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薄鳅
长薄鳅(学名:Leptobotia elongata),又称花鳅,是花鳅科薄鳅属动物。长薄鳅体修长,一般个体长30~45厘米、重0.5~1.5千克,侧扁;鳞片小而薄;头部长而尖,腹部较宽圆。2对吻须,1对口角须。通身褐黄,头部有深褐色斑纹,体两侧有马鞍形宽带纹,其间杂有大小斑点;尾鳍及其它各鳍条上亦有黑色斑纹。
长薄鳅是中国特有物种,遍布长江中上游干流及其支流,如金沙江水系、嘉陵江等。它为广温性底栖群居性鱼类,生活在水质清新流动、水流较缓、溶氧含量高的河流底部的石砾缝间。
至2009年,长薄鳅野生资源逐年减少。2010年,长薄鳅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VU)”等级;2021年,长薄鳅野外种群被中国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长薄鳅鱼体两侧有鲜艳的花斑,具有观赏价值;富含粗蛋白、粗脂肪、氨基酸,具有食用价值,但其是野生保护动物,人工养殖的才能食用。
形态特征
长薄鳅体修长,一般个体长30~45厘米、重0.5~1.5千克,侧扁;鳞片小而薄,为椭圆形,深陷皮内,被黏液覆盖;头部长而尖,无鳞,腹部较宽圆。其通身褐黄,头部背面有不规则的深褐色斑纹,体两侧有5~6条橙色或棕黑色纵列马鞍形宽带纹,其间杂有大小斑点;尾鳍上有3~6条不规则斜行黑色斑纹,其它各鳍条上亦有2~3列棕黑色斑纹。
长薄鳅眼较小居于侧上位,眼间隔微凸;鼻孔每侧2个,相连,距眼前缘较距吻端为近,前鼻孔小,后缘具一发达圆形鼻瓣,覆盖后鼻孔,后鼻孔长裂缝状;吻长,四突,在鼻孔前方稍凹陷;马蹄形口裂居下位;上颌长于下颌,前端呈圆形突出;2对吻须,须长约为吻长1/2,1对口角须,位于口角,须长大于吻须。唇褶较厚且与颌分离,上唇褶中央具一裂缝,下唇褶在口角处与上唇裙相连,下唇褶中央具一缺刻,后唇沟中间分离;鳃孔较小。其有背鳍条3,8;臀鳍条3,5;腹鳍条1,8;胸鳍条1,12~13。背鳍短,无硬棘;胸鳍宽大,圆形,下侧位;腹鳍起点位于背鳍第二和第三根分枝鳍条基部的下方,末端超过肛门,腹鳍基部生有长条状皮褶;胸鳍腋部和腹鳍基部外侧各具一肉瓣;肛门生于臀鳍与腹鳍中心。尾鳍深分叉,上下叶约等长,末端尖。鳔小,不发达。
长薄鳅的鳞片上具有许多环绕鳞片中心、呈环式排列的环沟,以及由环沟向鳞片四周发出的辐射沟;所有环沟与辐射沟在反射光下观察呈现透明的凹沟。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长薄鳅是中国特有物种,在中国分布较广;遍布金沙江水系等长江中上游干流,及岷江、嘉陵江、沱江、渠江等长江中上游支流;长江干流中宜宾重庆段的长薄鳅产量最高,支流中嘉陵江和雅砻江产量较高。
栖息环境
长薄鳅为广温性底栖群居性鱼类,生活在水质清新流动、水流较缓、溶氧含量高的河流底部的石砾缝间;在水温0~33℃之间均可生存,最佳生长温度为23~28℃,热耐受能力较差,水温超过33℃即可致死。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长薄鳅是偏动物食性的杂食性鱼类,以鱼类、虾类、浮游生物、水生昆虫幼虫、底栖无脊椎动物等为食,如鱼、硅藻、砂壳虫、环棱螺等;但小鱼、小虾是长薄鳅的主要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是其次要食物。鱼苗期间食物随鱼体大小而异,体长2厘米以下的主食桡足类,体长3~10厘米以水蚯蚓、水生昆虫的幼虫等为食,体长10厘米以上则以各种小型鱼类和小虾为捕食对象。
由于长江上游底栖动物分布并不均匀,长薄鳅的饵料生物游速快,故它的捕食效率不高,导致野生长薄鳅的生长较为缓慢。
节律行为
长薄鳅是夜行性活动鱼类,抢食凶猛,消化速率快,它的摄食行为表现为24小时的周期变动,摄食高峰出现在凌晨;白天在遮蔽物下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仔鱼在浮游生活阶段主要为白天摄食,进入底栖生活阶段后改为夜间摄食;底栖生活阶段的仔稚鱼觅食行为活跃,白天则集群藏匿在隐避物中,少有觅食。它喜阴暗,在江河涨水时有溯水上游的习性。
环境适应性
长薄鳅眼小畏光,对光线的变化非常敏感。喜群居;游泳能力尚可。它的早期生活史阶段包括浮游生活阶段和底栖生活阶段,15日龄后的仔稚鱼由浮游生活阶段转为营底栖生活。稚鱼摄食水温在14~33℃以上,低于14℃停止摄食。它们也喜钻泥;体色可以随周围环境微变;有较强的耐饥饿能力,无需停食越冬,冬季亦可在室外浅水中生存。
生长繁殖
产卵繁殖
繁殖季节时,长薄鳅雌雄鱼外观区别明显,雌鱼较雄鱼粗壮,腹部柔软、膨大显出卵巢轮廓,生殖孔红肿明显;雄鱼体形瘦长,腹部不膨大,生殖孔泛红。
长薄鳅适宜的繁殖水温为22~25℃;一般在春夏之交(5~6月)选择急流砂砾多河段分批次产漂流性卵;产卵场主要分布在金沙江中下游、雅砻江和岷江的下游。长薄鳅的卵为圆球形,卵粒青灰;卵受精卵后吸水膨胀,吸水后平均卵径约4.1毫米,比重与水相当,鱼卵无黏性;在涨水季节顺高速水流漂流孵化;卵间周隙在卵出产后形成,使受精卵在急流中迅速分散,降低了被淤埋及被其他鱼类捕食的风险。
生长发育
长薄鳅卵在受精后约1天,鱼苗脊索伸直,开始出现耳石,此时鱼苗开始扭动身体;再过一段时间,鱼苗开始通过头部撞击和尾部摆动使得卵膜破裂,进而变成出膜仔鱼,出膜后鱼体平卧,身体透明。
长薄鳅初孵仔鱼体全长约5毫米,鱼体透明,口裂和鳔雏形出现;随后体头部下方形成口裂,头顶和鳃部出现黑色素;体鳍皱出现宽窄,尾部较宽,尾、背、臀鳍基出现。仔鱼孵出后2天开始摄食,胸鳍开始形成,尾鳍只出现部分鳍条,背、腹、臀鳍刚出现鳍基,最后完成尾鳍分叉。从仔鱼开始摄食至鳞片长齐侧线形成,但体表无斑纹,仅有星状黑色素点。鳞片和腹鳍同步发育,鳞片覆盖臀鳍处时鳍条发育完成。
稚鱼期外部器官分化完毕、鳞片长齐至鱼体两侧斑纹出现、鱼体形完全似成鱼;侧线明显可见,体呈浅灰色或浅黄色,并不断加深体色;摄食能力不断增强,已能摄食水蚯蚓,最后鱼体两侧形成7条斑纹。
幼鱼期鱼体外形完全似成鱼。在5~8月份水温上升时期,是长薄鳅1龄幼鱼的快速生长阶段;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之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长薄鳅幼鱼生长也在加快。
长薄鳅细密的鳞片深入皮内,可通过每年鳞片上产生的新辐射沟鉴定其年龄。在第1年内形成的环沟,并在其上发出的辐射沟,称为1龄辐射沟;在第2年内形成的环沟,并在其上发出的辐射沟,称为2龄辐射沟;其余类推。每一年内生长的环沟和辐射沟,排列基本上较整齐而一致;但前后2年的环沟、辐射沟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环沟杂乱、断裂,或者在新一年生长的环沟上长出新的辐射沟。
长薄鳅雌雄鱼发育不同步,雌性成熟较雄性早;雌性个体一般较大,性成熟于2~3龄。其最小性成熟体长约175毫米。雄鱼精巢成对,呈乳白色;雌鱼卵巢发育早期呈浅肉色,后期为青灰色或浅黄色。
人工养殖
养殖管理
人工繁殖中,长薄鳅亲鱼的来源主要是长江,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雄性体重350克以上,雌性体重1000克以上的亲鱼。可用药物进行催产;人工授精;采用孵化桶和孵化环道并保持一定的微流水进行孵化。长薄鳅苗种培育方法主要采取水泥池培育;用蛋黄、轮虫等食物作为它的开口饵料。长薄鳅成鱼养殖通常为水泥池、池塘和水族箱观赏性养殖。
疾病防治
在人工高密度养殖环境里,由于水体环境差、人为操作等因素使长薄鳅鱼体受伤和发病;病害防治应坚持“以防为主",做好各个环节的消毒防护工作。
长薄鳅感染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的症状表现为食欲不振,游动缓慢,常浮于水面,病鱼的鳃盖边缘及胸鳍基部出血及溃疡灶,胸腹部点状出血,体表尤其是尾部见大小不等的溃烂;可采取勤换水、消毒的方法预防此病。它们在患白皮病(又名白尾病)的发病初期,病鱼背鳍基部或尾柄出现白点,并迅速扩大蔓延,背鳍和臀鳍间的体表以至尾鳍处都出现白色,最后,病鱼头朝下,尾鳍向上与水面垂直,不久死亡;可采取减少鱼体擦伤等方法预防此病。
物种现状
种群现状
历史上长薄鳅分布于中国湖北、湖南省到四川省西部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各水域,至2004年,其种群资源明显下降,处于易危状态。20世纪80年代,长薄鳅曾是中国长江中上游重要的经济鱼类;至2009年,长薄鳅野生资源逐年减少,种群结构发生变化,表现为亲鱼数量不足、个体呈现小龄化趋势,其资源恢复与物种保护面临着巨大挑战。
至2000年前长薄鳅的产量每年还有10多吨,2000年以后产量为2~3吨。2007~2009年中国江津江段长薄鳅平均资源量为4065尾/千米。2008年长薄鳅在雅砻江渔获量少于300千克;2009年长江各支流长薄鳅资源为2008年的1/2~1/3,衰退十分明显。
致危因素
由于过度捕捞、环境污染、长江中上游水电站建设导致的水域分割及水流条件改变等原因,导致长薄鳅的栖息地环境遭到破坏,其野生资源逐年减少。比如长江上游水电工程开发所带来的TDG(总溶解气体)过饱和问题,使得长薄鳅的生存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在高坝泄洪的时候,受影响最大的为2~3月龄的长薄鳅幼鱼。
至2005年,中国葛洲坝和三峡大坝的建设,阻隔了长江中游长薄鳅群体的上溯洄游和上游繁殖的卵、苗对中游群体的补充,长江中游长薄鳅已罕见;金沙江下游大型梯级水利工程向家坝水电站和溪洛渡水电站的建设,进一步阻隔长薄鳅的洄游通道。长薄鳅受阻于水库大坝,产卵范围逐渐缩小。
中国江津江段的长薄鳅开捕体长为97.8毫米,远低于最适开捕体长(178.8毫米);江津江段长薄鳅开发率为0.70,远超过了其最大开发率(0.43),其资源过度开发。在长江干流宜宾、泸州段,每年春夏季在捕捞中华沙鳅等苗种时,长薄鳅鱼种和上溯的鱼苗会被顺带捕获,大量长薄鳅鱼苗和鱼种就此夭折。
中国长江流域面临渔业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流域内地表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流域内污水处理率偏低,大部分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进入长江;长薄鳅的生长繁殖对水质的要求很高,水质的逐年下降,致使长薄鳅鱼类种群减少、患病率增大,对长薄鳅的生存空间构成严重威胁。
保护等级
2010年,长薄鳅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VU)”等级。
2021年,长薄鳅野外种群被中国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措施
为了对水电影响江段野生鱼类资源进行补偿,中国多个水电站采取人工增殖放流的方式对流域渔业资源进行修复。2017年分别在中国四川省乐山的安谷水电站鱼类增殖放流站和四川攀枝花市的观音岩水电站鱼类增殖放流站进行长薄鳅的人工繁殖,并取得成功。
长江实施禁渔的第一个3年,长江渔业资源得到进一步恢复,产量有较大幅度增长,2006年比2002年同期渔获物中长薄鳅数量百分比增长3.03%。2023年9月23日,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秋季增殖放流活动举行,9种长江珍稀特有鱼类回归长江,其中长薄鳅在列。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长薄鳅鱼体两侧有鲜艳的石斑鱼,曾在世界观赏鱼大赛中斩获金奖,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食用价值
长薄鳅鱼体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在干物质中的质量分数分别为82.17%、10.42%;鱼体氨基酸在干物质中的质量分数为89.17%;营养价值丰富,具有食用价值,但其为野生保护动物,只有人工养殖的才能食用。
参考资料
Leptobotia elongata.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版.2023-05-10
超85万尾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放归长江.新华网.2024-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