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
《茶经》,唐代茶学家陆羽所作,是世界上第一部全面阐述茶以及与茶相关的专门著作,是一部关于茶叶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它既是茶的自然科学著作,又是茶文化的专著,在茶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茶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茶学系统的初步形成。
《茶经》既是陆羽在实践中取得的茶叶生产的第一手资料,又是遍稽群书,广采博收历史经验和当时采制经验的结晶。《茶经》原文7000多字,共三卷十篇,分别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其版本主要有唐代的抄本和宋代及其以后的刻本。《茶经》问世以来,对中国的茶叶学、茶文化学,乃至整个中国的整个饮食结构产生了影响,并且传到了国外,被翻译成了日、英、俄等文字,影响深远。
成书
时代背景
《茶经》是陆羽一生心血的结晶,也是其唯一流传至今的著作。《茶经》成书的时间,有四种不同的说法:唐上元元年(760年)、唐广德二年(764年)、唐大历十年(775年)、唐建中元年(780年)。第一种说法的依据是上元二年的《陆文学自传》和《新唐书》的记载。第二种说法的依据是《茶经・四之器》中记载的风炉上有“圣唐灭胡明年铸”字样,即平定安史之乱的次年。同时根据唐代封演所著《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的相关记述,表明《茶经》(或作《茶论》)已完成初稿并广泛流行。第三种说法的依据是在大历八年到九年,陆羽受邀参与颜真卿所著的《韵海镜源》的编写,从而获得大量文献资料,得以补充修订《茶经》中关于历史、文学、医药、人物的内容。第四种说法是《茶经》的正式刊行时间,其依据是此后陆羽移居至江西、湖南、广东省等地,但是这些地方的茶叶生产情况并未像以前陆羽曾经考察过的其他地方一样,详细地记入《茶经・八之出》的小注中,说明未曾再经修订,即使曾经修订也未能刊刻行世。综合来看,《茶经》在完成初稿的近二十年中,一直处在不断修订、补充、完善的过程之中,而且《茶经》的初稿和修改稿都曾在社会上流传,并在积累和传播中趋于完备。
唐代以前,中国南方是茶叶的主要产地,饮茶之风主要在南方盛行,鲜见于中原一带。饮茶也只是南方的习惯。随着佛教禅宗的发展,茶叶的生产及饮茶风习逐渐传入北方,并开始盛行。唐代蓬勃的茶文学也对《茶经》的出现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饮茶这一风气在文人中风靡起来。
作者背景
陆羽,字鸿渐,又字季,名疾,在湖州市(今浙江湖州市)号竟陵子,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市)号东冈子,在南越国(今岭南地区)号桑苎翁,在广州市(今广东广州市)又号东园先生,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是著名的茶学家、文学家、史学家。陆羽被后人尊称为“茶仙”“茶神”“茶圣”“茶颠”“茶博士”。
《茶经》既是当时和唐以前有关茶事的总结,也是陆羽参与茶事活动的亲身体验。陆羽三岁时被竟陵龙盖寺(后改称西塔寺)智积禅师收养。陆羽在寺院中长大,从小便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6岁左右,就与茶打交道了。青年时代从学邹夫子,对茶事发生浓厚兴趣,学习之余,陆羽常采野茶煮茶。唐天宝年间,陆羽得到竟陵的河南尹李齐物及礼部郎中崔国辅的赏识和提携,并在此期间读了一些书,为日后写作《茶经》打下初步基础。22岁开始,陆羽游历大江南北,考察茶叶生产,长期的实践和深入的考察,为他积累了丰富的茶叶知识。他在广教寺所在的山上种茶,建山舍,并精心培育茶树和制作茶叶。贞元年间(785—805),陆羽返回湖州,隐居湖州茗溪,闭门读书,自号“桑莹翁”,《茶经》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写成的。
内容
《茶经》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篇。《茶经》内容丰富,按现代科学来划分,包括了植物学、农学、生态学、生化学、药理学、水文学、民俗学、训话学、历史学、文学、地理学以及铸造、制陶等多方面的知识。
《茶经》卷上,《一之源》,内容主要论述了茶的原产地、茶的植物学特性及形态、“茶”字的构造及相关的同义字、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与栽培方法,鲜茶叶的品质鉴别及与地理条件的关系、饮茶的效用,等等。《二之具》讲了采茶、造茶和藏茶的十六件工具:、灶、斧、瓶、、杵臼、䄡、芘莉、、焙、贯、棚、穿、育。《一之源》《二之具》等前六篇中,陆羽提出了自己创设的一整套涉及采茶、蒸青、焙制、碾末、煎饮乃至鉴别的方法,是《茶经》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三之造》,论茶叶种类与采制方法,技术要求非常严格。
卷中,《四之器》,论烹饮用具,共讲述了煮茶和饮茶用到的28种器具。
卷下,《五之煮》,论烹茶方法和水的品第及饮茶风俗;《六之饮》,论饮茶风俗和饮茶艺术。陆羽是历史上首次对饮茶史进行考察的人。他把饮茶过程也看作精神享受过程。《七之事》,此篇所占篇幅最大,本篇引经据典,讲述了历史上许多与茶有关的故事、以及茶的产地和药方等,陆羽收集了唐以前茶的史料,从传说中的上古三皇时代到隋唐,涵盖了大部分涉及茶的材料。此篇共记述了古代关于茶事的记载四十七则,征引书(篇)目约四十五种,涉及历史类类书、文字辞书、文学类类书等。《八之出》列举出了当时全国有名的茶产地及其所产茶叶的品质,并将全国分为八大产区。《九之略》,论采制和烹茶的用具应该因时因地灵活使用;《十之图》,用图表形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采茶、制茶、煮茶、饮茶的全套技术方法,目前图已失传,只剩下简短的说明文字。
思想
茶文化
在茶文化方面,《茶经》首次把饮茶当成一种艺术过程来看待,创造了从烤茶、选水、煮茗、列具、品饮这一套中国茶艺,可以称之为“茶艺”。
《茶经》首次把“精神”二字贯穿于茶事之中,强调茶人的品格和思想情操,把饮茶看做“精行俭德”、进行自我修养、锻炼志向、陶冶情操的方法。书中赋予了茶特定的文化信息,并总结出一套方法,包括烹茶、品茶的方式。这不仅是一种技术追求,还是一种茶文化和茶精神的追求。《茶经》中将茶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工作,用茶的思想观照做人的姿态。精行俭德可以看作是《茶经》中有关茶品德的总结。“精”意为精华,即茶事行为要精美和精致。书中对至善至美的追求,不仅体现在物件上,同样表现在人的价值追求上。“俭”是茶德的体现,书中认为茶的属性就是“俭”,只有遵循茶性才能彰显出茶的精神。“精”和“俭”要相辅相成。只有俭才能称为德,只有精,才能体现精神。
茶有“茶性”,《茶经》中体现的茶性能够给人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享受,而茶也是品德修养和修身养性的重要媒介。
哲学思想
《茶经》首次把中国儒释道的思想文化与饮茶过程融为一体,首创中国茶道精神。《茶经》中蕴含了儒学中庸的思想。《茶经》中提倡烤茶饼要孜孜不倦地烤,以达到受热均匀的状态,是儒家中庸之道中所主张的中正平和的表现。在茶叶的冲泡上,也要注意适度。此外,《茶经》体现了儒家精俭的思想。书中并未直接讲茶德,而是将饮品和人品联系起来,《茶经》认为茶适合品行端正和忠实诚信的人饮用,饮茶之人应该是具有自律品德的人。
此外,《茶经》中有易学、五行等思想,也表示了儒学思想的倾向。比如书中指出在野外自然生长的茶的品质是最优的,田园种植的茶叶次之。在茶器材质的选择上,书中主张自然主义观,材料选择以木、竹、铁器为主,与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相类似。
美学思想
《茶经》中蕴含了诸多茶文化的分析与论述,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茶经》在前人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地将食用茶转变为饮用茶,从而将茶的实用性转变为品茶的审美性。具体来说,《茶经》从审美角度论述了品茶过程中的色、香、味、形等方面的具体形态。关于茶之“色”,《茶经》涉及茶色和汤色两方面的内容。对于茶色,野茶最优。汤色,色为优。汤色与茶具搭配,视觉审美。自然茶香。茶入口苦,回味甘甜。关于茶之“形”,对于茶形,细长如笋最优。《茶经》中对茶叶茶饼表面的形状和色泽运用艺术描写的手法加以区分。不仅在茶学史上有开创之功,还从审美价值上为后人品鉴茶的优劣提供了依据。
此外,《茶经》中还蕴含了煮茶美学,在总结前人煮茶煎茶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见解。《茶经》重视煮茶的火候,如制茶饼,讲究火干燥、阳光干燥。煮茶木炭最优,其次硬杂木。煮茶山泉水最佳、其次为江水、井水。《茶经》倡导制茶饮茶美学,《茶经》中制定了饮茶的九大禁忌,体现了饮茶的审美情趣。如《茶经》中规定了采茶时间;《茶经》指出要保持灵敏的嗅觉来辨别茶叶的高低,不吃和闻刺激性食物和气味,体现了饮食之美;对于饮茶器具,《茶经》认为不同的茶应该选择不同的茶具;并且在一年四季中根据不同的时节选择不同的茶叶饮用。
特色
历史价值
《茶经》的内容包括茶的本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历代茶事、茶叶产地等十章。内容丰富,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古代茶业的发展演变,极具史料价值。《茶经》的历史价值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茶经》的大部分内容是陆羽亲历所得,说明了其内容的可靠性。如《茶经》记述了当时全国茶区的分布,表明唐代的茶业已涉及当今大部分茶区。同时,《茶经》评价了各地的茶叶品质,首次挖掘记录了不少名茶,是研究唐代茶业的一手史料。如浙江长城(今浙江长兴)的顾潜紫笋茶,陆羽评价其为上品,后该茶被列为贡茶;义兴郡(今江苏宜兴)的阳美茶,则是陆羽直接推举入贡的。《茶经》中指出,茶树起源于中国南方,提供了茶树起源的证据;而《茶经》中对茶树的植物学特性及生态条件对茶叶品质的影响的记载,对当今的茶地选择和茶树栽培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又如《茶经》中提出煮茶的水及煮沸程度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具有科学性。
第二,《茶经》发掘、记录了自传说中的上古时代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及隋朝的有关茶的人文典故,总结记述了唐以前的茶文化。其中包括有关茶的起源的神秘文化色彩、茶与社会伦理、茶的神奇功效、茶的贸易形式等资料,不仅利于后人进行茶的历史文化研究,还为后来的文字学、训学、音韵学、文学等诸多学科留下了珍贵材料。
第三,《茶经》详细介绍了早期蒸青绿茶工艺流程中所需的十五种工具的名称、规格和使用方法,总结了采制茶的原则,如时间、地点的选择。开创了中国蒸青绿茶规范制造审评的新时期。
第四,《茶经》中记述了整套茶的煮饮法,是中国“茶道”的雏形。书中论述了“陆氏茶”煮茶和饮茶的要求和方法,这种煮饮法是饮茶史上的一次飞跃,可以看做是茶的粗放煮饮向精烹细品方向转变的标志。
语言特点
《茶经》中有关茶叶生产、加工、制作等各个方面的记述,尤其对茶叶生产过程中的细节及特点,运用了较为通俗易懂和科学性强的语言。在介绍茶水的烹制和茶叶的饮用时,书中引用了大量典故、史实,并对茶的生产地等内容作了分析与评价。《茶经》用较小的篇幅和简单的语言阐释了茶文化相关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理念。《茶经》中使用了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形式整齐,并富有层次内涵。
评价
正面评价
《茶经》一问世,即为历代人所钟爱,盛赞《茶经》对茶业的开创之功。宋代陈师道为《茶经》作序道:“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明代学者吕兆禧在《吕锡候笔记》中说到:“陆羽《茶经》七之事所集茶事虽备。”
日本里千家流派茶道家千宗室在《〈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一书中评价《茶经》:“中国的茶文化是日本茶道的源头,被后世尊为“茶圣”的唐代陆羽的《茶经》,是中日两国茶人所共奉之最早和最高的经典著作。”美国《茶叶与咖啡贸易》的主编威廉·乌克斯在其所编的《茶叶全书》中说:“中国学者陆羽著述第一部完全关于茶叶的书籍,于是在当时中国农家以及世界有关者,俱受其惠。”
现代学者林一顺曾评价《茶经》的文学艺术:“《茶经》作为茶学经典,其章法严谨有序,语言洗练精致,表述质朴生动,篇无赘句,句无赘字,在体现博大精深的茶道思想同时,也显示出陆羽非凡的写作能力。”
近年来,乌克兰汉学家郭叶(Yevhenia Hobova)积极响应《国家丝路书香工程“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第二期项目征集指引》的号召,创作了《茶经:中国茶道》一书。此书包括了陆羽《茶经》的翻译以及专业的茶文化历史和语言。郭叶认为,此书能为其他中国文学代表作品在乌克兰的传播铺平道路。
负面评价
北宋文学家陈师道在《茶经序》认为《茶经》“书之所载,犹其粗也。夫茶之为艺下矣,至其精微,书有不尽,况天下之至理欲求之文字纸墨之间,其有得乎?”意思是,他认为《茶经》只讲出了表面的东西,并未将细微的道理表达出来。清代陆廷灿在其所著的《续茶经》中认为“《茶经》著自唐桑苎翁,迄今千有余载,不独制作各殊而烹饮迥异,即出产之处,亦多不同。”意在表明《茶经》中的烹饮之法已经不合时宜。
影响
中国影响
《茶经》的出现让“天下益知饮茶矣”,在唐代形成了“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文人墨客争相赋诗吟唱的局面,并使后世的茶文化大行其道。《茶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茶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茶经》的流传推动了茶叶知识的传播和茶叶生产的发展。陆羽以后,对《茶经》研究不断深入,茶书也日益增多。如唐代苏廙著《十六汤品》、张又新著《煎茶水记》、宋代蔡襄著《茶录》、明代许次纾著《茶疏》以及清代陆庭灿著《续茶经》等,丰富和发展了茶叶科学。其中以清代官员陆廷灿在1734年所撰的《续茶经》最具代表性。陆廷灿搜集了唐、宋、元、明直到清代的有关资料,按照《茶经》的体例,将《茶经》置于卷首,后补录了《茶经》以后的历代史料,编辑成册,是为《续茶经》。
《茶经》作为一部农学著作,对中国的茶业影响深远。书中记录了茶叶生产的历史、现状、生产技术、采摘技术和饮茶的技艺等内容,为中国后来的茶叶种植及茶叶贸易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茶经》对当代茶学茶产业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比如《茶经》中和谐自然的思想可以指导茶的种植,精益求精的思想可以指导茶的加工,匡时济世的思想来进行茶文化的传播等。此外,《茶经》将茶与道德礼仪修养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中国华族独特的人文精神。
《茶经》不仅丰富了茶具的选择,还推动了各式各样的饮茶器具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饮茶生活。此外,《茶经》中提倡的茶文化审美观,使饮茶成为一种具有严谨而充满美的活动,书中贯穿的佛道释思想,重视人们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使人在饮茶时能够端正态度,净化心灵。
在《茶经》的影响下,当代的部分茶叶包装呈年轻化趋势,首先设计在包装材料上删繁就简,富有生活气息;利用可视化的装饰元素讲述《茶经》中的故事,符合年轻人的喜好。《茶经》蕴含的丰富的哲学思想,也对加强当代社会大众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认识,有重要的意义。
国际影响
《茶经》被日本引用始于镰仓时代初期的禅僧荣西明庵,他曾留学南宋修习禅宗,归国后编写成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吃茶养生记》,宣扬茶与桑的养生价值,书中有大量引自《茶经》的内容,荣西明庵对《茶经》的传播有重要作用。此后,随后出现了《茶经》汉文本、日语训读本以及日语译本,日本的饮茶文化也从僧侣阶层拓展到日本社会,形成了独特的“茶道”文化。明清时期,《茶经》中所记述的茶技、茶具等技艺在日本得到更进一步的流传。在当今的日本,《茶经》依然是研究茶文化渊源的重要经典。
随着茶叶和《茶经》在欧美国家的盛行,欧美国家也出现了诸多茶文化相关的著作。如著名作家乌克斯根据《茶经》编撰了《茶叶全书》,著名作家拉摩晓在《茶经》的影响下编著了《中国茶摘记》《茶之摘记》《旅行札记》等等。
版本
《茶经》自问世以来屡次翻刻,现存藏本达170多种,日韩俄美英等国都有许多藏本和译陆羽《茶经》版本。中国《茶经》主要的版本有唐代的抄本和宋代及其以后的刻本。
中国版本
宋代《茶经》版本
现存最早的《茶经》版本是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左圭的《百川学海》本,简称百川本。后世《茶经》版本多以此为祖本。
明代《茶经》版本
明弘治十四年(1051年),明代刻书家华珵刊《百川学海》本,此本是百川本的影印本,它将《茶经》编入壬集。嘉靖十五年(1536年)莆阳郑氏宗文堂壶云道人刊《百川学海》二十卷本,其中卷十八收录《茶经》三卷。
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柯双华刊刻的《茶经》是单行本,该版本以百川本为祖本,又称为竟陵本。此版本前面有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竟陵鲁彭序,后附陆羽本传,还有汪可立的后跋。此外,还有喻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洪州喻氏福州市刊本,冯梦龙《五朝小说》本和陶宗仪《说郛》本。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五代时期词人毛文锡模仿陆羽《茶经》,作《茶谱》,已失佚。北宋时期,文学家陈师道提到陆羽《茶经》有家藏一卷本、毕氏三卷本、王氏三卷本、张氏四卷本,他经过比较验证,将这四个版本汇成《茶经》二篇,成为一个茶经的版本。
清代《茶经》版本
清代《茶经》版本有清代官员编撰的陆廷灿《正续茶经》本,雍正十三年(1735年)陆氏寿椿堂刻本。此版本将《茶经》附在首卷,续《茶经》三卷,增补了《茶经》之后的历代史料。嘉庆十年(1805年)又有张氏照旷阁刻本,为《学津讨原》本,还出现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等。清代《茶经》还以附录本形式流传,如《古今图书集成》本、清代植物学家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本。
民国《茶经》版本
民国《茶经》著名的版本有扫叶山房《五朝小说大观》本。民国十二年(1923)阳卢氏慎始基斋影印《湖北先正遗书》本。近代学者张宗祥校的《说郛》本,此版本颇具参考价值。百川本、华珵《百川学海》本等也相继翻印通行。
此外,《茶经》有增定本。有人在《百川学海》本《茶经》基础上又增加了部分篇章。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明人孙大绶刊刻了《茶经》,他在《茶经·四之器》全文之后增入《茶具图赞》。明汪士贤、郑煾等刻本深受孙大绶刊刻《茶经》的影响,亦增入《茶具图赞》。陆羽《茶经》还有删节本、删改本。有人刊刻陆羽《茶经》,割裂删节原文,如明代文献学家编写的王圻《史汇编》本;还有些人刊刻《茶经》时删改字句,如《四库全书》收录《茶经》。清末常乐刊刻《陆子茶经》,书后附有史料多达二十三种。
国外译本
日文译本
日本最早对茶的记录是在公元805年。日本现存最古老的《茶经》刻本是宫内厅书陵部中的百川本《茶经》的刊本。《茶经》最早的日语训读本是1751年日本竹苞楼出版的《茶经》,影响较大的有明出版社在1974出版的《茶经(附喝茶养生记)》以及2013年淡交社出版的《茶经·喝茶养生记·茶录·茶具图赞》。
韩语译本
朝鲜半岛关于茶的记载最早见于朝鲜高丽时代的《三国史记·新罗本纪》。1978年,出现了第一个《茶经》的韩语译本,由于崔圭用(1903—2002)编写。此外,还有1980年和1982年出版的徐廷柱(1915—2000年)的《茶经:附陆羽(라는사람)》译本,和李圭正的《茶经》译本。
英文译本
茶文化最早在英国的欧美社会王室及社会上层流行,直到20世纪,才出现了《茶经》的欧美语言译本。较为流行的版本有1974年小布朗出版社(Little,Brown)出版的《茶经(Theclassic of tea)》,以及1974年埃科出版社(Ecco Press)出版的《茶经:起源和仪式(the classic of tea :origins\u0026rituals)》,译者均为学者弗朗西斯·罗斯·卡彭特(Francis RossCarpenter)。21世纪以来,中国也出版了基本《茶经》英译本,如2020年由美国长河出版社出版的《茶经:世界第一部关于茶文化的著作》(The Classic of Tea: The World’s First Treatise on Tea Culture)
此外,《茶经》还有法语、俄语、德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乌克兰语等译本。
参考资料
陆羽:让上饶茶扬名世界.上饶日报.2025-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