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太后
冯太后(441年—490年),冯氏,名字不详,长乐信都(今衡水市)人,鲜卑化汉族,北魏时期杰出女性政治家、改革家。冯太后是拓跋濬拓跋濬的皇后,拓跋弘拓跋弘的嫡母,拓跋宏元宏(拓跋宏)的嫡祖母。
冯夫人出身于北燕王室,因父亲冯朗获罪,没入宫中充当婢女;文成帝拓跋濬登基后,冯氏被选贵人;后于太安二年(456年),被册封为皇后;和平六年(465年),文成帝拓跋濬逝世,太子献文帝拓跋弘即位,尊冯氏为皇太后,后世称冯太后。时值北魏政局动荡,冯太后临朝听政,定策诛杀权臣乙浑,后归政于献文帝。延兴六年(476年),献文帝血崩,冯太后拥立孙子拓跋宏即位,成为太皇太后,再次临朝称制。在此期间,冯太后重用汉臣,实施班俸制、均田令、三长制,推行汉化等改革政策,不仅恢复了北魏社会的经济和发展,也为拓跋宏继续汉化改革奠定了基础。太和十四年九月(490年)十月十七日,冯太后病逝于平城区(今山西省大同市),葬于方山永固陵,累谥“文明太皇太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市后,在龙门石窟修建古阳洞以纪念冯太后。
后世对冯太后褒贬不一,南北朝史学家魏收认为她多智谋,好猜疑,杀伐果断,恩威并施;近代史学家吕思勉认为,她是一个爱好权势的人。近代学者郭沫若表示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近代学者唐明礼褒奖冯太后是一位地主阶级杰出的女政治家;当代历史学家何兹全认为冯太后虽有其历史局限性,但不失成为一代政治家。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太平真君二年(441年),冯氏出生于长乐信都(今衡水市)。其祖父昭成帝冯弘,十六国时期北燕国君,父亲冯朗燕亡后归顺北魏,被封辽西郡公,母亲王氏乐浪郡(今朝鲜平壤)人,叔父乐陵公冯邈战败没入柔然,兄长冯熙跟随姚氏魏母逃到氐、羌中生活。
后来父亲冯朗因事获罪被拓跋焘拓跋焘下令诛杀,年幼的冯氏按照惯例被没入宫中,成了拓跋姓的婢女;冯若昭在宫中得到了姑母冯左昭仪的抚养和教育。兴安元年(452年),拓跋濬拓跋濬登基,十三岁的冯氏被选中成为贵人。
皇后时期
太安二年(456年)正月二十九日,冯氏铸成金朝被文成帝立为皇后,主持中宫。二月,拓跋弘被封太子。为防母以子贵,专擅朝政,文成帝遵从拓跋珪旧例,赐死拓跋弘的母亲李姓。
和平六年(465年)五月十一日,文成帝英年早逝,崩于平城皇宫的太华殿。三日后,按照北魏的旧俗制度,焚烧文成帝生前的御衣器物等,朝中百官和后宫嫔妃一起亲临现场哭泣。火光燃起时,冯后突然高声悲叫扑向大火,待到周围人将她救出,良久才苏醒。
太后时期
临朝称制
和平六年(465年)五月,拓跋濬死后,年仅12岁的皇太子拓跋弘即位,是为拓跋弘,冯后被尊为皇太后。
献文帝即位后,太尉乙浑为宰相,事无大小都由他来决定,伪造诏书诛杀尚书杨宝年、平阳公贾爱仁、南阳公张天度,乙浑所做之事都是违法的,司徒平原王陆丽与他争论,后被他杀害。天安元年(466年)二月,乙浑阴谋发动政变,冯太后进行秘密布置,定下大计,下令拓跋丕、陇西县王源贺和牛益等人率兵收捕乙浑,镇压叛乱。乙浑被捕杀,夷灭三族。冯太后宣布临朝称制,掌控朝政大权。
与子争权
皇兴元年(467年)八月,拓跋弘的妃子李夫人生下儿子拓跋宏。冯太后不再亲政,将政权交给献文帝,亲手抚养孙子拓跋宏。拓跋濬死后,冯太后开始宠信貌美男子。官宦子弟李太保,风流倜傥,兼之有朝政之望因而深得冯太后宠爱,经常入侍宫中。后宫淫乱,时人常有议论,献文帝非常不悦。
皇兴四年(470年)秋天,相州刺史李欣因罪被告发,他是李奕的兄长李敷的好友,为了自保自陈李敷隐罪二三十条。献文帝借机下令将李敷兄弟打入死牢。皇兴四年(470年)冬天,李奕与哥哥李敷、堂兄弟李显德等人同时被杀。拓跋弘后来又把李䜣为尚书参决国政;李奕死后,冯太后对此事并不满意。
皇兴五年(471年)八月,献文帝迫于太后,禅位给不满五岁的太子拓跋宏,太子拓跋宏即位,即孝文帝;献文帝十八岁便做了太上皇。太上皇移居崇光宫,多次亲率兵将南讨柔然取得大胜。延兴五年(475年)冬十月,太上皇在平城北郊举行大阅仪式。承明元年(476年)六月,太上皇拓跋弘崩于平城永安殿,年仅二十三岁,时人称他是被冯太后鸠杀。
再掌朝纲
冯太后足智多谋,猜疑且残忍,做决定在顷刻间,对手下的人恩威兼施,拓跋弘死后,她再掌朝纲。冯太后先是将当初诬死李太保的李䜣诛杀,另对贪赃不法者,如秦州刺史于洛侯,武威郡刺史、宜都王目辰等处以极刑,长安镇将陈提等被罚徙边。而为官清正廉洁者,冯太后则是表彰和赏赐,还安抚笼络没有明显政治野心的人。献文帝的亲信任内三郎的娄提,曾因献文帝被害拔刀自刎未果,冯太后没有怪罪于他,反而下诏嘉奖他的节义。使心怀不满的大臣被她的举动所感服。
冯太后为了清除隐患,以谋叛罪诛杀了拓跋宏的外祖父刘义宣李惠。李惠的弟弟、儿子和妻子也同时被杀。冯太后怕自己的过失被人议论,凡是有猜忌嫌疑的人,都被她诛杀,死者数百人。
宠信宦官
冯太后还注意培养扶植一些贤能之士做亲信,而其中的汉族名士,不少又是她的宠幸之臣。提出“三长制”的李冲,为冯太后所幸,进爵陇西公,冯太后给他的赏钱有时一个月之内多至数千万。
此外,冯太后还对宦官大加委任。宦官本来供事宫中,冯太后临朝听政后,对其中有才干者也引为亲信。抱嶷小心缜密,赐爵安定公。负责纳言,对所奏议,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太后很是宠信,晋升他为大长秋卿;苻承祖赐爵略阳公,拜安南将军,是冯太后的心腹,许他免死的金书铁。又有李丰、王质、李坚、孟鸾,冯太后给他们的赏赐,小到珍宝珠玩,大到田园、奴婢、甲宅。冯太后利用他们出入禁闱,预闻机要,形成了“中宫用事”的局面。
培养孙子
冯太后临朝专政,拓跋宏孝顺谨慎,事无巨细,都要禀报冯太后。孝文帝过于聪慧,冯太后担心日后对自己不利,便打算废除,欲立咸阳王禧。在寒冬腊月之际,冯太后把只穿单衣的孝文帝关到一间小屋里,三天不给饭吃。穆泰和李冲等朝廷重臣劝阻,她才改变了主意。后又有宦官对冯太后谮说孝文帝的坏话,冯太后盛怒,对他鞭打,孝文帝默然接受,并不自明申辩。
孝文帝对冯太后恭顺孝敬,冯太后亲自教育与监督,亲作《劝戒歌》三百余章和《皇》十八篇,作为他学习的指南和行为准则,从思想上向他灌输治理天下的原则。冯太后还特别注意言传身教,经常外出巡视。将拓跋宏带在身边,以便让他随时随地得到磨炼。太和十年(486年)正月初一,孝文帝登朝入仕,朝会宴各国。冯太后有关的诏敕册文大多授意孝文帝起草。
晚年逝世
冯太后晚年在生活上躬行节俭,平日穿戴皆是些缦缯(没有花纹装饰的丝织品),没有锦绣华丽的装饰。她临朝以后,在宽仅几尺的几案上就餐,使原来的食谱减少了十之八九,杜绝了奢侈铺张。在冯太后的表率之下,孝文帝性格俭素,常穿浣濯之衣,用铁木做的勒。
太和十四年(490年)九月,49岁的冯太后死于平城皇宫的太和殿,谥号“文明太皇太后”。太和十四年(490年)十月,冯太后被葬于方山永固陵(在今山西大同市北)。
为政举措
颁行俸禄制度
在北魏初期,北魏政权各级官吏的财富来源依赖贪污、掠夺和皇帝随意性的赏赐。随着北魏政权逐渐在中原地区确立统治地位,这种财富分配的方式,日益给北魏政治带来严重的问题。
太和八年(484年)六月,在冯太后的主持下,北魏仿效两汉魏晋旧制下达了“班俸禄”诏书。规定在原来的户调之外,每户增调三匹、谷二九斗,作为发放百官俸禄的来源。所有官员都按照品级的高低来确定其俸禄的等次。俸禄确定之后,再贪赃满一匹者处死。为了切实贯彻俸禄制,冯太后还派使者分巡各地,纠举食禄之外的贪赃者。
发布均田令
太和九年(485年)十月,冯太后在大臣李世安的建议下,颁布了“均田令”。男子15岁以上受露田(未种树的田)40亩,妇女20亩;男子受桑田20亩,如土地不足,可买至20亩;令有麻田、公田各有分制。均田制度使失去了土地的农民重新回到土地之上,流亡无居者和荫附于豪强名下的佃客也摆脱了束缚,成为政府的编户齐民,从而增加了国家控制的劳动人口和征税对象,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推行三长制
北魏建立后,实行宗主督护制,任命坞主(豪强地主)为宗主,代行地方行政权力,三五十家为一户,千人百口共为一籍,由此户口隐匿现象严重。由此大臣李冲提出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三长制”即规定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邻、里、党各设一长,合为三长,由本乡能办事且守法又有德望的人担任,负责检查户口,催征赋役,管理生产,维护治安。担任三长的人享受免役优待。
太和十年(486年),在冯太后的大力支持下实施了“三长制”。北魏的稳定和经济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改革户调制
北魏前期实行的赋税制度分为三等九品。九品是根据资产多少而规定的赋税高低的品级 。三等是按不同等级将税送到不同地区。可是在实际征收赋税时,一方面,民多隐冒;另一方面,官吏们纵富督贫。太和十年(486年),冯太后调整租调,按一夫一妇每年出帛一匹 ,粟二石。十五岁以上未婚娶者,四人按一夫一妇之标准。奴婢耕织者,八口相当四口未婚娶者之租调。学者杨丽珍、武变珍都认为这一新的户调制度的实行,不仅减轻了百姓的负担,还有利于政府对大族荫附人口的管制。
推进汉化
冯太后在推进汉化中,恢复礼乐是其重要举措,严格规定了等级、贵族、尊卑的秩序,违者将受到严惩;尊崇孔子,设立郡学,大力推行儒学,重用汉文士;改革旧制,废止鲜卑族原始巫术,严禁鲜卑同姓、族内通婚,鼓励民族融合。
重要争议
冯太后与孝文帝功绩划分
冯太后是中国古代史上少有的杰出女性之一,但对她的历史评价有一个曲折发展过程,从贬斥到正面褒扬,与孝文帝之间的功绩划分,还有一些史实的梳理,都存在争议。
作者李延寿将冯太后、宣武灵皇后同视为“祸水”。自此,后人对冯太后的评价一直不高。现代学者第一个评价冯太后的是郭沫若,他说“冯太后是一个很有才能而私生活放纵的妇女……她对孝文帝前期的改革起了重要作用。”翦伯赞虽在上世纪60年代就出版了《中国史纲要》,但在对这一改革进行评价时,却只论析了拓跋宏,对冯太后只字未提。或许是对冯太后的作用缺乏认识,或许是在当时(上世纪60年代政治原因)不愿对冯太后作出评价。进入21世纪,甚至还有学者延续过去的评价:她作为孝文帝的监护人在太和十四年(490年)四十九岁驾崩前始终随心所欲地玩弄着手中的权柄。她是位残忍的独裁者,对政敌和犯忌者格杀勿论,绝不宽容。可另一方面,又是虔诚的佛教徒。
对于冯太后,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才出现较为公允的评价。何兹全教授称冯太后为“中国历史上一位女政治家”,并认为拓跋宏继承了冯太后的政治改革,他们的改革事业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否定冯太后历史功绩的仍有人在,而有的将孝文帝抬到无复加的地步:“孝文帝作为一个落后的少数民族的帝王,‘深慕华风’,甘愿抛弃狭隘的民族意识,以汉族经济政治体制为样板,对北朝社会进行了全面的彻底革,短短十五年的时间,便使鲜卑拓跋部的发展水平和汉民族的差距缩短了上千年,并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统一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孝文帝仿效汉制,对北魏在经济、政治及文化习俗方面进行的各项改革,就当时的历史背景而言,无论其广度,还是深度,都是前无古人的。”并且将所以变革改制都归功于拓跋宏,而冯太后只是一个“全力支持改革”者。
而实际上,冯太后一生两度执政,长达20年之久,她在北魏汉化进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她的种种改革措施,对后来的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经过她的改革,北魏政权建设更加稳固,民族融合进程步伐加快,整体推动了北魏国力的强盛。在这执政20余年中,冯太后更是显示出了她高超的政治才能和远见卓识。她智勇双全,力挽狂澜,平叛乙浑的专权威胁;她革除弊政,推行了“均田令”“俸禄制”“三长制”等方面的改革,并分别在社会经济,吏治,中央管理等领域取得了明显成效。;她广开言路,不拘一格,任人唯才,重用一大批满腹经纶、有治国经邦之才的汉族士人,这些士人做出的贡献为北魏鲜卑族完全融入中华文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整顿吏治,减轻刑罚,关切民生,实行抑制豪强的政策,提倡节俭,设常平仓,以救匮乏,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她从长计议,言传身教,重视教育,于京师“置学馆,选师傅以教诸王”。她也不只在中央办学,在地方各郡也普遍设立了学校,并置博士、助教,以儒家经典教育青年,让北魏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对鲜卑族汉化产生了积极影响。
魏献文帝拓跋弘暴毙原因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暴毙原因历来众说纷纭,《魏书·天象志》记载:显祖天安二年三月,有白虹贯日,认为拓跋弘死于天象示警;《魏书·皇后列传》记载:及高祖生,太后躬自抚养,认为冯太后毒杀拓跋弘,目的是让拓跋宏早日即位,自己得以继续临朝听政;《魏书·献文六王列传》记载:高祖雅薄时务,常有遗世之心,欲禅位于叔父元愉,认为拓跋弘因打算禅位于皇叔拓跋子推,被冯太后毒死;《北史·魏本纪》则认为拓跋弘为太上皇,徙居崇光宫,国之大事咸以闻,及躬万机劳谦,接下岁时献纳不绝于途,好黄老佛塔之学,每引沙门及能掐会算者与论阴阳数术,终日不倦,是因劳累过度而死;更有学者认为冯太后对拓跋弘掌管国家大事,把持军权,不断注视着自己的私生活感到莫大的威胁。于是承明元年(476年)六月辛未这一天,冯氏派人毒死了拓跋弘。而在周思源所著,北魏献文帝死因考——为文明太后辨诬一文中给出了不同的结果:拓跋弘由于兵变阴谋败露,被迫服毒自杀。
冯太后与孝文帝的关系
刘蓉于2024年1月15在中国知网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北魏孝文帝“生于平城紫微宫”探析——兼论冯太后孝文帝母子关系)中,其引经据典,用充足的证据证明了孝文帝“生于平城紫宫”中的“紫宫”并不实指其出生地点,而是指其生母为皇太后,由此揭开了冯太后与孝文帝实为母子关系的千古之迷。
评价与影响
人物评价
南北朝时期史学家魏收在《魏书》中评价:冯太后智慧多谋又猜疑残忍,生杀赏罚片刻就能做出决定,从不过问拓跋宏,其恩威并施的举措,让朝廷上下震惊。
唐代史学家李延寿在《北史》评价:北魏时期的皇后中没有见识的人不足为论,其中冯太后邪险,侥幸没有导致国家灭亡。灵后淫乱恣肆,终于失去天下。
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评价:冯太后是一个很有才能而私生活放纵的妇女,她对孝文帝前期的改革起了重要作用。
历史学家吕思勉评价:文明太后是一个爱好权势的人。冯太后性格严明,即使是宠信的人犯错,也不会放纵。经常打骂,多者百下,少者也几十下。冯后惩罚过后还会对他们和以前一样,因此这些人为了私欲,都对冯太后竭尽忠诚。
历史学家何兹全评价:作为封建统治者,文明太后不可避免地有她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然而总的看来,她不失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女政治家。
人物影响
冯太后执政期间,针对社会矛盾及流弊问题,做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官员班俸制的实行,均田令的颁布,三长制的推行,它们互相促进,彼此影响,既恢复了北魏社会的经济和发展,又为以后拓跋宏亲政更深层次的汉化改革奠定了基础。另外冯太后对孝文帝躬亲教养,其自身的政治才能以榜样示范,对孝文帝成为一代明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家族成员
轶事典故
冯太后处理事情既讲究实际,又注意策略。有个名叫法秀的尼姑会道术,煽动老百姓在京城谋反。被抓送入监牢,脑袋上套了个铁笼头,转眼之间,笼头却自行解脱了。狱卒怕她逃跑,想用铁丝穿她的颈骨,向上天祝告,如果真有神灵,铁丝就穿不透。法秀肉身凡胎,在示众第二天就死了。大臣们都认为和尚尼姑都不是好人,应该全部处死。拓跋弘年纪小,没有主张,冯太后坚决反对,谁有罪就杀谁,一句话保全了几万人的生命。
墓葬与纪念
永固陵
太和十四年九月(490年),冯太后病逝葬于永固陵。位于今大同市城北约30千米的西寺梁山(古称方山)。当年冯太后和拓跋宏一起选定在此建陵,永固陵于北魏太和五年(481年)开始营建。两周王陵以永固陵为中心,由万年堂、永固石室、思远浮图、二石阙、御路、灵泉宫池等建筑组成。它规模宏大,高达22.87米的巨大土冢,上部呈圆形,冢基底方形,南北长117米,东西宽124米。墓室构筑精美,拱形石门楣上的浮雕捧莲蕾童子,形象生动活泼,反映了佛教造型艺术的影响。门柱上的浮雕孔雀,与云冈石窟中部窟群的艺术风格近似。永祐陵的建筑突出了鲜卑统治者接受中原文化的表现,是我国目前已发掘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大的墓葬之一。
报德寺
拓跋宏以为祖母冯太后追福的名义,在城南开阳门外的劝学里(今伊滨区佃庄镇附近)建报德寺,通过建寺来纪念祖母。
古阳洞
古阳洞位于龙门西山南段的中部,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造像最集中、内容最丰富的一窟,是孝文帝为其祖母冯太后营建的功德窟。北魏迁都洛阳市前,于孝文帝太和十二年(公元488年)开凿,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完成,是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为集中的洞窟。洞高11米,宽6.9米,深13.5米,平面呈马蹄形。主佛释迦牟尼像高4.8米,身着双领下垂袈裟,两菩萨头戴宝冠,身着长裙。 清光绪年间,有人用泥将主佛改塑成太上老君像,并妄传老子曾在此炼丹,故又称“老君洞”。
研究书目
《魏书·文成文明皇后冯氏》
《资治通鉴》
《后魏国典》
《魏书·杨椿传》
《魏书·天象志》
《魏书·礼志三》
参考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影视形象
电视剧
戏剧
参考资料
冯太后其人.大同市新荣区人民政府 .2024-04-19
《锦绣未央》女主角李未央的原型是北魏孝文帝的祖母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可能与她有关.洛阳网新闻中心.2024-04-20
南北史演义.豆瓣读书.2024-07-04
北魏冯太后传.豆瓣读书.2024-07-04
风华绝代冯太后.豆瓣读书.2024-07-04
《北魏冯太后》.豆瓣.2023-08-10
《北魏传奇》.豆瓣.2023-08-10
《锦绣未央》.豆瓣.2023-08-10
《凤求凰》.豆瓣.2023-08-10
京剧《文明太后》参加第九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线下展演.山西戏剧网.2024-07-04
文明太后.豆瓣.2024-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