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评话
福州评话又名“清书”,是以福州方言讲述,兼有吟诵的说书艺术,是中国福建省福州市方言艺术的典型代表,素有曲艺界“活化石”的美誉。福州评话与其他评书表演不同,除了折扇、惊堂木等道具之外,还会使用一片铙钹。其书目繁多,按题材通常可分为长解书、短解书、半长短书、公案书、家庭书5种。表演多以一人为主,在没有化妆、布景以及弦管衬托的情况下,以“一人多角”的方式进行演出。福州评话讲究说、吟、做、花,表唱调分为序头、吟唱、诉牌三类,并有高台演出和书场演出两种方式。
福州评话产生于福建省福州市,流行于福州方言地区,约形成于明末清初,相传为柳敬亭的大弟子居辅臣到福州双门楼授徒传艺而形成。其于清代便有书目刻本存世,自爱新觉罗·旻宁年间起数度兴盛,诞生了许多颇有名气的评话艺人,被美称为三总管、八部堂等。至20世纪90年代,由于群众的审美要求和休闲方式改编,福州评话开始衰落。福建省各级政府陆续出台政策,保护福州评话。2006年,福州评话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沿革
起源
福州评话又名“清书”,产生于福建省福州市,流行于福州方言地区,约形成于明末清初,因其从业者多来自底层,被封建统治者视为下流,所以文字记载的极少。民间福州评话艺人以明末评话家柳敬亭为祖师,相传当时柳敬亭的大弟子居辅臣,曾在福州双门楼,辅导本地评话艺人丘梧椿说《杀》(《武松杀嫂》),并创有福州评话序头《(福州)西湖》,后来当地艺人逐渐开始以福州话表演,从而发展成福州评话。也有说是柳敬亭的几个徒弟在辅佐南明朱聿键聿键入闽时,授徒传业,才逐步形成福州评话。
发展
清代
在清雍正年间(1723年—1735年)便福州评话刻本存世(已被毁),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留存有《七星白纸马刻本》。至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福州评话艺术开始成熟,出现了阮红枣等一批评话艺人,后随着阮家艺人迁入市区后洲居住,后洲逐渐成为了评话艺人的聚居区。到了光绪年间,福州便有了“舌耕社”“文榕轩”等多家评话馆,福州评话进入了兴盛期,之后一直到民国初年,福州评话人才辈出,艺术形式也有所发展,开始讲究说表,加强表情动作,还出现了对口双档和女档评话,同时也创作了一批反映本地新闻故事、民间传说的作品。
民国
民国时期,福州评话出现了大量石印小字的袖珍刻本,以赤色油光纸为封面,俗称“红本”。20世纪30年代,福州评话艺人发展至三百多人,出现了以陈春生、黄天天、黄仲梅为代表的“三杰”,并丰富了书目,拓展了表演技巧。
现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福州评话得到了发展,曾涌现出福州评话“三杰”,分别为陈春生、黄天天、黄仲梅,他们的传人也各秉师传,都有所发展创造。1949年—1958年期间,福州评话被认定为传统民间艺术、人民曲艺,评话艺人也被认定为文艺工作者、人民艺术家。同时,经过当地多部门联合组织教育,艺人的素质提高,传统书目也剔除了糟粕,并创作出了一批现代书。之后,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一直到1976年,福州评话被全面禁演,曲艺团体被解散,话本和艺术资料被搜缴焚毁,全体从业人员被下放劳动改造。
20世纪80年代,福州评话再次繁荣,整个行业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专业演出每年可达两万场左右。同时,福州评话出现了音像制品,其传播到了美国、英国等国定居的福州人中,后评话艺人也受邀出国为旅外人群表演。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群众的审美要求和休闲方式改变,福州评话的市场缩小,随着老一代艺人相继离世,后继力量不足,导致专业艺人、表演书目锐减,福州评话出现了“曲艺危机”。
艺术特点
表演形式
福州评话是以说为主、兼有吟诵的说书艺术,通常为个人表演的“单口”,偶有双人的“对口”。其道具与其他评书表演不同,除了座椅、折扇、惊堂木等道具之外,还会使用一片铙钹。演出时自由灵活,艺人在没有化妆、布景以及弦管衬托的情况下,依靠简单的道具,辅以脸部表情及虚拟动作,以“一人多角”的方式进行表演。
演出方式
福州评话大多为有说有唱,其唱腔可分为序头、吟唱、诉牌三种,序头是演述楷书之前的短篇书赞;吟唱为基本唱腔,用于表唱,也可表现人物的内心独白和人物之间的对话;诉牌音乐性较强,用于人物表白身世和倾诉冤情。其演出方式又分为高台演出和书场演出两种,高台演出是民众在节日、红白喜事时聘请艺人到特定地点演出,届时在神庙或堂屋等地临时搭设一平台供艺人表演。其演期较短,如果是民俗节日,常被百姓要求供奉香花果品,保留着俗讲、唱经的仪式。书场演出多为长篇大书,一般重说不重唱,公案书则只说不唱。
表演技法
说
“说”是福州评话最主要的表演手段,有独白、对白、叙白、介白、泪白、叠白之分,讲究通俗、形象,充分运用民间俗谚等口头语言,表演时要精准、流利地表现出各种人物,切忌口齿不清,声音板滞。表演时,艺人一人要身兼多个角色,要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的特征、环境气氛的变化,调节语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当悲则悲,当喜则喜,以语调的变化,来感染听众。
吟
“吟”是福州评话的基本唱腔,其唱句多是三个音节七、八个字,上下两句成对,上句仄声收尾,下句平声收尾,通常是起到调节说白的作用,常被用于抒情、倾诉和情节变换的时候。唱词也具有一定的旋律、节奏、韵律,表现得较为浅白单调,通俗易懂,却又不失音乐美。针对不同的人物、环境、事件等,又分为“滴滴金”“浪淘沙”“快板”“串珠”“节节高”“高山流水”等不同的调门。在唱词时只有基本的腔调,没有乐器伴奏,仅以铙钹用于过点、间奏。
花
福州评话中将噱头(笑料)称为“花”。花分为“夹骨花”和“插花”两种,“夹骨花”即在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中突出笑料,取得喜剧效果;“插花”则是说书人穿插些与故事无关的小笑话,逗乐观众。
做
“做”即是表演。福州评话以说为主,以表情为辅,其包括身段、手势、面部、眉、眼等各部分的动作,首重眼神,次及手势身姿,动作幅度不宜过大。说白加上表情表演,才能丰富人物性格,烘托典型环境,使人物更形象化,但又不能太逼真,更讲究形似、神似。只需抓住人物的精神状态和外表特征即可,让听众有充分余地去补充丰富书中的人物形象。
铙钹
福州评话表演时会使用一片铙钹,相传明代灭亡后,清廷不许评话艺人动用乐器,福州评话艺人便以半爿(pán)铙巧妙地搪塞官府,同时也暗寓“河山半壁,国土沦亡,独力撑持,乐不成乐”。铙钹有两种敲法,一是敲钹,一般作为前奏及序头、诉牌过点用,以一根筷子快打慢敲,或滚板、飞钱,打出了许多花样以渲染气氛;另一种打法称为“逗钹”,即直接提起铙钹撞击桌面,除了渲染气氛外,也用作划分段落,或表示书中人物思想、感情、动作的转换和停顿。评话艺人持铙钹那只手的大拇指通常套着玉制扳指,当敲击铙钹时,以扳指轻倚旋转的铙钹,起到调音的效果,根据击打方式及节奏音律的不同,又分“八仙钹”“诉牌钹”“捏钹”“追钹”等。
高台技巧
由于高台的听众有流动性,节目也相对短小,讲究快节奏。如果表演时拖沓沉闷便会导致听众中途退场,所以高台演出讲究开合快捷、结构严谨紧凑,注重趣味性,讲究关子大小相连,各种艺术手段交互使用,故事中人物的静态描写、环境的完整介绍、大段的倒叙补叙多被简略。旧时,高台演出还注重唱腔,中间必须有一段诉弹,后来武侠书盛行,此例才被打破。
创作方式
评话演员的口头创作方式有两种方法,其一为“崭底”,即由师傅逐字逐句传授而来,有固定脚本,由于书底固定,便于艺人在唱腔及表演方面细心揣摩,通过表演经验,可达到较高的艺术造诣。另一种为“扮底”,一般是演员根据演艺、小说等文学作品,在短时间内重新对情节、人物等进行调整安排,再进行表演的口头二次创作。其讲究立主线、省枝蔓,变静态写生为动态活报剧,变书面文字为评话语言。评话艺人经常上午读书看报打腹稿,下午书场扮底成书,有的演员还能抓住现场掌握的题材,即兴即景创作。
书目
福州评话的书目繁多,其题材分为长解书、短解书、半长短、公案书、家庭书等5种。长解书为长篇历史演义,如《三国演义》《隋唐》《精忠岳传》等书目;短解书是武侠小说,有《三侠五义》《彭公案》《施公案》等书目;半长短书是历史与武侠结合,有《水浒传》《杨飞婵打擂》《双金印》等书目;公案书为专讲循吏为民请命、平冤决狱的故事,不仅有众所周知的《包龙图》《狄公案》等书目外,还有独具福州市地方色彩的《王公十八判》《珍珠被》《长泰十八命》等书目;家庭书多为反映家庭伦理、悲欢离合的故事,如《甘国宝》《双玉蝉》《玉蝙蝠》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评话行又依托现代小说或舞台剧,创作改编了《流水欢歌》《小城春秋》《保卫延安》等书目。
流派
福州评话有“一个铙钹一个天”的说法,即每个评话艺人都有自己的风格,所以颇有成就的评话艺人大多有其独特表演风格,形成了一人一流派的特殊格局。由于缺乏文字记载,20世纪前的记载较少,而20世纪初,一些颇有影响力的评话艺人被美称为“城(内)台(南台区)三总管、八部堂”。民国时期福州评话更加兴盛,诞生了被誉为“福州评话三杰”的陈春生、黄天天、黄仲梅。也有被听众誉为“女中三杰云紫艳”的周云卿、郑紫英、陈艳玉。之后又有了“八大将”,即吴乐天、陈长枝、苏宝福、叶神童、黄益清、唐彰文、毛钦铭、郭天元。
价值和影响
福州评话以福州方言进行表演,继承了古音古字,是唐音正声之遗存。表演时,艺人们常引用乡土民谣、谚语、歇后语等乡谈俚语,故事背景也多向本土靠拢,呈现出强烈的地方色彩,具有传播福州方言的作用。其主体书目通俗易懂,哪怕目不识丁的乡人,也可以靠听评话,了解历史变迁和名胜古迹。老百姓在满足娱乐需求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孝道、勤奋、节俭、忠义等正面价值观的传递,起到了教化和鼓舞人心的作用。此外,福州评话且说且吟的艺术风格在中国评书中独树一帜,其中由唐宋俗讲变文和诗赞系说话演变而来的吟诵调更是绝无仅有。在其伴奏乐器的形制、独特的曲本体裁和丰富的话本等方面,福州评话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故又被誉为“讲唱文学的活化石”。
传播途径
福州评话诞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后向福州方言地区的闽海十县(闽县、侯官、连江等)逐步扩展,宁德市的福安市、霞浦县等县则分别用福州话和当地方言表演。1931年—1945年,受战乱影响,沿海县城的人口迁移至南平市的南平、沙县区等地,福州评话也就接踵而至。解放后,福建省各地区都设立了评话书场,艺人们不仅在书场内表演,当民众需要时,随时还可随时到评话馆指名聘请评话艺人回乡表演,评话先生也会风雨不移,送“书”上门,这也使得福州评话流行更广。福州评话还随着旅台者、旅港同胞和旅外华侨传播至中国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等地区及东南亚新加坡、缅甸等国。
传承和保护
文化保护
20世纪90年代后,福州评话开始衰落,当时便受到了福州市政府的关注,并给予了财政上的帮助,艺人们也努力谋求与电视、广播、电子出版物等新的传媒进一步结合。2003年,福建省教育厅批准在福建艺术学校创办福州曲艺专业班,培养福州评话的接班人,第一次把福州曲艺艺术教育纳入正式学制。2006年,福州评话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福建省各级政府先后台政策,建立曲艺书场,成立福州评话艺传习所保护福州评话。2011年,福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了《福州市闽剧保护规定》,其中便包含了福州评话。
非遗传承人
毛钦铭
毛钦铭出生于1931年,为福建福州人,是福州评话非遗传承人,二级演员,16岁时师从苏宝福,学艺三年后登台,从业四十余年。在其说表中自如应用成语、谚语和歇后语,增强了评话的可听性,并善于借鉴各家评书之长。他坚持每周为青年演员辅导,传授技艺,为行业培养新人。其代表作品有:《千金买骨》《桐油煮粉干》《呼家将》《五代史》等。
陈如燕
陈如燕生于1948年,福建福州人,是福州评话非遗传承人,二级演员,11岁时师从陈长枝,12岁登台表演。1964年,她登上大舞台,与陈长枝、刘民辉等老艺术家合作表演对口评话。她善于改革创新,以人物分工法,用风趣幽默的语言、生动滑稽的动作突出人物的典型性格,其表演说表,快而不乱、慢而不断,语言幽默生动,擅长营造喜剧效果。为培养新人,任教于福州艺术学校,其弟子学生在各项大赛中崭露头角,并多次获奖。其代表作品有:《郑唐打严嵩》《施三德》等。
学术研究
曾福州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陈竹曦,在对福州评话与唐代俗讲、宋代诗赞福州话的承袭关系及其演变过程等做了深入研究后,发表了论文《福州评话是活化石》,获得了1987年福建省社科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此外,还在各级学术会议上发表过《略论曲艺的传统优势》《福州评话与扬州评话异同初探》《福州评话中的林则徐故事》等与福州评话相关研究的论文。
参考资料
福州评话.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7-22
【福建非遗档案】第10集|福州评话:曲艺界的“人文活化石”.西瓜视频.2023-04-16
福州评话.天津广播电视台.2023-03-19
福州评话被誉为“讲唱文学的活化石”,起源于何时又如何发展至今?.京报网.2023-04-16
福州评话.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4-14
闽都风情:老福州的评话伬艺.中国新闻网.2023-04-16
福州评话.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4-16
【从文史资料看闽都文化】⑮ 福州评话三杰.微信公众平台.2023-05-25
福州市闽剧保护规定.福州史志网.2023-04-16
毛钦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4-16
陈如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