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石林风景区
昆明市石林风景区是世界唯一能以石林化遗迹和石林景观系列展现地球演化历史的喀斯特地貌区,是中国四大自然景观之一。在世界各地发现的为数有限的石林中,昆明市石林景区以其面积广袤、类型多样、形态奇特,且具有较高的科研科普价值。
昆明市石林风景区位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属亚热带高原干湿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6.2℃。景区主要由天峻石林核心风区、乃古石林风、长湖风、大叠水风、圭山国家森林公园等部分组成,其中包括石林胜景、阿诗玛石峰、万年灵芝等多处著名景点。景区森林覆盖率36.3%,区内植物种类超过1000种,有脊椎动物种类185种。
昆明市石林风景名胜区于1931年作为景区开放,1982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国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列为世界地质公园。2007年,昆明市石林景区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同年,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名称由来
距今2.7亿年前,昆明市石林景区曾是大海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质变迁,经历了漫长的发育,逐渐形成了天峻石林景观。石林内的岩石,又高又低、纵横交错,宛如一座天然的树林,因此得名“石林”。《云南通志》对于石林的描述如下:“怪石森立,形如千队万马,危崖峭壁间错落有致、姿态各异,宛若九陌三条,景象壮观。”因为这里有数十尺高、丈余宽的奇峰异石,形态千姿百态地高低错落,疏密有致,遍布茂密如林。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昆明市石林风景区位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处于云南东部岩溶高原,距离昆明市城区78.07千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03°10’至104°40’,北纬24°30’至25°03’;景区东临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南临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西邻昆明市宜良县,北临曲靖市陆良县,面积约400平方千米。
气候
昆明市石林风景区属亚热带高原干湿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6.2℃,7月平均气温为20.8℃,1月平均气温为8.2℃。区内全年分为干、湿两季,5至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干季,年降水量为1040毫米,其中雨季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0%至88%,旱季降雨量仅占12%至20%。区内年平均相对湿度75%,年蒸发量2086毫米,全年日照时数2318小时。年均风速为3.13米/秒,年平均无霜期252天。
地质
昆明市石林风景区出露的地层可以追溯到前震旦系牛头山组、震旦系、寒武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第三系和第四系,时间跨度相当广泛。其中,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地层中分布着浅海台地相碳酸盐岩,是该地区分布最广的地层,占据了总面积的60%以上。此外,各种喀斯特地貌都在该地区得到了发展。
石林地区位于扬子准地台(I级)西南缘,滇东台礼带(II级)西南隅,曲靖台礼束(I级)—牛头山隆起(IV级)之西南端,夹持于师宗—弥勒断裂与小江断裂之间。东侧为华南礼皱系之滇东南礼皱带,西侧为川滇台背斜。该地区的构造变形以脆性变形为主,离散型褶皱为辅助,构造线主要走向有南北向及北东—南西向。晋宁运动地槽全面褶皱回返形成地台后,区域内的构造格局逐渐稳定。经历了加里东、华力西、阿尔卑斯等多次构造运动和继承性地构造运动作用之后,到了喜马拉雅运动后形成了该地区基本的构造轮廓。由于该地区不同构造旋回及构造层、构造亚层特性、变形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褶皱发育和紧密程度、组合方式也有所不同。总体而言,在这一地区褶皱不是很发育,主要以开阔短轴褶皱为主。与此同时,该地区断裂发育,特别是在西部加里东构造层、东部及南东部华力西构造层第一亚层中,断裂表现最为突出。
石林地区主要由单斜构造和断拗盆地组成。前者由下二叠统的岩层组成,倾角比较舒缓;后者则由路南组和小屯组组成。在东部是一个以泥盆系为核心的小背斜,在东北端则是牛首山背斜倾伏端。从发育条件来看,该地区主要受到小断裂和垂直节理构造的影响。下二叠统、石碳系和泥盆系碳酸盐岩中均有节理,但各自节理的方向不同:泥盆系有40°至50°和280°至300°两组,石碳系有320°、10°和东西向三组,但步育较差。下二叠统则有330°至340°和40°至60°两组,节理密度在110至180条/平方千米。天峻石林喀斯特排列方向主要是北西和北东,而小断裂也主要分布在北西和北北东两个方向上,这使得岩层被切割成不规则的块体,同时石林的岩丘基座也保留了这种方向性。
地貌
昆明市石林风景区是一个复杂多样的溶洞类型区域,海拔在1700米至1950米之间,平均海拔约1730米,个别山脉、山峰海拔超过2200米。区内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东高西低。景区喀斯特景观包括溶蚀夷平面、溶丘洼地、石林原野、石芽原野、峰丛洼地、峰林洼地、溶洞及洞穴沉积、暗河伏流、落水洞和漏斗、钙华盆地和钙华坝、天生桥、喀斯特瀑布等,这些景观彼此之间呈现出有规律的组合和分布。区内地貌类型主要有高原丘陵、低山、洼地、盆地、石丘、天峻石林、石芽原野、峰丛和溶洞、湖泊、河谷。按山地、丘陵和坝区(盆地和注地)、河谷划分,其结构比为69:15:15:1。石林、石芽主要出露于盆地、洼地、河谷附近和高原面上。
昆明市石林风景区作为一定高度的石柱与溶沟、溶槽、土上溶痕、土下溶痕的组合,可表现为不同形态的景观类型:剑状石林、塔状石林、状石林、枯柱林等。其中,剑状石林的石柱顶部呈尖锐或刃脊状,石柱密集分布,石柱高度在10多米到30多米之间;塔状石林以其塔形石柱为特点,石柱顶部呈浑圆或台柱状,石柱中等密集和稀疏分布,高度在几米到10多米之间;簟状石林以其蘑菇状石柱为特点,石柱稀疏零星分布,高度在几米至10多米之间;枯柱林的石柱则呈现出蚀余状、稀疏零星分布、高度也在几米至10多米之间。这些石柱表面呈现出多种溶蚀现象,如平面溶窝、平面溶沟、溶槽、溶(鲕状结构之蚀余态)、圆柱形溶槽、水平边槽、尖棱或浑圆形溶痕等。
水文
昆明市石林风景区有80余个天然湖泊,包括长湖、月湖、圆湖等;还有大小不一的50余个龙潭,以及已探明的暗河9条;另外也有大小水库80余座,如团结水库、黑龙潭水库等,以及近百个坝塘。
地表水
昆明市石林风景区属珠江上游的南盘江流域,主要河流有南盘江、巴江、普拉河、大可河等。区内的主要河流为发育于乃古石林的巴江,横贯栖霞组-茅口组地层分布区。沿巴江发育有二缓阶地和多处裂点,其中天生桥裂点海拔为1720米,高程差约120米。巴江大致呈东北-西南向贯穿石林景区,途经乃古石林等景区后于宜良县交界的山地处汇入南盘江。两江交汇处因一断层而形成大叠水瀑布,此处海拔约1620米,高程差约400米。大叠水裂点高程为石林地区的区域侵蚀基准面高程,下二叠统等地层中的岩溶水也会汇入巴江。巴江在石林彝族自治县地区流程48千米左右,径流面积705.6平方千米,年产水量6.46亿立方米;pH值为7.7,钙镁离子含量为85毫克/升,处于过饱和状态。巴江上游河段为宽谷,下游则为峡谷。南盘江从石林地区北部往西转向西南方向,最终流经路南县境。普拉河是路南县东南缘圭山区的北东-南西向过境河,源于石林地区东南部弥勒市西山官的大可河,在石林地区西南部汇入巴江处形成大叠水上端的小叠水。
地下水
昆明市石林风景区的地下水主要表现为暗河和地表露头的泉水。主要的暗河包括:北西向的黑山寺后、北东向的小林口铺—天生关—大村、水塘铺—石林—白龙潭、普豆村—张家庄—董家庄、南西向的茂舍祖—小村,以及北西向的尾博邑—黑龙潭。这些暗河埋深在几米至50米之间。暗河流线上多有漏斗、落水洞与地表水相联系,并以泉水的形式出露。地下水的流量在3477.1升/秒至18.39升/秒之间变化,水温约16℃至19℃,pH值为7.0至7.8。天峻石林地区的地下水和地表水处于饱和状态,发育区地下水的补给源有雨水和地表湖泊,主要通过地表落水洞、漏斗、节理裂隙等,大气降水及地表水流量大迅速地渗人或灌人地下的形式进行补给。地下水流动富集在栖霞组—茅口组和泥盆纪—石碳系中并形成两个不同类型:石林原野管流型和石丘洼地隙瀛型。这两种类型具有不同的水流状态和富水性。
形成原因
石林的形态、地形组合的多样性是由于其发育充分条件的差异与发育时代的不同,一定的坡降、局部洼地、汇水体、近距离的10米量级的侵蚀基准面、帽岩中的低地与下伏大理石裂隙交汇处的沟通及岩溶区地表径流是石林发育的充分条件;从地层与石林的关系、水样成分计算的溶蚀率、不同平均海拔地点的钙华样年龄,都表明石林发育始于早二叠世束期,依次还有前路南古湖期石林、高原一巴江河谷期石林,石林改造期;石林的发育方式主要是低洼裂隙处的垂向溶冲蚀与坡面水流的裂隙溶蚀,土蚀作用与雨蚀作用对石林的发育是加速与改造。
生物多样性
植被
昆明市石林风景区森林覆盖率36.3%,区内植被垂直分布情况为:海拔1800米至2200米为云南省松林向常绿阔叶林的过渡地带,以松栎混交林为主,海拔1700米至2000米为云南松针叶林,海拔1600米至1900米为云南松针叶林区荒山草被、稀树灌木亚区。
植物
昆明市石林风景区,有藤类植物21科41属87种,种子植物有51科574属990种。其中香水月季、翠柏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还有包括小果南烛、裂果漆在内的云南省二级保护植物,以及包括滇香木、荼条木、台湾十大功劳、刺黄莲在内18种云南省保护植物,其中石林区特有植物种类31种。
动物
昆明市石林风景区有脊椎动物185种、兽类42种、鸟类87、爬行纲32种、两栖纲12种、鱼类12种,其中包括小灵猫、鳞甲目、林麝在内的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还有包括白面狸、豹猫、赤腹松鼠在内的多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石林彝族自治县还是IUCN1988年公布的世界濒危物种白腹锦鸡的主要产区之一。
历史沿革
发现历程
早在公元前300年,在《天问》中,由中国古代文人屈原首次提及“石林”这个词汇。屈原对于天峻石林的描述多为:“峰峦叠嶂、岩高数十仞,攀援始可人,其中怪石纵横,形如千队万马、危崖峭壁间错落有致、姿态各异,色彩以青石最为多见,由石块拼凑成奇妙景象,寻之不尽;并且伴随着清冽如雪的地下伏流”。清康熙51年(公元1712年)的《路南州志》中明确描述了石林地区的典型特征:黑石头遍布的平坦宽阔之地,是当地族人居住的主要场所。
文化背景
阿诗玛是撒尼族人民内心中具有美丽和勇气的姑娘,也是石林文化的核心和自由追求的象征,还被视为撒尼族人们的女神。传说,在云南省的石林阿着底村,有一位聪明漂亮的姑娘阿诗玛,爱着英俊勇敢的小伙子阿黑。热布巴拉财主的儿子阿支贪恋阿诗玛的美貌,派媒人带礼物求婚,被拒绝。热布巴拉家趁阿黑放羊时抢走阿诗玛。阿黑救回阿诗玛,二人回乡路上,热布巴拉家在山洞放洪水,阿诗玛沉入洪水成石峰。阿黑和乡亲呼唤,只有回声。此后,阿诗玛成为石林撒尼人的传说。
游览简史
明代,有多位诗人游览石林,留下“石硐仙踪”等诗作。明末清初,石林变得广为人知,并在文献中多有记载。当时的著名学者顾炎武在《肇域志》一书中记述道:“石门位于州西平壤之中,石笋森密,周围余里,大者高达百仞,参差不齐,远望如同一片石林。”清朝至民国时期,到石林光观旅游者还有法国的一些传教士、美国援华抗战的部份人员。昆明市及邻县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著名者闻一多、李公仆、楚图南、张光年等,以及国民政府代总统李宗仁等达官要员先后游览此地。其中,1931年时任云南省政府主席的龙云先生在大石林区内的石峰上题写了“石林”二字。1949年后,多位中国国家领导人先后游览石林,印度尼西亚、缅甸、越南、老挝、泰国、日本等国领导人以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国际洞穴协会领导人先后游览石林。
园区布局
石林溶洞面积达1100多平方千米,面积约400平方千米,主要由石林核心风景区、乃古石林风景区、长湖风景区、大叠水风景区、圭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景区组成。石林核心景区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距石林县城鹿阜镇约5千米,由大石林、小石林、步哨山、李子园和万年灵芝五个片区组成,面积约12平方千米。乃古石林景区位于石林核心景区以北约8千米,由石林景观、白云湖、石峰山、幽谷仙瀑等景点组成。长湖景区位于石林核心景区东南方向约25千米,由独石山、大尖山、圆湖等景点组成。大叠水景区位于石林核心景区约27千米,由大叠水瀑布、小叠水瀑布、仙人洞等景点组成。圭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石林核心景区东南方向约34千米,区内森林覆盖达80%,圭山山峰海拔为2601米,为昆明市石林景区内海拔最高点。
主要景点
昆明市石林景区云南石林以其特有的地质科学价值享誉世界,是中国四大自然景观之一。在世界各地发现的为数有限的石林中,石林不但以其面积广袤、类型多样、形态奇特、成因复杂、发育历史久远而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唯一性,而且具有较高的科研科普价值,是世界唯一能以石林发遗迹和石林景观系列展现地球演化历史的喀斯特地貌区。
石林核心景区
石林核心景区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距石林县城鹿阜镇约5千米,由大石林、小石林、步哨山、李子园和年野生灵芝五个片区组成,面积约12平方千米,区内还有石林湖和石林喀斯特地质博物馆等景观。此区为纯灰岩剑状喀斯特的典型集中区,岩石主体是呈浅灰色的纯灰岩及茅口组白云质灰岩,区内分布着剑状、柱状、塔状、蘑菇状、平衡状及不规则状的各种石峰。石林核心景区是昆明市石林风景区内开发以及开放最早,交通最为便利的景区,也是接待游客,游览石林的集中区。在石林核心景区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各种不同尺度石柱的形态,以及众多形象石的景观,从中可以全面了解石林形成及演变历程。
大石林片区
大石林片区位于石林核心景区入口东南方向,地处石林核心景区中部。大石林片区海拔约1750米,面积约8平方千米,是石林核心景区的主要游览区。大石林片区是由密集的石峰组成的,从远处观望,它就像一片青灰色的石海。区内石峰非常陡峭而又险峻,犹如无数利剑直刺着蓝天白云,石柱之间形成了各种大小不一的道路和小径迂回交错。石林核心景区入口处有一个湖泊,名为石林湖,湖中突出水面的一座石峰被称为“出水观音”。在石门以南的“石林胜境”石峰上为由时任云南省政府主席的龙云为石林题字“石林”两个隶书大字,与高耸的石柱、陡峭的石峰形成了独特的景观。大石林片区以剑峰为主,还有少量其他石柱的形态,单体或组合造型,岩体分布密集,还有包括“莲花峰”“剑峰池”“象距石台”“凤凰梳翅”60余处景点。
小石林片区
小石林片区位于大石林片区东北方向,地处石林核心景区东北部。小石林由一座座形如屏风的石壁组成,这些石壁将小石林分割成若干园林,锋利的岩石与浓密的绿色植被相互依存,小石林被认为与大石林紧密相连但又自成一格。在小石林景区有两个圆形碧池,一个是幽池。小石林景区柳树中间有一组石峰,被称为“幽池恋人”,另一个是玉鸟池,池旁有一座石峰,便是被当地人称为“阿诗玛”的著名景点。阿诗玛石峰被认为是撒尼人心中美丽勇敢的姑娘阿诗玛的化身,也是撒尼人民心中的女神以及追求自由的象征,还是天峻石林文化的中心;阿诗玛石峰造型被认为是头上戴有彝族撒尼的包头,背跨四方楼,并抬头望着远处的蓝天白云,呈现出凝思的姿态。
步哨山片区
步哨山片区位于大石林片区以东、小石林片区以南,地处石林核心景区东部。步哨山片区山顶海拔1796.7米,是石林核心景区中海拔最高的地方,区内的石柱以柱状石林为主。“步哨山”一名因清末时期石林彝民义军首领赵发曾在此处驻防,设立了步哨巡山而得名。在步哨山片区登高远眺,奇峰异树、古藤怪石、石林等景观,被称为“无限风光在顶峰”。区内还有“步哨五石门”“步哨松涛”等独特景观。区内有五石门、珊瑚及腹足海洋生物化石,记录着2.7亿年前石林地区的海底世界。
李子园菁片区
李子园菁片区位于步哨山片区以南,地处石林核心景区东南部。传说中古时一位名叫李二的人曾在隆冬之夜发现了一处岩石上结着鲜红的李子,第二天再去寻找却不见了,这处被称为“李子菁”。李子园菁片区呈东西向长方形,与大石林有地下水系统联系,是典型的溶蚀洼地。李子园菁片区中央发育有剑状峰林,并围绕在外的是强立的石柱,边缘处出露着凝灰岩和第三纪残盖。区内植被茂盛,石峰间绿树成荫,小径旁蕨类植物丛生,地域特色鲜明。李子园菁片区春季野花盛开在石岩之间,夏季石峰上的绿萝带来清凉舒爽的感觉,秋季高大乔木落叶萧瑟,冬季则有青松伴随着奇峰。李子园菁片区丛林石壁上有彝族先民留下的不同时期的古崖画,内容为人头图、杂耍图、祭祀、舞蹈图、佩剑人图、持棍人图、女阴图、狗猎图、战争图等图像,距今已有超过1700年历史。区内除古崖画外还有母子偕游、望夫石、苏武牧羊、石林崖画等景点。
万年灵芝片区
万年灵芝片区位于大石林彝族自治县片区以南,地处石林核心景区南部。万年灵芝片区因石山顶上有一座高约15米的石峰,犹如一朵巨大的灵芝而得名。万年灵芝片区为溶蚀洼地南边缘斜坡,多见灵芝状()石柱和发育双塘子(典型汽蚀湖),通过裂隙通道相连、呈微密状的玄武岩残盖所。万年灵芝是由于地层上厚下薄、裂隙上少下多的特点,造成了石柱上粗下细的形态,就像一朵朵灵芝般扎根在这里。区内地势宽阔,植被主要以灌木为主,草木稀少低矮。成片高大的灰色蘑菇状及塔状石峰仿佛从洪荒时代走来的参天巨人,厚重而肃穆。
乃古石林景区
乃古石林景区位于石林核心景区以北约8千米,景区面积约10平方千米,海拔在1820米左右。乃古天峻石林又被称为黑松岩,因俯视时象一片苍翠的松林而得名。乃古石林景区由石林景观、白云湖、石峰山、幽谷仙瀑等景点组成。与其它景区不同的是,乃古石林的石峰呈黑色,形态多样,包括城堡状、塔状、蘑菇状等形状。除了与大小石林景区相似的刃脊状、剑状石柱外,还有很多的尖顶状石柱。
长湖景区
长湖景区位于石林核心景区东南方向约25千米,面积3.94平方千米。长湖海拔1907米,因地处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的群山之中,又被称为“藏湖”。长湖是溶岩湖,面积约0.8平方千米,周长5千米,宽300米,平均深度24米,湖水由地下水供给,水质清澈,无污染。长湖景区还有独石山、大尖山、二尖山、三尖山、磨盘山、蓬莱岛、圆湖等景点。此区是集民族舞蹈表演的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景区,每逢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撒尼人在长湖度过一年一度的火把节。
圭山国家森林公园
圭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石林核心景区东南方向约34千米,山峰海拔为2601米,总面积32.06平方千米,是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景区内最高、最大的山峰。区内分布着古代可溶性碳酸盐沉积岩、石灰岩发育形成的典型的岩溶地貌。圭山森林覆盖达80%,区内植被以半湿常绿阔叶林为主。圭山于2000年12月28日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时令景观
大叠水景区位于石林彝族自治县核心景区约27千米。大叠水景区又被称为大跌水或大叠水瀑布,其中大叠水瀑布是云南省最大的瀑布,瀑布落差92米,分为瀑水力资源丰富,雨季流量达20立方米/秒,旱季仍有 2.6立方米/秒,雨季时宽幅可达60余米;大叠水瀑布上游为巴江,是因河道断裂横切而形成的瀑布。大叠水景区除大叠水瀑布外还有小叠水瀑布、仙人洞、白鸽园、半瀑园、清水河等景点。
其他看点
中国石林喀斯特地质博物馆位于石林核心景区入口以北,占地面积约49087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约42000平方米,是集收藏展览、文化传播、学术交流、旅游观光于一体地质文化科普基地。全馆共分为喀斯特地貌、地球生物史、地壳物质组成及资源、宝玉石及彩石、地质作用现象、观赏石文化、名木乌木、三叠纪古海世界8个专题展区。馆内收藏与展示的藏品、展品达数量约10000件,其中被评为国宝级展品超过100件,已有10件展品被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定为中国之最。
地方特产
路南卤腐
路南卤腐,又被称为路南腐乳,其产地为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路南卤腐已被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授予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称号。路南卤腐是一种半发酵食品,使用以巴江水与以黄豆制成的臭豆腐为原料,并经过特殊的配方和自然的发酵加工而成。路南卤腐主要在冬季生产、春季贮存、夏季销售。卤腐整齐块状,色泽红黄,细腻而有弹性。
路南彝族乳饼
路南彝族乳饼是一种传统的乳制品,主要原料为新鲜羊奶和食用酸、猪肉或火腿等。乳饼是通过将新鲜羊奶煮沸后,加入食用酸进行凝固,加压成块状。将乳饼放入罐内密封,可以存放半年不变质。可以冷食或热食,除直接冷食生吃,乳饼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食用,如煎、蒸、煮和烤,或者切成丝炒肉吃。另外,将它切成片与火腿片相间即可制成云腿乳饼罐头。
石林人参果
石林彝族自治县人参果是石林县优质水果种植品种,石林地区于1995年从武汉引进人参果进行种植,经过选种培育,筛选出了清香多汁、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的石林人参果。经过圆果一号、圆果二号、圆果三号等品种的选育,其中圆果一号得到了广泛推广,现已成为主栽品种。2012年,石林县西街口镇获得了“中国人参果之乡”的称号。2018年,石林人参果获得了农业农村部颁发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截至2019年,石林人参果的种植面积已超过80平方千米,其产品畅销于中国各地。
开发与保护
开发
昆明市石林风景名胜区于1931年作为景区开放,由时任云南省政府主席的龙云为石林题字“石林”两字,龙云倡导修建“石林公园“,责令省建设厅长张邦翰负责石林公园的规划和建设。云南省人民政府对路南县建设局提出修建美邑至石林道路,通过提供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完善景区相应配套设施,以吸引更多游客前往石林景区。1949年后,内地党政团体和学校迁入中国西南地区,大批官员和学者通过文学作品、摄影作品等方式广泛介绍石林景区,使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逐渐扩大,进一步推动了石林景区的知名度提升。
1978年以来,昆明市石林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已经进入加强阶段。1980年,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处成立,负责全面实施石林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下设园林绿化、土地规划、旅游服务、环境保护、宣传等部门。相关部门通过对石林风景资源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调查和评价,制定了石林景区的开发规划和管理措施,并根据规划和措施对景区进行开发。1982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昆明市天峻石林景区成为中国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此后,石林彝族自治县喀斯特景观的价值逐渐为世人所了解和认识,景区的地位得到确认和提高,石林风景名胜区的知名度和影响范围也不断扩大。
2011年7月以来,石林景区先后实施了重大的改造提升项目,对核心景区进行改造,完成大小石林彝族自治县景区改造和生态恢复工程,实施景区大门外移、排水设施改造,建设占地355平方米的次游客中心,配套景前区休闲公园、游客集散广场。推行低碳发展模式,实现石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保护
昆明市石林作为自然保护区受到包括《世界遗产公约》《世界自然宪章》《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宁蒗彝族自治县林业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污染防治法》《路南石林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在内的相关法律条款保护。
1981年1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将石林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面积352平方千米,主要保护对象是石林溶洞等地质自然景观。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路南石林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确定天峻石林保护区为面积为350平方千米,并被划分为三个等级以予以保护。一级保护区包括大小石林、乃古石林、芝云洞、奇风洞、长湖、月湖、大叠水等七个风景游览区,以及大小石林至乃古石林至芝云洞的沿线景观,面积为15.76平方千米。二级保护区是一级保护区外围的景观保护区域,面积为28.14平方千米。三级保护区是二级保护区之外的环境协调区域,面积为306.10平方千米。所有保护区的边界必须标明区界,并立碑刻文。任何形式的标记及界碑都不得随意移动或损坏。1988年,又成立了由县长任主任的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和组织区内的各项建设和保护工作。
对于天峻石林保护区相关措施主要包括:严格保护该区域的地质地貌和自然景观,禁止随意在石景上题字或刻画;同时,也禁止对石峰、石芽、石笋、钟乳石、石柱及其他石景进行损坏或销售。在一、二级保护区内不允许开山采石、挖沙取土或开垦荒地。严格保护石林风景区内的花草树木和其他自然植被,禁止砍伐、攀折、刻划树木,以及践踏、采摘花草。此外,在一级保护区内不得放牧或野炊。以及禁止伤害和捕杀区内野生动物。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相关文化
民族文化
石林地区是该县彝族人集中的居住区之一,其中彝族人所占比例高达43.2%以上。彝族支系繁多,路南石林地区有撒尼、阿细、阿哲等不同支系。石林地区也是当地彝族人的主要活动区,撒尼人等彝族民族的文化艺术,是当今天峻石林开发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石林地区的彝族服饰、手工艺制品以及当地的自然景观包含了丰富多彩的颜色。他们使用白色、浅蓝、淡绿、粉红等明亮鲜艳的色布制作自己的衣服,并绣上自己心爱的花饰。蓝天白云、奇花异石都是彝族民族饰品中所追求的元素。石林地区彝族的舞蹈丰富多彩,其中最著名的是“阿细跳乐”。阿细跳乐先是由操10余把大三弦和若干笛子的男青年先起舞,待乐器音度和谐后,女青年才成队人舞。其中“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与“长湖—母亲湖”等为石林地区传播度最广的歌舞。
石林地区的彝族同胞与全国其他彝族一样,每年农历6月24日都会举行盛大的民族节日——火把节。在火把节期间,人们会演奏传统的民族乐器,跳起大三弦舞蹈、斗牛、摔跤等活动;当夜降临时,燃起篝火,点燃火把来驱除邪恶,祈求五谷丰登,吉祥如意。而这一天,还是彝族人民进行葬礼、祈福的重要日子,男女青年也会在这一天表达爱意、追求幸福。
阿诗玛
《阿诗玛》通过口传诗体语言讲述或演唱阿诗玛的故事,也是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支系撒尼人的叙事长诗。长诗《阿诗玛》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初是使用撒尼彝语进行创作的;自20世纪50年代初,经有关刊物以汉文整理本的形式发表以来,《阿诗玛》先后被翻译成英、法、德、西班牙、俄、日、韩等20多种语言在海外流传,在日本还被改编成广播剧、歌舞剧、儿童剧等艺术形式。此外,《阿诗玛》还被改编成电影及京剧、滇剧、歌剧、舞剧、撒尼剧等在世界各地上演。其中影片《阿诗玛》还是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于1982年获西班牙桑坦德第一届国际音乐最佳舞蹈片奖。舞剧《阿诗玛》被列为20世纪中国经典舞蹈。
相关文学
清代路南知州蒋元楷曾作《石林歌》,对石林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描绘,尽管不能说已经完美地展现了其景象,但真切地呈现了其气势磅礴、意象奇丽的景观。张瑞亮也曾写过一首诗《石林歌》,其中“芙蓉乱插山之坞,千枝玉笋难为数”等诗句形象描述了这座石林的特点。
重要事件
重大事件
1961年,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路南县鹿阜镇和板桥乡内进行考古工作,发现了7处旧石器遗址,并采集了旧石器中晚期的一些遗物。
1991年3月,考古学家又在距离路南城中心约2千米的茂舍祖村西南的过山洞内,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在这里挖掘出来的文化层中,发现了泥质红陶等多种陶器碎片。这些遗物与在云南晋宁石寨山以及滇池周围出土的器具相似。
2005年1月10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在石林彝族自治县发现距今约80万年的人类旧石器时代遗址。
主要荣誉
1982年,昆明市石林景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国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2004年,昆明市石林景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列为世界地质公园。
2007年,昆明市石林景区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2007年,昆明市石林风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正式列为国家AAAAA级旅游区。
2017年,昆明市石林风景区被中国国土资源部以及科技部联合列为首批国家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2022年,昆明市石林风景区被中国国科学技术协会列为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参考资料
欢迎来到石林旅游网.石林旅游网.2023-04-26
昆明市石林景区.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_天地图_在线地图.2023-04-26
路南石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云南省住建厅.2023-04-28
石林风景区.石林旅游网.2023-04-27
South China Karst.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3-04-28
石林彝族自治县概况.石林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04-26
电影《阿诗玛》:助推云南文化形象传播.微信公众平台.2023-04-27
历史人文 | 石林旅游史(一).石林生活微信公众平台.2023-05-20
历史人文 | 石林旅游史(二).石林生活微信公众平台.2023-05-20
石林风景区.生态中国网.2023-04-28
乃古石林.石林景区官方网站.2023-04-28
长湖.石林景区官方网站.2023-04-28
大叠水.石林景区官方网站.2023-04-28
圭山国家森林公园.石林景区官方网站.2023-04-28
石林喀斯特地质博物馆.石林旅游网.2023-05-20
基本陈列.石林喀斯特地质科研博物馆.2023-06-05
保护世界自然遗产 云南石林景区出“新招”.云南省人民政府.2023-04-28
阿诗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4-27
石林世界地质公园成为首批“国家国土资源科普基地”.云南省人民政府.2023-04-28
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第一批认定名单的公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23-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