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神秘岛

神秘岛

《神秘岛》(L’île mystérieuse)是法国科幻小说儒勒·凡尔纳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全书共3卷。1873年,凡尔纳开始创作《神秘岛》。1874年1月1日至1875年12月15日,小说发表于法国的《教育与娱乐杂志》(d’Éducation et de Récréation)。同年9月10日,《神秘岛》第一卷出版。

 小说以南北战争为社会背景,讲述了5个美国北方人在太平洋的一个荒岛上生存的故事。美国南北战争时期,5个被困在美利坚联盟国阵营中的北方人在乘坐热气球逃跑时,掉落在太平洋的一个荒岛上。他们团结互助,在工程师史密斯的带领下,一路自力更生,制作出了玻璃、陶器、弓箭电报机,并种植了麦田,圈养了家畜,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岛上有一个神秘人,总会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出手相助。在神秘人的指引下,他们救下了被流放在塔波岛的罪犯艾尔通,击退了海盗,得到了救命的特效药。这个神秘人正是《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在尼摩船长的帮助下,他们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作者通过对一群落难者在岛上互帮互助、与命运搏斗进行描写,赞扬了他们身上蓬勃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同时还流露出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

《神秘岛》与《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共同构成了儒勒·凡尔纳的“海洋三部曲”,小说内容与前两部有所联系,但故事结构却又基本各自独立。小说将科学与幻想完美结合,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塑造栩栩如生,并且巧妙融会了冶金学、工程学、水力学等各种知识,引人入胜。小说传到海外之后,被改编成多种语言,深受海外读者欢迎。此外,小说曾多次被改编为影视作品。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十九世纪初期,受启蒙运动和英国工业革命影响,法国科学技术飞快发展,出现了大量的科学家,科学观念不断创新,科技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浓厚的科技氛围下,法国人对文学产生了新的诉求,迫切希望能够看到反映科学技术的作品,儒勒·凡尔纳顺应了当时的历史趋势,创作了一大批科幻小说

个人背景

《神秘岛》的创作于凡尔纳的童年经历有很大的联系。凡尔纳出生在法国的一个港口城市,母亲家族从事航海事业,他从小就迷恋大海,向往着海上生活,这为他日后的海洋文学奠定了基础。少年时期,凡尔纳大量阅读航海旅行的书籍,并从中获得了丰富的航海知识。后来,凡尔纳听从父亲的命令前往巴黎求学,在这里他结识了亚历山大·仲马维克多·雨果等文豪,并开始踏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867年巴黎博展会上展出的“潜水鸟号”潜艇的巨大模型,让儒勒·凡尔纳产生了创作海洋科幻小说的念头。在经过航海旅行之后,凡尔纳一回到法国便开始了“海洋三部曲”的创作。

内容情节

1865年2月,南北战争中,北方军多名军官落入敌手,被囚禁在里士满。联邦参谋部的塞勒斯·史密斯在被囚时认识了《纽约先驱报》的记者热代翁·斯皮莱,两人性情相投,很快成为朋友,并商议一起逃跑。由于城市被北方军包围,里士满的总督命人制作了一个热气球,想通过这种方式与南方军取得联系。这天,史密斯在街上被人喊住,此人叫彭克罗夫,是史密斯的崇拜者,他询问史密斯是否想逃跑,并提议可以乘热气球。由于连日的飓风,热气球旁并无看守,夜晚降临后,史密斯和他的仆人纳布、斯皮莱、彭克罗夫和他的徒弟哈伯特一起登上了热气球,即将起飞之际,史密斯的爱犬托普也跳了上来,五人一狗成功驾驶热气球逃跑了。

热气球漂泊的第五天,托普突然大叫,几个人往下望去,看到了一个小岛。就这样,移民们在这座资源丰富的海岛上安居下来,他们将这个小岛取名为“林肯岛”,修建了花岗岩宫作为居所。在史密斯的领导下,他们制作了陶器、铁器、刀和弓箭等物品,并修建了畜栏,捕捉了很多动物进行圈养。史密斯在哈伯特的口袋里发现了一粒麦子,并将它种了下去。有天,彭克罗夫在布置的陷阱里抓住了一只小猪,晚上分食猪肉的时候,他吃出一颗铅弹。移民们猜测岛上还有其他人居住,感到十分恐慌,于是他们造了一所小船,用来避险。

彭克罗夫和哈伯特驾船航行的时候,在海面发现了一只有求救信的漂流瓶。在经过大家一致同意后,次日,彭克罗夫、哈伯特、斯皮莱出发救人,他们在塔波岛搜寻了两天后,发现了一个“野人”,把他带回了林肯岛。在众人的照料下,野人恢复了自己的语言功能,并说出了自己的来历:他叫艾尔通,曾是“不列颠尼亚号”的水手长,因与格兰特船长意见不和,企图煽动水手造反,失败以后被船长丢弃在澳大利亚西海岸。被丢弃后,他与一群逃犯勾结在一起,在海上大肆劫掠。有次他想要抢夺“邓肯号”救援船,中间发生了差错,他不仅没有成功,还被流放到塔波岛。移民们问了他求救信的事,艾尔通对此毫不知情。日子就这样一天天流逝,圈养的动物进行了繁殖,麦田也获得了丰收。

1867年10月17日,一艘船出现在海面上。当船靠近以后,移民们发现是海盗船。艾尔通潜伏到海盗船上打探消息,发现船上海盗众多,还有大炮和火药。艾尔通将情况向移民们说明,众人做了部署,严阵以待。18日早上,海盗船突然被炸掉了,但有几个海盗乘坐小艇偷偷登岛。移民们将船上的物资搬运到花岗岩宫以后,开始在岛上进行搜寻工作,艾尔通留在畜栏看守。19日,移民们返回的时候,发现艾尔通不见了,哈伯特也被一颗子弹击中。哈伯特发起了高烧,情况愈发严重,这时桌子上突然出现了一盒特效退烧药,昏迷的艾尔通出现在了畜栏,而罪犯的尸体躺在海岸上。艾尔通醒来后,面对众人的询问,表示他也不清楚是谁做的。

三年过去了,有天艾尔通在畜栏发现一张纸条,移民们循着纸条上的线索,终于见到了一直暗中帮助他们的人——尼摩船长。尼摩船长原本是印度的达卡王子,他不满英国殖民压迫,因此自己建造了一艘潜水艇“鹦鹉螺号”,多年来一直在海底漫游。在六十岁的时候,他将“鹦鹉螺号”藏在林肯岛的一个海底港口,在这里生活了下来。尼摩船长请求移民们将他和“鹦鹉螺号”埋葬在一起,并赠送给移民们一箱价值连城的钻石。林肯岛的火山爆发了,移民们被外力抛到了海里,这时“邓肯号”行驶过来,解救了他们。半个月后,移民们登上了美洲大陆的土地,回到了恢复和平的祖国。他们利用尼摩船长留下的财宝,购置了一大块土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人物角色

赛勒斯·史密斯

联邦参谋部的工程师,一流的学者。史密斯智慧冷静,果敢坚毅,是整个落难小队的领袖和灵魂。他知识渊博,心灵手巧,在荒岛上利用手表的镜片制作透镜解决了生火,用托普的项圈制作出切削刀具用以捕猎,并制作了陶器、铁器等物品。他热情乐观,富有实际经验,面对问题冷静清醒,在海盗来临的时候,他有条不紊地进行战略部署,给予了其他人信心。他是小队其他人的精神支柱,只要有他在,小队成员就不会畏惧困难。

纳布

原名纳布加尔德,史密斯的仆人。纳布一家原本都是史密斯的奴隶,但史密斯主张废除封建奴隶制,早已放纳布自由。忠诚的纳布不愿意离开主人,在得知史密斯被困里士满时,他毫不犹豫地赶来追随,后来又跟着史密斯逃跑。他勤恳诚实,温顺天真,在荒岛上帮助大家做了很多事情。

热代翁·斯皮莱

纽约时报》的记者。斯皮莱年约四十,身材高大,为人幽默,此次随北军作战地报道。他勇敢无畏,行动果敢,为了采访到第一手的报道经常不顾危险冲到各个战场的第一线。他见多识广,思维敏捷,在林肯岛上他多次辨认出可食用的动植物。他略通医术,曾经救治过哈伯特,因此被潘克洛夫戏称为斯皮莱医生。

彭克罗夫

彭克罗夫身体健壮,皮肤黝黑,相貌英俊。他是一名水手,常年在海上航行,对任何事都无所畏惧,有一股冒险精神。他积极乐观,动手能力强,流落荒岛之后,他并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凭借自己出色的射击能力捕获了很多猎物。他心直口快,富有正义感,当得知塔波岛有人遇难时,积极前往救援。他十分信服史密斯,并帮助史密斯制作出各种工具。

哈伯特

彭克罗夫的学徒,一个大约15岁的新泽西州孩子。哈伯特聪明伶俐,勤奋好学,他酷爱博物学,分得清很多植物和动物种类,并经常向史密斯请教,以增长自己的知识量。他胆大心细,很有担当,经常跟着彭克罗夫捕猎,并参与了塔波岛的救援活动。

艾尔通

被流放在塔波岛上的罪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中的一个人物。艾尔通曾是“不列颠尼亚号”的水手长,因与格兰特船长意见不和,企图煽动水手造反,失败以后被船长丢弃在澳大利亚西海岸。被丢弃后,他与一群逃犯勾结在一起,在海上大肆劫掠。有次他想要抢夺“邓肯号”救援船,中间发生了差错,他不仅没有成功,还被流放到塔波岛。移民们发现艾尔通的时候,他已经在塔波岛独居了十二年,变成了一个“野人”。在移民们的帮助下,艾尔通恢复了人性,成为了他们忠实的伙伴。

尼摩船长

《海里两万里》中的主人公。尼摩船长原本是印度的达卡王子,他爱好自由,反对殖民统治,多次带领印度人民进行起义活动,他的父母妻儿为此都遭到了报复,因此他产生了厌世心理,决定远离人类社会。他根据自己的设计建造了一艘潜水艇“鹦鹉螺号”,开始了他的海底之行,他每年都会捐赠一笔巨款,用以资助那些为争取国家独立而奋斗的民族。在六十岁的时候,他将“鹦鹉螺号”藏在林肯岛的一个海底港口,在这里生活了下来。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乘坐热气球降落的五个人,并在暗中观察,多次出手相救。尼摩船长最终与“鹦鹉螺号”一同葬在了海底。

主题思想

乐观主义精神

小说中洋溢着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移民们流落荒岛之后,并没有放弃希望,他们团结互助,以集体的智慧克服了重重困难,制作出玻璃、陶器、弓箭电报机等物品,并种植了麦田,圈养了家畜,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这片土地,让林肯岛变成了一个乐园。作者通过对移民们在在岛上与命运搏斗进行描写,赞扬了他们身上“人定胜天”的乐观主义精神。

人道主义精神

《神秘岛》中处处体现着人道主义精神。流落荒岛后,五人一狗相互扶持、相互帮助,将彼此当做依靠,互相关心爱护;工程师史密斯失踪后,他另外四个人坚持寻找;移民们每次遇到困难时,尼摩船长都会暗中相救;移民们得知塔波岛上有遇难者时,毫不犹豫地前去救援;当发现艾尔通已经变成野人时,他们并没有放弃,反而对他悉心照料,直到他恢复;这些都体现出了人道主义的感召。

殖民社会观

《神秘岛》中体现了儒勒·凡尔纳的殖民社会观。尼摩船长作为印度的达卡王子,多次带领人民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并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开始航行后,尼摩船长每年都会匿名捐献一笔巨款,用以资助那些为争取国家独立而奋斗的民族;工程师史密斯主张废除奴隶制,并放了黑人纳布一家自由;逃难者将小岛叫做“林肯岛”,用以纪念争取国家独立的林肯总统;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描述,凡尔纳表达了对被压迫民族的同情,表明了他反对殖民主义的正义立场。

艺术赏析

互文性

《神秘岛》与《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存在互文性。《神秘岛》中塔波岛上的落难者艾尔通正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中被流放的罪犯,艾尔通在被流放12年后早已改邪归正,变得谦恭有礼;屡次相助移民们的恩人是《海底两万里》中的主人公尼摩船长,《神秘岛》中交代了尼摩船长的真实身份,解释了尼摩船长进行航海的原因;火山爆发后前去营救移民们的正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子罗伯尔;还有书中频频出现的“林肯号”;互文的应用,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整个三部曲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叙事视角

作者在小说中采用了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叙述者站在故事之外,可以从任何角度来讲述事态发展,使小说更加客观全面。同时叙述者可以借用书中人物的视角,如通过史密斯、彭克罗夫的眼睛来观察事物,通过他们的思考和语言来再现他们的心理变化,从而使作品中的人物塑造更加具体形象。

叙事手法

儒勒·凡尔纳在《神秘岛》中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进行叙事。小说开篇写了五个主人公乘坐的热气球遭遇风暴,逐渐下降,最终降落到一个荒岛。在第二章中,作者又反过头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介绍五个人的身份以及经历。接下来作者又回归到五人流落荒岛后的故事。作者在开篇营造出高度紧张的氛围,随后以倒叙的手法进行铺垫,使故事情节更加饱满生动。

作品评价

中国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陈筱卿评价:"小说情节波澜起伏,险象环生,神秘莫测,充满广博的科学知识。同时热情讴歌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意志和坚忍不拔、不畏强暴的品质,洋溢着强烈的追求自由和爱国主义的精神。"

俄国思想家列夫·托尔斯泰认为:“儒勒·凡尔纳的作品简直奇妙无穷。我在成年读它时,都使我大开眼界,他的构思非常新颖,情节十分引人入胜,他是一个天才的大师。”

作品影响

《神秘岛》中涉及了冶金学、爆破学、水力学天文学、动植物学等各方面的知识技能,引起了科学爱好者们的关注。书中的许多情节,如林肯岛经纬度的测量、富兰克林火山的爆发等,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科普教科书中的经典实例。《神秘岛》巧妙地把现实和幻想结合起来,以夸张的手法和形象反映了十九世纪“机器时代”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意志和愿望,并且不同程度地表现了一些重大的社会历史事件。此外,小说情节惊险,人物生动,融知识性、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大胆预测未来。凡尔纳在自然科学方面提出的许多预言和假设,有的已得到了后人的证明,有的则至今还激发着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从1862年开始,埃泽尔着手编辑出版儒勒·凡尔纳的大型丛书《奇异旅行》,这套丛书包括63部小说和18篇中短篇故事,《神秘岛》也收录在其中。《奇异旅行》对法国及世界各国的儿童文学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青年出版社响应国家“向科学进军”的号召,陆续翻译出版了儒勒·凡尔纳青少年海洋文学作品。1957年,《神秘岛》中文译本翻译完成并出版。

衍生作品

《神秘岛》曾多次被加拿大美国苏联等国家改编为影视作品。

电视剧

电影

参考资料

神秘岛.豆瓣.2023-08-20

神秘岛.豆瓣.2023-08-20

神秘岛第一季.豆瓣.2023-08-20

神秘岛.豆瓣.2023-08-20

神秘岛.豆瓣.2023-08-20

神秘岛.豆瓣.2023-08-20

神秘岛.豆瓣.2023-08-20

神秘岛.豆瓣.2023-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