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敌后武工队

敌后武工队

《敌后武工队》,原名《保定外围神八路》,冯志所著长篇小说,是向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的作品之一。冯志为这部作品付出了不少心血。从1944年开始,冯志就陆续创作了一些短篇小说,如《护送》《打集》和《化袭》,这些小说后来都成为《敌后武工队》的重要内容。1956年,冯志在中篇小说《保定外围神八路》的基础上扩写,完成了《敌后武工队》的初稿。历经一年修改,1958年,冯志的《敌后武工队》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

《敌后武工队》取材于作家冯志本人的亲身经历,小说中主人公魏强的原型就是冯志。1942年5月1日,侵华日军对冀中抗日民主根据地进行残酷的大扫荡,冀中地区的抗日力量遭到严重的破坏,党中央为恢复冀中地区的抗日工作,指示冀中九分区组织一支武工队去开辟敌占区,由杨子曾担任队长兼政委,魏强担任小队长。小说以敌后武工队的成立为开端,讲述了在队长杨子曾的帮助和指导下,武工队小队长魏强带领赵庆田、贾正喜、刘太生等队员进入冀中敌占区开辟工作,打击敌人的故事。在了解敌情后,武工队决定先从松田的三个心腹——之光边缘地区的巴哥犬、侯扒皮和刘魁胜下手。为了煞一煞敌人的气焰和维护百姓的利益,武工队首先解决了侯扒皮。面对敌人的回击,魏强巧妙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重创了刘魁胜带领的夜袭队。武工队还深入敌营,策反田光等人,里应外合,成功活擒松田和刘魁胜,迎来了最后的胜利。小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讴歌了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战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敌后武工队》一出版就迎来了热议,读者纷纷在《读书》等刊物发表积极的评论。《敌后武工队》被不断改编成评书、连环画、电影和电视剧。20世纪60年代,《敌后武工队》的发行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总量达100万册。到2012年,《敌后武工队》已经被翻译成10余种文字,销量逾1000万册。2009年,《敌后武工队》作为红色经典入选“新中国60年最具影响力的600本书”。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1949年7月2日至19日亦即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北平市(今北京)召开,大会上周扬大力倡导文艺工作者以革命战争为题材进行文学创作,将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历史记录下来。在国家的号召与作家的自发创作下,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概念,并随其涌现出一系列作品,其中大多数作品是革命战争“亲历者”所书写,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等作品。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到来之际,作家冯志献上了他的长篇小说——《敌后武工队》。

创作动机

在《敌后武工队》的前言中,冯志提到在日本投降后,他便着手准备写作这部小说,但因蒋介石发动内战,他不得不暂时放下写作去参加解放战争。解放战争刚取得胜利,冯志开始按耐不住写作的意愿。他总觉得这部小说如果不写出来,在战友们面前似乎欠点什么,在祖国面前仿佛还有什么责任没尽到,因此,他的内心时常感到愧疚。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也日日夜夜地冲击着他的心。于是,冯志在1951年调到河北广播电视台后,开始在工作之余创作长篇小说《敌后武工队》。

取材来源

《敌后武工队》取材于冯志的亲身经历,小说中魏强的原型就是冯志,其他人物有的是他的上级,有的是他的朋友,小说中发生的事件大多是他亲自参加的。1942年5月1日,侵华日军对冀中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残酷的“封锁”“清剿”“蚕食”政策。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冈村宁次率领日伪军五万余人,出动坦克、汽车几百辆,对冀中根据地发动了疯狂的“五一”扫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冀中平原乃至沧州市地区的抗日力量遭到严重破坏。为了扭转局面,冯志所在的冀中九分区发出《关于建立武工队特区的决定》,组织了一支由具有丰富战斗经验的班、排、连骨干组成的武工队深入到敌后的敌后,进行反“蚕食”、反“扫荡”斗争,冯志报名参加并任小队长。敌后的敌后是敌占区,是日本人、伪军和汉奸特务的天下,在这里八路军的斗争方式不同于敌后抗日根据地,也不同于接敌的游击区,这里的战斗更加惊险传奇。冯志在小说《敌后武工队》中就描写了敌后武装工作队神出鬼没、灵活多变的对敌战斗形式。

创作过程

长篇小说《敌后武工队》的创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冯志11岁时辍学,文化水平并不高,在冀中九分区政治部受到伍辉文的教导和影响后,才有意识地提起笔写文章。1944年,敌后武工队任务完成,冯志被调往冀中第三纵队前线剧社工作,期间冯志经常深入部队了解新人新事,将搜集来的素材写成文章投给《前线报》,虽然稿件被屡次退回,他也没有放弃。在自身努力和编辑的指导下,他逐渐掌握了写作的窍门。他先后创作了短篇小说《护送》《打集》和《化袭》。后来,这些小说故事都经过加工,成为《敌后武工队》的重要内容。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冯志《敌后武工队》的创作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

1955年,冯志的中篇小说《保定外围神八路》出版,在战友们的鼓励下,他开始扩写小说的内容。1956年,冯志完成《敌后武工队》的初稿,又花了一年的时间修改,并于1958年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敌后武工队》的原稿书名叫《保定外围神八路》,在向印刷厂发稿前,解放军文艺社对书名进行了讨论,最终定下“敌后武工队”为正式书名。

内容情节

五一大扫荡后,冀中绝大部分部队和地方工作人员撤进冀西的山区。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冀中九分区组织成一支武工队去开辟敌占区。武工队有四十六七个人,主要成员有杨子曾、魏强贾正喜、赵庆田、刘太生等人,其中由杨子曾担任队长兼政委,魏强担任小队长。

侯扒皮命丧枪下

通过对敌情的分析,武工队决定先从保定宪兵队队长松田的三个心腹——之光边缘地区的巴哥犬、侯扒皮和刘魁胜下手。于是武工队前往冀中,来到之光边缘地区。摸清敌情、地形和群众的思想后,杨子曾把中闾镇的侯扒皮当做开展政治攻势的试点。魏强熟悉地形后,隔天带着武工队来到中闾镇据点前喊话侯扒皮,侯扒皮死活不听劝,铁了心要当汉奸,武工队直接炮轰炮楼,打击了侯扒皮的气焰,也使百姓们精神振奋。

为了适应敌占区的工作,武工队按之光、清苑两地区把两个小队分开,杨子曾带二小队转移清苑,魏强所在小队留在之光的西王庄。武工队神出鬼没地活动在保定市市郊,弄得敌人迷迷糊糊。但刘太生出去同联络员联系时,正好遇上敌人的“联合清剿队”,幸而获得村民何殿福的帮助,才带信从地道回到西王庄。魏强和刘太生按信上的指示来到约定的村子与杨子曾等人开会,在返回的路途中,两人还救下被伪军抓走的民夫。第六天拂晓魏强率领小队,按杨子曾的命令,到大冉村村南、张保公路东侧处伏击日伪军,差点活捉哈巴狗。

被伏击的巴哥犬,回到大冉村后担惊受怕,决定回保定找自己的媳妇二姑娘拜托她的相好——日本宪兵队长的大红人刘魁胜,给他提升为警察所长。哈巴狗没成想被分配到了中闾,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侯扒皮和哈巴狗两个恶人同在中闾镇,只知压榨老百姓,在被武工队破坏他们的征麦计划,调到黄庄后,又想出筹集红松修炮楼来敛财。为了百姓的利益,魏强等人随侯扒皮来到集市将他一枪毙命,并送信恐吓哈巴狗。

大闹南关车站

由于日伪军不断遭到打击,松田任命刘魁胜为队长,成立夜袭队,专在夜间搜寻武工队,骚扰百姓。武工队多次吃了夜袭队的亏。在杨子曾的指示下,武工队假装撤离之光,在马池村打了夜袭队一个措手不及,但由于情况紧急,刘太生与敌人同归于尽,壮烈牺牲了。

武工队从城里获得刘魁胜与保定南关车站的副段长万士顺为一个妓女交恶的消息,决定利用这一矛盾。魏强率领贾正喜、李东山等人,冒充夜袭队奔袭车站,打死万士顺和一些日本人,然后让俘虏转告南关车站的站长小平次郎,告诉他这些都是刘魁胜干的。小平次郎回来后向宪兵副队长坂本少佐报告,坂本原本就不满刘魁胜,便带兵血洗了夜袭队的队部。当他知道这是武工队的计谋时也已经来不及了。

杨子曾带队突围

夜袭队在遭受武工队重创后,又网罗了一批亡命徒,开始破坏武工队的群众工作。夜袭队的行动诡秘,令魏强捉摸不透,但夜袭队终究露出了马脚,在黄庄渡口再次遭到魏强等人的伏击。武工队队员小秃混入黄庄炮楼并取得了巴哥犬的信任,与魏强里应外合成功拿下了黄庄据点,活捉了哈巴狗等人,但哈巴狗意外逃跑。武工队又通过感化夜袭队特务梁邦,成功拿下梁家桥据点。

面对接二连三的失败,松田决定对之光边缘地区来一次突袭性的大清剿。哈巴狗逃回保定市并加入了夜袭队,但松田对哈巴狗成功逃回一事一直抱有怀疑。松田决定在这次清剿中试一试哈巴狗,派他和龟尾少佐到上次他借地道逃跑的那小庄子去清剿和破坏地道。此时武工队正好宿营在这个小庄子,就这样武工队被团团包围了,不过敌人并不知情。疏散完群众后,武工队已经来不及撤离。杨子曾眼看危机来临,想出一招——假扮日军,武工队穿上之前保存的日本军服,带着一位会旗语的日本俘虏,成功走出敌人的包围圈。龟尾的清剿任务彻底失败,将巴哥犬当作替死鬼,连打多枪杀了哈巴狗,武工队顺利借刀杀人。

武工队成功突围,西王庄却迎来了松田刘魁胜的突袭。在助理员马鸣的背叛下,区妇救会主任汪霞和区委委员刘文彬被捕。

抗战迎来胜利

汪霞和刘文彬被捕后,无论松田采用什么方法,他们俩都不为所动。松田便将他们改押到南关监狱,并开始制造他们的谣言。魏强等人却从县委送来的极机密信件里得知:他们仍在坚贞不屈地和敌人斗争着。武工队趁日本人放假庆贺天皇氏诞辰,穿上鬼子服,成功劫下送押汪霞等人的车,并带回叛徒马鸣,判处死刑。

魏强根据上级的指示,决定逼近保定市市区活动。他们通过各种关系,隐蔽在十五号炮楼,并在炮楼头目田光的配合下,活擒了巡视途中前来炮楼避雨的松田和刘魁胜,松田在被押解途中畏罪投河自杀了。抗战形势好转,东、西王庄召开公审大会枪决了刘魁胜。正在这时,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人们情不自禁地呐喊:“胜利了!”但为保卫抗战果实,魏强等人又将迎来与中国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

人物角色

魏强

小说主人公魏强是武工队的小队长,他行事周全、小心谨慎、沉着稳重和富有责任感,对抗日斗争有着坚定的信仰。魏强肩负着党赋予的使命,带领武工队深入敌后的敌后,发动群众,打击敌人。当武工队屡次遭受敌人夜袭队的打击,他告诫自己身为小队长,要克制自己,说服人们,并成功让士气再次激奋、高昂起来。对于“魏强”,冯志曾说:“这个名字,其实是寓意中国的未来越来越强大之意。”魏强的原型就是他本人,也是八路军无数英雄的典型代表。

杨子曾

杨子曾是武工队队长兼政委,他是个细腻、冷静、十分聪明的人,堪称武工队的智囊。武工队按之光、清苑两地分开时,杨子曾不断提醒魏强等人要更加谨慎的对待在敌占区的行动,不能麻痹。在武工队突然遭到哈巴狗和龟尾的清剿,被团团包围时,杨子曾冷静下来,按照魏强的意见成功转移群众,又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想出假扮日军的妙计,顺利走出敌人的包围圈。

赵庆田

赵庆田是武工队队员,他是个腼腆、少言寡语、认真仔细的人。他为了与武工队继续一同战斗,隐瞒自己在战斗中负伤的情况。在黄庄据点拿下巴哥犬后,是因为他的细心才发现哈巴狗意外逃跑。

贾正

贾正是武工队队员,他和赵庆田是一起参的军,一起入的党。贾正喜是一个懂得吃苦耐劳的人,当武工队只有发面饼吃时,他也吃得津津有味,他说:“眼下有这玩意儿吃,我就知足了!”他的这番话也说出了武工队员们的心声。

刘太生

刘太生也是武工队队员,他有孝心、有大义,得知母亲被日本鬼子杀害,他伤心恸哭,但他知道如果不把鬼子赶出中国,还会有许多的母亲死在敌人的手下,他振作起来继续战斗。刘太生在伏击敌人夜袭队时,壮烈牺牲了。

汪霞

汪霞是区妇救会主任,也是魏强的未婚妻,她勇敢、坚定、不怕牺牲。汪霞在开展减租减息工作的同时,帮助武工队策反特务梁邦,成功拿下梁家桥据点。被捕后汪霞面对严刑拷打一直守口如瓶,坚守心中的信仰。

松田

松田是保定日本宪兵队队长,被老百姓称作魔王转世,他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东王庄一处就和刘魁胜杀了一百七十多个村民。他成立夜袭队和武工队作对,最终在十五号炮楼被武工队俘获,在返回途中畏罪自杀。

刘魁胜

刘魁胜是松田的亲信、夜袭队队长、之光地区“三害”之一,他对中国人残忍,却对日本人谄媚。他带人杀死东王庄一百七十多号人,无论男女老少都不放过。被捕后在公审大会上被枪毙。

苟润田

苟润田外号“巴哥犬”,是伪警察所长,百姓公认的“三害”之一。他热衷于拍日本人的马屁,利用权力尽可能的压榨老百姓。哈巴狗一直向松田建言献策,提议对武工队要缓、软、硬兼用。在被武工队抓获后,又发现地道逃跑,不过这却引得松田的怀疑,最终哈巴狗被日本人当作替死鬼枪毙了。

侯鹤宜

侯鹤宜外号“侯扒皮”,是伪军小队长,他死心塌地为日本人做事,不听武工队的劝导。他和哈巴狗为一丘之貉,在中闾和黄庄一直敛财,他在集市为难一个老人时,被贾正一枪毙命。

主题思想

《敌后武工队》通过描写冀中军民同日伪军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讴歌了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战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武工队在敌占区的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得益于扎根于武工队队员和人民内心深处的爱国主义精神。

身处敌占区,条件艰难,但武工队没有一人抱怨。他们想要冀中、想要国家恢复原来的和谐与快乐,为了和平,他们拿起武器与敌人拼搏到底。武工队队员们深知自己作为中国人的使命,也希望用这一番爱国之心,去打动那些不得已加入敌营的人,让他们一同为国家而战。《敌后武工队》用刘魁胜、苟润田、侯鹤宜和马鸣这个四个叛徒告诉人们,陷同伴、陷国家于不义的人终究会付出代价。

语言特色

长篇小说《敌后武工队》的语言通俗易懂,使用了大量的俗语、歇后语、顺口溜等,在增加文本趣味性的同时,让人物更加接地气。

俗语

小说中有十六处直接以“常说”开头来引入俗语,如魏强等人要劝汉奸侯鹤宜不要忘记自己中国人的身份时就说:“常说,听人劝,吃饱饭”。此外还有“常说,打油的钱不买醋”“常说,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常说,三个缝鞋匠,顶个诸葛亮”“常说,人有名,树有影”“常说,骑马就有跌跤的时候”“常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等处。这些俗语既体现了中国人智慧,也让人们在阅读时感到亲切。

歇后语

除了俗语小说还穿插着许多歇后语,为小说增添不少趣味性与可读性,如汉奸侯鹤宜拒绝魏强等人的好言相劝时就说:“爷们是老虎推磨——不听那一套”,在分析西王庄所设“保公所”“联络员”“防共自卫团”等伪组织时,就一针见血指出这些不过是“聋子的耳朵——摆设”。小说中魏强等人在伪报纸中看到敌方警备队自欺欺人的报道,更是连说四条歇后语:“这叫阎王爷贴告示——鬼话连篇”“不,他是犀粪蜣打嚏喷——满嘴喷粪”“叫我说,他这是扣着腚眼上房——自抬自”“他真会打肿了脸充胖子”。

顺口溜

此外,小说还把老百姓的心声用顺口溜的形式呈现出来:

这段顺口溜不仅简单勾画出刘魁胜等恶人形象,更表达着老百姓对八路军、对抗战胜利的盼望。

作品影响

冯志的《敌后武工队》是向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的作品之一。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时候,朱德向全国推荐了12部长篇小说,其中就包括冯志的《敌后武工队》。《敌后武工队》以抗日战争为题材,人物形象丰满,情节引人入胜,一经出版,就迎来了热销与热议。20世纪60年代,《敌后武工队》的发行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总量达100万册。读者也纷纷在《读书》、《文艺报》和《解放军文艺》等刊物发表积极的评论。

《敌后武工队》从1958年出版到2012年,已经被翻译成英、法、日、朝鲜哈萨克族等10余种文字,畅销逾1000万册。2009年,在《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3年更名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和中国出版科研所联合主办的“新中国6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600本书”评选活动中,《敌后武工队》作为红色经典入选“新中国60年最具影响力的600本书”。

作品评价

学者张树坡评论道:“《敌后武工队》是一部有着较高真实性的现实主义优秀作品,它通过对一支武工队在‘敌后的敌后’一面坚持武装斗争,一面开展抗日工作的事迹的描写,反映了它所写的那个特定时代和地区的抗日斗争形势的内在实质和发展趋势。”

北京大学教授洪子诚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引用侯金镜在1958年《文艺报》中的话来评价《敌后武工队》等作品:“故事性强并且有吸引力,语言通俗、群众化,极少有知识分子或翻译作品式的洋腔调,又能生动地描绘出人民斗争生活的风貌,它们的普及性也很大,读者面更广,能够深入到许多文学作品不能深入到的读者层去。”

文艺评论家陈先义在《军旅小说50年》中说道:“冯志的《敌后武工队》,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等等。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战争题材长篇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高峰,也是军事战争题材史上长篇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高峰。作家们刚刚从战场上走来,他们带着对新生活的向往,带着对战争生活的深刻体验,以澎湃的激情投入创作。因此,其作品一出版就受到广泛的关注,有的很快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这个时期的军事题材长篇小说创作,为新中国军旅文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思想内容影响几代读者,其关注生活的热忱及其作家高度的使命感,成为中国军旅作家的优秀传统。 ”书中主要突出描写以魏强为首的武工队队员们抗日英雄的动人形象和爱国主义精神,热情地讴歌了中国人民的伟大斗争精神、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赞美了中国军民在顽敌面前那种百折不挠、刚毅不屈的高贵品质,表现了中国人民那种必胜的坚定意志和信心。

衍生作品

冯志的《敌后武工队》是一部优秀的红色经典之作,被多次改编为同名评书、连环画、电影和电视剧。

从1959年6月28日起,《敌后武工队》被杨田荣改编为同名评书,在鞍山人民广播电台播讲,1963年再次播出。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民族文工团评书表演艺术家许同贵受中国中央电视台邀约录制了评书《敌后武工队》,2022年8月开始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名家书场》播出,受到好评。

1973年,李天心创作的连环画《敌后武工队》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为了真实再现小说中描写的冀中,李天心还前往当地采风。他用了近3年时间,绘制完成了全套6册共700余幅的连环画《敌后武工队》。这6册分别是“刘太生小屯遇险”、“侯扒皮一枪毙命”、“大闹南关火车站”、“入虎穴活捉巴哥犬”、“杨子曾出奇制胜”和“庆胜利群伏诛”。200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再版李天心的连环画《敌后武工队》。

1995年,改编自同名小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雷献禾康宁导演,吴京安茹萍何赛飞等人出演的《敌后武工队》上映。它是长春电影制片厂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而拍摄的,其中饰演小红云(原著中的“二姑娘”)的何塞飞获得1996年第19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

1988年、1999年、2005年,《敌后武工队》被三次改编成电视剧,进一步扩大了原著的影响力。

参考资料

红色经典文库.豆瓣读书.2023-05-10

敌后武工队.豆瓣读书.2023-05-10

新中国60年最具影响力的600本书名单揭晓(2009年).华东交大图书馆.2023-05-10

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革命战争叙事.中国作家网.2023-05-17

最经典抗战小说——《敌后武工队》作者:冯志.1905电影网.202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