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武器
二战武器,英文名World War II weapons,主要包括枪械、战车、飞机等。海军主要是战列舰,驱逐舰,航空母舰等。陆军主要是坦克,火炮,机关枪,冲锋枪等。空军主要是飞机。同时每种不同的武器又有不同的品种和型号。
二战枪械
1911式点45口径勃郎宁手枪
工作方式:半自动步枪
口径:0.45英寸(11.4mm)
载弹量:7发
1911式.45口径手枪由John M.Browning发明,是二战时期最著名的美国手枪。在美西战争期间,美国军队普遍反映小口径的M629C左轮手枪威力不足,军队急需一种有较大威力的大口径手枪。在这种需求下,1911式.45口径勃郎宁手枪诞生了。Colt和Springfield兵工厂在1911—1915年间生产这种手枪,到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60%在法国的美军士兵都配备了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又在扳机、撞针、握把和结构上对它进行了改进,主要是使它更轻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它只配备给军官和班长,并不是美军步兵的制式武器。但是禁止士兵配备手枪的条例被仍到了一边,在前线许多士兵都拥有一把M1911手枪。它被认为是最后可以依靠的武器,尽管几乎所有的士兵都有更有效的武器可用,但没有人会否认它所带来的安全的感觉。直到1984年,它仍然是标准的美国军队随身武器。
M1步枪
工作方式:半自动步枪
口径:.30英寸(7.62mm)
弹夹容量:8 发
M1 步枪,又称Garand 步枪,是美国步兵的标准配置步枪。以它的发明者John C.Garand 的名字命名。它是第一种在战场是广泛使用的56式半自动步枪。尽管它在1936年就被军队采用,直到1943年一直是供应不足,但到战争结束时,它的产量却超过了4百万支。M1 步枪易于分解和清洁,它的口径、弹丸速度和半自动性能的结合提供了优于其它步枪的火力。它唯一的缺点就是弹夹重新装弹很困难。
1903式步枪
工作方式:手动
口径:.30英寸(7.62mm)
弹夹容量:5 发
1903式自动步枪.30口径步枪,简称'03式,1903年被美国军队采用,直到1936年,它一直是美军标准配置步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仍有许多在使用。36年,M1 步枪取代它成为美军标准配置。在诺曼底登陆中,它成为狙击手的主要武器。不过,它在精度上的许多优点已被半自动步枪和全自动武器的速度所取代。
工作方式:M1和M1A1:半自动
M2:半自动、全自动
口径:.30英寸(7.62mm)
弹夹容量:15 和 30 发两种
M1卡宾枪是针对德国的闪击战而发展起来的。机械化师和空降部队运用向美国人表明混合防御工事和静态的前线已经过时。闪击战意味着后方的人员可能会发现他们在几乎没有警告的情况下遭到了进攻。需要一支轻便的步枪来取代制式手枪,M1卡宾枪就应运而生。然而,由于它广泛的用途,到战争结束时,已生产了超过6百万支。该枪比手枪易于掌握,在中长距离上比重机关枪更有效,并且非常适于作为轻便武器装备给迫击炮、重机枪和冲天炮分队。M1A1是M1的变型,有可折叠的枪托,是特别为伞兵设计的。
工作方式:半自动步枪、全自动
口径:.45英寸(11.4mm)
弹夹容量:20和30发、50发(弹鼓)
John T.Thompson曾参与发展`03式自动步枪步枪和Colt45手枪,汤姆森冲锋枪的原型枪于1920年春天诞生,尽管它有优秀的测试参数,但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都没有采用它。汤姆森Colt公司鉴定了生产15,000支该枪的协议,即1921式。这批枪的生产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在1940年,美国陆军订购了20,000支该枪;在1941年,陆军追加了319,000支的定单。该枪最大的优点是可靠,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能工作。主要的缺点是太重——超过10磅,缺乏穿透力(这也是二战中所有冲锋枪的共同缺点)。
工作方式:M1918A1:半自动步枪、全自动
M1918A2:全自动
口径:.30英寸(7.62mm)
弹夹容量:20 发
最初型M1918A1式勃朗宁轻机枪(BAR)由美国军队士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首次使用,并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该枪仍在使用。在恶劣环境下的可靠性使该枪获得了很高的声誉。1940年,M1918A2式投入使用。与早期型号不同的是它仅有全自动方式下的两种射击方式:慢速方式300—450发/分;快速方式500—650发/分;而没有了半自动方式。两种型号的勃朗宁机枪都被广泛的使用。而且在很多的电影中,你也可以见到它的身影。该枪是快速火力和穿透力完美结合的典范。它最大的缺点是缺少可快速更换的枪管来减少枪管的过热。
工作方式:全自动,风冷式
口径:.30英寸(7.62mm)
弹夹容量:250 发
射击速度:400—500发/分
随着越来越多的美国军队部队参战,战场上官兵们需求一种比M1919A4式轻、又有比勃朗宁自动步枪更快射速的重机枪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M1919A6式重机枪诞生了。它继承了一些M1919A4式机关枪的部件,不再有三角架,但它仍然重达32.5磅。事实证明,它太累赘而不能满足战场上官兵们不断变化的要求。即便如此,仍生产了43,000支该枪。而且,你可以在几乎所有1944—1945年的影片中看到它。 '
工作方式:全自动,风冷
口径:.30英寸(7.62mm)
弹夹容量:250发
射速:400—550发/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美国军械局意识到水冷式重机枪在坦克中占踞了太大的空间,而且对快速挺进的步兵来说也太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临近时,军械局待开发一种风冷式重机枪给步兵使用。这导致M1919A4式重机枪的产生。连脚架在内该枪重41磅,与重达93磅的水冷式M1917A1比起来的确是轻多了。所以,与水冷式相比它更多用作了攻击性武器。不过,它不能象水冷式那样长期维持同一水平的持续火力。
反坦克火箭发射器
工作方式:电子点火
口径:75mm(3 英寸)
穿透力:100mm(4 英寸)
1942年初,为满足步兵反坦克武器的需求,军械局的Leslie A.Skinner和Edward G.Uhl 研制了一种冲天炮——一个用电子点火的金属筒。直到那时,美国步兵一直缺乏可以使用的能阻止坦克前进的反坦克火箭。军械局的另一个成员,Henry H.Mohaupt,一直在研制一种步兵使用的反坦克手榴弹——M10式手榴弹,重3.5磅,使步兵不能有效的投掷。然而,当Skinner和Uhl试着用他们的发射器发射M10手榴弹时,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军械局立即意识到这种新式武器的价值。许多发射器被装船运给了盟军。实际上,德军在缴获了它之后,立即开始生产它的复制品。
MARK II 手榴弹
工作方式:摩擦点火延时引信
重量:0.59kg
延时时间:4—4.8 s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队士兵使用了许多类型的手榴弹,但主要配备的Mark II手榴弹。它为铁铸,外部呈锯齿状,利于在爆炸后产生更多的弹片。它内部三硝基甲苯 填充物,但由于战争初期TNT短缺,内部多填充硝化淀粉复合物。Mark II的杀伤半径是5—10码,但弹片可杀伤至50码。由于公认的投掷距离多为35—40码,所以要求士兵在投弹后卧倒直至手榴弹爆炸。
MARK II 手榴弹
火焰喷射器
工作方式:自动
容量:使用40次
首次使用火焰喷射器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军部队。到1916年,英军和法军也开始在战场上使用。然而,有限的距离、不可靠、易伤到操作手使它成为一种不理想的武器。直到德军在波兰战役、比利时和法国的战争中再次使用时,美国才开始着手研制。美国的第一个喷射器遇到了同样的困难。然而,凝固汽油的发明改善了它的效力和射程(60—180英尺)。可靠性也得到一定的改善。在采用新的喷射器使用战术后,它对操作手的伤害也减少了。美国军队士兵发现,两人一组装备喷射器是最有效的。火焰喷射器组也包括由RPG7火箭炮或自动武器装备的士兵,他们为喷射手提供火力掩护。
二战战车
一号坦克 PzKpfw I
历史背景: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上台,开始准备新的世界大战。德军重整军备时,急需一种结构简单,造价低廉且适合训练用的坦克以供新成利的装甲部队进行训练并从中吸取经验。德国埃森和克虏伯兵工厂便及时提供了一种符合要求的LK-B1的原型车。1934年2月3日完成第一次试车后,德国陆军即定购150辆,定其型号为 Pzkpfw I Ausf A。改进后的Ausf B型推出后, 德国陆军部再次定购2000辆。至1935年10月,三个装备I号坦克的德军装甲师组建完毕。
主要型号:一号坦克的两种主要型号Ausf A(1934)和B(1936)在悬挂系统和发动机上有区别。在1935/36年,实验了在Ausf A上安装Kruup M601柴油发动机,但它提供的马力太小,最终没有能采用柴油发动机的计划。
PzKpfw I Ausf A
长 / 宽 / 高:4.02 m / 2.06 m / 1.72 m
武器:2 * MG13 (7.92mm)
注意一共五个负重轮,一对驱动轮,后部没有导轮。这是和Ausf B最主要的外观
二号坦克 PzKpfw II
历史背景:由于不满一号坦克的性能,加上欧洲列强的对于德国扩军的默许。1934年,德国开始研制10吨重装备20mm炮的轻型坦克。在众多的设计方案中,德国统帅部最终决定采纳MAN的底盘和奔驰的外壳。它比一号坦克大,但仍是作为轻型训练坦克,由于三号和四号坦克生产的延误才投入了战斗。同I号坦克一样,II号坦克首次登场是在西班牙,当时少量的II号坦克参战,实战证明,他不是装备了45mm火炮的苏联T-26s的对手。二号坦克随装甲部队大量使用是在波兰和法国战役中,后又大量在埃尔温·隆美尔的非洲军团中使用,在苏联战场中较少看到它的身影。
主要型号:二号坦克型号众多,一直从A排到L。Ausf C以前的悬挂系统由一号坦克发展而来,由六对负重轮组成,外部有一钢架联结。Ausf C带有新的悬挂系统,由五对交叉负重轮组成,这成为以后的II号坦克的标准。
PzKpfw II Ausf A
长 / 宽 / 高:4.81 m / 2.28 m / 2.02 m
武器:20 mm KwK 30或38 L/55 7.92 mm MG-34通用机枪
三号坦克 PzKpfw III
历史背景:在接连研制了一号、二号两型轻型坦克后,德国当局也感到这两型坦克的性能远远不能胜任战争的需要。于是阿道夫·希特勒下令研制重15吨,装备50mm火炮的中型坦克。1936年,奔驰汽车公司在柏林制造出第一辆原型车。1937年5月,奔驰公司制造出第一辆PzKpfw III Ausf A坦克。三号坦克是德国早期的主力坦克身影遍布波兰、西欧、北非和苏联,为第三帝国在战争初期的辉煌立下了赫赫战功。
主要型号:三号坦克的型号从Ausf A排到了Ausf N。A、B、C、D这4种型号都属于试验型,生产量很小。E型正式装备部队的初生产型,后期的E型开始装备一门50mm短身管火炮。F、G、H这3种型号和以后J型早期型都装备短身管50mm或者37mm火炮。J(除了早期型)、L、M型都安装一门长身管50mm火炮。N型则是装备一门短身管的75mm火炮。
四号坦克 PzKpfw IV
历史背景:为了进一步加强坦克的装甲防护和火力,在提出研制三号坦克计划后一年暨1934年,希特勒又提出了研制装备75mm炮的中型坦克的计划。1937年10月第一辆A型坦克出厂。四号坦克是德国在战前装备的最先进的坦克。在进攻波兰和西欧的战役中极少看到四号坦克的身影,即使到了“巴巴罗萨”开始时装备数量也不过数百。不过四号坦克确实德国阵中的长寿坦克,是整个战争期间唯一保持连续生产的德国坦克。
主要型号:四号坦克的型号从Ausf A到Ausf H。A、B、C型主要用于测试和训练。D型是最初量产的型号,至一级方程式锦标赛型四号坦克装备的都是75mm的短身管炮。由于“T34重型坦克危机”F2型开始,四号开始装备75mm的长身管火炮,同时加厚装甲以对付T-34的冲击。
五号中型坦克 Pzkpfw Ⅴ
历史背景:苏德战争由“巴巴罗萨”行动拉开序幕后,德军虽然进展迅速,但是一种新式坦克却让他们一筹莫展,那就是T-34。当时德国最先进的四号坦克都不是T-34的对手,德国只能依靠战术和指挥上的优势与之周旋。1941年11月25日,阿道夫·希特勒下令研制30吨级坦克以对抗T-34/76。1942年12月,“豹”正式生产型投产,次年1月首批“豹”出厂。此时的豹式以远远超出原先设计要求的30吨级,前装甲也由最初要求的60mm增加为80mm,坦克全重达到了44吨。“黑豹”与先前的德国坦克截然不同,最先采用了倾斜装甲。五号中型坦克采用了660mm宽M113装甲运兵车,强力的发动机,机动越野性能非常优秀。豹式的首战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的坦克战库尔斯克会战,在及时修补了实战中出现的问题后豹式坦克成为德国坦克的中坚力量。
主要型号:豹的型号一直排到F型。不过真正大规模量产的只有D、A、G三个型号。其中有别于其他坦克的地方是豹式的最初量产型号是D型。作为最初型号D型在机械装置,特别是齿轮箱上面存在重大问题。1943年8月新的豹A型投产,改进了不少机械问题,加厚了炮塔装甲,增加了两挺7.62mm机关枪。1944年3月改进后的豹G型投产,加强了车体装甲,改进了传动装置,增加了车内三防通风装置。豹G型生产直到战争结束。
Pzkpfw Ⅴ Ausf D
五号中型坦克的最初生产型号。参加过库尔斯克会战。机械问题相当严重。
强虎[又称突击虎]
380mm RW61 auf Stummaser Tiger
制造商:阿尔卡特
底盘号:250001-251357,1944年生产了18辆。
1943年春天,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其他城市,德军陷于艰难的巷战之中。虽然德军投入了150mm.105毫米和210mm的迫击炮,但计算后发现其威力还是不够,只好吧海军攻击潜艇的RW61型380mm迫击炮装载在"虎"式坦克的底盘上。该工程交由阿尔卡特的原公司承担,主炮由莱茵金属制造.
1943年10月23日,第一辆原型车做了展示,但就在当月,位于迫临的阿尔卡特兵工和莱茵金属公司遭到盟军轰炸,整个生产陷于停顿.1944年4月,军方要求把"虎"式迫击炮用于本土防卫的重要武器,必须优先生产,并命令阿尔卡特日产汽车公司7辆车体,莱茵金属公司日产7门主炮,以达到月产300辆的目标,但是由于盟军的轰炸,至1944年8月才开始生产,共产主义利用前线送来的7辆"虎"式坦克的车体,至9月15日完成了首批7辆车的组装,至9月1日又完成了7辆。这个速度虽快,此后的生产却没怎么正常进行过,到1945年2月仅生产了2辆,到战争结束总共生产了18辆,又10辆交付给了陆军,编成了第1000"虎"式突击炮连(3辆),第1001"虎"式突击炮连(4辆),还有3辆被送往意大利方向的C集团军群1944年9月,一辆"突击虎"被派往波兰镇压华沙起义,其遗留的一发炮弹至今还摆放在华沙的博物馆里.
装备部队后,第1001,1000突击炮连被派往阿登地区,作为秘密武器参加德军在那里进行的反攻作战。其中第1000突击炮连被派给第272国民突击师,第1001连被配属给第326国民突击师,在战斗中没有发挥什么作用。第1000连后来于1945年1月退回德国本土,2月在美国军队炮击中全军覆没。第1001连在阿登作战中被击毁了1辆,另外3辆也陆续被击毁。可以说,"突击虎"在服役后,基本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表现.
战技指标
成员:5人
车重:65吨 车长:6.28米 车宽:3.57米 车高:2.85米
传动装置:8个前进档,4个后退档
最大速度:40KM/小时
行程:120千米
收音机:FUG5
主要武器:RW61型5.4倍口径380毫米炮一门,MG-34通用机枪型7.92毫米机关枪一挺
旋转范围:左右10°
瞄准具:PaK ZF3
备弹量:14发炮弹 600发机枪弹
装甲厚度(毫米/转轴倾角)
车体:前100-150/25°-45° 两侧60-80/0°-30°
后部80/0°-9° 顶部25-40/90° 底部25/90°
二战飞机
零式战斗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日本海军的主力战斗机。生产年为1939年是日本纪年2600年,因此被称为零式战斗机,正式名称是「零式舰上战斗机」简称零战。在战争前期日本国民并不知道飞机正确名称。报纸,广播等在发表战果的时候,只宣称「海军新锐战斗机」。美国军队在1942年6月捕获的零式上,见其机身腋下有「零」字样,零在英语是Zero,后盟国称其为“Zero”。
在战争初期,零式以出色的爬升率,转弯半径小,速度快,航程远等特点压倒美军战斗机。但到战争中期,美军使用新型战斗机并捕获零式战斗机后,其被研究出弱点,慢慢零式优势被丢失,到了战争后期,成为「神风突击队」的自杀爆炸攻击的主要机种。
英国一直拥有很强的飞机研制和生产能力,飞机生产厂家有20个以上。与德国不同的是,英国一直没有停止过飞机研制工作。在二三十年代,这些工厂研制并试飞过的飞机型号达百种以上。这些工作为英国航空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于民航的发展,航空竞赛活动的开展,航空企业常常自筹资金研制新型飞机。加之英国的航空理论研究和发动机技术走在世界前列,从而使英国航空技术和飞机研制具有很大的潜力。
喷火式战斗机无论从技术上还是性能上,都是英国当时最先进的战斗机。它采用的新技术包括:单翼结构、全金属承力蒙皮、铆接机身、可收放起落架、变矩螺旋桨和襟翼装置,机身小得只能装一名飞行员。“喷火”的机动性比德国的同类战斗机略差,但稳定性更佳,可以大大减轻飞行员的负担。“喷火”战斗机的技术性能指标为:机长9.83米,翼展12.19米,空机重量2983千克,最大起飞重量3648千克,发动机功率955千瓦,最大飞行速度625千米,升限10850米。它的航空武器系统包括4门航空机炮外加炸弹。
“喷火”生产型于1938年8月装备空军。在战争年代,“喷火”进行了多达40几种改型,形成了三个重要系列。“喷火”I型的最大速度为557千米。“喷火”F型的最大速度达到628千米。1943年出现的“喷火”式改进型最大速度达到730千米。据说“喷火式战斗机”式的后继型“泄火”式最佳飞行状态下,速度竟高达795千米,这已接近活塞式飞机的极限了。由此可见它的改进潜力是相当大的。“喷火”是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出色的战斗机,在不列颠战役中立下了不朽功勋。各型的“喷火”战斗机共计生产了14233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