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侯景之乱

侯景之乱

侯景之乱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梁降将侯景发动的武装叛乱事件,叛乱时间从梁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开始,到梁承圣元年(公元552年)结束,前后共历四年,又称“太清之难”。

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中国北方的北魏分裂成西魏东魏,与南方的梁王朝呈三足鼎立之势。侯景先为北魏权臣尔朱荣下将领,后归附东魏重臣高欢,成为镇守河南的大将。梁太清元年(公元547年),高欢去世后,侯景担心被高欢之子高澄所杀,先以河南六州归附西魏,不久后又以其领有的河南一十三州之地,叛西魏降梁。萧衍派兵接应侯景时遭东魏袭击,主将萧渊明战败被俘,次年正月,东魏大破侯景,侯景所献河南省一十三州,尽被东魏占有,侯景逃至梁境寿阳(今安徽寿县)。东魏与梁战后准备重归于好,侯景多次上书梁武帝请求北伐,遭到拒绝,侯景的谋臣王伟劝其造反,于是侯景密谋叛乱。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八月十日,侯景在寿阳(今安徽寿县)起兵反梁,很快就攻下建康(今江苏南京),随后进攻台城皇宫所在地。太清三年(公元549年)三月,台城陷落,萧衍被侯景软禁后活活饿死。梁大宝元年(公元550年)四月,梁湘东王萧绎开始组织各路军队讨伐侯景,在王僧辩等人的进攻下,侯景节节败退。大宝二年(公元551年),侯景自立为帝,改元太始,国号为“汉”。萧绎继续派将领陈霸先王僧辩率兵攻建康(今江苏南京),次年四月,侯景战败率兵而逃,后被部将羊鹍所杀,历时四年的侯景之乱平息。

关于侯景之乱的起因,一般有始于南梁、源自侯景个人野心或东魏限制三种说法。侯景之乱给当时的社会带了很大的影响,如政治方面大大削弱了南朝的力量,形成了北强南弱的局面;经济方面使南方经济遭到了破环;社会阶层发生了改变,大量奴隶获得自由,士族和庶族的地位发生改变。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认为“侯景之乱”的发生,标志着梁朝两大士族集团彻底腐朽。

历史背景

三国鼎足而立

南齐中兴二年(公元502年)四月,南朝齐国武威郡刺史萧衍接受南齐萧宝融的禅位,建立南梁,即梁武帝,梁武帝即位后励精图治,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以恢复生产,南朝梁的经济得以复苏。这个时候,北方处于动荡之中,到梁大通五年(公元533年)时,与后梁对峙的北方的北魏的实权落在大将高欢宇文泰手里,元修成了傀儡。次年,高欢立元善见做了皇帝,即元善见,并迁都邺城遗址(今临漳县)。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北魏夏州刺史宇文泰毒杀元修,另立元宝炬为帝,建都长安。自此,北魏分裂成两个朝廷,高欢掌权的朝廷为东魏,宇文泰掌权的朝廷为西魏

梁朝政治腐败

侯景叛乱发生在萧衍末年,梁武帝时期,废除了宋、齐两朝控制和监视诸王宗室的典签制度,诸王成为有实权的藩镇,同时,梁武帝还恢复和提高世族大家的权利,对他们优待、宽容甚至放纵。《资治通鉴》中就有写后梁当时的情况:“奸吏招权弄法,货赂成市,枉滥者多……时王侯子弟,多骄淫。”

梁武帝推行“罔恤民之不存,而忧士之不禄”的政策。梁朝后期,王族、士族骄奢淫逸,如宗室大臣萧宏聚敛财富,权臣朱异位居权要三十余年,生活上也极挥霍、奢侈,而百姓流徙逃亡,生存艰难。萧衍提倡佛教,大事营造寺院佛塔,京都建康有宏伟壮丽的佛寺五百多所,僧尼十多万皆资产丰富。除此之外,梁武帝自己在大通元年(公元527年)、中大通元年(公元529年)、清朝元年(公元547年)三次舍身同泰寺,然后由公卿“以钱一亿万奉赎”,从而博得了“菩萨皇帝”的称号。何兹全等学者认为南梁末年人人厌苦,家家思乱,这就是梁朝末年走向动乱和灭亡的最根本的原因。

侯景叛魏降梁

侯景是北魏怀朔镇人,是一个鲜卑化的羯族人。北魏六镇之乱时为北魏权臣尔朱荣的先锋,因功升迁为定州刺史。北魏重臣高欢灭尔朱荣侯,侯景又投靠高欢。东魏建立后,侯景在东魏先后任尚书左仆射、吏部尚书、司空司徒河南道大行台,将兵十万,专制河南达十四年之久。梁太清元年(公元547年),高欢死后,世子高澄要求侯景入朝,侯景担心被高欢之子高澄所杀,以河南六州归附西魏,侯景先后拿下颍州区河南省襄阳市等地,随后又派遣军士夜袭西州,但派去的人全被刺史邢邵拿获,并且发檄文给东魏在东方的各州,各自作好防备,因此侯景不能再夺取州郡。西魏授予侯景太傅、河南道行台和上谷郡公,但未派兵支援侯景。同年二月,侯景上表建康,表示愿以河南一十三州附梁。萧衍与群臣商议后,决意接纳侯景,下诏以侯景为大将军,封河南王、都督河南北诸军事、大行台。

梁与东魏通好

梁武帝萧衍授予侯景官职后,便派司州刺史羊鸦仁率军接应侯景。太清元年(公元547年)七月,羊鸦仁率领梁军入驻侯景实控的悬瓠城。东魏高澄派遣慕容绍宗出兵讨伐,梁武帝派侄儿萧渊明带五万人马前去接应。同年十一月,萧渊明在寒山战败,被东魏所俘。随后,东魏军队又去攻打侯景,太清二年(公元548年)正月,东魏军在涡阳县大破侯景,侯景率八百余名残兵逃至梁境寿阳县,羊鸦仁弃悬瓠城而走。至此,侯景所献河南省一十三州,尽为东魏所获。东魏获胜后让俘虏萧渊明写信给萧衍,表示如果两国重归于好,就放回萧渊明。侯景听闻两国准备交好的消息后,多次上书给梁武帝,陈述不能与东魏交好的原因,并请缨北伐,均遭梁高祖武皇帝拒绝。侯景又伪造了东魏要求以侯景交换萧渊明的信,梁武帝看了这封伪造的信件后,回信表示同意交换。侯景的心腹王伟劝他造反,于是侯景以寿阳为基础地,密谋叛乱。

战争过程

叛乱准备

梁太清二年(公元548年),侯景以豫州牧的身份镇守寿阳,他上任后停止收敛市税田租,把所属城镇的居民全征招来当兵,并把百姓的子女全部分配给部下将士。侯景经常向梁朝廷索要钱财武器,态度傲慢强横,但萧衍从没有拒绝过,给侯景运输物资的“信使相望”。南梁大臣萧范羊鸦仁元贞、裴之悌等的人都曾经向朝廷报告侯景怀有二心,但梁武帝和朱异等的人并不在意,反而给侯景更多的赏赐。侯景探听到萧正德萧正德对朝廷怀有怨恨之心,便派人前去秘密勾结拉拢,其后萧正德答应给侯景做内应打开城门。

侯景起兵

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八月十日,侯景在寿阳县叛变,宣称要诛杀奸臣领军朱异、少府卿徐膦、太子右卫率陆验、制局监周石珍等人。侯景进攻马头(河南省寿阳西)、木栅(安徽省怀远县境内),生擒知府刘神茂、戍主曹等人。八月十三日,萧衍下诏命鄱阳王萧范为南道都督,北徐州刺史封山侯萧正表为北道都督,司州刺史柳仲礼为西道都督,通直散骑常侍裴之高为东道都督,四路军队一齐队讨伐侯景,从历阳渡长江,又命令开府仪同三司、丹阳尹、邵陵王萧纶持节,总督众军。侯景指导梁军前来讨伐,在王伟的建议下决定放弃寿阳县,率轻骑兵东下突袭建康城。九月二十五日,侯景留下自己的表弟中军大都督王显贵留守寿阳,自己悄悄潜出寿阳。

十月,侯景先后攻下谯州(今滁州市)、和县(今安徽和县)。历阳太守庄铁投降侯景后向侯景建议应抓住机会,急扑建康。侯景遂命田英、郭骆留守历阳,命庄铁当向导,引大军抵达江岸。萧衍询问都官尚书羊侃讨伐侯景的策略,羊侃请求派2000人占据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另外派遣一支军队攻打寿阳,从而让侯景进退两难。羊侃的策略因遭到朱异的反对而未被梁武帝采纳。十月二十一日,梁武帝任命临贺王萧正德为平北将军、都督京师诸军事,驻守丹阳郡(今江苏南京西南)。萧正德派出大船数十艘西上,以运载狄草为名秘密接应侯景南渡长江

侯景准备渡江时,碰上梁宁远将军带军在长江上巡逻,侯景担心被攻击派人暗中查看。此时临川太守陈昕认为王质水军力量薄弱,便向萧衍建议要加派军队驻守采石,梁武帝于是让王质与陈昕换防。侯景王质与陈昕换防的间隙,率军8000从横江(今安徽和县西南)渡江,抢占采石并俘获陈昕。随后又派兵占领姑孰城(今安徽当涂),俘虏知府萧宁,主力进到慈湖(今安徽当涂县西北)。

侯景攻城

进入建康

侯景大军进入慈湖的消息传到首都建康后,城内一片混乱。梁武帝下诏赦免了各矿产的苦工、建康监狱的囚犯,同时任命扬州刺史宣城王萧大器都督六朝建康都城遗址内诸事,都官尚书羊侃任军师将军辅助萧大器;南浦侯萧推守卫东府城(建康城南),西丰公萧大春守卫石头城(建康城西北),轻车长史谢禧守卫白下城(建康城北)。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十月二十三日,侯景大军抵达板桥(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西),次日到达建康城南秦淮河朱雀桥(今江苏南京南),太子萧纲萧正德把守宣阳门(建康南面中门),东宫学士庾信把守朱雀门。很快,侯景大军抵达,庾信下令拆掉浮桥,还没来得及拆完便遭到攻击,庾信弃军而逃。随后,萧正德的军队把浮桥修复,让侯景大军通过。

进攻台城

梁皇太子萧纲不知道庾信已逃,派王质领三千精兵援救庾信。王质来到领军府,与侯景军碰到,还没有列阵,王质军队就四散奔逃。此时,萧大春、谢禧也丢下石头城、白下城逃走。侯景这时从多方进攻台城(宫城),用火把烧大司马、东、西华门和各个城门,遭到了羊侃的抵抗难以攻进。十月二十六日,侯景又用制造的几百只木驴攻城,仍攻不下。侯景攻城不顺利,伤亡损失很大,便停止进攻,并筑长围以阻断城内外联络。他将奏章射到城中,上奏要求杀掉中领军朱异、太子右卫率陆验、兼少府徐麟、制局监周石珍等人。城里也用箭把赏格射出城外,上面写着谁能砍下侯景的头,就把侯景现有官位、爵位授给他,还赏给钱一亿万,布绢各一万匹,歌女乐队两部。

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十一月初一,侯景扶立萧正德做皇帝,在仪贤堂即伪皇帝位,改年号为正平。萧正德任命侯景为相国、天柱将军,并把女儿嫁给侯景。与此同时,侯景继续进攻台城,十一月四日,东府陷落。侯景诛杀南浦侯萧推和东府守卫军士三千人,并将尸首运到宫城东侧向皇城内的人发出警告。

十一月十二日,萧衍第七子荆州刺史湘东王萧绎起兵于江陵县,联络湘州刺史石生萧誉、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等一起增援建康。此时,邵陵王萧纶率领西丰公萧大春、新淦公萧大成、永安侯萧确、超武将军南安乡侯萧骏、原谯州刺史赵伯超、武州刺史萧弄璋、步兵校尉尹思合等,马步军三万人,从京口出发,十一月二十三日抵达钟山。侯景大惊,准备舟船准备随时撤退逃走。侯景分军三道向萧纶进攻,结果大败。天亮以后,侯景又在覆舟山(建康城北)北列阵,萧纶也陈兵相峙。十一月二十八日,侯景领兵撤退,南安侯萧骏带领几十骑兵追击,侯景回军迎战,萧骏大败而逃。赵伯超在玄武湖北列阵,看到萧骏危急,不去救援,反而率军逃走,侯景乘胜追击,勤王军全面溃败。萧纶逃奔去京口,西丰公萧大春、萧纶的司马庄丘惠达、直阁将军胡子约、广陵令霍俊等被俘。

十一月二十九日晚,鄱阳王萧范与西豫州刺史裴之高建安太守赵风举率军救援建康,屯兵于蔡州,等待长江上游勤各军。北徐州刺史萧正表则投降侯景,并在欧阳姓(今江苏仪征市东闸口)设立栅栏,阻断所有增援京师的军队,后被南康王萧会理派军击败,逃往钟离姓(今凤阳县东北)。十二月十一日,侯景再次大举攻城,湘东王萧绎先后派世子萧方等率步骑兵一万人,王僧辩水军一万人增援建康。十二月十六日和二十三日,侯景先后采取火攻、水攻之策进攻台城但都未能攻下。此时,梁衡州刺史韦粲、司州刺史柳仲礼、西豫州刺史裴之高、南陵知府陈文彻等援军先后到来合兵10余万,梁军推举柳仲礼为大都督,协调各路军队行动,他们沿秦淮河南岸竖立栅栏,侯景则秦淮河北岸竖立栅栏对抗。

太清三年(公元549年)正月初一,柳仲礼命韦部守卫青塘为进攻做准备,韦粲行军途中遇到大雾迷失道路,到达青塘时已是深夜,大军还没来得及安营扎寨便遭到候景的突袭,韦粲部溃败,韦璨战死。柳仲礼听到消息侯前去救援青塘,大破侯景军,柳仲礼也身负重伤,之后两军再次隔着秦淮河对峙。不久,邵陵王萧纶和临城公萧大连等从东边到达南岸集结,荆州刺史湘东王萧驿派世子萧方等、兼司马吴、天门知府樊文皎顺江而下奔赴京师,在湘子岸前扎营,高州刺史李迁仕、前司州刺史羊鸦仁又率兵继续到来。

正月二十七日,鄱阳王世子萧嗣、永安侯萧确、羊鸦仁、李迁仕、樊文皎率领众军渡过秦淮河,攻打侯景东府城前的营栅,焚烧栅栏,侯景军后退,勤王大军驻扎在青溪东岸扎营。李迁仕、樊文皎率五千精兵深入侯景阵地,挺进到首桥(青溪桥)东头,侯景派将领宋子仙埋伏反击,樊文皎战死,李迁仕逃回。由于梁主帅柳仲礼不留心战事,反而“置酒高会,日作优倡,毒掠百姓,污辱妃主”,又轻慢那些来支援的将军,各路勤王之师内部互相猜疑,导致各军都没有作战的心思。此时候景也因粮食短缺而忧虑,于是他接受了智囊王伟的建议假意与梁议和,缓和对抗的情势,利用与勤王军停战的时间运载粮食。侯景派将领任约、于子悦到宫城门下,呈递奏章请求和解。萧衍同意与侯景议和,二月十三日,双方代表在西华门(台城西门)设立神坛血盟誓。可是,盟誓之后,侯景并未退军,而是利用停战时间休整武器、军队。

攻下台城

太清三年(公元549年)三月,侯景引玄武湖湖水水灌台城,并从四面发动攻击,看守太阳门(宫城六门之一)的萧坚的书佐董勋、熊昙朗叛变,在三月十二日拂晓之际引导侯景军从西北角楼处攻入台城。侯景觐见萧衍和皇太子,并于十四日假传圣旨解散各路勤王军。柳仲礼召集各将领商议退军事宜,裴之高王僧辩主张决一死战,未得到支持。随后,萧大连、萧方、萧嗣萧祗、萧退、袁君正、陆经等,也分别返回驻地。东路勤王军统帅萧纶投奔会稽郡。柳仲礼、柳敬礼,以及羊鸦仁、王僧辩、赵伯超,都打开营门投降。

随后,侯景假造皇帝诏书大赦天下,同时自任为大都督、总管内外诸军事、录尚书,他原有的侍中、使持节、丞相、王等职位不变。侯景下令焚烧宫城里堆积的尸体,一些重病和重伤的也都聚在一起,纵火烧成灰烬。侯景又假造诏书贬萧正德降做侍中、大司马,让其他官员都恢复原职。

占领三吴

太清三年(公元549年)三月二十八,侯景派遣于子悦率兵数百进攻张籍(今苏州市)。当地豪强陆映公害怕战争失败,钱财被掠夺,劝说知府袁君正投降,袁君正开城投降,于子悦一进城就逮捕袁君正,并大肆掠夺。吴地百姓无不怨恨愤怒,于是各地立起城寨栅栏拒敌自守。五月初二,萧衍饿死在文德殿。五月二十七日,太子萧纲继位,是为司马昱,改元大宝

五月三十日,侯景派中军都督侯子鉴接收吴郡,任命厢公苏单于作为吴郡太守,派仪同宋子仙进军钱塘(今浙江杭州市)。新城(今浙江杭州境)守将戴僧逿在城中防守抵抗,御史中丞沈浚、吴兴郡太守张嵊与他共同策划,讨伐侯景。六月,吴郡人陆缉、戴文举等发兵一万多人,杀掉侯景的太守苏单于,推举前淮南太守文成侯萧宁为太守来对抗侯景。宋子仙知道后便从钱塘发兵攻击,陆辑等人弃城逃走。侯景便分割吴郡海盐(今嘉兴市东南)、胥浦(今上海金山区东南太平寺一带)二县改作武原郡。

八月一日,侯景派中军都督侯子鉴等进攻吴兴,吴兴太守张嵊战败被俘。十一月,宋子仙进攻钱塘,戴僧逿投降。宋子仙乘胜南下,渡过钱塘江,到达会稽。逃亡到会稽的萧纶听说钱塘溃败的消息后,向西逃到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十二月九日,宋子仙进攻会稽,会稽守将梁南郡王萧大连市弃城楼逃走,其部下留异投降宋子仙,并协助宋子仙追击生擒萧大连。至此,三吴之地(太湖流域及钱塘江流域)全部落入候景之手。

萧绎反攻

平定三吴之地后,侯景派领军将军任约、于庆等人进攻还未归顺的各军事重镇。梁大宝元年(公元550年)四月二十七日,梁湘东王萧绎下令大军出发,并发檄文讨伐侯景。文成侯萧宁在吴郡(苏州市)起兵,十天之间,招兵一万进攻郡城,被侯景的厢公孟振、侯子荣击败,萧宁被杀。任约、于庆先后攻下江州、豫章等地,梁湘东王萧绎派宁州刺史徐文盛率领数万军队,在贝矶(今湖北黄冈西)击败侯景的部将任约,进军大举口(黄冈市西北),侯景派宋子仙等人率二万人支援任约,因任约守西阳,很久不能前进,于是侯景亲自出征,驻军晋熙。随后侯景亲自率军进攻宣城市(安徽省宣城市),宣城知府杨白华投降。

大宝二年(公元551年)正月,新吴(今江西奉新)余孝顷起兵讨伐侯景,侯景命令于庆迎战。此同时,萧绎派护军将军尹悦、安东将军杜幼安巴州刺史王珣等率军2万,从江夏区(与郢州同治夏口,今湖北武汉武昌)到武昌,由徐文盛指挥,进击任约。三月,徐文盛攻克武昌,任约请求增援,侯景亲率大军抵达西阳(黄冈市),闰三月三十日,徐文盛发动攻击,大破侯景军,侯景逃回大营。四月二日,侯景命宋子仙、任约率骑兵四百暗渡长江,向郢州发动奇袭,俘虏刺史萧方诸。四月四日,侯景进入江夏,徐文盛的部队被隔断在敌人之后,军心恐慌,霎时溃散,徐文盛逃回江陵。次日,萧绎王僧辩大都督,统率各军讨伐侯景,侯景派任约、宋子仙迎敌。两军交战持续到六月,任约兵败被俘。六月十九日,王僧辩进攻郢州,宋子仙退守内城,侯景逃回建康。六月二十二日,困守郢州的宋子仙表示愿意献出城池,但准许他撤军回建康。王僧辩同意,但在宋子仙准备渡江之时,王僧辨发动袭击,生擒宋子仙后诛杀。七月三十日,王僧辩攻克湓城(今江西九江西边),八月一日,又派前锋袭击于庆,于庆、范希荣放弃郭默城(今江西九江东北)和寻阳城(今江西九江)而逃。萧绎王僧辩驻军寻阳,等待各路人马集结。

侯景称帝

侯景战败回到建康后,打算早登宝座。王伟建议侯景应罢黜旧君王,这样才能展示自己的声威权力。于是,侯景命前任寿光殿学士谢昊替萧纲撰写禅让诏书,言明将帝位禅让给萧栋萧栋。八月十七日,侯景派卫尉卿彭隽等率军进入金銮殿罢黜萧纲,将其降封为晋安王,囚禁永福省(在皇宫内院)。八月十九日,萧纲下诏迎接豫章王萧栋,两日后,萧栋登基为帝,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天正。侯景大肆诛杀萧氏一族,在建康的太子(哀太子)萧大器、寻阳王萧大心、西阳王萧大钧、建平王萧大球、义安王萧大昕等二十人被诛杀;在吴郡、姑孰、会稽等地的南海王萧大临、南郡王萧大连、安陆王萧大春、高唐王萧大壮等人全被诛。

十月二日夜晚,萧纲永福省被王伟、彭隽等人用布袋蒙面窒息而亡。十一月九日,萧栋下诏加授侯景九锡,特准侯景的采邑汉国设置丞相以下官员。十一月十九日,萧栋把帝位禅让给汉王侯景。侯景在建康南郊祭告天神,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汉”,改年号为太始。封逊位的南梁帝萧栋当淮阴王,连同他的两个弟弟萧桥、萧,一起锁在一个秘密囚室。

叛乱平定

梁承圣元年(公元552年)二月,湘东王萧绎命征东将军王僧辩、陈霸先继续东下讨伐侯景。大军很快就攻下南陵(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鹊头(安徽省铜陵市北)、芜湖市(安徽省芜湖市)。侯景得到消息恐慌,下诏赦免湘东王萧绎及王僧辩的罪恶。侯子鉴据守姑孰南洲(当涂县西长江中小岛),对抗南梁政府讨伐军,侯景再派将领史安和等率军二千人协防。三月一日,侯景下诏御驾亲征,前往姑孰,同时派人警告侯子鉴要引诱敌人登陆,使用步兵骑兵破敌。王僧辩率军进到姑孰镇侯,用大舰断其退路,击败侯子鉴,占领姑孰,率军继续前进,历阳(安徽省和县)驻防军当即投降。

三月十二日,王僧辩率各路人马抵达张公洲(江苏省南京市西南长江中小岛),侯景石头城六朝建康都城遗址西北)要塞津主张宾把秦淮河上的大小船只拖到秦淮河口,用石头在船底凿洞,使它们沉没,阻止王僧辩的后继舰队增援。三月十九日,王僧辩进军到招提寺(石头城北)北,侯景亲率军队迎战。侯景进攻王僧辩的军队,王僧辩后撤,陈霸先派将军徐陆率神射手二千人截击侯景的后卫部队,侯景被迫后退。陈霸先、王琳等人用铁骑出击,王僧辩主力大军随后投入,侯景败走,但仍据守栅栏。侯景部将卢晖略打开北门投降,王僧辩进入石头城。

侯景率精锐骑兵一百多人向陈霸先发动突击,陈霸先击溃侯景部队,侯景逃到宫城门下,不敢进入,率亲信房世贵等一百余骑兵卫士向东逃走,打算投奔吴郡(苏州市)谢答仁。王僧辩命侯瑱等精锐骑兵五千人追击侯景,侯景逃到晋陵县,劫持太守徐永向吴郡东奔,到钱塘时遭到赵伯超的阻拦。侯景只能退回吴郡,随后侯瑱的部队追击而来,侯景的部下投降。四月十八,侯景逃到壶豆洲(今南通市一带)时被部将羊鹍所杀。侯景的谋臣王伟等被押送到江陵,不久被萧绎处死,侯景叛乱平定。

起因争议

关于侯景之乱的起因,一般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侯景之乱由萧衍造成的。《资治通鉴》认为是认为萧衍做了个妖梦所致;王夫之《读通鉴论梁武帝》认为是萧衍年事已高“血气衰而智亦为之槁也”所致;《梁书·元帝纪》认为是萧绎的猜忍愎谏所致;《隋书》中认为侯景之乱是梁武帝不问政事,热衷佛事,致朝纲紊乱造成的。历史学家吕思勉也认为侯景之乱始于“梁之贪利冒进”。

当代学者认为是萧衍一系列错误决策造成的,如韩国磐、高尚志、冯君实,肖黎、邓奕琦等在其著作和论文中都有论述。侯景投降时,西魏“不求广地之名而审计利害之实”,严警有备,步步为营,既占其土地,又严防侯景有变。而侯景以河南十三州降梁时,萧衍不顾群臣反对招降侯景,并荒谬认为得侯景有利于北伐成功。梁与东魏交战失败后决定议和,侯景多次上奏反对却得不到回应,在议和中萧衍的决策让侯景陷入“坐听亦死,举大事亦死”的绝境。

第二种说法是侯景之乱是由侯景个人野心造成的。如《梁书·侯景传》评价侯景性格的狡猾奸诈;肖黎认为叛乱是侯景实现个人野心的一个行动;邓奕琦在文中认为侯景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都有较强势力,且与中央政权不相协调所致。

第三种说法是侯景之乱是因为东魏对侯景的限制造成的。如李万生认为东魏在侯景叛出前就对其有所限制,一是黄河以南的东郡和阳郡都为以邺为治所的司州所辖,不属于河南大行台。这样如果河南省有变,可以由这两郡对其进行政治军事应急,这二郡其实起着监督侯景的作用。侯景叛出后,东魏又从军事上做出努力去击溃侯景和南梁,并且在政治、外交上攻击侯景,为侯景反叛推波助澜,最后取得了成功。

战争影响

政治影响

侯景之乱大大削弱了南朝的力量,形成了北强南弱的局面。侯景之乱后,六朝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变化。南朝长江中、上游地区被萧衍的儿孙们所割据,兄弟叔侄互相内讧,形成分裂局面。西魏派兵驻于襄阳市,封萧为梁王,成为西魏的附庸;萧绎王僧辩率军破侯景后,于公元552年在江陵称帝,是为梁元帝。两年后,西魏宇文泰命大将于谨、宇文护杨忠将兵五万,南侵江陵。十月至襄阳,萧眢“帅众会之”。西魏占有长江上游,为以后打败北齐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许辉认为“侯景之乱”以后,江淮汉东入于北方,南陈基本上和北方以长江为界,北方并吞南方成为必然趋势;造成这种状况的,不在于陈朝,而在于“侯景之乱”后梁的政治形势。持这种看法的还有高敏、吴青松、邓奕琦、李万生等学者。

经济影响

侯景之乱使南方经济遭到了破环。持续四年之久的侯景之乱, 正好发生在经济富庶的京城所在地建康和三吴地区。建康台城被侯景大军攻下后,昔日繁华的建康城被化作一片废墟。《资治通鉴》记载萧衍末年,建康储存的粮食不够半年使用,常需要从各地运粮食。侯景叛乱后,交通断绝,几个月内便发展到人吃人的地步,皇亲国戚、豪门贵族都采摘野生的稻子,建康城里饿死的人数不胜数。富庶的三吴之地也破坏得残败不堪。《资治通鉴》记载晋朝以来,三吴之地是最富庶的,侯景之乱后,三吴之地的金帛被抢光,甚至出现人食人的情况,很多百姓被卖到北方。

社会影响

奴隶获得自由

东晋南北朝时期奴婢众多,早在东晋时期朝廷有“免奴为客”和以奴补充兵役等措施, 但是,东晋、南梁的统治者并没有经常采取 “免奴为客” 和以奴为兵的措施。 因此,南朝的奴婢问题直到梁末侯景之乱前,并没有得到解决。 在侯景之乱中,出现了奴婢的解放运动,许多奴隶在这段时期获得了人身自由,有的甚至得以上升为官吏、 将领。如太清二年(公元547年)十一月,侯景初到建康时,就大规模免奴为民,并授以官职,给以其主人的资产,还把他们编入军队,使之为自己效力,当时建康城出现了"奴隶出就景者以千数"的局面。《梁书·侯景传》也有记载萧衍死后,侯景假借南梁简文皇帝之命赦免被俘北人在江南为奴婢者的作法。他这样做的目的是利用他们去反梁。侯景初起兵时只有千人,围台城时已达10万之多,其中大都是被赦免的奴婢,高敏、林宪臣,杨绍溥等认为这在客观上推动了梁末奴婢解放运动。

士族力量衰落

南朝时士族势力由盛转衰,侯景之乱让士族力量进一步衰落。侯景所侵扰的建康、三吴之地,正正是江南士族聚居之地。侯景起兵叛梁前,曾向高门士族求过婚,遭到侮辱后,对士族集团心有怨恨。侯景攻进建康后锋芒首先指向南梁皇室和土族。如攻下东城府后,城内的文武百官被杀的有三千多人。在侯景围台城时,又“纵兵杀掠,交尸塞路。富室豪家,恣意裒剥,子女妻妾,悉人军营。”台城被围达一百三十多天,士族大遭其祸。

士族衰落,庶族崛起,梁末陈初大批少数民族豪酋和庶族地主利用侯景之乱,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上升为统治集团成员,陈寅恪先生考证,仅以出身于少数民族的庶族豪绅来说,就有侯安都、欧阳纥、黄法、徐世谱熊昙朗周迪留异、陈羽、陈宝应等人。朱大渭先生在陈寅恪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梁末陈初统治阶层的庶族当权者中,少数民族豪酋占十五人,汉族出身的庶族地主达十一人,汉族出身的平民达八人,三者合计三十四人,而高门世族地主出身者仅十二人。朱大渭这可表明侯景之乱后,梁末陈初统治阶层中的少数民族分子大为上升,不仅庶族地主对门阀地主的比例大为提高,而且庶族出身者开始大大超过门阀地主出身者。高敏认为侯景之乱,实为士族、庶族地位变化的分界线。陈寅恪也认为梁末之乱,为永嘉南渡后的一大结局。南梁士族在经过数百年腐化之后,于梁末被全部消灭。

历史评价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认为“侯景之乱”的发生,标志着南梁两大士族集团——建康集团和江陵集团的彻底腐朽,梁朝之灭亡,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两个集团已经趋于没落。

郑师渠在《中国文化通史》中认为侯景之乱,是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权力而酿成的动乱,这种动乱以战争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大批无辜百姓死于非命。他指出侯景乱前,建康城中有居民28万户,乱后生存者只剩两三千人。侯景之乱,使富庶的江南变成“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的人间地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