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带刺尾鱼
额带刺尾鱼(Acanthurus dussumieri),通常被称为杜梭氏刺尾鱼、眼纹刺尾鱼或华丽刺尾鱼,是刺尾鱼科的一种。由法国动物学阿希尔·瓦朗谢讷于1835年命名,种名是为了纪念法国探险家和商人让-雅克·杜梭米耶。
形态特征
额带刺尾鱼体呈椭圆形而侧扁,最大长度可达54厘米(21英寸),但35厘米(14英寸)是更常见的大小。头部较小,眼睛稍微突出,嘴巴小且喙状,唇部膨胀且呈淡色。身体光滑,覆盖着小鳞片,尾柄上有一对类似手术刀的改良鳞片,可用于防御。背鳍和臀鳍都很长,胸鳍用于运动和平衡。喉部呈蓝色,头部其余部分有着密集的蓝色或灰蓝色线条网,比淡褐色的身体上的细灰蓝色波状纵线宽。眼上方有一条宽的橙色条纹,背鳍基部有一条窄的橙色带。手术刀状鳞片是白色的,周围有黑色斑块。尾鳍呈新月形,深蓝色带有黑色斑点,除了基部是浅色的。幼鱼一开始是灰色的,尾鳍是黄色和黑色的,但后来身体颜色变为深褐色。随着它们的成长,身体颜色变浅,纵向波状线条和面部图案开始出现。
地理分布
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西起东非沿岸,东至夏威夷、库克群岛和莱恩群岛。北至日本南部,南至豪勋爵岛。
分布范围国家及地区如下:
非洲:吉布提、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莫桑比克、南非、马达加斯加、科摩罗、塞舌尔、毛里求斯、留尼汪岛(法)、印度礁、欧罗巴岛。
亚洲:也门、阿曼、伊朗、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查戈斯群岛(英)、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中国、日本、小笠原群岛(日)、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科科斯群岛(澳)、阿什莫尔礁(澳)、圣诞岛(澳)、罗利沙洲(澳)、印度尼西亚、东帝汶。
大洋洲: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北马里亚那群岛、密克罗尼西亚联邦、马绍尔群岛、所罗门群岛、新喀里多尼亚、瓦鲁阿图、瓦利斯和福图纳、基里巴斯、帕劳、关岛(美)、图瓦卢、瑙鲁、托克劳群岛(新)、斐济、汤加、萨摩亚、美属萨摩亚群岛、库克群岛(新)、纽埃(新)、莱恩群岛、约翰斯顿岛(美)、夏威夷群岛、诺福克岛、豪勋爵岛。
栖息环境
额带刺尾鱼主要生活在潟湖、礁石上、礁坡上以及有沙或碎石底质或岩石的间礁区。
生态习性
额带刺尾鱼栖息深度4-130米。日行性鱼类,幼鱼和年轻成鱼主要与礁相关,一般小鱼于礁盘上方活动,成鱼则常成群的洄游于中层水域。以附着性藻类、硅藻或有机碎屑为食。
经济利用
额带刺尾鱼一般以流刺纲、延绳钓较常钓获,钓获或处理时须注意尾柄部的倒棘,甚为锐利,小心割伤。观赏及食用兼具,以豉油烧煮或煮汤均可。
养殖技术
混养
额带刺尾鱼可以与蝴蝶鱼科同科但不同品种的鱼一起养。
食物
额带刺尾鱼的饮食包括生长在岩石和其他表面上的藻类膜,以及硅藻和浮游颗粒。可以与藻类和白菜代替,还可以人工配合饲料,如日清食品,生索等。
繁殖
繁殖比较困难,除了野生的外,人工饲养的还没有成功繁殖记录。
难度
饲养简单,食物容易找,适合初学者饲养。
环境
水温需要保持在24°~27°,酸碱度(pH值)维持在8.1到8.4,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