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红元宝鹦鹉鱼

红元宝鹦鹉鱼

红元宝鹦鹉鱼(Amphilophus labiatus♀ x Paraneetroplus synspilus♂),为脊索动物门硬骨鱼纲鲈形目丽鱼科鱼类,又名红鹦鹉鱼、血鹦鹉鱼、鹦哥鱼、鹦嘴鱼、红楔鲷等。

红元宝鹦鹉鱼是台湾观赏鱼养殖者偶然中用雄性的红魔鬼鱼(厚唇双冠丽鱼)与雌性的紫红火口(粉红副尼丽鱼)杂交而成的观赏鱼种。红元宝鹦鹉鱼的头背部交接部位不象普通鹦鹉鱼那样凹陷很多,而是比较圆滑的弧线直接过渡下来,身体明显短圆,肚大。背鳍和腹鳍非常长,能包住尾鳍,身体比较圆润长的有点像元宝,且其色彩艳丽,故叫做红元宝鹦鹉鱼。

红元宝鹦鹉鱼食性广泛,对水温敏感,呼吸系统有缺陷,具有较强的攻击性,主要产在中国台湾省,是很受欢迎的淡水热带观赏鱼,分布世界各地。由于是杂交鱼类,存在基因缺陷,红鹦鹉鱼虽能产卵,但不能孵化出小鱼。

名称由来

因其色彩艳丽,身体比较圆润长的有点像元宝,故叫做红元宝鹦鹉鱼。

物种由来

红元宝鹦鹉鱼是台湾观赏鱼养殖者偶然中用雄性的红魔鬼鱼(鹦嘴鱼)与雌性的紫红火口(粉红副尼丽鱼)杂交而成的观赏鱼种。因为公鹦鹉鱼和母鹦鹉鱼染色体无法配对,因此公鹦鹉鱼不能给母鹦鹉鱼受精卵。而用雄性的紫红火口去杂交雌性的红魔鬼鱼可以获得体型宽硕而且会起头的金刚鹦鹉鱼。如果用会起大头的雄性迈达斯鱼(橘色双冠丽鱼)去杂交雌性的紫红火口,就会获得体型长宽比接近1:1而且会起头的财神鹦鹉鱼以及头部上方曲线平滑的元宝鹦鹉鱼。

但黄、红元宝鹦鹉鱼的叫法源于广大鱼友自己,元宝鹦鹉鱼并没有如此严格的划分,大家只是看着有些鹦鹉鱼偏红一些,有些鹦鹉鱼偏黄一些儿这样叫的。红元宝鹦鹉鱼之所以在体色上是呈鲜红色,是因为喂食方面都是采用天然的虾青素,使其体色呈现为天然的鲜红色;而想要保持黄色,那么不需要喂增色饲料,黄鹦鹉鱼保持体色,可吃虾和蛋黄。

形态特征

外部特征

红元宝鹦鹉鱼体圆润,头部在眼前隆起,背部隆起,腹缘弧状弯曲大,无腹棱;肛门接近臀鳍起点;全长为体长的1.35±0.29倍,体长为体高的1.62±0.09倍,体宽的3.42±0.28倍,头长的2.33±0.14倍;体高为体宽的2.11±0.18倍,头长为吻长的3.42±0.51倍,眼径的3.69±0.31倍,眼间距的1.80±0.11倍;尾柄高为尾柄长的2.13±0.47倍。

口亚上位,上唇扁平,下唇呈三角状,双唇无法并拢,上下颌齿细密,分布不规则,上颌具10~13枚尖齿,呈黑色,下颌4~5枚。鼻孔小,位于眼前侧上。有明显的鳃盖裂,鳃盖后缘不与颊部相连,第一鳃耙外侧齿14~16;背鳍ⅩⅦ,10~12,着生位置从头后至尾柄处,前缘为硬棘呈明显的锯齿状,后缘为软条锯齿状不明显,长度延伸至尾鳍末端;臀鳍Ⅵ,8~10,长度延伸至尾鳍末端,与背鳍末端相平齐;胸鳍14,位于鳃盖后缘;腹鳍Ⅰ,5,长度达臀鳍基部;尾鳍16,圆形;体侧有两条侧线,侧线Ⅰ呈弧形与背部线条相平行,延鳃盖后缘至尾柄前方背鳍第二根软条的垂直下方,侧线鳞数Ⅰ:19~23;侧线Ⅱ,呈直线状,从背鳍第一根软条的垂直下方至尾柄末端,侧线鳞数Ⅱ:9~12。

内部特征

红元宝鹦鹉鱼胃发达,U形,胃壁厚。肠道前粗后细,呈盘曲状。肝胰脏较发达;胆囊卵圆形;心脏位于胸腔内侧;鳔较大,位于体腔消化道的背面,肾脏的腹面;脾脏条状;生殖腺2叶,雌雄异体。

分布范围

红元宝鹦鹉鱼主要产在中国台湾省,是很受欢迎的淡水热带观赏鱼,分布世界各地。

生活习性

红元宝鹦鹉鱼强健壮硕,几乎什么都吃,例如人工饵料、薄片、颗粒、血虫丰年虾水虱等等,爱食小型活食。红元宝鹦鹉鱼喜清澈水质,对水质的适应力极强,从弱酸性到中性的水质都可良好的存活,活动于中下层水城。红元宝鹦鹉鱼胆小,有挖砂的习性,几条鱼挤在角落里挖坑,躲在里面。

生物学特性

鱼是以鳃部吸入水中氧气进行呼吸的,但因红元宝鹦鹉鱼有着先天呼吸器官的功能缺失,只有半套呼吸器官,进入鳃部的水流大减。因此,红元宝鹦鹉鱼在呼吸方面就比其它鱼种更显艰难,一旦水中溶氧不足,红元宝鹦鹉鱼会是第一个感受到的。也就是说水族缸中要有足够的氧气,否则红元宝鹦鹉鱼会因氧气不足,对环境的耐受力与对病毒的抵抗力急速降低,而导致死亡。

红元宝鹦鹉鱼对温度相当敏感,水温低了会影响其体色,水温高了也会影响体色,甚者会出现黑色的条纹。所以,水族箱中的水温要稳定保持在25~28℃。

红元宝鹦鹉鱼雌雄鉴别较容易。雄鱼体形较大,体色红艳,背鳍、臀鳍的末梢尖长;雌鱼体形略小,体色略淡,腹部膨大肥圆。血鹦鹉作为杂交鱼在繁殖过程中,由于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无法整齐配对,所以无法形成受精卵的胚胎发育,也就是说不能孵化出小鱼。

亲代介绍

红元宝鹦鹉鱼是台湾观赏鱼养殖者偶然中用雄性的红魔鬼鱼(鹦嘴鱼)与雌性的紫红火口(粉红副尼丽鱼)杂交而成的观赏鱼种。

紫红火口,学名粉红副尼丽鱼(Paraneetroplus synspilus),是丽鱼科,副尼丽鱼属的一种观赏鱼类,又名紫红火口鱼、紫蓝火口、红头丽体鱼,原产于墨西哥南部、哥斯达黎加。喜好弱酸至中性水质,较喜欢干净的软水此鱼力量很大,会把水族箱内的布景连根拔起。且会吃水草,不可养在草缸中。喜好弱酸至中性水质,较喜欢干净的软水。性情凶悍,色彩变化大,有些鱼色彩艳丽,但养得不好则毫无特色可言。强健好养,饲饵料不拘。繁殖亦不难,但雌雄鱼的分辨并不容易,且老成雄鱼前额突出,发情时异常凶猛,配对时必须特别小心,否则其伴侣常被攻击致死。由于它是繁殖血鹦鹂的亲鱼之一,因此目前市面虽不多见,但在鱼场中却是炙手可热的鱼种。

红魔鬼鱼,学名为厚唇双冠丽鱼(Amphilophus labiatus),大型丽鱼科,原产地中美哥斯达黎加尼加拉瓜。由于额头长得就像中国古代的南极仙翁老一样,所以也称火鹤鱼。体格强健,厚侧扁形,约25厘米,大者可长达30厘米,全身柑橘或鲜红,雄性额头半球状突起,高于颅顶,为全身制高点,雌鱼额头仅稍稍隆起。雄鱼背鳍和臀鳍的后缘鳍条延长。血鹦鹉鱼的父本,金刚鹦鹉鱼的母本。捕食性鱼类。比较好养,它们对水质没有什么要求,中性即可,它们的食性杂,食量大,爱吃小鱼。在排泄物较多的情况下,水质调理要相对较勤,否则发生皮肤病是不可避免的。

观赏价值

红元宝鹦鹉鱼酷似元宝,有美丽的斑谰色彩,就像鹦鹉五彩的外衣,其体形近似球形或卵圆形,背圆、尾鳍发达,全身几乎血红色,长着可爱的三角嘴,总似笑不合口,因此深受鱼迷们喜爱。

饲养方法

饲养方法

幼鱼期:幼鱼期的饵料管理非常重要,喂食的数量尽可能每四个小时喂食一次,每次为投饵的最大食量投喂(即吃到不想吃为止),其作用为幼鱼的成长基础建立;幼鱼饲养以饲料为主,此阶段也可喂食冷冻或干燥赤虫、丰年虾黄粉虫

亚成鱼期:同样以饲料为主,此时期的鱼食量增加,除了前面的饵料,并可以投喂面包虫、牛肉或小锯齿新米虾

喂食注意事项

进行饵料投喂时,若鱼只在五分钟内没吃完,记得一定要马上将残饵捞起清除,否则会污染水质。

每天要观察鱼只的健康情形,看鱼的活动量是否健康活泼。

了解水质

中国的自来水于每个县市之软硬度各有差异,并依地区的不同,会呈现弱酸性或弱碱性;而自来水虽为软水,但却经过净化杀菌处理,使水中含氯及其他杀菌消毒物质,虽然不会直接危及人畜健康,但对于直接利用水进行呼吸的鱼只,却会造成伤害,甚至死亡。一般淡水鱼类多偏好软水环境,尽管稍偏硬的水质不会严重影响到鱼,但是在不了解水质是软水还是硬水的情况下,骤然间变换水质,便会造成鱼只无法适应,而在短时间内褪色。

水质的管理

红财神与红元宝宜采用硬度较高的旧水,水温约28℃左右,最适当的pH值在7或6.5~7.5的范围内,碳酸根硬度约为3~6°KH。由于饲育水在酸碱值方面最好是中性,因此无论底材所用砂石为何种,最重要就是不要影响到水质的酸碱度;因为有些砂石会释放出令水质变酸或变碱的物质,都会影响“红财神”与“红元宝”的生长和发色鲜红度,建议最好采用麦饭石或宜兰石最为理想,而NH3(氨)、NH4+()及NO2-(亚硝酸)、pH值(酸碱度)最好每天检验一次,并保持在最适当的范围。P.S.:如鱼只更换环境,水质不合,颜色褪掉时,可加入黄药(鱼利灵)或黑水(草泥丸)即可,很快颜色就会变回。

底材

以宜兰石、麦饭石或黑胆石为最理想,其功能为成立硝化细菌菌床,稳定水质,并将有机质分解后沉淀于底材之下,同时也有美化的效果。如采用裸缸,容易因为没有铺设底材,而使硝化菌只能在过滤槽中繁殖,降低硝化菌的繁殖空间,并无法稳定水中的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同时使致病源或其他水中污染物质直接飘散在水中。

成长变化过程

“红财神”与“红元宝”在幼鱼期时,和一般的南美洲慈鲷并无两样,但在幼鱼期体型就相当壮硕,且成长快速,约二~三个月就能成长至13公分左右,体色也会由黑色转变为红色,并在第一年体长就可达到20公分以上,满两年后更可长至25~28公分,体重超过一公斤以上,不过最大体长至今仍未能被确认。

人工养殖

成鱼养殖

血鹦鹉的成鱼养殖可分为池塘养殖和温室养殖两种方式。

池塘养殖

环境设施

要求养殖场远离污染源,周围环境相对安静,通讯、交通方便,水电充足,水源水质、养殖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池塘呈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短,面积以2500~3500m2为宜,可蓄水1.5m以上;壤土或砂土底质,池底平整,不漏水,淤泥厚度小于20cm,池两端进排水设施完善。每1334m2配功率1.5kW的增氧机1台。放养苗种前,池塘注水约10cm,每667m2用75~100kg生石灰或3~4kg漂白粉(有效氯含量约28%)消毒。

注水培饵

苗种放养前7~10d注水80~100cm,进水时要用60目的袖状筛绢网过滤,再根据水体肥瘦情况适当施加发酵腐熟的有机肥,培育基础生物饵料。

苗种质量要求

要求苗种体长3cm以上,规格整齐,体型一致,逆水游动能力强,体表无损伤,鳞片和鳍无缺损,眼睛饱满明亮。

苗种放养

放养水温不低于25℃(华东地区在5月下旬左右),且成鱼养殖池与苗种培育池的水温差不应超过2℃。放养前先试水,在确保清塘药物药性完全消失后方可放养,避免在大风、阴雨天等恶劣天气下进行操作。每667m2放养10000~12000尾规格、体型一致的血鹦鹉苗种,具体放养密度视池塘条件、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而定。

饲养管理

投饲坚持“四定”原则,投喂优质配合饲料,粗蛋白含量在43%以上,日投饲量以鱼体重的6%~7%为宜。实际操作中根据池鱼的规格计算理论投饲量,再结合季节、天气、水温、水质及摄食情况等灵活掌握;日投喂2次,分别于07∶00和15∶00进行。养殖前期,随着水温的逐渐升高,以添加水为主,每日注水3~5cm,直至水位达1.2m左右;至6月中下旬,为避免过高的水温对幼鱼生长造成影响,加水至1.5m左右,并保持此水位;养殖中后期视水质情况酌情换水,确保水质良好、溶氧充足,但每次换水量不宜超过20%。养殖期间保持水体“肥、活、嫩、爽”,水温控制在25~30℃,pH值7.5~8.5,溶氧量3.5mg/L以上,水色以黄绿色或黄褐色为宜,透明度30~40cm。勤开增氧机以保持水体溶氧充足,且每隔半月全池每立方米水体用氧化钙15g化浆后均匀泼洒,以调节池水的pH,并与漂白粉(每立方米水体用1.0~1.5g)或二氧化氯(每立方米水体用0.3~0.4g)交替使用,给水体消毒。同时要根据鱼池水质情况和幼鱼生长情况不定期使用沸石粉,泼洒光合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以改善底质、水质。勤巡塘,观察水质和幼鱼的摄食、生长情况,检修养殖设施,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病害防治

血鹦鹉抗病能力强,养殖成活率较高(一般在90%左右),较少发病,但高密度养殖情况下对防病工作不可掉以轻心。坚持“无病先防、全面预防、有病早治、积极治疗”的病害防治原则。放养前鱼池彻底清淤消毒,养殖期间合理投喂优质配合饲料,定期消毒水体,做好水质调控工作。血鹦鹉的常见病害主要有车轮虫病、白点病、指环虫病、细菌性肠炎病等,主要发生在春夏和夏秋季节交替、水温变化较大和水温较低时期,由于对常用药物没有使用禁忌,因此其病害防治可参照常规鱼类的防治方法。

收获捕捞

一般经过3个月左右的养殖,血鹦鹉的体色会褪成白色或浅黄色,此时为降低养殖密度、提高池鱼成活率,将部分血鹦鹉起捕移入温室水泥池暂养,准备着色。采用拉网方式起捕,选择质地柔软、网目大小为2cm左右的聚酰胺渔网。平均起捕规格为7~9cm。捕捞操作应小心谨慎,尽量避免鱼体遭受机械损伤而影响体色。另外,为避免因低温引起池鱼死亡,当池塘水温降至22℃以前(华东地区10月中下旬,以当地季节为准),将池内的鱼全部起捕移入温室养殖,继续饲养至成鱼规格。

温室养殖

水泥池要求

成鱼养殖水泥池长方形,面积以50m2左右为宜,可蓄水60cm以上,具充气、进排水设施,采用封闭式控温循环流水进行养殖,水质符合渔业用水水质标准。水泥池在放养前用浓度为20mg/L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然后注水40cm。所在温室应有配套的供水、供热、供电、供气、水处理等系统。

苗种放养

放养前7d左右,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约15g化浆后均匀泼洒,或每立方米水体用1.0~1.5g漂白粉消毒水体,维持水温在28℃左右(苗种培育池与养成池的水温差不超过2℃)。放养体质健壮、规格整齐、体长3cm以上的血鹦鹉苗种10000尾/池,具体放养密度视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而定。

饲养管理

投饲坚持“四定”原则,投喂优质配合饲料,粗蛋白含量在43%以上,日投饲量以鱼体重的4%~5%为宜,日投喂3次,分别于7∶30、10∶30、15∶30进行。每个水泥池内搭建2个约80cm×80cm大小的食台,定点投喂。每天循环流水12h,维持水温25~30℃,溶氧量5mg/L以上,排出的养殖废水经过活性碳、生化棉、珊瑚石等的吸附、净化处理后再循环使用。

筛苗分养

般血鹦鹉苗种在放养45d左右后,由于生长不一致而出现个体大小差异,此时应及时进行筛苗分养,按体型大小将规格一致的幼鱼筛选至另外的水泥池统一养殖,以确保池内的幼鱼生长均衡。如以后池鱼仍出现体型悬殊的情况,则需继续筛苗分池养殖。

病害防治

采用封闭式控温循环流水养殖方式血鹦鹉发病的可能性小,在合理投喂优质配合饲料、维持水温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一般不会发生病害。

成鱼规格

温室养殖4个月左右后,血鹦鹉的规格可达7cm以上,体色呈白色或浅黄色,无杂点。此时根据商品鱼规格和市场行情等情况可进行着色。

成鱼着色

着色水泥池要求

成鱼着色在温室水泥池内进行,水泥池大小及其消毒处理同温室养殖水泥池。

暂养

按规格、体型将血鹦鹉成鱼分级暂养于水泥池内,暂养密度以控制在每池10000尾以内为宜。暂养前用3%~5%食盐水浸浴消毒鱼体10~15min。暂养期间,日投饲量以池鱼体重的2%~3%为宜,全天24h保持微流水循环,维持水温28~30℃,其余饲养管理操作同温室养殖饲养管理。

鱼体着色

鱼体要求

为缩短着色时间,节约着色成本,待着色鱼体的体色需暂养褪至白色且无斑纹、杂点,此褪色过程至少需要10d。

着色准备

将规格、体型一致的白色血鹦鹉挑至另一水泥池,准备统一着色。为避免着色期间血鹦鹉因抢食擦伤鱼体而影响最终上色效果,降低放养密度至4000~8000尾/池。

投喂增色饲料

增色饲料的粗蛋白含量在43%以上,其成分除鱼饲料常规原料组成外,还添加了虾青素、胡萝卜素等着色剂,饲料质量符合国家安全卫生标准。日投饲量为池鱼体重的2%~3%。日投喂3次,分别于07∶30、10∶30、15∶30进行。在投喂增色饲料前,用普通饲料驯食10d左右。

着色管理

投喂增色饲料期间,维持水体24h微流水循环状态,确保溶氧量充足。控制水温28~30℃,避免因水温波动而影响着色效果。连续投喂15~20d后,鱼体即可呈现火红鲜艳的色泽,成为待出售的血鹦鹉商品鱼。

主要疫病

小瓜虫病

在水温偏低或变化剧烈的秋冬和春夏交替时节,容易发生多子小瓜虫引起的白点病。不论大鱼和小鱼都可能感染,小鱼发病更为严重,造成的损失也更大。除了在体表形成相当密集的小白点之外,还会并发多种细菌性疾病。

预防的主要措施是:南方多阴雨的地区,池塘水温没有达到25℃时,暂时不要放苗下塘,宁可在室内多等几天,北方地区阴雨天少,选择晴好天气在上午10点左右放苗,只要当时水温在23℃以上都问题不大。

治疗措施:一旦发生白点病,提高水温是医治的必要手段,如果能将水温提升到30℃,则不需下药此病自愈,如水温不能提高到30℃,至少要提高水温到25℃,然后向水体(水泥池或玻璃缸)中加盐,使水的盐度达到3%~5%;甲醛(甲醛水溶液)泼酒使水体含量达到20ppm,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一些中草药制剂能够抑制甚至杀灭小瓜虫,前提是水温必须达到25℃。不提倡使用孔雀石绿,因为尽管鹦鹉鱼体内的残毒不会直接影响人的健康,但是孔雀石绿的残留期很长,对环境的危害不容小觑。

车轮虫病

车轮虫病是血鹦鹉的一种常见病,对一周岁以下的鱼危害较大,尤其对4~6月龄,1~2cm的生长阶段的血鹦鹉危害尤甚。其主要症状是同一水体大批鱼同时发黑,体表黏液增多,发炎甚至糜烂。鱼在水面缓慢游动,鳃组织出现炎症,黏液增多,最后大批死亡。

预防措施:①保持良好水质,避免长期使用老水或污浊的水;②避免低温,特别是突然地降温;③定期用广谐消毒药如漂白粉二氧化氯等进行水体消毒。

治疗方法:①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水体泼酒,剂量为0.7g/立方米;②甲醛水溶液水体泼酒,剂量为20~30g/立方米③苦楝树枝叶熬汁泼酒,用量50g/立方米,或将苦楝树枝叶捆扎投放水体内浸泡。

疖疮病

病原为点状气单胞菌等多种细菌。鱼的真皮下肌肉组织出现一个至若干个红肿隆起,如脓疱状,背鳍两侧最为常见。严重时肌肉出血,鳍基充血及溃疡,鳍条散开。

预防措施:保持水质清洁,防止鱼体受伤,可预防此病。将患病个体捞出单独治疗,待脓包成熟破裂后,在伤口处涂抹抗生素粉剂,防止感染。

鳔囊炎

鳔囊炎是观赏鱼当中比较常见的疾病,很多种类的观赏鱼都有发生此病的先例。鳔囊炎的症状是:鱼的腹部膨胀,鱼失去垂直平衡能力,腹部朝上漂浮于水面而无法翻转或下潜,患鱼仍能进食,病症长期维持数十日乃至数月而亡。

治疗措施:将鱼移入鱼缸中,直接注射药物至腹膈膜上的空腔,同时在腹鳍悬挂坠物,使鱼身体顺过来避免加重腹膈膜的疲劳,数日后可消除炎症,解除坠物。

烫尾病

烫尾病又叫烧尾病,鱼的尾鳍边缘变白,有小范围的糜烂,而且像被从边缘融化了那样,尾鳍变短了一些。

治疗措施:首先是控制水温,避免让惠鱼处在32℃以上的水体,同时以抗生素浸泡患鱼消炎后鱼的尾鳍会慢慢长到正常的长度。

水霉病

水霉病一年四季均可出现,以初春和晚冬最常见。操作时尽量防止损伤鱼体和寄生昆虫咬伤,并可在水中投入少量食盐,以抑制水霉病的发生。鱼体感染水霍病,可用3%食盐水浸洗,每天1次,每次5~10分钟,或用浓度为2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加1%食盐浸泡20~30分钟,或用浓度为03毫升/米’的甲醛水溶液直接泼酒人水族箱,以抑制霉菌的滋生,还可用提高水温以抑制水霉的生长。

白点病

白点病一年四季均可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治疗方法:①将水温提高至28~30℃,连续保持水温数天,病鱼基本上会痊愈。②将患病个体放入0.5%~1%食盐水中浸泡数日后就能见效。

选购要点

体形肥厚圆短,鳃不外翻,体色鲜红亮丽,体形凹凸有序嘴成三角或T形。体呈椭圆形,较宽厚,大腹。头部有微突的肉瘤。背鳍、臀鳍和尾鳍半透明。

参考资料

红元宝鹦鹉鱼.科普中国.2025-01-12

血鹦鹉.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1-12

紫红火口.科普中国.2025-01-12

红魔鬼鱼.科普中国.2025-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