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随笔

随笔

随笔是散文的分支,不限篇幅,形式自由;内容上信笔拈来,意到笔随,具有无限广阔的题旨,多种样式,属于非正式文体。随笔是用闲谈的方式陈述事实,揭晓文中的微言大义;文字是以“严肃的论题,锋利的笔触和多辩的论证思想”为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

“随笔”一词最早是由法国思想家米歇尔·德·蒙田所创设。1580年他发表的《随笔集(essais)》给随笔设立了一个统一标准。之后随笔的发展从内容到形式各种转变更为广阔,逐渐在世界各地兴盛起来。

随笔具有“自我表现精神”和“创造力”受到世界各地作家们的青睐,诸多作品反映了随笔的艺术表现和应用范围,实现语言形式的革新和解放,随笔在欧美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影响了现代文学的理论建设,推动社会时代的发展进步。

随笔作品代表作列举:《蒙田随笔》《培根论人生》《伊利亚随笔

随笔引义

随笔内容

随笔的内容篇目不限,短则几百字,长则数万字;可以是知识、哲学、理论、政治、宗教等;它的妙处在于作者的个性魅力,内心自然形成的一些感想,记录下来;通过轻松的笔调引发深层次的感悟,也是所有文学样式里最富有弹性,灵活多变的文体。随笔要素是关于写实和想象,非常地自然;同时注重文体,语言富有感染力;还有作家的自我表现。

随笔的文体形态有:杂感,题记,评点,漫笔,札记。随笔的内容形式有:历史散文,批评散文,争论的文章,教义和自传文学,科学散文,报导,速写,箴言,游记和私人文学等。随笔与小说,对话,小品文,演说,讲座,书信,格言有密切联系。

随笔发展史

开创期

随笔在文学史上早有出现,古罗马时期马库斯·西塞罗的作品《论老年》,讲演格调和设制文体都更接近随笔;柏拉图的对话内容延伸出的讨论和哲学思想,也是种漫谈的随笔方式。

随笔的名称和形式是米歇尔·德·蒙田(法)创设的,自此有了“随笔”的概念。他在1580年出版的作品《随笔集(essais)》共107篇、各篇长短不一,内容以道德说教为主,记录自己的亲身经历。培根(英)把随笔文体引进了英文翻译为“小品文”。他的随笔作品《培根论人生》,共58篇,篇幅短小,议论人性为主,探究人与社会,政治和思想价值的关联,扩大了随笔的内容定义和涵盖范围。所以说蒙田和培根同为欧洲随笔文体的奠基者。

兴盛期

从16世纪起文艺复兴以后开始转向欧洲,作家们展现更多的是自我袒露和内省,内容上源于模仿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艾皮科蒂塔的风格,一种隐喻式的对话录;以书信、日记和自白的形式出现在报刊文章上,然后发展为多种多样的随笔。

17世纪初,随笔在英国盛行,剧作家本·琼生的《发现集》,传承了培根的文风,成为议论性随笔的先导。英国A·科里、威廉·坦普尔、威廉·康瓦立斯,沃尔顿等名家崛起于文坛,随笔作品内容以说理、布道、写人、记事、抒感、论辩,形成散文随笔的第一个热潮。

1704年,丹尼尔·笛福创办近代第一份随笔期刊《评论报》,作品《回顾》对随笔文学产生了积极作用。

1709-1720年,J·艾狄生和R·斯梯尔创建了随笔期刊的形式。这一时期在英国涌现出来的如《英国人》《闲话报》《旁观者》等随笔期刊多达220余种,为随笔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中,随笔成为宗教、社会批评和思想改革的重要工具。随笔的发展在米歇尔·德·蒙田和培根的基础上,从个人经验、社会秩序问题上升至道德精神层面,作为资本主义的思想启蒙,扩大了随笔的艺术表现和应用范围,形成了民族风味和个人笔调的优雅文体。

全盛期

从19世纪起,罗马语系和斯拉夫语系的一些英美作家,通过随笔阐释他们的工作,并在书籍的前言评论、自述;运用一张一弛的写作技巧,结合了现实与想象。英国的威廉·赫士利特、托马斯·德·昆西利·亨特查尔斯·兰姆等名家辈出,众多的随笔作品使整个文坛精彩纷呈,生机活趣;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文风尽现,达到巅峰。

19世纪中叶,美国纪实说理的随笔文类兴起,现实针对性较强。如:美国华盛顿·欧文的作品就是运用随笔惯有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一种沉静似的幽默;爱默生随笔奠定了美国的精神文学;亨利·梭罗的随笔是自然主义的代表,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尔德温和勒鲁瓦·琼斯的随笔尤显活力。都没有固定的格式,围绕一个话题自由联想、随意发挥,呈现出随笔更多的纪实述感。

延续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到各种文艺思潮的推动,随笔文体进而发展起来。代表作家: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和理查·杰弗里;他们属于新浪漫派,作品真挚恳切,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浑然天成,个人情致的精美篇章,开启新世纪随笔散文的先河。20世纪的法国作家在文学作品中的“自我表现”成为当代文学发展的动力之一。20世纪初也是随笔的振兴期,卢卡斯、比尔博姆、切斯特顿、林德、沃尔夫等人,吸取现代艺术手法,增强随笔艺术反映现代生活的能力。

中国随笔

中国古代随笔散文历史悠久,内容广泛,体式丰富。唐宋时期就有一些真情流露的随笔作品,明清时代的文艺美术比较有活力,文学上有革新的代表——公安派,他们以抒情的态度做文章。

民国六年至八年文学革命兴起,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础。1915年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采用白话,新式标点。1918年4卷4期开辟了《随感录》专栏,发表一些随笔一类的文章、短评。1919年,傅斯年在《怎样做白话文》明确指出外国文学“英文essay”。1921年,周作人在《晨报(第七版)》题名“美文”,介绍英国文学中的随笔作品。

新旧文化更替,东西文化交汇,为突破文言文的正统观念,创建具有现代意义的随笔文体。五四以来普遍觉醒,随笔吸引了许多现代中国作家如:梁遇春方重、毛如升、胡梦华、郁达夫、鲁迅、周作人等等,占据新文坛的主导地位。随笔文体注重个性、充满创造精神的艺术传统,是中国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需要的内容。新文学受到外国思想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欧美、俄苏、日本印度,阿拉伯诸国一些随笔散文样式和许多名家的代表作都有人家译介和借鉴,比如马克西姆·高尔基罗曼·罗兰的政论杂文,鹤见佑辅和厨川白村的社会批评,华盛顿·欧文的旅行杂记,弗里德里希·尼采的哲学随想录。30年代以后部分作家接受重心转向苏联及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文学。一些民主主义作家和学生还是偏爱英国随笔。抗战以后,随笔的思想影响较为减弱,艺术特色已被中国现代散文取代。

文学影响

英国随笔文体的兴起、迅速发展,根源在于促使社会变革对普通人的关注,成为表达个人思想的理想窗口。文学作家通过随笔作品反映现实生活,传播自由主义思想,反思社会发展问题,激起民众的共鸣。文学向往回归生活,文化价值被社会认可。文学家脱离政治束缚,选择随笔的自由性,是文学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种无形力量,也是近代文明思潮在文学领域的演变与体现。

随笔自然形成的风格特点,表现在德国人的文学作品中语言、文体的不同影响;法国作家们的随笔作品,任何主题都能展现出楷模式的典型特色,把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思维融合在一起;美国文学兴起于纪实说理的随笔文类,反映了现实社会的自由精神;日本现代文学的精神蜕变得益于西方文学,实现了语言形式的更新和解放;中国作家从随笔中挖掘自我价值,充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个性解放,形成阶级意识的转变,使得中国现代文学焕然一新。

用随笔写成的游记,具有科学价值,还有一些精于哲学的随笔,如阿图尔·叔本华(德)、弗里德里希·尼采(德)的作品。也有把科学和想象融合在一起如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的随笔。读者们通过随笔文章的阅读,在待人接物和文化知识方面受到教益。随笔作家们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增长推动了现代文学发展,创作的大量随笔作品深刻地影响了现代文学的理论建设。

随笔作品

中国古代的一些随笔作品:晋朝的《西京杂记》、南北朝的《世说新语》、明代的徐祯卿《谈艺录》、胡应麟诗薮》;唐代的《酉阳杂俎》,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还有《梦溪笔谈》《困学纪闻》,三百年后盛行的《东斋随笔》。

日本的三大随笔:清少纳言的《枕草子》,鸭长明的《方丈记》、吉田兼好的《徒然草》。

古罗马时期:西塞罗《西塞罗文录》 、 马可·奥勒留沉思录》。

法国随笔:米歇尔·德·蒙田(法)《蒙田随笔

英国随笔:弗兰西斯·培根《培根论人生》、查尔斯·兰姆(英) 《伊利亚随笔》、威廉·毛姆客厅里的绅士》、阿道司·赫胥黎《论人生》、吉辛《四季随笔》、约翰·高尔斯华绥《杂集》和《敝衣人》,卢卡斯《旧灯集》。

美国随笔:华盛顿·欧文(美)《见闻札记》 、 爱默生(美)《爱默生随笔》。

其他国家随笔: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者(前苏联)《面向秋野》《金蔷薇

参考资料

关于“随笔”-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2-25

..2023-03-28

关于随笔的随笔.光明网.2023-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