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风穴寺

风穴寺

风穴寺是中国最古老的的佛寺之一,位于汝州市的风穴寺国家森林公园内。风穴寺距离市区8公里,距怪坡景区2公里。该寺历史悠久,为佛教天台宗、临济宗“双祖庭”,历史上与河南登封少林寺、开封相国寺、白马寺并称“中原四大名寺”。

风穴寺始建于北魏,距今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魏时称香积寺 ,隋朝名为千峰寺,唐代改称白云寺,俗称风穴寺。风穴寺在唐代中期形成一定规模,后经历代扩建,明万历年间寺僧达千余人,颇具规模。清末民国时期逐渐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座千年古刹于1963年被确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2018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风穴寺的建筑布局不同于传统寺院以中轴线为对称布局的特点,殿堂禅舍依山就势而建,错落有致,优美的自然景观与庄严的殿堂交相辉映,别具江南园林的特色。寺内保存有唐、宋、元、明、清历代建筑,共有殿、阁、楼、台140余间。其中唐代七祖塔、宋代悬钟阁和金代中佛殿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三个建筑,被称为风穴寺的“三大国宝”。唐开元二十六年所建的“七祖塔”为全国现存七座唐代高塔之一;宋代悬钟阁内悬挂一口重达9999斤的铁铸大钟,被誉为“中原第一钟”;中佛殿为金代建筑,为单檐歇山式,梁架结构科学严谨。风穴寺塔林是我国三大塔林之一。风穴寺既融合宗教文化因素又具有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特色,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和宗教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名称起源

风穴寺创建至今一千多年,其间寺名几经变迁,极具佛教色彩的传说故事穿插其中。北魏时期寺院被称为香积寺,相传香积佛曾居住此处,所用器物异常芳香,故名“香积寺”。隋朝时期称为千峰寺,因为寺院北边到处都是高大的山峰,峰峦耸峙,沟壑遍布,奇峰千变万化,所以寺院取名为“千峰寺”。唐朝时期称为白云寺。传说寺院在兴建的时候,正值夏季三伏天,天气炎热,工匠们热得汗流浃背,建筑用的砖瓦被晒得滚烫,就连搅拌的白灰也干涸凝固,工程无法施工,就在这时,天上飘过来一朵白云,正好停在寺院上空,遮住了火辣的太阳,凉风袭来阵阵凉意,工匠们得以在阴凉下干活。直到工匠们干完活,白云才逐渐散去。寺院建成后就取名为“白云寺”。风穴寺的名称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传说是隋朝末年寺院毁于战乱成为废墟,唐朝时期佛教兴盛开始重新修建寺院,开始选址在龙山南侧一个比较平坦的地方,砖石木料全部备齐只待开工,夜里突然刮起大风,将砖石木料吹起,一直吹到现在寺院所在的地方,风停,砖石木料掉落,传说这是风神点穴移址,寺院便建在这个地方,所以寺院被称为风穴寺。另外一种说法来自《风穴志略》的记载,寺院东边的山有大小两个风洞,大洞穴每当天气发生变化的时候,会发出猛烈的吼声,从洞中出来的风猛不可挡;小洞穴口小肚大,洞中经常发出雾气,洞口只能容一个人下,侧耳听洞中发出喔喔的声音。此山称之为风穴山,寺院依山而建,俗称“风穴寺”,也就是现在寺院的名称。

历史沿革

创建

《风穴志略·营建》中记载:“风穴寺,本号千峰白云禅院。其创始未详。按诸碑铭所载,或日自北魏,或日元魏时重修,或日鼎建自唐,言人人殊。”风穴寺的创建年代没有史籍资料的详细记载,各个时期的碑铭记载有的说是始建于北魏时期,有的说是北魏时期重修,也有的说是唐代始建。学界至今存有争议,主要观点有:

汉代始建

主要依据有明朝万历年间郡守刘觐文的诗作《游风穴寺作》、清乾隆时期风穴寺主持释海月的诗作《默庵先生过访诗次韵》和清乾隆时期汝州名士屈启贤编写的《风穴续志》中的记载。

刘觐文在《游风穴寺作》中写道:“凉吹疏林散暑氛,渺然秋色远天分。出郊车马迷烟树,到顶衫芒入翠云。放酒正宜泉涧洒,流簧忽傍薜萝闻。迟君无讶回西照,宿莽残碑有汉文。”诗的最后一句可以看出风穴寺当时有汉代的残碑。释海月是当时的名僧,他在《默庵先生过访诗次韵》写有“塔登顶摩唐碣,寺数残碑记汉朝。”说明当时寺院里有很多记载汉朝时期寺院情况的残碑。屈启贤编写的《风穴续志》第五卷中记载:“寺肇于汉,盛于唐。为临济下四世沼祖道场,南北称祖庭焉。’’表明风穴寺创建于汉代。

北魏始建

后汉乾佑三年(950年)八月登侍郎兼殿中侍御史虞希范撰写的“风穴七祖千峰白云禅院记”碑刻中提到:后魏山前为香积寺,属当兵火,像毁寺庙焚。乡人卫大丑,复收材石,构成佛堂,于此山之西北,镇压风穴,即今院基是也。按照这种说法,风穴寺始建于北魏,后遭战火毁坏,为当地村民卫大丑重新修建。明朝嘉靖十三年由湖广道监察御史王鼎等所立碑刻《汝州千峰白云寺重修毗卢殿记》,记载:“白云寺去州二十里,俗呼日风穴。创自后魏,修造历隋、唐、而宋、而元,以迄于今。"《正德汝州志》也有中记载:“白云寺俗称风穴寺,在州东北二十里风穴山内,始于北魏,再兴于隋唐。”表明风穴寺始建于北魏,这也是目前使用较多的一种说法。

唐代始建

雍正河南通志》中记载:“风穴寺,一名白云寺,唐大中初创建。”说明风穴寺创建于李忱大中时期。明代《汝州志》记载:“唐时贞禅师传灯之所,因建寺“。说明风穴寺创建于唐朝。

兴盛

唐开元年间,天台宗贞禅师(642-725年)住修风穴寺,风穴寺的香火旺盛一时,被尊称为风穴寺的开山七祖,八十四岁圆寂。丞相崔日用、吏部尚书李暠及其门下弟子收舍利数千颗,建九层塔,李隆基为之赐名“七祖塔”。唐宣宗大中初年,禅师道源开拓山门,重光梵刹。大中十三年四月塑释迦像,取舍利安于佛心。唐朝末年受战乱影响,寺院荒芜。后唐长兴三年,临济四祖延沼禅师来到风穴寺,见数间荒废的草屋,问农夫是什么地方,农夫回答是“古风穴寺”。延沼禅师于是留在此处,十年开拓,僧徒众多,佛殿创修,风穴寺再度兴盛。。

元末明初,风穴寺因战乱频繁遭到破坏,明朝时期对毁损的毗卢殿、水陆殿、祖师殿、伽蓝殿、地藏殿、山门庖、翠岚亭、毗卢殿、大慈泉等进行了重修和扩建,明万历年间寺僧达千余人,寺舍庵堂星罗棋布,盛况空前。

明朝末年战乱频繁,寺院荒草丛生,少有人迹。清代顺治年间汝州市官吏范承祖邀请行喜禅师到风穴寺当主持,行喜禅师购置《清敕修大藏经》并于康熙年间修建五间藏经阁,风穴寺进入又一鼎盛时期。

衰落

风穴寺千年古刹,屡经兴衰,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寺院僧侣已所剩无几,寺院渐渐冷落,大片林木被砍伐,建筑物遭到毁坏,寺院走向衰落。

地理环境

风穴寺位于汝州市区东北9公里处的风穴山国家森林公园中,北靠中岳嵩山山脉少室山,南临汝水,东边是龙山,西边是黄虎山,面积约12平方公里。所属地区属北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3℃,平均降水量640.9毫米。寺院四面群山环抱,寺北最高峰紫霄峰海拔800米,香炉峰、紫云峰、纱帽峰、石榴嘴峰等山峰分立紫霄峰两边,共同朝向寺院所在的山谷,被当地人称为“九龙朝凤”之地。

建筑布局

风穴寺的建筑布局突破了传统寺院以中轴线为对称式分布的模式,采用的是非中轴对称式的园林式布局,整体建筑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寺院由前、中、后三院及后花园、上下塔 林组成。前院有山门、天王殿、悬钟阁及禅院 ;中院有中佛殿、大雄宝殿、七祖塔、 三官殿、韦驮殿、六祖殿、毗卢殿; 后院有方丈院、罗汉殿;后花园内有望州亭等建筑。风穴寺周围景观星罗棋布,有八大景、七十二小景。八大景为:珍珠帘、大慈泉、玩 月台、升仙桥、悬钟阁、锦屏风、吴公洞、望州 亭。七十二小景主要有小龙门、石龙头、活凤尾、东山仙人靴、西 山一尊佛、半云巢、无心处。

主要建筑

风穴寺完整系统地保存了东汉北魏、唐、宋(金)、元、明、清历代建筑140余间,被誉为七世同堂的“古建筑博物馆”。其中七祖塔、悬钟阁和中佛殿保存最为完整,被称作风穴寺的三大国宝。

唐代七祖塔

七祖塔是唐朝天台七祖贞禅师的舍利塔,贞禅师俗姓张,名贞,唐朝西京长安人,考中进士后放弃功名出家,后在风穴寺传扬佛法,兴建寺庙,遍植柏树。唐开元十三年祯禅师圆寂,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李隆基派崔相国等人收集祯禅师的“舍利”数千颗放于此塔,故此塔又名“舍利”塔。七祖塔建于寺的中心位置,塔形呈方形,塔高九层,高度24.17米,建筑结构为密檐式空心砖塔,外部轮廓呈抛物线,每层四角置有铃铎。中国现存一百多座修定寺塔保存完整的仅有6座,七祖塔即是其中的一座,被文物专家视为国宝,是风穴寺第一大“国宝”。

宋代悬钟阁

悬钟阁建于宋代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位于寺院西南角,阁台为石质基座,高一丈八尺,方三丈,阁内立有四根粗大的木柱,柱端架着一横梁,梁上悬挂一口铁铸大钟,重达9999斤。唐宋时期保存完整,且能完好悬挂的铁钟,全国只有五口,此钟为其中之一,是风穴寺第二大“国宝”。《风穴志略》云:“画栋凌空,每一叩击,隐隐响从天际来,缭绕岩谷。”

金代中佛殿

中佛殿建于金朝,按照北宋皇家营造法式所建,采用“减柱”造法,下只用一根长昂高高挑起,用来减少殿顶对大梁的压力。殿内彩绘历经800多年仍保持原貌。中佛殿作为保存完整的金代殿堂建筑,是风穴寺第三大“国宝”。

其他看点

风穴寺不仅有历代的古建筑物,还有许多风格独特的石雕、木刻、佛像、绘画、书法等艺术品,有岳飞郑板桥文天祥慈禧等人的字画,总共有三百余块。风穴寺塔林为中国第三大塔林,保存了从唐到民国时期的各类古塔68座。风穴寺有两大塔林,分上塔林和下塔林。有唐、元、明、清和近代的僧人墓塔及其他砖塔石塔146座,数量仅次于少林寺塔林、山东省长清区灵岩寺塔林,是全国第三大塔林。

下塔林,是风穴寺最大的一个塔林,现存62座古塔,1个墓碑和1土冢。塔林中多为方形或六角形密檐式砖塔,塔高最高为五层。塔林中唯一的石塔,建于明代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代,高4.5米,每层状作莲花,隔为三段,造型别致美观,很有艺术价值。风穴寺开山寺祖临济四祖延沼禅师之塔亦在塔林之中,现存为元正二年(公元1342年)重建。明代的塔居多,元代塔有5座,分别是:沼公塔、应严瑞公密严显公合立塔、聪公塔、进公塔和兴公塔。其余为清代塔,以及少数几座新塔。

上塔林在寺西高岗上,有12座塔,塔身都比较高大,均为方形或六角形密檐塔,比较著名的有元代松齐慧公塔。慧公禅师是风穴寺的高僧之一,声望极高,明代御史方大美的“顾我巡行嵩汝地,何当重问慧公禅。”中的“慧公”指的就是这位禅师。慧公禅师塔建于至元十七(公元1280)年,其造型为六角四层楼阁式塔。塔基为六角型须弥座,塔身为仿木结构楼阁式建筑,每层塔檐均以砖雕斗拱承托。第一层塔身六面都雕刻出装饰门窗,门窗内刻精细的几何形纹饰,是元代建筑门窗装饰的典型例证。

价值

风穴寺始建于北魏,寺内建筑历经1500多年的风雨沧桑,保存有不同朝代的殿、阁、楼、台140余间。其间有过多次修缮和扩建,完整保留下来历史古建筑的特点,具有很高的建筑研究价值。风穴寺石雕、木雕、砖雕、琉璃装饰和彩绘等也自成艺术珍品,是风穴寺艺术价值的体现。除建筑、艺术价值外,风穴寺的佛教传承历史悠久,是天台宗和临济宗的一个重要的传承寺庙,具有重要的宗教价值。

建筑价值

风穴寺的建筑布局基本上不成中轴线对称,整体追求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寺院建筑里面独具特色。七祖塔的抛物线侧身、中佛殿的屋檐曲线、天王殿和观音阁等明清建筑的檐角很自然的向上弯曲,曲线造型上的大胆运用是风穴寺古建筑的一大特点,也是风穴寺建筑价值的体现。

风穴寺除了七祖塔、悬钟阁、中佛殿以外 ,还有一些建筑也颇具价值,如罗汉殿、大雄宝殿与观音阁等。罗汉殿建于元代,屋顶为单檐硬山式,红色屋身。前后各两根柱,后面柱有出头。斗拱硕大,保留着唐代建筑风格。殿内十八罗汉神态各异。大雄宝殿也叫毗卢殿,建于明代,是风穴寺内体量最大的建筑。面阔五间, 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是全寺最大的木构建筑。四角有角柱,柱形瘦高挺拔,柱网结构明显。斗拱具有灵秀之气。观音阁,建于明代,建筑形式是重檐硬山式,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有柱10 根,其中金柱4根负责建筑的大部分承重,上层内塑四面观音像一尊。下层明间开四扇隔扇门。观音阁前为大慈泉,栏内外刻有各色图案,青石砌就。

艺术价值

风穴寺建筑的石雕、木雕、砖雕、琉璃装饰和彩绘等各类雕刻和装饰可谓艺术精品。石雕以风穴寺大雄宝殿 前的碑碣石雕最为集中和精彩。碑碣从明代到近代的都有,顶端多雕刻龙形图案,最特别的是下边的石雕赑屃,是龙之九子之一,又名霸下。形似龟,好负重,长年累月地驮载着石碑。人们在庙院祠堂里,处处可以见到这位 任劳任怨的大力士,据说触摸它能给人带来福气。此处碑碣群是整个风穴寺的一个亮点。风穴寺的木雕不多,位于明代地藏殿的门窗上的木雕充分利用空间技巧,在方寸之间展现神龙吞云吐雾的景象,寓意防火赈灾。风穴寺的砖 雕主要集中于上下塔林的砖塔底座,题材以花草纹居多,也有螃蟹纹。造型生动,块面分割合理适当,表现了极强的造型能力。

宗教价值

风穴寺的佛教传承历史悠久,初为天台宗,天台宗七祖贞禅师长期住寺风穴寺,风穴寺成为天台宗的大本营。五代十国时期,禅宗最优秀的支脉临济宗发扬光大,先后有临济宗三祖慧颐禅师、四祖延沼禅师、五祖省念禅师在此主持。尤其是五祖省念禅师,临济宗经过他这一代弘法之后,开始出现转机,门下 弟子众多,临济宗进入迅速发展和传播时期。明万历十三年,风穴寺规模宏大,殿宇革新,各地僧侣接踵而至, 人员多达一千多人,是风穴寺最为鼎盛时期。清代,临济宗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祖再住风穴寺传法。故风穴寺有“天台临济两祖庭”之说,是天台宗和临济宗的一个重要的传承基地。

保护与开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级和地方政府拨款重新修缮风穴寺,社会各界对风穴寺也有捐资助建。1963年风穴寺被确定为河南省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风穴寺文物保管所成立,1983年6月汝州市人民政府发布通告建立风穴寺文物保护区,划定保护区的范围,对风穴寺文物予以重点保护。1988年国务院公布“风穴寺暨塔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年间国家文物局、汝州市政府及社会各界捐款赞助共计67万元,用于风穴寺的保护、修缮和园林绿化。

2013年汝州市政府对风穴寺附近违章建筑开展联合整治活动,拆除违章建筑26处,风穴寺暨塔林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得到了有效的保护。2016年3月汝州风穴寺钟楼、七祖塔维修保护工程正式启动。2016年9月汝州市政府举办“河南·汝州2016旅游”新闻发布会,宣布汝州风穴寺取消门票,使更多的民众能够走进风穴寺体验传统文化。同时宣布开展收集海内外风穴寺老图片、历史影像资料征集活动。2017年2月国家文物局要求对风穴寺及塔林进行全面保护规划。2018年9月河南省旅游景区质量评定委员会发布公告,汝州市风穴寺景区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2年风穴寺塔林迎来全面维修,年久失修、建筑结构老化的塔林得到重点修缮。

相关文化

外景拍摄

深山古刹风穴寺美丽的自然风光成为众多影视剧的外景拍摄地。电影《少林寺》中和尚担水以及牧羊女的场景取之于风穴寺景区,同时也是电影《少林俗家弟子》《少林童子功》《真假响马》《魂断风穴寺》《如海风云》等多部影片的取景地。

诗歌创作

历代文人骚客留有很多吟咏风穴寺的诗作。唐代诗人王维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明代诗人姚纶的《重阳游风穴寺》:“登高九日游风穴,眺远须凭望月台。喜豁双目清兴发,适逢四美好开怀”。写下“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初唐诗人刘希夷就是汝州人,他笔下的风穴寺:“月出嵩山东,月明山益空。山人爱清景,散发卧秋风”。刘希夷去世后葬于风穴寺外龙山脚下名为“夷园”。明清时期,汇聚在汝州的文人墨客与高僧结成诗社“汝上莲社”,聚在风穴寺一起吟诗作对。2017年风穴寺成立了“风穴书院”,邀请国内外诗人来风穴寺访问,留下了200多首诗歌。

参考资料

汝州风穴寺(白云禅寺)如今“千年古刹风穴寺”.凤凰新闻.2023-07-08

风穴寺.河南省人民政府.2023-06-30

风穴寺.汝州市人民政府.2023-06-26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3-05-18

..2023-05-17

千年古刹——风穴寺-郑州晚报数字报-中原网-省会首家数字报.郑州晚报数字报.2023-05-16

..2023-05-17

..2023-05-17

..2023-07-20

..2023-07-20

平顶山市汝州集中整治风穴寺附近违章建筑-省文物局-政府信息公开.河南省人民政府网站.2023-05-17

汝州风穴寺钟楼、七祖塔维修保护工程正式启动.河南省文物建筑研究保护院.2023-05-18

河南汝州举行2016旅游新闻发布会_地方要闻_人民论坛网.人民论坛网.2023-05-17

汝州大力宣传传统文化 千年古刹风穴寺正式免费开放 - 中国日报网.中国日报.2023-05-17

关于风穴寺及塔林保护规划的意见.国家文物局.2023-05-17

风穴寺成汝州首个国家4A级景区 免费向游人开放.今日头条.2023-05-17

风穴寺塔林修缮工程开工.河南省文物局.2023-05-18

深山藏古寺 风穴伴云生.今日头条.2023-05-16

汝州:千年古刹风穴寺.河南省文物局.2023-05-18

深山藏古寺.中国旅游新闻网.2023-05-17

秋风古韵风穴寺-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5-16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中原名刹风穴寺 僧俗雅集美文传.河南省文物局.2023-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