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波兰战役

波兰战役

波兰战役(英语:Invasion of Poland;波兰语:Kampania wrześniowa)是指纳粹德国苏联和斯洛伐克共和国对波兰发起的联合战役。纳粹德国入侵波兰开始于1939年9月1日,是德、苏签署《苏德战争互不侵犯条约》的一周后,也是苏联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批准该条约的一日后;苏联于9月17日入侵波兰;10月6日,此战役宣告结束。波兰战役的打响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拉开帷幕。

1939年8月31日晚,一队穿着波兰军服的德国党卫军人员在位于波兰边境格莱维茨(今波兰格利维采)的德国电台内伪造了一场波兰军队的进攻,并以此事为由对波兰宣战。9月1日破晓,约150万德军分为北、西、南三路进入到波兰境内,在战斗机以及坦克的掩护下对波兰发起了猛攻。德国空军部队在极短的时间内掌握了制空权,并对波军的军火库、铁路、桥梁等设施展开了持续不断的轰炸。波兰并未及时进行战前动员,因此面对德国的大举入侵,波兰军人并未全部集结。9月6日,波兰统帅部已经无法发动任何影响战局的进攻。波兰军队后撤,并准备依靠桥头堡进行长期防御,等待英、法两国的支援和救济。9月17日,苏联红军进攻波兰,波兰军队无法进行两线抵抗,于10月5日在科茨克投降。

波兰战役期间,德军军方伤亡人数共计4.5万人。波兰军方的伤亡人数高达20万人。战役结束后,波兰国土被德国、苏联瓜分,大约170万波兰人民被押送至西伯利亚地区、俄罗斯极北地区的集中营。除此之外,德国建立了近600多处刑场,并在其占领的波兰领土内划分了“总督辖区”(Generalgouvernment)。在总督区,德国建立了上千个集中营。1940-1950年间,死在集中营、刑场、总督辖区的波兰人超过400万人,犹太人近500万。德国、苏联的先后入侵使得波兰政府无力抵抗,波兰总理瓦迪斯瓦夫·埃乌盖纽什·西科尔斯基带着波兰政府的主要官员逃亡到英国,成立了波兰流亡政府。此次战役中,流亡政府在人员调配及向盟国寻求援助等方面起到了作用。波兰战役是一场经典的闪电战成功案例,它的成功极大增强了德国妄图左右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局的信心。

战争背景

凡尔赛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派1000余名代表于巴黎凡尔赛宫召开会议。经过数月的讨论谈判,在保证各主要战胜国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下,会议拟定了《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条约》。《凡尔赛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英、美、意、日、法为代表的欧洲强国完成了对世界的分割以及世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军事新体系-即“凡尔赛-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体系的正式确立。

根据《凡尔赛条约》条约的要求,德国必须承认波兰的独立。国际联盟还在德国境内划分了3个占领区,分别交由英军、美国军队法军驻防。德属非洲殖民地、德属太平洋岛屿及德国的其他殖民地都被英、法、美、日、新西兰等国瓜分。同时,德国禁止组建主力舰及潜水艇,军舰的最高定额不准超过条约规定的定额,且不得拥有军用飞机,不准在境内或者境外生产和运输任何重型武器。另外,《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必须在1921年5月1日前向协约国先行支付价值200亿金马克的战争赔偿,关税必须低于他国。

凡尔赛体系的建立对战后欧洲格局的影响十分巨大。首先,它激化了战胜国间的矛盾。美国对在巴黎和会中分到少量的战败国殖民地一事极其不满,英、法两国也在划分德国殖民地及德国的赔款分赃问题上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与此同时,《凡尔赛条约》的签订强化了日本在中国和南太平洋区域的战略优势、打压了美国在此区域的优势。另外,它也激起了德国与英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仇恨,此条约的签订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纳粹思想在德国的发展和蔓延。

最后,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政权的正式建立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的一致敌视。欧洲各国希望通过“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抗苏维埃社会主义,并以此对新兴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以及共产主义思想进行消灭。

德外交政策

阿道夫·希特勒上台后,纳粹主义思想和法西斯主义精神成为德国的统治思想,并构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纳粹德国的思想基础。在纳粹主义思想的指使下,希特勒认为德国若要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创伤中走出,获取足够的生存空间,并恢复德国的大国地位,德国必须不遗余力的扩张国家的领土并将德意志文化引入其他劣势民族中去。希特勒一边在国内大肆宣扬民族主义、种族主义极权主义等纳粹主义思想,一边加紧对外外交。一战结束后,德国在外交上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它的邻国法国波兰更是对其持敌对态度。1933年3月,波兰第一元帅约瑟夫·毕苏斯基向法国提议,建议法军波兰武装力量联合起来对德国发动一次防备战。为了摆脱外交上的孤立状态,并在不引起西方列强反对的情况下重新建立武装力量,阿道夫·希特勒开始了通过外交手段拉拢各国。

1928年8月27日,德国在反战公约《白里安一凯洛格公约》上签字。1933年5月17日,希特勒发表“和平演说”。希特勒表示德国完全支持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提出的关于废除一切进攻性武器的呼吁,他指出德国愿意放弃包括机动重炮及战略轰炸机在内的一切进攻性武器,并愿意与各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除此之外,希特勒还强调,在军备方面,德国应与其他各国享有同等的待遇。希特勒的这一举动赢得了西方各国的好感,各国民众对希特勒的这一外交政策演说额手称庆。

为了削弱波兰与法国的联盟,1933年11月,阿道夫·希特勒会见了波兰新任大使约瑟夫·利普斯基。会上,双方就以谈判的手段解决两国未解决的有关问题,并保证不对对方使用武力等议题达成共识。1934年1月26日,德国代表与波兰代表在德国首都柏林签署了《德波互不侵犯条约》,此条约于1934年2月24日生效。根据此条约,德波双方保证在十年内不对对方使用武力解决任何争端。《德波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对法国的东欧联盟体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1934年6月,德国签署《东方洛迦诺公约》,公约规定由法国担任该公约的保证国,苏联、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互助公约;1938年,阿道夫·希特勒在吞并奥地利后,意图实施代号为“绿色方案”的侵捷计划。为了避免战争,在英国首相阿瑟·尼维尔·张伯伦的调解下,1938年9月29日,张伯伦与法、德、意三国元首于德国首都慕尼黑召开四国首脑会议,签署了《慕尼黑协定》。按照该协定规定,德国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

德波交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签订了瓜分德国的《凡尔赛条约》。根据此条约的要求,德国将东普鲁士的西南部地区割让给波兰,并将格但斯克地区划为自由市,二者周围地区组成了一条便于波兰出海的港道,史称“波兰走廊”。波兰走廊的出现将德国国土一分为二,但名义上由协约国统管,可实际上已落入了波兰手中。此条约的签订引发了德国人对波兰的强烈愤恨,德国人甚至认为波兰比那些协约国更加让人憎恶。

1937年,德国希望建造一条穿过波兰走廊的域外道路,以连接东普鲁士德国以及波兰走廊。波兰当局担心若是波兰妥协,德国会肆无忌惮地凌逼波兰,最终波兰将像捷克人一样失去自己的国家主权,拒绝了德国的请求。1939年3月22日,希特勒对波兰当局下了最后通牒,要求波兰将但泽市以及“波兰走廊”归还德国。大多但泽自由市居民都是德国人,市民们强烈希望波兰政府可以同意希特勒的要求。然而,此要求也被波兰当局拒绝。国防军之父汉斯·冯·塞克特甚至告诫过德国政府,他指出波兰这个民族的存在是情理难容的,德国必须将彻底消灭波兰作为德国的基本动力。1939年4月28日,希特勒单方面废除了《德波互不侵犯条约》和1935年的《英德海军协定》,着手为入侵波兰做准备。

波苏战争

战争爆发

波苏战争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罗斯革命后波兰第二共和国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之间的战争。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波兰的领土被俄国、德国和奥地利瓜分。后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废止了在1918年与反法西斯同盟签署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并向西部署军队以收复并保护苏联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下失去的立陶宛、乌克兰等东部地区,将波兰视为苏联共产主义对欧扩战略部署下必须跨越的桥梁。

《凡尔赛条约》签订后,皮尔苏茨基政府极力追讨战前被苏联瓜分的波兰领土,并要求将苏联、波兰两国的国界线恢复至1772年前状态,这些要求遭到了苏联方面的拒绝。为了夺回被苏联瓜分的波兰土地,在英、法等协约国的支持下,波兰革命家约瑟夫·毕苏斯基决定利用苏俄内战的契机与苏宣战。

战争从1919年2月持续到1921年3月。战争初期,波军渡过了涅曼河,并先后占领了平斯克、利达、诺沃格鲁多克、格罗德诺以及维尔纽斯。波军一方面与苏联红军在南线对峙,一方面在波多利亚和加利西亚东部附近缓慢东进,苏联红军节节败退。1920年6月,苏联收复乌克兰首都城市基辅。同时,南线波军也因战败撤回波兰。苏联红军顺势越过苏波边界,并于7月占领波兰首都华沙,但波军对苏联红军发动了猛烈的攻势,将苏联红军赶出了华沙,后苏联求和。1921年3月18日,波兰、苏联签署了《里加和约》,苏波战争正式结束。

战争影响

波苏战役后,苏联向波兰做出了极大的领土让步。根据《里加条约》,波兰不仅获得了西乌克兰、西白俄罗斯以及立陶宛的部分地区,还获得来自于苏联支付的三千万俄罗斯卢布补偿金。但是,长时间的战争带来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物资消耗,波兰的财政赤字一路飙升,社会治安极不稳定。

在外交上,苏联为了防止波兰与英、法、美等西方强国联合起来趁虚进攻苏联,便在战后着力于与波兰缓和外交关系。1932年,波兰与苏联签订了《苏波互不侵犯条约》,此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波兰与苏联在外交关系上的缓和。另外,波兰战争的胜利使波兰官员和将领们对波军的军事能力产生了夸大的看法,这是导致后期波兰战役失败以及华沙起义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同时,波苏战争同样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苏联国内的经济遭受了极大的破坏,但苏联以最快的速度推行了新经济政策,很快便成为世界第二大强国。其次,苏联在华沙战役中的失败使苏联领导人意识到了苏联红军在战略决策上的错误,于战后暂时放弃使用武力斗争的手段进行革命并选择暂与资本主义社会和平共处。

1922年,在意大利热那亚共和国举行的欧洲经济会议上,苏联外交部长格奥尔基·契切林表示苏联愿意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合作。然而西方国家要求苏联归还一切外债及一切被没收的外国企业和资产。为了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苛刻要求作出反击,苏联与德国签订了《拉巴洛条约》。此条约取消了双方对战前所有赔偿的要求,制定了利于双方经济贸易发展的经贸制度,并恢复了两国的外交关系。这一条约的签署改善了共产主义苏联被资本主义孤立的局面,促进了德、苏两国的经济的发展,也标志着德苏友好关系的开始。此条约的签订还使波兰以及波罗的海沿岸国家都紧张不已,他们都惧怕两国联合起来发动侵略战争。

德苏联盟

为了削弱苏联与英、法盟国的关系,并减少未来与波兰作战时来自东边苏联的威胁,阿道夫·希特勒开始笼络苏联。自1939年5月起,德国外交部长乌利希·弗里德里希·威廉·约阿希姆·冯·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多次与苏联方面取得联系,里宾特洛甫向苏联方面传达了德国希望与苏联交好的意愿。时值日本与苏联爆发了“诺门坎事件”,苏军大量兵力投入到了对日作战的战场上。若德国借机突然发难,苏联方面将无法两线应敌,于是苏联方面刻意保持着与德国的友好关系。

同年6月,德方《“白色方案”初步时间表》的制定完成以及战前准备的完成使得德国急需向波兰发兵。在长达两个月的等待后,8月23日夜,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和苏联外交人民委员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莫斯科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国、苏联双方在附加的秘密条约中就波兰战后领土的瓜分达成了共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使得德国两线作战的可能性彻底消失 ,德国自此可以集中兵力与波兰进行单线作战。与此同时,苏联还承诺会提供德国包括粮、油、橡胶等各种德国所急需的物资。此举使得英国对德国的海上封锁不再具有任何威慑力。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意大利总统贝尼托·阿米尔卡雷·安德烈亚·墨索里尼为防止德国趁机攻打意大利,表示如果德国入侵波兰,英、法、美都会出面干涉,还指出意大利不会参战。1938年德国纳粹占领奥地利以及1939年3月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后,波兰开始谋求英、法等西方大国的援助。1939年3月31日,波兰与英国、法国缔结军事联盟。同年4月1日,英国与波兰签订《英国波兰互助协议》被纳粹德国占领。

为了确保苏联不会出兵帮助波兰,并大力发展德国经济,德国在战前做出重启与苏谈判的决定。1939年7月22日,俄罗斯国家通讯社宣布苏联正式与德国重启谈判。在制定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协议后,苏方总参谋长鲍里斯·沙波什尼科夫表示波兰必须让苏联40个师前往明斯克北部。波兰驻苏联大使表示,波兰人民永远不会让苏联俄国的士兵进入到波兰领土山。与此同时,约瑟夫·斯大林派出国防人民委员克利缅特·伏罗希洛夫以及其他五名军官与法、英两国进行交涉,表示苏联将对侵略欧洲的战争进行抵抗。

战前准备

德国方面

白色方案

1939年4月11日,阿道夫·希特勒签署了“白色方案”作战计划,该计划的内容主要涉及到了政治、军事两个方面。

政治方面,希特勒指出,“白色方案”计划的制定目标在于在德国东部构建出可以满足德国国防需求的防线,并收回格但斯克及“波兰走廊”一带本属于德国的国土。他还表示,德国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就是让波兰处于孤立无援之境,若是波兰对德政策出现改变,那么德国必须立刻对其进行彻底清算。

在军事方面,希特勒指出,当前,德国国防军的主要目标是彻底消灭波兰的武装力量。为了完成此目标,希特勒表示,国防军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应对突发的进军要求。在希特勒看来,这是保证“闪电战”完成的重要保障。除此之外,希特勒还对国防军各军种做出了具体指示。对于陆军,希特勒指出陆军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充分准备可以随时出兵,并在最短时间内消灭波兰陆军。他表示,陆军需分兵从斯洛伐克波美拉尼亚和东普鲁士进攻波兰,并确保三路军队保持联系。海军方面,希特勒表示,海军的任务是歼灭波兰海上武装力量、阻断波兰与外界的海上联系、封锁通往波兰海军基地的各个海上通道并确保德国与东普鲁士地区海上通道的畅通。空军方面,希特勒指出空军的首要任务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击垮波兰空军,获得制空权,干扰波兰武装力量的调遣并支援其他德军的进攻。

兵力部署

波兰战役是在希特勒的授意下由德军总参谋长弗朗茨·哈尔德策划,在德地面部队总司令瓦尔特·冯·布劳希奇将军的指挥下进行的一场闪电战。根据弗兰茨·哈尔德制定的机动战作战计划,在快速移动的装甲部队、炮兵部队及少量卡车步兵队(装甲掷弹兵师的前身)的支援下,还未完成完全机械化的步兵需实现快速移动,并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在波军前线地区以对敌军形成合围之势,孤立、分化波军,从而以最快速度围歼并摧毁波军的武装力量。通过该计划,德军的装甲部队可以在前线打洞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深入到敌军后方,此计划得到了包括陆军大将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在内的一众德军将领的支持。

同时,德军将领也注意到波兰特殊的地理环境。波兰全境地势平坦,大部分地区是平原地区。波兰与德国在西部和北部的边界面向东普鲁士。德国在占领了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地区,并在斯洛伐克建立了傀儡政权后,波兰的南翼地区也暴露在外。这就意味着只要天气适合,波兰的地形就非常适合采用机动化作战。德军的机动化作战计划充分利用了波兰绵长的边界,并从三个方向进攻波兰。

第一条作战路线:德国陆军元帅卡尔·鲁道夫·格尔德·冯·伦德斯泰特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将从德属西里西亚、摩拉维亚和斯洛伐克边境对波兰西部边界发起进攻;约翰内斯·布拉斯科维茨将军率领的第8集团军将向东进攻;陆军元帅西格蒙特·威廉·利斯特率领的第14集团军将向克拉科夫一带推进并进攻喀尔巴阡山脉侧翼一带。瓦尔特·冯·赖歇瑙元帅率领的第10集团军与南方集团军群的装甲部队在中部汇合后,将向东北地区方向推进,并对波兰的核心地区发起决定性攻势。

第二条作战路线北起普鲁士北部。格奥尔格·冯·屈希勒尔率领的新编第3军团从东普鲁士方向向南进攻,京特·冯·克鲁格将军率领的第4集团军穿过波兰走廊并向东进攻。第3、第4集团军组成的北方集团军群均听从费多尔·冯·博克中校的指挥。

除此之外,南方集团军群的盟军斯洛伐克集团军将从斯洛伐克出发对波军发起攻势。在波兰国家内部,德籍居民也参与到了德意志民族部队中,并在战时以破坏行动支持德军。

军备情况

《凡尔赛合约》的签订大大削弱了德国的武装力量,以至于阿道夫·希特勒上任之时,德国的军事力量极为薄弱。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疯狂扩军,并迅速完成了扩军任务,波兰战役发生时,共150万士兵参与作战。

波兰战役发生前,德军已经拥有了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德国陆军共拥有3472辆坦克,反坦克炮1.12万门。迫击炮3340门。最值得注意的是,德军的所有装甲师皆采用希特勒最新的作战理论。根据希特勒的作战指示,德军装甲师要与其他部队协调行动,在敌人的战线上打洞,孤立波军的部队并将其包围、摧毁。随后,机动性较差的装甲掷弹兵随之进入战场,并在德国空军特别是俯冲轰炸机破坏了补给线和交通线之后,彻底拿下波兰。阿道夫·希特勒的此理论被称为“闪电战”理论。

《巴黎航空协定》的签订使得德国空军的发展受到限制。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无视此协定,大力建造飞机、修建机场,并大力培养空勤人员。在波兰战役中,德国投入了1180架战斗机、290架Ju 87俯冲轰炸机、1100架常规轰炸机、550架运输机和350架侦察机。这些作战机组组成了5个航空兵师和1个空降师,对波兰的交通线、军火库进行了往复轰炸,确保了希特勒“闪电战”计划的顺利实施。

波兰方面

仓促应对

1939年3月31日,波兰与英国法国缔结军事联盟。同年4月1日,英国与波兰签订《英国波兰互助协议》。根据此协议规定,一旦德国对波兰发动攻击,英国将参战。波兰人民始终相信如果波兰受到德国的威胁,英国和法国会支持波兰以及帮助波兰捍卫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

波兰战役发生前,波兰对德防御战的准备工作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但准备工作都是在以战斗不会在1942年之前爆发为前提的基础上准备的。直到1939年3月德国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后,波兰才开始制定预防德国入侵的代号为“西方计划”的作战计划。此计划内容包括:在德军主力部队东征之前抢收德国的东普鲁士;波兰西部地区以及西南边境的防守需加固以阻挡德军的挺进;波兰所有军事重地上的武装力量需要对德军的攻势进行顽强的抵抗,遏制德军的攻势以待英法盟军的支援。该计划是在充分考虑了波、德两方的兵力差距所制定的作战计划。波兰的作战计划以防御战为主,作战意图是保卫波兰人认为的必将发动战争的西部地区。值得注意的是,波兰“西方计划”的提出完全建立在英法海底隧道盟军参战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若是英、法联军不能及时参战,那么此计划必将失败。

军事部署

普谢德齐米尔斯基·克鲁科维奇领导的莫德林集团军驻守在东普鲁士南部边界,防守波兰的北线要塞。该集团军由2个步兵师以及2个骑兵旅组成。若在德军的强攻或突击下不敌,该集团军将向维斯瓦河及那累夫河一带撤退,并以最快的速度重建防线。维什科夫集团军为莫德林集团军的加强军,下有3个步兵师。那累夫战役集群下的2个步兵师及2个骑兵旅在莫德林集团军的右翼驻扎,对莫德林集团军进行掩护。

博尔特诺夫斯基领导的由5个步兵师及1个骑兵旅组成的波莫瑞集团军驻守但泽及“波兰走廊”方向,负责阻止自波美拉尼亚方向入侵而来的德军。塔德乌什·库特谢巴领导的由4个步兵师、2个骑兵旅组成的波兹南集团军负责法兰克福、波兹南方向上的波兰国土的防御,并在必要的情况下主动对利西亚方向入侵而来的德军进行突袭。鲁梅尔领导的罗兹集团军编有4个步兵师和2个骑兵旅,主要负责防守罗兹及华沙两地。

希林格领导的由7个步兵师、1个装甲摩托化旅及1个山地步兵旅组成的克拉科夫集团军在波兰南部城市琴斯托霍瓦市、卡拉科夫及捷克斯洛伐克卡托维采一带集结待命。有2个步兵师、2个山地步兵旅和1个装甲摩托化旅组成的喀尔巴阡集团军驻守波兰南部疆界。

军备情况

长期的战争给波兰造成了极大的创伤。一方面,战争摧毁了波兰近450万顷耕地。另一方面,德军从波兰撤走前,在波兰进行了“波兰去工业化”行动,波兰城内仅有的工厂、交通设施以及机械全部被德军损坏。1932年,经济大萧条有对波兰的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使得波兰花费大量的资金进行战后重建,用于军备建设的资金少之又少。按照波兰的动员计划,波兰军的总人数在150万人左右,所有兵力的70%将被部署在波兰、德国以及捷克斯洛伐克的边境线附近。波兰总司令斯米格威·雷兹指出,波兰希望守住所有波兰领土,并对德国的东普鲁士造成致命打击。然而,由于战争爆发仓促,多数部队都只有60%的士兵投入到了战争中。

与此同时,波兰的空军力量也比德军弱。波兰国内只有600架飞机,其中,只有PZL.37 Łoś重型轰炸机是与德空军相匹敌的现代化作战机。波兰空军大约还有185架PZL P.11 战斗机、95架PZL P.7 作战机、175架PZL.23作战机以及35架卡拉瓦轻型轰炸机。其中,PZL P.11战斗机生产于20世纪30年代,其最高时速仅为每小时365公里,远远低于德空军的平均水平。除此之外,直到9月1日,在生产交付的120架PZL.37重型战略轰炸机中,只有36架被部署。在战争中,波兰空军并非启用了所有的战斗机。为了扩充空军,波兰政府购买了160架法国Morane-Saulnier 406战斗机和111架英国作战机,然而这些战机均未参战。

波兰军队约有300辆坦克。一个普通的步兵师一般由16,492名士兵组成。一个师约装备有326挺轻型、中型机枪,132挺重机枪,92挺反坦克步枪和几十门轻型、中型、重型反坦克炮。海军方面,按照波兰的动员计划,波兰将派出3艘驱逐舰、5艘潜艇、1艘布雷舰、6艘扫雷舰参与到战斗中。防御营中的全部海军及海军防空兵都将参与到战争中。

舆论宣传

波兰军方在战前做了一系列准备,然而,波兰的平民却对即将发生的战争没有任何准备。战前,波兰政府宣传强调,德军的入侵攻势将会被很快摧毁,这使得波兰民众面对波兰战役期间波军的惨败非常震惊。由于缺少对突发灾难的应对演练,波兰平民在波兰战役爆发的中后期四散奔逃。这不仅削弱了波军的气势,还对波军在交通线上的快速移动造成了极大的阻碍。除此之外,政府过于乐观的宣传也对波军自身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在波军的通讯被德军的机动部队破坏后,波兰广播电台和报纸对不存在的战争胜利的报道和其他军事行动使波军一度陷入混乱。这导致波兰军队在面对德军的包围时,总认为他们实际上是在反攻,或者认为很快会有援兵从其他胜利的地区赶来。

战争经过

入侵事由

1939年8月31日晚,德国党卫队穿着波兰军服对位于波兰边境格利维采(今波兰格利维采)的德国电台发动攻击,并将被麻醉过的代号为“罐头货”的集中营死囚放到电台内,充当被袭击的工作人员,将死囚枪杀。此事件代号为“希姆莱计划”。而后,德军队现场进行拍照并用波兰语通过电台发表了挑衅声明。按照预定计划,德国的所有新闻媒体对此事做出了报导。黎明时分,阿道夫·希特勒以波兰入侵德国为借口,正式对波兰开战。

闪击波兰

1939年9月1日4时17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战列舰炮轰韦斯特普拉特要塞,波兰海军当即对皮劳至海尔半岛进行战略封锁。德军攻占但泽弯的任务失败。

4时34分,德军3架Ju 87俯冲轰炸机抵达波兰维斯瓦河沿岸,对迪尔沙铁路大桥进行轰炸。36分钟后,18架德轰炸机飞抵波兰海军、空军基地上空,对海军、空军基地进行轰炸,基地内的军用载具损失惨重。波兰空军迅速响应,然而波兰飞机不是被击落就是在飞机还未起飞之时便已被炸毁。德国空军在极短的时间内对波兰境内的机场、军火库、交通枢纽进行了多番轰炸。短短几分钟内,波兰城内,战火蔓延。

5时45分,于波美拉尼亚和东普鲁士待命的德北方集团军群以及于西里西亚及捷克斯洛伐克待命的南方集团军群同时出发,150万人向波兰发起多线进攻,边境之战彻底打响。。德军对波军波美拉尼亚集团军及波兹南集团军进行围攻,并与波克拉科夫集团军和罗兹集团军展开了激烈交火。波克拉科夫集团军和罗兹集团损失惨重后放弃阵地选择东撤。

波兰战役爆发的第一日,在海因茨·海因茨·古德里安所率领的第十九坦克军以及德国空军的双重掩护下,波军损失惨重,已无可以补给的预备队士兵。

外交斡旋

1939年9月1日,波兰驻英国大使拉斯津斯基在得知德军大举入侵后立刻面见英国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拉斯津斯基希望英国履行《英国波兰互助协议》,对波兰伸出援手。英国就如何处理波兰问题展开了内阁紧急会议,并与法国方面进行了沟通。当晚英国驻德大使已经法国驻德大使分别向德国外交部长提交了照会,照会指出若德国政府无法证明已与波兰停火,并从波兰撤军,那么英法海底隧道两国会派兵援助波兰。9月3日,英国、法国分别向希特勒下了最后通牒,表示若德军不在11时前停止对波战争,英、法两国将对德国宣战。希特勒并未从波兰退兵,英法两国正式对德宣战。然而,英法两国直到波兰战役结,也未对波兰出兵救援。

全面爆发

9月3日清晨,德“马斯号”和“岑克号”驱逐舰为支援德地面部队的推进,炮轰了停泊在海尔基地的波“旋风号”驱逐舰,“旋风号”发射4门130毫米炮和6门120毫米炮进行反击。“马斯号”和“岑克号”驶离后,德军派出几十架战斗机对海尔基地进行数轮轰炸,下午,“旋风号”驱逐舰沉没,逃生的水兵们遭到德战斗机的扫射,海尔基地的多艘军舰被摧毁。除此之外,波兰主要的空军力量在战争开始的48小时内也被摧毁。

这一天,德军地面部队对驻守在但泽的波军进行围攻,双方在市区和奥克西维耶海军基地进行了激烈交战。德第三、第四集团军顺利会师,围攻驻守在波兰走廊一带的波军。溃不成军的波莫瑞军队被迫撤回布罗比格。布罗比格城中的市民有很多德国人,他们听闻德国出兵的消息后,发生了暴动,后被波兰军队和波兰人民镇压。同一日,古德里安所率领的第三、第十九装甲师和第二摩托化步兵师攻至维斯瓦河沿岸,李斯特分兵攻打克拉科夫,波军不敌,被迫退至杜纳耶茨和防线。德攻占了架在瓦尔塔河上的桥头阵地,波兰溃不成军。

9月4日,波军主力波莫瑞集团损失惨重,德军开始枪杀平民。仅仅是德42兵团就枪杀了数百名波兰平民。德军将领还命令如果德军遭到波兰人民的抵抗,德军可将整个村庄焚毁。5日,德第三、第四集团军在波兰北部城市格鲁琼茨胜利会师,德军以极快的速度击退了守在波兰走廊一线的波军。波兰走廊战役宣告结束。

大举进攻

9月5日,德海因茨·古德里安的第十九装甲军从东普鲁士出发,沿着纳德河一带进攻波兰军。同时,德第四集团军沿维斯拉河与波军作战,后与德第十集团军一并向波兰首都华沙挺进。5日晚,波兰最高统帅部命莫德林集团军以及那雷夫集团军后撤,掩护罗兹集团军和普鲁士集团军向维斯瓦河后撤。9月6日,波军总司令斯米格威·雷兹下令所有波兰武装力量撤离至维斯瓦河以东。至此,波兰军队已彻底丧失了改变战局的能力。9月7日,华沙守军退至维斯瓦河30公里外防线,并集结部队对德军的装甲部队发起攻势。波兰人在被赶出波兰中部城市普乌图斯克后与德军进行了激烈的交战,并收复了普乌图斯克,并缴获一些德军坦克。

9月8日德第四、第十、第十四以及第十五集团军与部署在华沙和维斯瓦河之间的波最后一支主力部队交火。在德空军的掩护下,德军很快的将波兰最后一支主力部队击垮。当晚,德坦克部队抵达华沙市郊。

波兰反击

9月9日,波兹南集团军和波莫瑞集团军队德第八集团军发动反击战,此次反击战被称为“布祖腊战斗”,这也被看做是整个波兰战役中波军唯一的一次有效进攻。此战役直接导致德军进攻态势被打断,德军被迫后撤。为了击垮库泽巴领导的波军,德国空军投下了约50公斤的轻型炸弹,造成了大量伤亡。与此同时,古德里安率领的第3集团军坦克部队已越过纳雷夫河,进攻布格河防线

波兰军队在战争开始的一周内连续放弃了波美拉尼亚、西里西亚地区等地,之前制定的防御计划也被证实是完全失败的作战计划。9月10日,波兰总司令爱德华·雷兹下令波兰武装力量向东南方向罗马尼亚桥头堡全面撤退。与此同时,德国军队正在加强对驻守维斯瓦河以西的波军的围剿,并以极快的速度深入到波兰东部地区。

9月12日,波军向屯兵于东南的德军发起了攻击,希望借此冲破德军的防线。然而攻势很快被德军压制。9月16日,波军再次出击,向东北方向的德军发起进攻,希望冲破德东北方防线,冲出包围。此次攻势再一次被德军压制。此次战斗使得波军困在库特诺口袋地区。次日,德军队库特诺口袋地区投下约300吨的炸弹,困于此处的军民死伤惨重。

华沙沦陷

9月12日,阿道夫·希特勒到达战场后下令,对波兰居民区进行轰炸。当日,德国空军共投下560吨炸弹,72吨燃烧弹。波兰百姓死伤惨重。与此同时,德军武装兵团停驻在华沙郊区的布列斯特城。大量的劝降传单被投放到华沙城内,华沙人民抵死不降。从开战到现在,英、法两国并未在波兰战场上投入一兵一卒。

苏联入侵

波兰战役爆发前,苏联与日本不宣而战。1939年9月15日,苏联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签署了苏、日停火协议。在消除了来自日本“第二战场”的威胁后,约瑟夫·斯大林于9月17日下令苏联红军进入波兰。

9月17日,苏联20个步兵师、15个骑兵师以及9个坦克旅促成的近80万苏联红军自波兰东部进入波兰境内。苏联外交官称,苏联进入波兰旨在“保护乌克兰人民及白俄罗斯少数民族,因为波兰政府已经放弃了波兰”。在总司令爱德华·雷兹的命令下,波兰东部边防部队的25个营在未与苏军交火的情况下撤退。然而,德华·雷兹的命令并未阻止波兰军队和百姓与苏军交火,波军与百姓们为了保卫这座城市,与苏军发生了一系列的小型战斗。苏联处决了大量的士兵与军官。苏联的入侵是使波兰政府相信波兰战役已经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苏联从东部对波兰发起进攻后,波兰政府拒绝投降,也拒绝与德国进行谈判,并命令所有部队撤出波兰,于法国进行军队重组。

与此同时,波兰军队仍积极地与德军作战,并试图向罗马尼亚桥头堡地区移动。9月18日,苏联红军攻占维尔纳,与德军会师。9月17日至20日,波兰军队在托马斯鲁夫鲁—贝尔斯基之战中惨败。

战争结束

9月21日,德国空军队华沙城进行空袭,德军发动总攻。前罗兹集团军司令官鲁梅尔指挥城内剩余的武装力量与德军对抗,德军攻势一时受阻。城中的所有百姓应鲁梅尔倡议,与波兰士兵共同加固了城中各个防御设施。为了加速推进进程,在22日-26日,德国空军发动了所有飞机对华沙城内进行狂轰烂炸。

华沙城内的居民在德国炮火的疯狂轰炸下,仍奋力抵抗。为了保证华沙人民不再受到更大的威胁,9月27日14时,华沙城内的波兰士兵放下武器。华沙城防部队于9月28日签下投降书,华沙沦陷。

战役影响

伤亡情况

1939年10月6日,波兰战役彻底结束,波兰被德国以及苏联瓜分。苏联所占领的大面积波兰领土被苏联吞并,超过170万的波兰人被送往苏联辖管的劳动营中。波美拉尼亚、西里西亚和波兹南区以及整个波兰被德国吞占。德军在其所征服的领土上设立了波兰“总督辖区”(Generalgoubernment)。在“总督辖区”内,所有受过教育的波兰人民全被被杀或被送往奥斯维辛集中营纳粹德国对其他未受过教育的波兰民众进行了残酷的去波兰化行动。除此之外,德国还制定了一个旷日持久的波兰人口安置计划。根据此计划,有75万波兰人将会被送出波兰,40万波兰人会被送至“总督辖区”,33万波兰人会被德国处死。同时,近280万人将会被当做奴工送往各地。除此以外,纳粹德国还对波兰国内的犹太人进行了残忍的屠杀。约有270万犹太人及有犹太人血统的波兰人民被残忍屠杀。德军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消灭了波兰的全部武装力量,德军死亡人数仅有8000人,伤亡或失踪人数约为32000人。

瓜分波兰

波兰战役失败后,波兰被德国、苏联等国瓜分。斯洛伐克收回了波兰于1938年秋占领的疆土,立陶宛于1939年10月28日从苏联手中接管维尔纽斯及其周边地区。1939年9月8日和13日,波兹南地区的德军部队由阿尔弗雷德·冯·沃拉德-博克尔贝格指挥,西普鲁士由戈特哈特.海因里希将军指挥。德国军方将波兰国内的民事行政权力下放给民事行政长官。之后,阿道夫·希特勒将波兰划分为西普鲁士军区、罗兹军区、波兹南军区以及克拉科夫军区,弗兰克被任命为所有军区的“最高行政长官”。9月28日,德、苏签订秘密协议,该协议规定将立陶宛全境划分入苏联版图,波兰的分界线向东移动至布格河。10月8日,德国正式占领波兰西部地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波兰战役是纳粹德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它的成功激发了纳粹德国吞并世界的野心。它被看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局有着重大的影响,德国空军和装甲部队成为了不可忽视的力量。面对强大的对手,波兰军民并未放弃民族尊严,誓死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虽然输掉了战争,但却让对手认识到了波兰不是一个可以打倒的民族。

德波苏关系变化

尽管德、苏两国在瓜分波兰的后续问题上产生了一系列分歧,然而,战后苏联和德国联邦国防军仍多次会面,苏德关系日益向好。9月22日,由海因茨·古德里安将军指挥的德国第19装甲军占领了苏联利益范围内的城市,谢苗·克里沃申率领苏联红军第29坦克旅前往收复。苏军逼近时,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将军下令德军撤退,并迎苏军进入城市,两军互相敬礼。《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以及对波兰入侵的开始使得苏联政府愈发怀疑德军行动的合理性。就在法国和英国加入对德战争的几天后,约瑟夫·斯大林表示斯特勒没有意识到他的行动正在摧毁资本主义国家,击溃波兰后,苏联可以将社会主义制度扩展到新的领土和人口上。波兰战役后,波兰于苏联以及德国的仇恨发展到了几乎无法化解的地步。

闪击战模式

德军在开战不到10天的时间内就完成了对波军的围剿,它的作战攻势被人们称为“闪电战”。“闪电战”的的核心在于拥有强大的装甲部队支持,它强调在战争刚开始凭借强大的装甲力量对敌军制造威慑,并出动主力部队对敌军发动突袭。它可以实现在敌军未完成战略动员准备前打乱敌军的战略部署并以最快的速度结束战争。波兰战役正式打响前,德军就已派战斗机对波兰国内的波军指挥部、交通设施、通讯中心等重要战略目标实施了轰炸,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制空权,大大限制了波军的机动能力。之后,德军的装甲部队又以最快的速度在波军的防线上打洞并迅速推进,波军完全处在德军的包围中。德国空军、装甲部队以及摩托化步兵的完美配合是波兰闪电战方案成功的重要原因。

失败原因

军事战略

学者塞德纳指出波兰的作战计划以及军事部署大大增加了战略机动实施的难度,波军长期缺乏机动性演练导致军队的机动性极其不足,这就导致了波兰武装力量无法与德国机械化编队抗衡。学者白在其著作《闪击波兰》中指出波兰指挥官制定的分兵对战的策略对于装备落后的波兰来说完全是纸上谈兵,波兰军队根本无法与德军发起有效作战。

装备数量

另有学者指出,波兰战役失败还有装备相关的原因。第一点是波兰武器装备的数量和质量远远落后于德国。德国在此次战斗中,共投入1180架战斗机、290架Ju 87俯冲轰炸机、1100架常规轰炸机、550架运输机和350架侦察机、3472辆坦克,反坦克炮1.12万门、迫击炮3340门。这是波兰所不能比的。学者亨氏·诺瓦拉认为波军虽也有飞机、坦克以及重型武器,但质量远远不及德国方面,且大多还未投入使用便被德军摧毁。与此同时,海因茨·古德里安曾在回忆录中指出波兰的骑兵根本不了解坦克的性能,波军竟然用马刀来对抗装甲坦克。由此可见,波兰军队对武器装备的认知是非常落后的。

外交政策失误

作家沧海满月在其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典战役全记录》中指出波兰并不重视本国防御,寄希望于西方势力介入。波兰为了防止过度的军事准备惹怒阿道夫·希特勒,便不敢进行大规模的前期军事准备,直到战争开始都未完成士兵的动员工作。这导致波兰以散乱无序的军队对抗德国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彻底失去了战局的控制权。此外,波兰还将英、法盟国的参加当做是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英。法两国并未进行任何援助,孤立无援的波军只能等待灭亡。

历史评价

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哈特指出波兰过于相信所谓的反法西斯同盟,导致波兰民族沦为大国争斗的牺牲品。换句话说,波兰领导人的思想落后了世界近80年。

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指出苏、德两国与其他列强共同奴役波兰长达150年。然而,波兰人民的民族精神并未被列强所消灭。华沙人民誓死抵抗纳粹德国的行为向整个世界表明波兰是不可以被消灭的。

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普利策奖得主赫尔曼·沃克以及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在他们的著作《战争启示录:真相、冲突与死亡》中指出波兰在面临没有盟友与其他战友隔绝的情况下英勇无畏,勇敢是他们唯一的优势。纳粹的火炮没有击垮他们,他们放下武器完全是服从上级的命令。

后世纪念

韦斯特普拉特纪念碑是波兰人民为了纪念在波兰战役中英勇牺牲的波兰士兵所建造的。此碑高约25米,上面雕刻着文字“波兰士兵作战处纪念”。

2019年9月1日,二战爆发80周年纪念活动在波兰首都华沙举行。当日,波兰总统安杰伊·杜达在毕苏斯基广场上检阅了波军仪仗队,与各国代表一同敲响了雕刻着“记忆和警示”字样的纪念钟,波兰仪仗队队员向烈士墓敬献花圈。德国总统弗兰克-瓦尔特·施泰因迈尔也出席了此次活动,他表示德国对自己所犯下的罪行进行忏悔,并乞求波兰人民的原谅。

相关作品

文学作品

《Von Lemberg bis Bordeaux》是由战地记者莱克斯纳(Leo Leixner)撰写的纪实性回忆录,其中包括了波兰战役目击者对战役的描述。此书书最初由纳粹党的中央出版社FRANZ Eher Nachfolger发行的。

影视作品

《自由城》(Wolne miasto)是由波兰著名导演斯坦尼斯拉夫(Stanislaw Rózewicz)执导的战争题材电影,于1958年发行。为了还原波兰战役的全貌,导演斯坦尼斯拉夫找来了波兰战役中的幸存者玛格丽特·皮普科夫作为历史顾问。

《格莱维茨事件》 (Der Fall Gleiwitz)是一部讲述格莱维茨事件始末的电影,该片于1961年上映并发行。

洛托纳》 (Lotna)是由波兰著名导演安杰·瓦依达执导,根据沃伊切赫·祖克罗夫斯基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战争题材影片,该片于1963年2月8日在波兰上映并发行,后分别在芬兰及美国上映发行。该电影将波兰骑兵用砍刀与砍德国坦克对抗的谣言放进了电影中。

《入侵者》(Romans z intruzem)是一部反应波兰战役的影片,该影片改编自瓦茨拉夫·比利恩斯基的小说《科涅克假日》,并于1984年8月29日上映。

参考资料

German-Soviet Pact.encyclopedia.ushmm.org.2023-08-17

The former Elbing-Königsberg Autobahn.online.nl.2023-08-17

The French Yellow Book .Yale Law School Lillian Goldman Law Library.2023-08-17

Rebirth of Poland . Wayback Machine.2023-09-09

Fall Weiss – The German Invasion of Poland.My country? Europe.2023-09-09

Chronology 1939.indiana.edu .2023-08-17

Śledztwo w sprawie zabójstwa w dniu 22 września 1939 r. w okolicach miejscowości Sopoćkinie generała brygady Wojska Polskiego Józefa Olszyny-Wilczyńskiego i jego adiutanta kapitana Mieczysława Strzemskiego przez żołnierzy b. Związku Radzieckiego .Wayback Machine,.2023-09-09

打响二战第一枪的地方 韦斯特普拉特纪念碑——游波兰格但斯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离退休工作处.2023-08-19

波兰举行二战爆发80周年纪念活动 德国总统请求原谅.新民晚报.2023-08-19

From Lemberg to Bordeaux : a German war correspondent's account of battle in Poland, the low countries and France.LIBERARY OF CONGRESS.2023-08-19

自由城.豆瓣电影.2023-07-05

格莱维茨事件.豆瓣电影.2023-07-05

洛托纳.豆瓣电影.2023-07-05

《入侵者 Romans z intruzem (1984) 》.豆瓣.2023-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