里的一些武工队员都帮老乡背盐去了,津南县的几位领导还正在这里开会。看来情况十分紧急,然而接到情报的武工队长周继发却是早有准备。他首先请武工队的潘政委负责把县里来的几位领导同志和队里的伤病员以及村里的老弱孺孺先从水路撤离。随后他把留在家里的武工队员召集起来,进行了紧急部署,根据刘岗庄三面环水,只有村西有一条通往外面小道的地形特点,当即命令贾正喜带领他的小分队,到村西路口狙击敌人,并与贾正喜约定了集合的时间、地点。
贾正喜随即领着队员飞速来到村西。刚刚埋伏好,就见西营门外的小道上,尘土飞扬,出现了几个日本骑兵。贾正春当即端起大枪,瞄准了最前面那个骑兵的脑袋,只听“叭”地一声,那鬼子便应声落马,他所骑的那匹大洋马扭扭起了蹶子,在原地上乱蹦乱跳。紧接着第二个骑兵也被打下马来,后面的几个日本兵一看情况,急忙调转马头向回跑。可是这时日军的大队人马已从后面冲了上来。由于道路狭窄,两边是水,向前来的和往后跑的相互碰撞在一起,顿时出现一片人喊马叫的混乱局面。贾正春瞅准时机,一声令下:“打!”霎时,从武工队员的枪口中同时喷射出愤怒的火焰,子弹像雨点般向卡在路上的敌人打去,再加上不时甩出的手榴弹,把骄横的敌人打了个人仰马翻。贾正喜掏出怀表看了看,已经到了与周队长约定的时间,便果断地带领他的小分队撤出了战斗。然后与已等候他们多时的周队长一同登船,追赶前面的大船去了。
当敌人在一片慌敌中,伤亡了不少人马之后,又盲目地向村里打了一阵子枪,看看村中并无回应,这才战战兢兢地摸进村来。而他们看到的却是一座“空城”。使得日军的大佐又气又恼,本想显示一下自己的武士道的精神,可是太阳已经落山,又怕中了武工队的“空城计”,只好下令撤退。剩下的敌军已不过200余人,大家早已走得人困马乏,这时天色又越来越黑,道路崎岖不平。一个个都提心吊胆,怕遭到武工队的伏击。一路上跌跌撞撞,不断出现伤员。有的被惊马摔伤,有的被陷进泥潭,还有的掉进水坑里被苇茬子扎伤了双脚。为了互相抢道,沿途丢下许多枪支和弹药。等到第二天清晨,周队长和潘政委带领撤离的人群“平安无事”地回到刘岗庄村,当务之急就是带领队员,发动老乡打扫战场,收敛敌人丢下的武器、弹药等战利品。可以说刘宝起所捐赠的刺刀很有可能就是在此次战斗中所获得的。后为刘宝起收藏。没想到60余年之后,它竟成了大港的一“宝”。
参考资料
红色作品・抗战故事 | “敌后武工队”最后的老兵――贾正喜_.腾讯新闻.2020-09-29
《敌后武工队》“贾正”原型贾正喜同志逝世.今日头条·保定攻略.2022-12-11
原八路军敌后武工队副大队长贾正喜逝世,系小说《敌后武工队》中“贾正”原型.今日头条·澎湃新闻.2022-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