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北魏献文帝

北魏献文帝

北魏献文帝(公元454年—公元476年),即拓跋弘,字第豆,又字万民,出生于阴山,鲜卑族,北魏第六任皇帝,和平六年(公元465年)至皇兴五年至(公元471年)在位),其母为文成元皇后,文成帝拓跋濬长子,拓跋宏拓跋宏的父亲。

拓跋弘出生于兴光元年(公元454年)秋七月,三岁时被立为皇太子,由嫡母冯太后抚养长大。和平六年(公元465年),文成帝去世,十二岁的拓跋弘即位,冯氏被尊为太后。因权臣乙浑把揽朝政,冯太后密定计策将其除去,并在此后临朝听政,掌握朝政大权。皇兴元年(公元467年),献文帝之子拓跋宏(即北魏孝文帝)出生,冯太后不再听政转而开始抚养拓跋宏。皇兴四年 (公元470年 ) ,因献文帝族灭冯太后男宠李弈及其家人,与冯太后之间的矛盾激化,并有意让位给其叔父拓跋子推,却遭到朝臣反对。次年,迫于冯太后压力,献文帝禅位于皇太子拓跋宏,自称太上皇,之后仍临朝为政。承明元年(公元476年),献文帝拓跋弘突然驾崩,年仅二十三岁。其谥号献文,庙号显祖,葬于云中金陵。在其离世后,其子拓跋宏即位,冯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开始摄政,而当时之人多认为拓跋弘之死或是冯太后下毒所致。

献文帝在位期间,对内实施德政,改革官制,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以发展经济,文化上重视教育,尊儒崇佛;对外攻伐南梁刘宋吐谷浑,利用军事手段驱逐敕勒、柔然入侵,使柔然远遁暂时不敢犯边,与高句丽的外交关系也转向缓和。北齐魏收所撰写的《魏书》中评价献文帝“聪睿机悟,幼而有济民神武之规,仁孝纯至,礼敬师友”,并认为其虽能北驱来犯,南御刘宋,却因怀有厌世之心退位。

人物生平

年幼即位

兴光元年(公元454年)秋七月,拓跋弘出生于阴山以北,是拓跋濬拓跋濬的长子。太安元年(公元455年),在朝臣和其奴与司徒丽等建议下,拓跋濬以德义为其命名为拓跋弘。他为人聪睿,从小就有君临天下的“济民神武之规”,三岁时被立为皇太子。由于北魏皇室有“子贵母死”的传统,在拓跋弘被立为太子后,拓跋濬便赐死了拓跋弘的生母李贵人,由冯太后将其抚养长大。学者田余庆认为:冯氏也欲利用此制度巩固旧制,实现擅权的目的。

和平六年(公元465年),文成帝去世,同年五月十二日,十二岁的皇太子拓跋弘即位,冯氏被尊为太后。车骑大将军乙浑见皇帝年幼,欲把揽朝政,于是假传圣旨、排除异己,将尚书杨保年、平阳公贾爱仁、南阳公张天度等大批官员杀害。平原王陆丽因不满其行为数次与其争论,结果遭其杀害;尚书拓跋郁欲密谋杀掉乙浑,也反被其杀害。而乙浑却随之掌握了军队的指挥权,进而担任丞相、太原王,决断朝堂大小事务。为拉拢将军贾秀,乙浑多次表示要为贾秀之妻求得公主的称号,贾秀以此事有悖常理予以拒绝后,遭到乙浑怒骂。

太后当政

乙浑的专横令拓跋弘束手无策,同时也引来了冯太后的不满,她私下与将军贾秀、侍中拓跋丕密谋,欲除掉乙浑。天安元年(公元466年)二月初二日,冯太后以其犯下谋反罪为名,令拓跋丕、拓跋贺、牛益等杀入乙浑府中将其除去,并在此后以稳定朝局为由临朝听政。

在冯太后的主持下,拓跋弘于天安元年(公元466年)七月下诏,削夺去乙浑党羽的爵位和职位,而后朝中大权逐渐被冯太后掌握,献文帝与冯太后之间也开始发生权力争夺。皇兴元年(公元467年)八月二十九日,拓跋弘之子拓跋宏出生,冯太后转而开始抚养拓跋宏。而时年十四岁的献文帝也随之开始正式亲政。

主政期间

南御刘宋

献文帝在位期间,偏安江南的刘宋政权时局动荡,而天安元年(公元466年),许多刘宋大臣如常珍奇、薛安都等,分别献出悬瓠(今河南汝南)、徐州市(今属江苏徐州)等城池向北魏称臣,这令时任刘宋皇帝的刘彧很是不满,派将领张永沈攸之率兵攻打北魏。

献文帝随令兵分两路,派北部尚书尉元为镇南大将军,领兵从东路救彭城,派镇西大将军拓跋元石领兵从西路救悬瓠。而尉元在吕梁市(今山西吕梁)以东大破张永和沈之的军队。

刘宋朝臣如青州(今山东省潍坊市下辖市)刺史沈文秀、冀州(今河北省境内)刺史崔道固等在刘宋兵败之后,接连表达了投降北魏之意。拓跋弘遂令尉元带兵接应,并令征南大将军慕容白曜率领五万骑兵驻扎在碻磝(今山东平西南)作为东路后援,去征讨刘宋东平(今山东东平)知府申纂,顺利打通投诚通道。因沈文秀、崔道固投降不久重新回归刘宋,献文帝又令慕容白曜回师征讨,攻占了刘宋的三座城池。而后,献文帝下诏任由刘宋伤残军士自行南归,赢得了众人称道。

平定边疆

皇兴四年(公元470年),此前藩属北魏吐谷浑部首领拾寅与刘宋政权通好,并拒绝再向北魏进贡,献文帝遂令征西大将军、上党王长孙观领兵讨伐,吐谷浑战败后失去朝贡支持,又因饥荒屡次入侵北魏境内。拓跋弘再次派兵前去北部边疆平乱,北魏军一路直入拾寅的境内,并割掉其庄稼作为惩罚。之后,在拾寅的再三悔过下,献文帝要求他以儿子费斗斤为质,重新确立了藩属关系。同年八月,柔然犯边,拓跋弘御驾亲征,驱离了柔然部众。

禅位幼子

冯太后不再听政后,在朝中依旧有政治影响力。加之她私宠朝臣李弈“行不正”,皇兴四年 (公元470年 ) ,十七岁的献文帝族灭李弈及其兄高平公中书监李敷刺史李式及在朝为官的十余姻亲,将自己的心腹李愬提拔为尚书、参决国政。而拓跋弘与冯太后之间的矛盾也因此被激化。

皇兴五年(公元471年)四月,位于北魏西面边境的铁勒又起叛乱,献文帝下诏命令汝阴王天赐和给事中罗云共同讨伐他们,因战斗惨烈,罗云受袭被杀,而十分之五六的北魏将士也战死沙场。

在朝廷受到掣肘的拓跋弘欲禅位于叔叔京兆王拓跋子推,却遭到朝臣阻拦。皇兴五年(公元471年),迫于冯太后的政治压力,十九岁的献文帝禅位于皇兴三年(公元469年)时已被立为皇太子的幼子拓跋宏,自称太上皇帝,北魏随之改元延兴。

突然离世

拓跋弘退位之后仍然多次发布诏令,实行整顿吏治、劝课农桑,继续提倡儒教, 发展教育,还曾与延兴二年 (公元472 年)再次亲征,驱赶来犯的柔然,致使其北退数千里。延兴六年(476年)六月,年仅二十三岁的太上皇拓跋弘陡然去世,谥号为献文皇帝,庙号为显祖,安葬于云中(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的金陵。在其离世后,其子拓跋宏即位,冯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开始摄政,而当时之人多认为拓跋弘之死或是冯太后下毒所致。

施政举措

政治

献文帝时期,留意百姓疾苦,实施德政,缓和了社会矛盾。多以律令的形式来保证诏令的顺利实施,赏罚严明。且对官吏的选任和升迁注重功劳、才能和政绩,学者李娅林、高然认为这从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鲜卑贵族的利益,也为汉族士人进入统治集团提供了契机。

改革官制

拓跋弘即位之前,北魏州郡的佐官,一般是前任官员离任前推举产生。而地方官员为掩盖此前施政所失,或者私心所致,借此继续干涉地方政务,为新任官员施政造成阻碍。拓跋弘即位后,对州郡佐使的推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州郡当届佐官由新任官员到任后,在地方上察举有才能之人自行任命佐官,从而避免了前任官员干涉地方事务,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机构的办事效率。

另鉴于北魏贵族当中有大量冒领爵位的情况,天安元年(公元466 年),拓跋弘明令规范了鲜卑贵族的升迁制度。其诏令规定贵族必须以功劳为凭证进行爵位升迁,若有冒功领赏者,应该即刻上报,自行辞去爵位,否则以大不敬论处;家中若有祖、父辈此前冒领爵号,其子孙则不能继承其爵位。学者李娅林、高然认为,这项举措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了北魏爵位的封赐与世袭,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鲜卑贵族的利益,却有利于政治清明。

奖励能吏

拓跋弘作为太上皇施政期间,曾对官员的升迁任免制度进行改革。规定“仁爱清廉、克己奉公”的刺史郡守可获得升迁,为政期间“侵渔剥夺”百姓的人则要进行罢免,而官员的升迁必须与政绩相结合,还派使者前往河南七州进行考察监督。学者李娅林、高然认为,拓跋弘推行的此项举措有利于吏治整顿,促进了北魏的政治制度发展。

为改善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的情况,拓跋弘还曾将地方官员的升迁和当地治安挂钩,规定凡是能平定一县叛乱的地方官,可兼治二县并食其俸禄;能兼职三县地方官之人,三年内可升迁为郡守;能治三郡者,三年内迁为刺史,并号召官员和民众直言进谏。学者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认为,由于农民起义的根源是对土地等生产资料的分配产生不满,此举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起义不断地问题。

惩治腐败

北魏早期,各级官吏俸禄主要依靠自己筹集,于是文官贪污受贿、武官搜刮抢劫的现象严重,使得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更加尖锐,农民起义不断。皇兴四年(公元470 年),汉族士人张白泽曾提议模仿汉族官制,推行俸禄制,因条件所限,并未真正实行。

但拓跋弘加强了对贪腐官员的惩治力度。拓跋弘曾于皇兴四年(公元470 年)规定凡受贿所得超过“羊一口、酒一”的官员,就要受到惩处,且参与行贿的人也要一起受罚。学者王万盈在《北魏制度转型论析》中认为,这样的惩治贪腐的力度,在北魏时期首次出现,且明确规定了相应的刑罚,对北魏的政治、法律建设产生有利影响;学者王仁磊在《献文帝拓跋弘与北魏封建化》中认为,此举为拓跋宏时期的政治制度封建化转型作了铺垫。

实施德政

拓跋弘在位期间,注重修养生息,并留意百姓疾苦以收揽民心。在与刘宋的战争结束后,为安抚民心,他曾下令各郡县收埋战死之人,并允许受伤的刘宋军人返回他们的故土。当民间盛行瘟疫时,拓跋弘“广集良医,远采名药”以救治百姓。其为政期间,多次派人了解各地风俗,并亲自考察狱情、抚慰百姓,还曾多次带曹丕拓跋宏巡行河西,施行德政,从而宣扬新皇帝的统治权威。学者王仁磊在《献文帝拓跋弘与北魏封建化》中认为,这些举措有利于宣扬汉化、标榜北魏正统,对北魏政权的稳固有着积极影响。

经济

轻徭薄赋

北魏自建朝之后,经常发生战争,军费开支庞大,而北魏政府也一直采取繁重的赋税政策。拓跋弘即位之初,国家财政收支依旧紧张,但其却实施轻徭薄赋的经济政策,免除了除常赋之外的十五种杂税,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农业发展。

此外,拓跋弘又学习汉制,制定了租输三等九品之制。即根据各地百姓的经济状况,规定“干里内纳粟,千里外纳米”,并根据百姓居住地远近,令其在服徭役时“上三品户入京师,中三品入他州要仓,下三品入本州"。此举考虑到百姓的贫富差距,进行了合理的税赋调收,从而避免百姓远途输送税赋,造成钱粮损耗,疲于徭役奔波。且不影响国家赋税的征收,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财政来源。

劝课农桑

北魏建国后,虽然畜牧业占有很大的比重,但在其统治的中原地区仍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体,而北魏也不得不改变经济模式逐步接受并发展农业。献文帝时期,为发展农业,曾将青州城、齐州(即今山东省济南市)的民户迁居都城平城区(今大同市),为平城带去了先进了生产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

拓跋弘退位之后,屡次发布劝课农桑的政令,解除了山泽之禁,曾诏令工商业从业者从事农业,并劝课州郡种植苹果。令下诏禁杀牛马、保护畜力,号令地方官员支持农业,借牛给贫苦百姓耕作,规定若有牛不借的,终身不得为官。学者王仁磊在《献文帝拓跋弘与北魏封建化》中认为,这些举措对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加快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

外交

与南朝宋

拓跋弘为政期间,曾与南朝的刘宋政权多次交战,并一举夺取得了刘宋淮河以北的豫州(今河南)、青州市冀州徐州市(今江苏省境内)、兖州(今济宁市境内),并将其改设为豫州、青州、光州、齐州、徐州、东徐(后改为南青)、州七州(即“河表七州”),将魏宋边界从黄河流域推进到了淮河流域,拓宽北魏之南疆,吸纳了南朝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北魏生产力的发展,为孝文帝迁都洛阳奠定了领土基础。

在拓跋弘为政后期,为了集中力量应对北方边境的外来入侵,北魏与刘宋通使往来,关系修好,而北魏与南朝宋也加强了文化方面的交流,进一步促进了北魏的经济文化发展。

与吐谷浑

献文帝即位前,河西吐谷浑曾归附北魏,但吐谷浑在逐渐强大后有意不再向北魏称臣。皇兴四年(公元470年),吐谷浑转与南朝宋通好,并拒绝再向北魏进贡。为此,拓跋弘令将领长孙观领兵讨伐,吐谷浑战败后心生悔意,想恢复北魏藩臣的地位,被拓跋弘拒绝。而后吐谷浑又屡次入侵北魏境内抢掠,拓跋弘又派长孙观平乱,吐谷浑再次战败,不得不以首领拾寅的儿子费斗斤为质,与北魏重新确立了藩属关系。但其强大后,仍思反叛。总之,与北魏的交往中,吐谷浑强则思叛,弱则归附,总体处于劣势。

与敕勒

拓跋弘为政期间,多数时期与铁勒保持友好关系,但当敕勒积蓄力量后,又会进犯北魏边境。皇兴五年(公元471年)四月,敕勒曾进犯北魏西边边境,拓跋弘在起兵讨伐敕勒时,将领罗云受袭被杀,而十分之五六的北魏将士也战死沙场。

与柔然

献文帝时期,柔然多次入侵北魏边境,而北魏更是辱称其为“蠕蠕”。拓跋弘即位初期,击败了柔然入侵,打通了由柔然控制的中西交通,和西域通使往来。

延兴二年(公元472年),柔然再次入侵,太上皇拓跋弘亲自督率四路大军征讨柔然,斩首五万级,俘获万余人,使柔然远遁千里,而北魏北境也暂得安宁。三年后,柔然请求与北魏通婚往来,被拓跋弘拒绝。

与高句丽

拓跋濬时期,北魏未回应高句丽通使请求,双方外交关系淡漠,拓跋弘即位后,与高句丽的外交关系开始缓解。从天安元年(公元466年)开始,高句丽对北魏的朝贡频次开始增加,在拓跋弘亲政期间曾六次来朝。但史籍中未见北魏向高句丽进贡的记录。

文化

重视教育

献文帝时期,较为重视发展教育。乙浑被诛杀后,冯太后曾引荐汉族士人高允入朝参政,而献文帝拓跋弘听取高允建议,于天安元年(公元466 年),下诏设立乡学,在郡县设置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学生六十人。且要求博士应该由四十岁以上的博学且品行端正之人担任,助教由三十岁以上的人担任,若品学皆佳,可打破年龄界限,而学生则从郡县当中有名望的高门子弟中选取。

学者王仁磊在《献文帝拓跋弘与北魏封建化》中认为,献文帝设立的乡学,与北魏此前就已经设置的太学相辅助,完善了北魏的教育体系,有利于儒家文化的传播和继承,为北魏培养了人才,对北方鲜卑族汉化具有促进作用,为拓跋宏时期的改革作了思想意识形态上的准备。

尊儒崇佛

受汉族文化影响,拓跋弘推崇儒学,曾将孔子二十八世孙鲁郡孔乘为崇圣大夫进行供奉,而由于魏晋以来长期经历战乱,为稳固其统治,拓跋弘较为重视佛教的传播。拓跋弘在位期间,曾两次巡幸石窟寺,其本人亦笃信老庄、佛图之学。

人物争议

关于北魏献文帝的死亡,后世多有争议。据《魏书·文成文明皇后传》载,说献文帝杀掉了冯太后的男宠李弈后,两人之间产生矛盾,而献文帝暴毙后“时言太后为之也”。《资治通鉴·宋纪十六》中更是点明献文帝之死是“密行鸩毒”所致。后代历代史学家也据此认为献文帝拓跋弘之死是冯太后所为,当代周思源在《献文帝死因考》一文中认为,冯太后在北魏朝中势力较大,能掣肘献文帝之统治,而献文帝与冯太后之关系并未到完全决裂的地步,且之前的北魏史书中对谋杀皇帝的记录并不避讳,若冯太后果真毒杀献文帝当有具体记载。故其认为献文帝并非是冯太后毒杀。

历史评价

北齐魏收所撰写的《魏书》中评价献文帝“聪睿机悟,幼而有济民神武之规,仁孝纯至,礼敬师友”,并认为其虽能北驱来犯,南御刘宋,却因怀有厌世之心退位。

唐朝史学家李延寿在《北史》中也认为,献文帝退位是因为心存厌世之心。

家族成员

墓葬信息

北魏建国后,曾以盛乐(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之北的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为都,故当时的北魏皇帝陵墓称作盛乐金陵。天兴元年(398年)七月,北魏迁都平城,以盛乐为治所设置云中郡,盛乐金陵的称谓也被云中金陵取代。而云中金陵或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境之内。但献文帝陵墓具体位置在哪,墓葬如何,现今还未有确切考古资料佐证。

研究书目

魏书

北史

资治通鉴

《中国皇帝全书》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

寻找北魏金陵.正北方网.2023-08-18

魏书.豆瓣读书.2024-04-23

北史(全十册).豆瓣读书.2024-04-23

资治通鉴.豆瓣读书.2024-04-23

中国皇帝全书.豆瓣读书.2024-04-25

北魏冯太后.猫眼电影.2023-08-17

胡笳汉月.猫眼电影.2023-08-17

凤囚凰.猫眼电影.2023-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