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带
寒带,指南半球极圈和北半球极圈以内的高纬度气候地带,即南北纬66°34′与90°之间的纬度带。在全球五大气候带中,寒带拥有最小的面积,占地球表面的8.3%,分为北寒带(北极气候区)和南寒带(南极洲气候区)。由于太阳高度角极小,入射角大,获得的太阳能量最少,气温终年很低,所以称为寒带,并有极昼、极夜现象。
寒带主要分为冻原气候和冰原气候,地面常年被冰层覆盖,大部分地区为永冻土。此外,动植物主要集中于苔原气候区。寒带的生态系统与地球上其他地区相比更加隔绝,也更加脆弱,因此易发生生态变化。
范围
寒带分为北寒带和南寒带。
北寒带
北寒带是指北极圈到北极点的地区,纬度范围为北纬66°34′到北纬90°之间的地区。由北冰洋和周围的陆地组成,包括北冰洋盆地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格陵兰岛和斯匹次卑尔根岛的所有地区,以及阿拉斯加州、加拿大、挪威和俄罗斯的北部地区。陆地总面积约占800万平方公里,人口很少,总共不到几十万。其中,因纽特人(又称爱斯基摩人),生活在加拿大北极和格陵兰岛。
南寒带
南寒带是指南极圈到南极点的地区,纬度范围为南纬66°34′到南纬90°之间的地区。主要包括南冰洋、南极洲。其中南极洲覆盖着终年不化的冰雪,四周为海洋,没有人类长期居住。
主要特征
温度
由于太阳照射时间短,寒带的地面和大气吸收热量极少,终年气温极低。寒带最冷月平均气温低达-50℃;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下,部分地区全年0℃以下。
降水
除了受海洋调节影响的部分地区,大部分寒带地区寒冷少雨。其整体年降水量通常在200-300毫米,且蒸发量低,气候湿润。
大气环流
极地高压区与副极地低气压区
在偏向力的作用下,暖气流从副热带高气压流向极地,在北半球变为西南风,南半球变为西北风,且越靠近极圈,方向越偏西。又因极地附近的地转偏向力强,气流旋转速度快,从而产生较大的离心力,因此极地地区应该是低气压。但由于极地温度低,气压高,两者相抵后,极地出现高压,高压的周围出现低压槽,于是产生极地高压区和纬度60°附近的副极地低压区。
极地环流
极地高压区流出的冷气流,受偏向力的影响变为北半球的东北风和南半球的东南风,称为极地东风。副热带高压带流入的热气流和极地流入的冷气流,在纬度60°附近形成一个锋面;而暖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又形成了闭合的环流圈,也就是“极地环流”。
极昼与极夜现象
由于太阳高度角极小,寒带范围内每年都会出现太阳昼夜照射和昼夜无法照射到的情况。太阳永不落,天空总是亮的现象称为极昼,也叫白夜;与极昼相反,太阳总不出来,天空总是黑的现象称为极夜。随着纬度的增加,极昼极夜持续的时长也随之增加,极圈的极昼极夜时长为1日,南北纬75°的为100天,两极的为半年。
气候类型
寒带气候 ,又称为极地气候,主要分布于亚洲和北美大陆在北极圈以北的大部分地区,终年寒冷。寒带气候分为两种类型:寒带冻原气候、寒带冰原气候。
苔原气候
寒带苔原气候,又称极地长寒气候,受北极高压控制,全年皆冬,仅2~3个月的月平均气温在0-10℃。全年降水量少,年降水量通常仅有200-300毫米,且以降雪为主。苔原气候受北极高压控制,气温低,蒸发弱,相对湿度高,部分冰雪短期融解。
苔原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凉爽,植物平均营养期为2-3个月。其冰冻层接近地表,土壤永冻层深达150-200厘米,夏季水分不能下渗,土壤表层停滞积水,形成沼泽化现象。又因为寒带风大,冬季时的风速可达15-30米/秒,所以寒带区域不适宜乔木生长,自然植被多青苔、地衣及小灌木,由此称为冻原景观。
在北寒带区域,苔原气候主要分布于北极圈以内,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缘,格陵兰沿海部分区域及北冰洋部分岛屿。南寒带苔原气候主要分布于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南设得兰群岛及南奥克尼群岛等地。
冰原气候
寒带冰原气候,又称极地冰原气候或冰冻气候,其受南、北极高压影响控制,全年气候极为严寒,最热月平均气温也在0℃以下。冰原气候降水很少,年降水量小于250毫米,全为降雪。冰雪终年不化,地面常年被巨大厚冰层覆盖,草木不生。
冰原气候全年温度0℃以下,极昼期间,地面为冰雪覆盖,能反射五分之四的太阳光,年平均气温全球最低。由于温度低,冰雪不会融化,长期积累形成厚冰原。冰原地区几乎没有植被,仅在没有大陆冰的位置分布一些苔藓植物和地衣等原植体植物。
冰原气候主要分布于格陵兰、南极大陆的冰冻高原、北冰洋的部分岛屿。
生态系统
北寒带
冻原植被(冻原),是寒带植物的代表,以极地或极地高山灌木、草本植物、苔藓和地衣为主的,层次不多的草本植被型。位于北冰洋的周围沿岸、欧亚大陆的北部、美洲北部。整个苔原系统的动物主要有旅鼠、苍蝇、蚊子、螨、蠓、蜘蛛目、唇足纲、蝴蝶和蛾子等。其中,苔藓有500多种,主要用于保护灌木、草本植物的根、茎和更新芽。地衣有3000多种,作用同苔藓植物。被子植物门有900多种,代表植物为岩荠、蜘蛛虎耳草、报春花、罂粟。大部分花向着太阳开放,并呈杯型,以便尽可能多地采集太阳光。在66°N-71°N的阿拉斯加州北部及加拿大的北部岛屿上,生长着53个有花植物科的450种开花植物;80°N左右的格陵兰岛北部地区,可以看到90多种各种各样的开花植物。而常绿植物包括可贴地的针叶灌木,坚硬扁平的小灌木和灌木,石南型叶、叶缘卷曲的灌木,在春季可以快速进行光合作用,不必耗时形成新叶。许多植物贴地生长,为了抗风、保温及减少植物蒸腾。生活其中的动物主要有驯鹿、麝牛、北极狐、北极狼、北极熊等,鸟类主要有灰鸥、雪鸮等,夏季多有候鸟迁来繁息。
森林地区,常以针叶树为建群种,包括常绿和落叶,耐寒、耐旱、喜温、喜湿等类型的针叶纯林和混交林。也是雪兔赖以生存的地方。
对于海洋,主要有海豹、北极鳕鱼等;弓头鲸、一角鲸、海象,位于北极水域;白鲸,大多数位于欧洲、美国阿拉斯加州和加拿大以北的海域,会在北极水域出没。
对于土壤,寒带地区的是冻原土,且有永冻层,深达150-200厘米。在夏季,通常有几英寸厚的酸性棕色亚粘土,其下一英尺深即为永久冻土。由于永冻层士壞的强烈冷却,上部水不能下潜,会引发沼泽化现象。
对于岩溶,因为寒带有永久冻土和季节冻土分布,极大地限制了地表水的活动和地下水的补给,导致岩溶作用极其微弱。而岩溶作用时间久,所以仍有小型溶沟和浅洼地发育,在冻土层下也可形成溶洞。寒带以发育地下岩溶为主,且地表岩溶作用很微弱,以机械作用为主。
南寒带
植被以苔藓植物和地衣为主。主要位于南极洲的大陆边缘、南极附近的一些南极洲岛屿。其中,苔藓植物有75种,分布没有地衣广,营养主要来源于鸟粪和岩石风化物。生活于苔藓的动物主要有螨(又称无翅南极蝇)、扁虱、缓步类动物。地衣约400种。分布最广、种类最多,有几种地衣的假根可以分泌地衣酸,溶解岩石,一方面固定自己,另一方面从中得到营养。生活于地衣的动物主要有尖尾虫(又称弹尾目)、蜘蛛目、螨。南寒带的藻类广泛分布于绿洲的陆原地面、岩石表面、石缝、冰雪以及冰雪融化时形成的暂时性溪流和水塘中,其中,冰雪融化的溪流中常有皱溪苔类生长,特别是从企鹅栖息地流上的溪水中,由于含有丰富的氮、磷营养盐,藻类的生长更加繁茂。生活其中的动物有镰螫螨、水蚤、缓步类动物。被子植物门仅有4种,其中两种为草本的南极发草和石竹科。此外,南寒带存在特有种类,如克尔格伦群岛上的克尔格伦甘蓝(Pringleauntis corbulica)。
对于海洋,主要有海豹(比北寒带的数量多)、海象、海狮、南极鳕鱼、乌贼、南极磷虾。鲸目,如须鲸类的蓝鲸、大翅鲸、长须鲸、南露脊鲸、塞鲸、小鳁鲸、缟臂鲸等,齿鲸类的抹香鲸和虎鲸。企鹅,地区独有的是阿德利企鹅和帝企鹅,此外还有南极企鹅(又名南极企鹅)、巴布亚企鹅(又名金图企鹅)、马可罗尼企鹅、王企鹅、跳岩企鹅等。海鸟,除不会飞的企鹅外,其他均为飞鸟,如雪海燕、信天翁、贼鸥、南极海燕、鞘嘴鸥属、巨海燕、南极鸽、蓝眼鸬鹚、普通海鸥、燕鸥、鸬鹚等。
参考资料
热闹的冰天雪地——北极.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2024-06-09
Scavengers of the Tundra.SCIENCING.2024-06-19
Arctic.National Geographic.2024-05-23
The Arctic: Location & Geography.Dive and Discover.2024-06-14
Who Lives in the Tundra?.SCIENCING.2024-06-19
极地猎奇——极昼极夜.中国气象局.2024-06-19
北极苔原.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2024-06-19
北极昆虫.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2024-06-19
北极寒带灌丛.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6-19
北极的植物.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2024-06-09
北极苔原,欣赏更多图片.中国科普博览_冰雪馆.2024-06-19
Animals in the Frigid Zone.SCIENCING.2024-06-19
寒带森林.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6-19
雪兔.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6-19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nimals in the Arctic and Antarctica.SCIENCING.2024-06-19
苔藓.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2024-06-09
陆地动物.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2024-06-09
地衣.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2024-06-09
藻类.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2024-06-09
第七大陆——南极洲,南极鸟类,海洋生物,鲸鱼的世界.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2024-06-19
About the Animals From Antarctica.SCIENCING.2024-06-19
南极企鹅种类分布.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2024-06-19
The Penguins of the Tundra Biome.SCIENCING.2024-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