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纳木错

纳木错

纳木错(藏语:གནམ་མཚོ་,英语:Namtso Lake)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也是中国第三大、西藏自治区第二大咸水湖。其坐落在中国西藏自治区自治区当雄、班戈县境内,湖面海拔4718米,湖面东西长78.6千米,南北最大宽50千米,平均宽24.4千米。纳木错湖水面积,据2015年测试结果显示为2020平方千米,最深处超过了95米,蓄水量达约870亿立方米。

纳木错是由古近纪和新近纪时期的喜马拉雅构造运动而形成的断陷构造湖,湖中有“朗多”、“扎西多”等岛屿和半岛。位于藏北高原东南部,南面是冈底斯山脉,东面为念青唐古拉山脉,北面是藏北高原丘陵。流域内地貌由冰地貌、湖成地貌、风沙地貌、河谷地貌以及冰缘地貌构成。该区域属高寒气候,年平均气温约为 0~2.5°,气候干寒且雨、旱季分明,每年6~10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 87% 左右,光照时间长、蒸发强烈,年均蒸发量达到了1900~2000毫米。此外该地区多风且无霜期仅62天。流域内有种子植物310种,哺乳动物20余种以及鸟类79种。

纳木错是古象雄佛法雍仲苯教的第一圣湖,并同时与玛旁雍错、羊卓雍措并称西藏“三大圣湖”,湖的四面建有包括扎西多波切寺、古尔琼白玛寺、多加寺和恰妥寺在内的4座寺庙,每到藏历羊年,大批藏传佛教信徒都会前往纳木错转湖朝圣。与此同时,纳木错—念青唐古拉山还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纳木错流域内有扎西半岛、圣像天门等景观。

命名

纳木错为藏语,其藏文书面表达为“གནམ་མཚོ་”,藏语拼音为“Nam Co”。其中“纳木”是“天”的意思,“错”是湖的意思,因此纳木错又被称为“天湖”。此外,其蒙古语名称为“腾格里海”,也有“天湖”之意。

位置境域

纳木错坐落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当雄、班戈县境内,经纬度范围为北纬30°30′~30°56′,东经90°16′~91°03′。其位于藏北高原的东南部,南边是冈底斯山脉,东边为念青唐古拉山脉,北边是起伏较小的藏北高原丘陵。该湖面海拔4718米,东西长78.6千米,南北最大宽50千米,平均宽24.4千米,湖泊面积为2020平方千米(2015年)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湖,也是中国第三大的咸水湖。湖中包括了朗多岛,莨多岛,期多岛,多布扎岛和多穷扎不张岛在内的五个岛屿。

历史变迁

在大约6500万年至260万年,即古近纪和新近纪时期,喜马拉雅山脉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挤压的外力作用下缓慢隆起,并导致一系列山脉的皱褶式隆起和拗陷,从而形成了纳木错断陷构造湖。在第三纪末和第四纪初时期,纳木错的面积还十分辽阔,但全新世以来,随着西藏气候逐渐变得干燥,纳木错湖水蒸发严重,湖水面积逐渐缩小,湖水水位至少下降了80米,原来的湖心岛逐渐变为了半岛。同时,由于纳木错是一个封闭式湖泊,出水途径只有湖面蒸发,受气候的影响导致的强烈蒸发使其湖水盐分增加,由此成为了咸水湖。

近现代,随着纳木错流域降水增多,以及气温升高导致周围的冰川开始融化,融化后的冰川水注入纳木错,使得湖面面积不断增大。20世纪70年代,面积为1941平方千米的纳木错,在2015年湖面积扩张到了2020平方千米。

地理特征

气候

纳木错地处羌塘高原的东南部,处于高原亚寒带季风半干旱气候区,气候类型为高寒气候,因而气候具有大陆性强、气候干燥、低温且温差大,气候变化剧烈以及干湿分明等特点。流域内年平均降雨量约为400~420毫米,雨、旱季分明。每年的6~10月是流域内的雨季,受西南季风带来的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气候温暖湿润,少有晴日,雨季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7%左右,且夜雨率高;11月至次年的5月属于旱季,主要受西风环流的控制,寒冷而干燥,且对气候波动较为敏感。

纳木错年平均气温约为0~2.5℃,雨季日最高气温大于12℃,旱季日最低气温低于零下2℃;年内极端最高与最低气温分别为20.6℃和-26.4℃。境域内光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烈,年均日照时数2880.9小时,太阳辐射总量187.9千卡每平方厘米,蒸发量约为1900~2000毫米;年均温度1.3℃,大于等于0℃积温1800℃,无霜期仅62天,牧草生长期仅90~120天。此外,多风是纳木错流域及其附近地区气候的显著特点,该地区全年盛行南风或西南风,夏季有湖陆风现象,年平均风速为4米/秒,一年中8级以上大风日数为53日。大风天气主要集中在12月至翌年5月,该时期湖区大风日占全年的79.4%,夏秋季节相对较少。

地质     

地质构造

纳木错流域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羌塘高原构造区,该区位于那曲地区的南部,包括班公湖—东巧—怒江断裂带和冈底斯一念青唐古拉山脉皱系,为不对称构造区,地势南高北低,南部是高山带,北部为内湖盆区。反映出地壳运动为南升北降的翘起性质,在地质构造上可明显分出3条纵向的、近平行的构造岩相带:冈底斯一念青唐古拉岩相带、北冈底斯火山带和北部坳陷带。与此同时,纳木错区还属拉萨市地体,以至少1000Ma前的前寒武纪陆壳构成基底,往后经历了特提斯洋发展演化的多个不同阶段与多期陆—洋体制转换,在不同时期处于不同的板块构造环境,并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建造。其中,古生代发育多期海相复理石建造,中生代发育海相火山—沉积建造,新生代以陆相河湖相沉积建造为主。

地层特征

纳木错在前中生代地层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形成念青唐古拉山脉变质杂岩与石炭—二叠纪低级变质岩系。中生代中晚期与新生代早期,发育强烈的中酸性岩浆侵入事件,形成念青唐古拉山东部喜马拉雅山脉期的雪古拉—羊八井—当雄花岗石岩基与燕山期的班戈一崩错一桑雄花岗岩岩基、念青唐古拉山西缘花岗岩岩基等不同规模的侵入体,此外还发生了白垩纪未期酸性火山喷发与第三纪早中期中基性火山喷发事件。

从表层来看,纳木错东岸和西岸宽广的湖滨平原上有多道环湖砂砾堤。西面保留下了大片古湖底生物沉积遗迹以及中生代蛇绿岩套;其东南的断块隆起的念青唐古拉山脉有现代冰川发育;纳木错的北岸为灰岩和砂页岩组成的低山丘陵。纳木错西北部残存一系列的湖沼,在紧邻湖岸的地方排立着不少孤立的残山,大都由石灰岩组成。西北外围的后山,是一系列由灰岩、砂岩石英岩角砾岩组成的低山,风化强烈山形受构造控制十分明显。

地形地貌

地形特征

纳木错是念青唐古拉山西北侧大型断陷洼地中发育的构造湖泊,湖面海拔4718米,湖盆沿西南一东北走向,地势南高北低,中部是一个平缓的盆地,南北两岸坡度较大,而东西两侧坡度较平缓,是典型高原封闭湖泊。从局部看来,湖的北面是高原丘陵,海拔约5000~5500米,地势较平缓;南面和东面是冈底斯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的谷地平均海拔约4000~4300米。纳木错东岸和西岸地形开阔,发育了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形成宽广的湖滨平原,是纳木错流域著名的牧区。

此外,纳木错湖中还有5个岛屿,其中最大的朗多岛位于湖的西北部,面积为1.24平方千米,其余的莨多岛,期多岛,多布扎岛和多穷扎不张岛均分布在湖的北部。位于东南部的扎西多半岛(通常简称为扎西岛)是纳木错旅游胜地,其面积约10平方千米。

地貌类型

纳木错流域的地貌类型可划分为5个地貌单元:分别是冰碛地貌、湖成地貌、风沙地貌、河谷地貌以及冰缘地貌。

冰碛地貌

纳木错流域的冰碛地貌主要分为现代冰川地貌和古冰川地貌,是以念青唐古拉山脉为中心向外围规律发育的,属于大陆一海洋型冰川过渡区域。现代冰川发育的主要类型有悬冰川,冰斗冰川,冰斗山谷冰川,山谷冰川、复式山谷冰川等,主脊平均海拔一般为5400~6200米,山顶面与周缘盆地高差大于1000米。现代冰川的规模与古冰川相比要小得多,它们的发育存在于山体的内部和河谷的源头,多存在于雪线(海拔高度约5600米)以上。古冰川地貌一般分布在现代冰川的外围,有一套形态相对完整的,以侧碛垄、终碛垄为主的新冰碛地形。冰碛表面已经有不同程度的成土作用,且有不同程度的植被覆盖在新冰碛的外围,有较大规模的古冰川地形遗迹,虽然经后期冰水、冰缘、重力等作用,但是形态相对比较完整,土壤发育程度要好于新冰碛的土壤。

湖成地貌

由于湖泊强烈退缩,纳木错形成了沿湖岸的一系列第四纪湖相沉积物组成的湖成地貌。在纳木错沿岸分布着由湖相砂组成的现代湖滩、湖相沉积与黏土沉积组成的湖岸阶地及由湖滨相砾石组成的湖岸堤,其中还包括由于湖水的侵蚀和拍击作用形成的浪蚀平台、浪蚀崖、浪蚀洞和多种岩溶地貌等共同构成的纳木错流域湖成地貌类型。

风沙地貌

纳木错流域的风沙地貌是在冰川运动磨蚀产生的大量砂物质,通过冰川融水作用将颗粒中的细物质带走,同时在大风的作用下,出露在地表的泥沙物质随风吹扬,在山麓的坡脚部位上堆积形成沙丘,因此该地区风沙地貌发育在风沙沉积的宽阔的河谷地和古冰川遗迹地区。该地区的风沙地貌主要有两部分构成:纳木错东部大范围的风沙地貌和零星分布于纳木错西南沿岸的风沙地貌。

河谷地貌

纳木错属于羌塘高原内流区,由流入纳木错的波曲、测曲、作曲、雄曲、嘎玛曲、婆贡曲等系列河流组成了一个交织的水系。经过河流的冲刷、侵蚀、沉积等作用,多以河流沉积物和河流洪积物的形式保存下来。在纳木错流域的西部和北部广泛分布着被后期河流下切所形成的河流阶地和洪积台地。现代河流多形成一级阶地,向上游延伸逐渐与湖相沉积混合在一起。在此地貌单元中除了广布的河流之外,高原内部还分布有小起伏的极高山、高山和一系列浑圆而平缓的山丘,山顶平均海拔多在4900~5300米,起伏高度一般在100~500米,与河流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河流一山谷地貌单元主要地貌类型。

冰缘地貌

纳木错南岸的念青唐古拉山脉西段北坡的雪线(海拔高度5600~5800米)以下直至纳木错沿岸湖相阶地的外缘范围有大量的冰缘现象及广泛分布的古冰川作用遗迹。由于不同成因和地貌部位,可以形成不同的冰缘地貌类型,如石柱、岩屑等主要由寒冻风化和重力作用形成,分布于山坡和坡麓一带;石多边形则由于冻融分选作用形成,多分布于谷底和坡度较小的坡麓之上。

水文

水文特征

纳木错流域总面积为10610平方千米,集水面积为8510平方千米,纳木错湖处于水流的聚集中心处,共有60余条河流汇入,这些河流主要发源于南部和西部的冰雪覆盖区。纳木错流域径流的丰水期为5~10月,且主要集中于7~8月,径流的产生主要依赖于降水和冰雪消融;11月至翌年4月为流域的枯水期,在此期间,流域内日平均气温在0以下,降水极少且主要以降雪形式发生。

纳木错是典型的高原封闭湖泊,东西长78.6千米,南北最大宽50千米,平均宽24.4千米,湖水面积在2015年达到了2020平方千米,最深处超过了95米,蓄水量达约870亿立方米。湖水来源主要是天然降水和高山融冰化雪补给,季节变化明显。由于湖区降水衡少,日照强烈,出水途径只有湖面蒸发,每年蒸发的水量为23.04亿立方米;入水途径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流域内冰川的融水,另一部分是流域总面积土地上降雨所形成的径流。进入湖泊的冰川融水为1.24亿立方米/年,降水径流为13.34亿立方米/年,按年降雨量410毫米计算,直接降落到湖面上的水量为7.87亿立方米/年。以上两项合计,纳木错年入湖水量约为22.56亿立方米,每年的出、入水量基本平衡。

此外,纳木错的湖水面积在一年内会有变化。这是由于纳木错地处羌塘高原,每年冰封期长达5个月(完全封冻时间近3个月),1~3月份湖泊大部分处于冰冻状态,直到4月份开始消融,此时湖水面积会开始明显增加;夏季由于温度上升导致冰川融水和湖冰自身消融,加之降水量增加,使得9~10月份湖泊的面积达到峰值;从11月进入冬季,温度降低降水减少,湖泊面积发生收缩变化。

主要支流

纳木错流域支系河流较多,其中昂曲、波曲和测曲为纳木错的主要补给源,流域面积约占全湖流域面积的50%以上。

波曲

纳木错西岸入湖河流,中上游段称布曲,经纬度范围为北纬30°31'~30°50',东经89°35'~90°18',发源于罗尔布拖波山(高程5504米)北侧,源头高程5143米。流域面积1450平方千米,河长93千米,落差425米,河床平均比降4.6%。河流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辅以部分冰雪融水径流。

昂曲

纳木错西南岸最长的入湖河流,经纬度范围为北纬30°13'~30°32',东经89°22'~91°18',发源于四布汝山南侧源头高程5380米,流域面积1436平方千米,占纳木错流域总面积的13.5%。河长118千米,落差662米。河流主要依靠大气降水补给,辅以部分冰雪融水。上中下游均有宽阔河谷、沼泽湿地,水土条件相对优越,植被资源也较丰富,是纳木错流域,乃至羌塘高原地区的重要牧业区。

测曲

纳木错流域面积最大的入湖河流,位于西藏自治区班戈县境内,经纬度位置介于北纬29°56'~30°32'和东经89°38'~90°18'之间,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脉穷姆岗日山北坡,源头高程5400米,流域面积2350平方千米,占纳木错流域总面积的22.1%。河长106千米,落差682米,河床平均比降为6.4%。河川径流属大气降水与冰雪融水混合补给类型,径流相对比较丰沛。

水体情况

纳木错是碳酸盐型内陆微咸水湖泊。其表层湖水矿化度为1.715克/升,温度变化范围在9.58~12.58℃,平均值为11.43℃,pH变化范围8.04~9.85,不同位置的湖水pH值有较大的差异,平均值为9.21,说明湖水呈弱碱性,溶解氧平均值为8.09毫克/升,饱和度为106.5%,电导率和环境光参数(PAR)的平均值分别为1851微西门子/厘米和2622微摩尔/平方米/秒。

土壤

纳木错地区土壤类型主要分为高山寒漠土、粗骨土、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亚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原土、草甸土和沼泽土8类,其中高山草甸土,是分布最广、面积最大、最主要的土壤类型,占整个土壤总面积的51.85%。这些土壤的成土母质多为山地残积坡积物、山前洪积物及河湖低地堆积物,由于该地区气候寒冷,土壤矿物物理分化强烈,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化学作用和生物过程较弱,因而土壤具有明显的粗骨性特征,土壤发育程度也比较低。

生物多样性

动物

纳木错地区野生动物区系属于青藏区羌塘高原亚区,区域内有哺乳动物20余种,食肉类、有蹄类、兔形类和啮齿类均为5~7种。其中,有蹄类中最普遍的藏野驴为国家Ⅰ级保护动物,藏原羚、岩羊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在食肉类动物中,属于国家Ⅰ级保护动物的有雪豹,属于国家Ⅱ级保护动物的有狼、藏狐;此外,在该地区还有高原鼠兔、旱獭、藏仓鼠等啮齿类动物。与此同时,纳木错还有鸟类79种,隶属于12目26科,如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黑颈鹤和猎隼等,国家Ⅱ级保护动物藏雪鸡和高山兀鹫等。高山倭蛙、红尾沙蜥则分别为该地区唯一的两栖类、爬行类动物。

植物

纳木错地区植被由于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生长季节短,没有森林分布,主要植被类型为高寒草原、高寒草甸、高寒湿地、高寒灌丛、高寒荒漠、高山流石滩冰缘植被。该地区发现种子植物共310种(含变种、亚种),分属46科137属。其中,裸子植物2科2属2种,双子叶植物纲37科111属245种,单子叶植物7科24属62种,占西藏自治区种子植物的5.97%。尽管纳木错流域植物多样性较低,但观赏植物(如蓝玉簪龙胆、班唇马先蒿、藏菠萝花等)众多,也有如羽叶点地梅这样的国家Ⅱ级保护植物。

自然保护区

纳木错自然保护区成立于2001年,坐落于拉萨市当雄县和那曲地区班戈县境内,经纬度范围为北纬30°00′~31°10′,东经89°30′~91°25′,保护区辖拉萨市当雄县1个乡和那曲地区班戈县6个乡,面积10610平方千米,是以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湖泊、沼泽湿地生态系统为主的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中国境内海拔最高的高原类型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纳木错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纳木错,现代冰川遗迹,各种珍贵动物资源,包括斑头雁野牦牛棕熊雪豹藏羚裂腹鱼,各种珍稀植物,如西藏嵩草、驼绒藜等。

2012年,纳木错国家公园正式挂牌成立,成为拉萨首家国家公园,也是西藏继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公园后的第二个国家公园。公园内包括了包括念青唐古拉山主峰、湖泊鸟岛、岩画石刻、羊八井等。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纳木错流域的人类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时期,人类用自制的石器在此处生存。12世纪末,藏传佛教达隆嘎举派创始人达隆塘巴·扎西贝等高僧,曾到湖上修习密宗要法,并始创羊年环绕纳木灵湖之举。到中国元朝时期,曾有一位蒙古族将军次仁东都(图鲁拜呼)率领军队从新疆和田(今和田地区)出发越过昆仑山脉,斜穿过羌塘高原到达纳木错。18世纪晚期,清朝政府从纳木错向北到新疆于田(今于田县,又称“克里雅”)开辟了一条商路,因这条路十分艰难,在19世纪被放弃。1954年12月25日,青藏公路的正式通车让更多人可以前往纳木错地区开展人类活动。2009年,纳木错与念青唐古拉山脉成为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民族文化

纳木错流域在行政区划上包括当雄县的纳木湖乡,班戈县的新吉、德庆、保吉3个乡镇和青龙、尼玛乡的部分行政村。流域内约有人口1.7万人,藏族人民占90%以上,多以放牧为生。

藏历羊年到纳木错转湖藏传佛教传统,也是藏族人民的传统习俗。羊年转湖、马年转山、猴年转森林被认为是佛的旨意。在藏传佛教中,有“上冈底斯为佛之身,中纳木错为佛之语,下杂日山为佛之意”之说,转身之圣地冈底斯定为马年,转语之圣地纳木错列为羊年,转意之圣地杂日山定为猴年。据说如果能绕纳木错而行一周,便能得到渊博的知识和无量功德,并舍去恶习及痛苦,最后获得正果。因此,按照西藏自治区传统的习俗,信徒们每到了羊年都要沿着纳木错顺时针转上一圈,即所谓的羊年大朝圣。

此外,纳木错还有一种祭祀水族“鲁”的传统仪式。凡前往“圣湖”朝拜的人们,大都会随身携带“鲁本”。所谓“鲁本”,就是一种口小腹大的小陶罐,上面画有各种吉祥图案,内装五谷和宝石等物。牧民群众认为,“鲁”即是财富之王,又是小气之神,只有人们虔诚祭祀,“鲁”才肯把财运降给人间,还认为,其首领居住在“圣湖”之中。因此,人们会为了讨好水族中的权贵者“鲁王”,将“鲁本”千里迢迢地送入湖里。随着岁月的变迁,人们为了携带方便,已将原来的小陶罐“鲁本”改成了缎布袋和尚。把所谓宝瓶里的内容装在一个小巧精致的绸缎袋中,代替“鲁本”投向湖里。

交通运输

纳木错流域的交通主要为公路,是由北京-拉萨高速公路G6,国道G109、G317以及西藏自治区自治区的省道S207、S208和S302构成的交通网。此外,纳木错还有一条长约300千米的环湖公路,其中270千米是类似阿里大北线的土路,最后30公里是柏油路。

旅游开发

2007年,纳木错—念青唐古拉山脉被列入《中国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2009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审定公布为第七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纳木错—念青唐古拉山风景名胜区是湖泊山岳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中,纳木错沿岸分布着由于湖水侵蚀和拍击作用形成的浪蚀平台、浪蚀崖、浪蚀洞、浪蚀柱和多种岩溶地貌,是滨湖游览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纳木错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天景天文现象,其中湖区的朝霞夕阳景观、星象景观最具观赏价值。

科考研究

考古研究

2021年8月,由考古专家与记者组成的“纳木错环湖科考队”首次对纳木错环湖地区及羌塘高原的古代岩画古遗址、古墓葬等展开了综合考察,包括首次对西藏岩画进行科学测年。科考团队对位于纳木错北岸、那曲市(音区)班戈县的其多山洞穴的四百多幅彩绘岩画进行了调查记录。其中,研究员在1号洞穴满壁的岩画发现有野牦牛、鹿、鹰、马、猎人等个体图像302幅,题材主要以狩猎、动物图形为主。这些古藏文题记的年代大致在公元13世纪到公元15世纪

科学研究

2005年6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当雄县纳木错乡纳木错湖东南岸建立中国科学院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简称纳木错站),对纳木错流域包括大气、冰川、湖泊、河流、草甸展开了长期、系统的综合监测研究,对于保护纳木错周边地区乃至藏北高原的环境提供切实可靠的基础资料

在2019年7月2日,第二次青藏科考的科考队员在纳木错湖底钻取一根3米长的岩芯,用以研究青藏高原特别是纳木错地区15万年以来的古气候环境变化及其相应机制。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在海拔最高的深水大湖展开长岩芯钻取工作。

2024年7月12日18时35分,第二次青藏科考队员把湖泊岩芯打捞出来。这是中国首次在青藏高原大湖钻探中成功突破400米的深度获取岩芯,打破了2020年纳木错湖泊钻探153.44米的钻探纪录。

环境问题与保护

环境问题

草地退化

纳木错东岸和西岸地形开阔,发育了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形成宽广的湖滨平原,是纳木错湖区著名的牧区。每年在冬季到来前,羌塘高原的牧民会把牛羊赶到这里,度过风雪寒冬,但也因而出现了过度放牧导致的草地退化等问题。尤其是随着流域内牧户增加,单位面积草场内载畜量过大,草场长期处于超载过牧状态,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此外,纳木错流域草原还受到了大量鼠害破坏,草场鼠患达到0.3~0.5只/平方米。害鼠大量窃食牧草根系,对草场挖掘土丘打洞,严重破坏草原土壤结构和原有植被,从而加快了草原退化。

过度旅游开发

纳木错流域是西藏自治区著名的风景区,区域内旅游产业发展迅猛,年游客接待量平均增长速率超过35%,2017年全年接待游客80余万人次。然而,随着旅游热的日益剧增,客车产生的大量尾气污染和游客随意丢弃垃圾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同时,当地部分商户及群众擅自扩建临时游客接待板房,使得景区建筑杂乱无章,也影响了纳木错生态环境

环境保护

降牧减畜、治理退化草地

2018年,拉萨市政府针对纳木错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安排了资金5626.37万元,共治理了退化草地110.5公顷、鼠害面积3.86万公顷、修复绿化面积17602平方米。此外,当地还开展了降牧减畜工作,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完成野牦牛减畜3404头、羊减畜16422只,有效促进纳木错的生态恢复和良性循环。

景区整改

为保护纳木错景区的生态环境,当雄县政府在2022年共计投入了资金3402.24万元,完成了107户临时建筑和45个摊位的拆除工作。同时,当地政府还开展实施了纳木错扎西半岛草地生态恢复工程,改善了湖岸环境。此外,景区为减少碳排放,还投入了68台纯电动环保型观光车,来往于游客集散中心和纳木错湖岸。

风景名胜

纳木错流域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其自然景观主要有扎西半岛、圣像天门等,人文景观则有众多寺庙和山洞里的岩画等。

自然景观

扎西半岛

扎西半岛也叫吉祥爱情岛,位于当雄县境内,是纳木措最大的半岛,扎西半岛在纳木措的东南端,向北延伸到湖中,是由石灰岩构成的约10平方千米的半岛,中间是几十米高的小山,最北端纷杂林立着众多石柱和奇异石峰,峰林之间还有自然连接的石桥。由于曾长期被湖水侵蚀,岛上分布着许多幽静的岩洞,洞里布满了钟乳石,形成了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半岛上有座扎西寺,至今仍香烟缭绕,暮鼓晨钟。此外,在半岛的转经路边还能看到的迎宾石,迎宾石是两块溶蚀石,也称为夫妻石,有数条经幡从顶部飘落下来。

圣象天门

圣象天门位于圣湖纳木措北部恰多朗卡岛上,因湖边有一座形似大象汲水的拱门而得名。传说在公元八世纪,纳木措许配给了念青唐古拉,成了一对夫妇,在恰多朗卡岛举行了隆重的结婚典礼。婚礼前一天晚上,由108个神通用一夜的功夫,修建了石门,石门形状似一头圣象从东北走向西南,人们把这个石门称之为圣象天门。

人文景观

岩画

纳木错岩画地点有10余处,其中大部分出现于山洞内壁上,极少部分出现在崖面上,共计有画像250余幅,内容有牦牛、鹿、马、羊、骆驼、狼、人、树、鸟、鹰、太阳、塔等,表现题材主要为放牧、狩猎、骑射、舞蹈、征战等。其作画方法分全体涂绘和粗线条勾勒两种,颜料以红色矿物质为主,亦有少量黑色。是西藏自治区首次发现的洞穴岩壁画,从岩画图像的数量总和看,纳木错岩画单个图像数量达到2000余个,占藏北岩画至少有70%以上。

寺庙

纳木错湖的四面建有4座寺庙,即东有扎西多波切寺,南有古尔琼白玛寺,西有多加寺,北有恰妥寺,象征着佛教上所说的愠、怒、权、势。其中,加西多切波寺位于扎西半岛上,依山崖而建,面向湖水,寺庙有三室,主室为经堂,两侧供生活起居。多加寺位于班戈县境内,纳木错西部;古尔穷白玛寺,位于班戈县境内,坐落在一条巨大山谷正中的第四纪冰川遗留下的冰碛砂石堆积体上。恰妥寺,位于班戈县保吉乡境内,寺庙已毁,仅存遗址。

相关文化

诗歌

六世达赖喇嘛、民歌诗人仓央嘉措(藏文: ཚངས་དབྱངས་རྒྱ་མཚོ)曾为纳木错写下一首诗歌:

纳木错湖等了我多少年,

我便等了你多少年。

出生时我就忘了该有冗长的对白,

读经文,转着经筒,

长跪在羊皮纸托起的文字里屏息,

20年前我的句子丢失足迹,

偶然醉酒,遇见己身,

在大漠里流干泪水,

风沙袭来,三千繁华深埋,

旷古的烟尘从此便拥有了

接近众生的质地。

宗教

藏族信仰的宗教主要是藏传佛教和苯教,而纳木错就是被称为古象雄佛法雍仲苯教的第一神湖,为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

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是自公元7世纪佛教传入西藏自治区后,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吸收了西藏道教——苯教及民间宗教的大量内容和形式,并受到周边地区多种文化成分的影响,而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藏语系佛教。藏传佛教有浩繁的藏文经籍、丰富的教理、教义,完整的寺庙组织结构,严格的学经制度和修习次第,以及独特的活佛转世制度等,是佛教传播体系中一个完整支系。

藏传佛教流派及支派主要有宁玛派(俗称红教)、萨迦派(俗称花教)、噶举派(俗称白教)和格鲁派(俗称黄教)等教派。其中格鲁派形成的历史虽短,却已成为藏传佛教各派别中居主流地位的一支,达赖喇嘛和克珠杰·格勒巴桑布是格鲁派最大的两个转世活佛系统。

苯教

苯教是西藏自治区本土的古老宗教。约于公元前5世纪,由古象雄王子敦巴辛饶·米沃切在象雄原始宗教的基础上创建。其最初的活动中心在今西藏阿里噶尔县门士区一带,早期主要仅限于一些祈福消灾、祓邪祛祟的原始仪式。约纪元前后,苯教东传雅鲁藏布江流域,逐渐成为在西藏高原居主导地位的宗教势力。据统计,西藏自治区现有88座苯教寺庙,其中昌都地区55座、那曲地区23座、日喀则地区6座、林芝市2座、拉萨市和阿里各有1座。

神话传说

纳木错是西藏四大神湖之一,也是藏传佛教的圣地。相传这里是密宗本尊欢喜佛伽蓝,信徒们尊其为四大威猛湖之一。传说认为纳木错是帝释之女、念青唐拉之母,形状像静卧的金刚二十一度母,湖的四面建有4座寺庙,即东有扎西寺,南有古琼,西有多加寺,北有恰多寺,象征着佛教上所说的愠、怒、权、势。传说认为纳木错是神山念青唐古拉的伴偶、藏地守护神秋莫多吉贡扎玛的居住地,又称最胜佛母帝释天之女纳木曲曼,是苯教的保护神。

参考资料

藏区三大圣湖.中国藏族网通.2023-08-14

Record-breaking sediment core on Qinghai-Tibet Plateau pulled out for research-Sci-Tech News-EnglishChannel.中国科技网.2023-09-01

圣湖‧纳木措.华侨报.2023-08-15

..2023-08-23

气候.中国政府网.2023-08-15

..2023-09-18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圣湖”纳木错科考日记.中国西藏网.2023-08-14

西藏三大圣湖,只愿有天能相遇.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2023-09-17

不一样的纳木错.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2023-08-14

青藏“山海”经 前世今生纳木错.《西藏人文地理》.2023-09-17

..2023-08-17

..2023-08-18

美丽的高原“绿色明珠”―纳木措(图).国家旅游地理.2023-08-16

纳木错流域脊椎动物多样性科考日志(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2023-08-16

知行天下|纳木错.宁夏大学校园广播站.2023-08-16

纳木错.西藏在线.2023-08-16

纳木错--念青唐古拉山风景名胜区.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8-18

西藏旅游必去的蓝色泪滴纳木措,此湖只应天上有.那曲市文化和旅游局.2023-08-17

..2023-09-28

【科普】纳木错:西藏的“天湖”.甘肃科技报社.2023-08-14

湖泊扩张:纳木错湖水上哪去了.中国科学报.2023-08-14

..2023-08-15

纳木错气候特征.青藏高原研究所.2023-08-14

..2023-08-16

..2023-08-14

..2023-09-17

..2023-08-14

纳木错植物区系调查.青藏高原研究所昆明部.2023-08-15

..2023-08-16

..2023-08-23

..2023-08-17

科学家在纳木措开展陆生脊椎动物分布及多样性科学考察 重点关注世界上海拔分布最高的蜥蜴.西藏新闻网.2023-08-16

纳木错自然保护区.西藏在线.2023-08-16

西藏自治区当雄县纳木错省级内陆湿地自然保护区.OSGeo中国中心.2023-08-14

拉萨首座国家公园——纳木错国家公园正式揭牌.新华网.2023-09-17

纳木错环湖科考:藏北高原新发现多处细石器地点.央视网.2023-08-18

纳木错湖动人传说的背后:与灵魂作伴 让时间对峙荒凉.中国网.2023-09-01

留在心中的歌:藏北无人区真的无人吗?.中国西藏网.2023-08-18

青藏公路简介.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2023-08-18

青藏公路·后青藏时代.中国公路网.2023-08-18

..2023-08-18

班戈县.西藏在线.2023-08-18

当雄县.西藏在线.2023-08-18

青藏铁路历时七年全线换轨 总投资12.98亿元.新浪新闻.2023-08-19

在线地图.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2023-08-19

国内八大最美环湖公路,走完就邂逅了中国一半的美!.平阳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2023-08-19

纳木错湖岸岩画中或有几百年前藏文档案?记者跟随科考队带你探访.新华网.2023-08-14

海拔4718米!纳木错科考钻取“第一芯”.今日头条.2023-08-15

首次突破400米!我国大湖钻探探寻青藏高原自然密码.新华社-今日头条.2024-07-13

共建美丽家园 共享美好生活 ——拉萨市当雄县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西藏日报.2023-08-17

守护高原“蓝宝石” 提升生态获得感 ——拉萨市着力保护纳木错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西藏日报.2023-08-18

圣象天门为什么被称为西藏美景的“终结之地”?.那曲市文化和旅游局.2023-08-17

日土境内、纳木措沿岸…… 在岩画上追寻远古的记忆.西藏商报.2023-08-17

仓央嘉措 | 最美的诗。.光明日报出版社.2023-08-23

西藏的宗教.中国西藏信息中心.2023-08-18

西藏信仰民俗.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23-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