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仪
张伯仪(?—788年6月18日),魏州(今魏县)人。天宝中期将领,安南都护张顺之子。
张伯仪早年隶属于朔方节度使李光弼麾下,讨平袁晁起义。历任睦州刺史、杭州市刺史、安南都护、岭南节度使等职。在安南时,击破昆仑阇婆的侵扰,并筑大罗城以作防御。建中三年(782年),出任荆南节度使,参与讨伐叛藩李希烈。他虽不识文字,但能以诚待人,受军民爱戴。晚年入朝任右龙武统军。
贞元四年(788年),张伯仪去世。获赠扬州市大都督,谥号“恭”。
人物生平
平定袁晁
张伯仪为名将李光弼的部将,累立战功。宝应元年(762年),台州市(治临海,今属浙江省)人袁晁领导浙东地区(治越州,今绍兴市)农民起义,李豫急令李光弼率军讨伐。李光弼派张伯仪等率领各军,向袁晁义军发起攻势。至次年,唐军平定起义。张伯仪在此役中功居第一,升任睦州(治建德市,今杭州建德)刺史。后任越州(今浙江绍兴)都督、杭州市(今浙江杭州)刺史等职。
护卫安南
大历二年(767年),张伯仪改任安南都护。代宗在位时期,有一批来自爪哇的“昆仑阇婆”盗寇,入侵安南都护府,在张伯仪出任安南都护的此年,更攻陷安南地区州城。唐廷调度军队,由张伯仪与武定都尉高正平联手,成功击破昆仑阇婆。其后,张伯仪修筑大罗城(又称罗城,即今越南河内),以作防卫。自此之后,安南未再受其侵扰。
治政有绩
大历十二年(777年)五月,张伯仪升任广州市(今广东广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充任岭南节度使(《广东通志》作大历九年任广州刺史)。
建中三年(782年)三月,张伯仪出任检校兵部尚书兼江陵尹、御史大夫、南平节度等使(荆南节度使) 。张伯仪为人质朴诚厚,不识文字。但他推诚待人,受军中敬重,百姓也感到便利。
力战叛军
建中四年(783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反叛,张伯仪担任王安石李谊属下的后军兵马使,奉命与山南东道节度使贾耽、山南牙将张献甫合军收复安州(今湖北安陆)。但唐军作战不利,张伯仪也身中流矢,唐军最终全军覆没。张伯仪丢失所持的旌节。叛军乘胜追击,张伯仪奋战抵御,两军相攻僵持,适逢援军抵达,张伯仪才得以安全退回。到汉江时,征用了野人船至州。唐军的溃兵回到江陵,在府衙大哭,张伯仪的妻子亲自慰问勉励,并拿出家中的帛赠送溃兵,这才避免了一场兵变。张伯仪收拢散兵后,也返回江陵。
四月,朝廷任命张伯仪为淮南西路应援招讨使。至贞元元年(785年)四月,嗣曹王李皋出任荆南节度使,张伯仪应已离职入朝,最终被朝廷任命为右龙武统军。
身后追谥
贞元四年(788年)五月十日(6月18日),张伯仪去世。朝廷追赠他为扬州市大都督。
在讨论张伯仪的谥号时,博士李吉甫认为“中兴三十年而兵未者,将帅养寇藩身也。若以亡败为戒,则总干戈者必图万全,而不决战。若伯仪虽败,而其忠可录。”最终定谥为“恭”。
主要成就
张伯仪在讨平浙东地区袁晁起义的过程中,功居第一。他出任安南都护后,又与武定都尉高正平联手击破入侵的昆仑阇婆。并修筑大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又称罗城,即今越南河内)以作防卫。使安南得以安定。
家族成员
父亲:张顺,官至安南都护。
史书记载
(相关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李吉甫:自中兴三十年而来,兵未战者,患在将帅以养寇自重,纵敌藩身。若进而亡师,贬以为义,诫总干戈者必托於万全之名,而忘一战之效矣。然则保其利者,亦君子所嫌也。录其忠而劝善者,非阳秋之志?平居进退之节,不敢二色,称为忠臣。( 《右龙武统军张伯仪谥议》)
宋祁:光弼所部将李怀光、仆固怀恩、田神功、李抱玉、李忠臣、哥舒曜、韩游瑰、浑释之、辛京杲自有传。若荔非元礼、郝廷玉、李国臣、白孝德、张伯仪、白元光、陈利贞、侯仲庄、柏良器,皆章章可称列者,附次左方。( 《新唐书》)
胡三省:袁晁之难,张伯仪平之,通鉴所书,数语而已。( 《资治通鉴》注)
参考资料
《越史略·卷上》.国学导航.2017-01-28
《新唐书·卷一百三十六·列传第六十一》.国学导航.2015-10-13
《全唐文·卷五百十二》.汉典古籍.2017-01-28
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唐纪六十六》.国学导航.2017-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