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云山
冯云山(约1815-1852年),本名乙龙,祖籍广东龙川县石灰窑村,出生于广东花县(今广东花都区)禾落地村。“拜上帝教”创始人之一,太平天国运动领袖之一,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所封五王之一的南王,称七千岁,封号全称为“真天命太平天国天朝九门御林云师前导副军师殿后军南王七千岁”。
冯云山家道殷实,自幼诵读经史,博览百家。曾参与科举考试,未考中后设馆授徒,以塾师为业。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三年(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冯云山是最早的参与者,并与洪秀全密图起事。后随洪秀全外出宣传“拜上帝会”,并于桂平市紫荆山区平在山创立拜上帝会组织,培养一批太平天国运动的骨干“平在山勋旧”。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七月,洪秀全来到平在山,后因展开宗教斗争,冯云山被捕入狱,在“拜上帝会”会众的努力下,于次年五月贿赂官员将其救出牢狱。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1851年1月11日),参与并领导金田起义,次年二月,洪秀全于武宣东乡称天王,建立太平天国,冯云山被任命为前导副军师,并制定太平军的军队部署与攻守战术,指挥太平军逃出清军的封锁,攻克永安州(今广西蒙山)。后太平天国在永安州封五王,冯云山被封为南王,并制作讨伐清代的檄文。咸丰二年(1852年)四月,冯云山经过全州城(今广西全州县)衣渡时,遭到清军江忠源部埋伏,被炮火击中后重伤身亡。
冯云山现存作品为《叙怀诗》《自题联》。史学家罗尔纲在《太平天国史》中认为,冯云山的去世关系到太平天国的兴亡,史学家也评价他的忠诚才能和智谋气量都是太平天国第一人。历史学家钟文典在《太平天国人物》中认为,从发动起事到太平天国建立,冯云山都是洪秀全最忠实、最得力的辅佐者,政治和军事才能都是第一流的,在太平天国诸王中,冯云山坚毅深沉,忠实诚朴,胆大心细、公而忘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冯云山,本名冯乙龙,客家人氏,祖籍为龙川县石灰窑村,其父当家时迁至广东花县禾乐地(《太平天国人物》作禾落地),与洪秀全为邻村,约出生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
冯云山少时家道殷实,自幼进入私塾读书,诵读经史,博览百家,对天文、历算、地理及兵法也有涉猎。冯云山曾参与科举考试,想要走上求取功名之路,未考中后便果断放弃,转而隐居于书塾,设馆授徒。冯云山在授课之余,经常与洪秀全、洪仁玕、李敬芳等人往来。因与洪秀全是同乡,年龄相仿,少时为“同窗书友”,又同在蒙馆担任塾师,让两人志气相投,经常互相切磋学问,谈论形势。
外出传教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三年(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冯云山、洪仁轩、李敬芳成为最早参加者。冯云山等人共同钻研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秘密图谋起事,后因在冯云山授课的书塾内自行洗礼,并将孔子牌位移除,受到乡亲的反对,失去了塾师的工作。
道光三十四年(1844年)二月,冯云山及侄子冯瑞嵩、冯瑞珍陪同洪秀全外出传教,分别前往清远市、广州市、顺德区、南海(今广东南海区)、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等地劝人敬拜雅威。洪秀全、冯云山等人来到粤北连山县白虎墟时,洪秀全欲深入八排瑶山地区,安排冯云山三人返回花县,冯瑞嵩、冯瑞珍厌倦行程,不堪忍受辛苦跋涉,愿意返回家乡,但冯云山坚持跟随洪秀全,不怕艰苦。
四月,冯云山和洪秀全跋山涉水、深入八排瑶山向瑶族人宣传“拜上帝教”,但因语言不通,收效甚微,几日后便离开了。根据冯云山的建议,洪秀全做出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传教的决定,后两人前往广西浔州府(治所今桂平市)贵县(今贵港市)赐谷村寻找洪秀全的表兄黄盛均。冯云山与洪秀全在贵县展开三个多月的宣传,后因黄盛均家贫,二人无法久住,洪秀全决定返回广东省,让冯云山先行一步。
创上帝会
冯玉山在赐谷村辞别洪秀全后前往浔州府城,因不愿毫无成就便返回广州市,便决定继续在广西传教。后冯云山遇到张永绣,两人同住一个多月,在张永绣的指引下,认为桂平县北的紫荆山区山深地僻,是一个秘密传教的好去处,于是决定前往紫荆山区传教。
十月,冯云山抵达进入紫荆山路过的大市集新墟后,本欲等人前来雇佣,后因寻不到雇主,便跟随趁墟人(赶集的百姓)来到古林社。为维持生计,冯云山在古林社做苦工,期间曾拾取牛粪、挑泥挖土、割禾打谷。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正月,冯云山前往紫荆山高坑冲张家做雇工,某天前往监生曾槐英家做工,因冯云山读过书受到曾槐英赏识,后被推荐到大冲曾玉珍家担任塾师。
紫荆山区内有座平在山,为烧炭工人居住地,冯云山利用其在曾玉珍家做塾师的身份,经常找烧炭工人谈天,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同时宣传“拜上帝教”的宗旨,以宗教为外衣,传播上帝爱护穷人,大家都是兄弟姐妹,同拜上帝,人人有衣有食,无灾无难的思想。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冯云山在紫荆山发展二千多人加入“拜上帝会”,并于平在山创立“拜上帝会”起义组织。这群烧炭工人,后来成为太平天国运动的骨干,被称为“平在山勋旧”。
被捕入狱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七年(1847年)七月,洪秀全再进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到平在山与冯云山汇合。面对冯云山开创的局面,建立了组织,洪秀全喜出望外。因冯云山的介绍推崇,洪秀全的“拜上帝会”领导者的形象与地位,被紫荆山区会众熟知。此后,冯云山和洪秀全积极传送宣传书籍,得到附近乡村贫苦农民的支持,“拜上帝会”成员增加二千多人。
九月,面对大好形势,洪秀全打破冯云山采用的合法、秘密的策略,将斗争公开化,展开宗教斗争,率领会众前往象州县捣毁甘王庙,此后又将紫荆山区左水和右水一带的社坛全部捣毁,同时公开宣传敬拜雅威,反对清朝的法律。此举虽然鼓舞了群众,却将“宗教斗争”引向“政治斗争”。十一月二十一日,武宣县秀才王作新秘密调动团练,突袭“拜上帝会”并抓获冯云山,后冯云山在押送官府途中,被曾亚孙、卢六带领拜上帝会众救回。十二月十二日,不甘心失败的王作新再次调集团练,抓获洪秀全、冯云山、卢六和曾玉珍,并将他们移送至大湟江巡检司。大湟江司巡检王基为索取贿赂,将洪秀全、曾玉珍留下,然后将冯云山、卢六押送至桂平市监狱,王作新派人前往桂平县控告冯玉山假借教书名义结盟谋划反叛。
因各地官员为粉饰太平、惧怕起义案件,桂平知县王烈看到王作新控告冯云山谋反,害怕触犯上级,便不再过问此案,并将冯云山继续关押于监狱中。冯玉山虽身处牢狱,却因清朝使用的夏历不方便百姓生活,于是便潜心研究历法,创造出以四季划分一年、用立春为岁首、符合自然规律、算数简单整齐的新历法“天历”。
为解救冯云山出狱,平在山烧炭工人们抽出部分炭钱储存起来,筹集大笔款项,通过贿赂浔州府和桂平市的官吏救援冯云山等人。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八年(1848年)五月,桂平知县贾柱才以冯云山教化百姓敬天,引动百姓为善的理由,将冯云山作为无业游民,派遣两员差役押送回广东花县由当地官员管束。冯云山在押送途中,以“拜上帝会”救济世人的观念打动两名官差,二人选择释放冯云山,并追随冯云山前往紫荆山加入“拜上帝会”。
金田起义
自从冯云山被捕入狱后,洪秀全返回广东省进行营救,导致紫荆山“拜上帝会”处于动摇和分裂局面,期间杨秀清、萧朝贵假借天父、天兄降身,巩固了会众的信心和斗志。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九年(1849年),洪秀全、冯云山返回紫荆山后,在冯云山的谋划下,洪秀全承认杨秀清、萧朝贵的合法性,并甘心位居杨、萧之下。金田团营起义期间,因冯云山熟读经史、谋略出众,由其主持创建太平天国各种制度,部署军队、制定进攻与防守的策略方针。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1851年1月11日),冯云山与洪秀全等人领导金田起义。次年二月,洪秀全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武宣县东乡镇自称天王,册立幼主,任命军师,正式建立太平天国,冯云山被任命为前导副军师,后清廷调集精兵前往广西,欲将太平军围困于紫荆山区内。清将周天爵、向荣统兵围困三里圩,冯云山和洪秀全率部救援,冯云山巧妙指挥,将清军分割包围,最终大败清军。
攻克永安
五月,太平军攻入象州县,并驻兵于中平、百丈、新寨等地。次月,清军与太平军于中平圩西发生大战,在冯云山和石达开的指挥下,太平军奇袭独岭清军大营,以少胜多扭转了被围挨打的局面。八月十六日,太平军决定进军永安,于是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太平军主力趁夜攻取平南思旺,广西提督向荣率部绕道攻打官村,乌兰泰率部进驻莫村,欲夹击平南思旺。冯云山、萧朝贵抓住敌人立足未稳之际,采用各个击破的战术,派出主力绕向乌兰泰侧翼,后发动猛攻全歼清将向荣部。随后冯云山指挥太平军回师莫村,击溃乌兰泰统率的清军,彻底扫清太平军进军永安的道路,随后太平军攻克永安州,攻取金田起义后的第一座城市。
闰八月,太平天国占领永安州后,洪秀全册封五王,冯云山被册封为南王,同时冯云山主持制定官制和礼制,并在永安发出征讨清朝的檄文。咸丰二年(1852年)正月,太平天国颁布冯云山创造的天历,这是中国实行阳历的开始,也是世界上使用四季历法的首创。
身死全州
四月,太平军由永安突破清军围困北上,进攻桂林市,攻占兴安,后抵达全州城外,洪秀全率部先行,冯云山负责殿后压阵,太平军行至北门外柳山尾时,全州城的清军开炮轰击,冯云山中弹受伤。洪秀全知道后非常生气,并率部返回攻破全州城。冯云山、罗大纲担任先锋攻陷兴安、全州后,欲沿湘江顺流直下抵达长沙市,太平军乘船越过簑衣渡、行至水塘湾时,遭到清军江忠源部的伏击,冯云山再次遭受炮伤,依然指挥太平军作战,最终辛劳过度,伤势恶化,死于战场之上。
人物作品
冯云山现存作品有诗歌《叙怀诗》,以及紫荆山村塾中的《自题联》。
人物评价
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在冯云山去世后,对其痛哭,他认为这是上天不想要让他平定天下,竟然要如此早地夺走辅佐他的功臣。
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被俘后自述,认为建立太平天国都出自冯云山的谋划,太平军前期的决策者也都是冯云山。
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认为,太平军诸王都不是将才,只有冯云山和石达开勉强算是将才。
清末民初学者赵尔巽在《清史稿·洪秀全传》中认为,冯玉山通晓经史多智谋,能够制定军事部署、进攻与防守的策略方针。
史学家罗尔纲在《太平天国史》中认为,冯云山的去世关系到太平天国的兴亡,史学家也评价他的忠诚才能和智谋气量都是太平天国第一人。同时他还认为,冯云山对政治、军事、典章制度、天文、历法无不精通,善于观察当前形势,随机应变。
历史学家钟文典在《太平天国人物》中认为,从发动起事到太平天国建立,冯云山都是洪秀全最忠实、最得力的辅佐者,政治和军事才能都是第一流的,在太平天国诸王中,冯云山坚毅深沉,忠实诚朴,胆大心细、公而忘私。
人物争议
出生日期争议
关于冯云山的出生日期,史书并无明确记载,大多数学者认为他出生于清代爱新觉罗·旻宁初年,即1821至1822年左右,如学者门岿在编写《二十六史精要辞典》时便认为冯云山出生于1822年,此外广东省志也持这种观点。历史学家钟文典认为,根据冯云山胞弟冯亚戊在1851年被捕时,供述他时年三十四岁,古代以虚数计算,他应该出生于1818年,“亚戊”应是指他为“戊”年出生;而冯云山本名冯乙龙,应该是因“乙”年出生而取名,所以应该是出生于1815年。此外,历史学家罗玺纲在编写《太平天国史》中也才是这种观点,认为冯云山应该出生于1815年。
牺牲地点争议
根据《贼情汇纂》卷一记载,冯玉山死于围攻全州之战;在《李秀成自述》中记载,攻破全州县之后,冯云山在全州阵亡;而《洪仁自述》中记载,攻破全州城时,冯云山中炮而死;《清史稿·洪秀全传》记载,冯云山于簑衣渡中炮而亡,这种说法在左宗棠撰写《江忠烈公行状》及王安定撰写《湘军记》、曾国荃等编撰《湖南通志》都持这种说法。学者简又文经过采访,在《太平天国全史》第六章《南王死事之研究》中认为,冯云山先在全州城中炮受伤,至簑衣渡伤重而死。历史学家钟文典也持这种观点。
人物轶事
巧改对联
金田起义前,“拜上帝会”以浔州府城(今桂平市)为联络中心。石达开派遣部将李文彩在庆祝街尾开了一家理发店,作为暗中联络点。只见店门之上贴出一副对联:不因白发催人老,更喜春风满面生。石达开认为,这个对联只是单纯在写理发的事情,没能体现“拜上帝会”的宗旨,显得比较俗,需要更要一下。李文彩想了很久,于是又将对联改成了:磨砺剃刀,天下头颅经我手;及锋叉剪,世间面颜尽改容。然后再次拿给石达开看,这次他感觉不够含蓄,便将它改成:磨砺以须,天下有头皆可剃;及锋而试,世间妙手等闲看。
这次更改,众人看后皆拍手叫好。但是石达开仍旧不满意,于是便请冯云山更改对联。某天,冯云山来后,看见门口的对联,连连称赞,认为对联写得大气磅礴,但李文彩讲出了石达开的嘱咐想让冯云山更改对联的话,冯云山听后立马答应下来,于是信手拈来,便将对联改成:磨砺以须,敢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且看老夫手段如何。围观者看见后,都认为此对联格局更高,全都称赞冯云山的对联绝妙至极。
家族成员
注:以上信息资料来源于
故居遗址
冯云山故居遗址位于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禾落地村,原始“九厅十八井”的大屋。1851年金田起义后被清军烧毁,现仅存宽、深十五六米灰沙山石垒砌的部分墙基。故居门前原有九茹塘,面积约为两亩地大小,用三合土砌成塘基,现已不存在。前面曾有石角潭,为当年洪秀全创办“拜上帝会”时与冯云山、洪仁玕等人洗礼之处,20世纪60年代中期被填平,如今只有一条山溪。1962年7月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冯云山故居遗址为文物保护单位。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在晚清黄世仲小说《洪秀全演义》中,冯云山作为起义军将领,是一个气宇非凡、谈吐风雅、足智多谋、英勇善战的形象。他将人民两个字记在心中,有治国安邦的宏图伟志,偶遇志士钱江,两人相约投奔洪秀全,并与洪秀全等五人结盟起事,并称为起义军的领导者之一。后上山劝说罗大纲,动员对方参与起事,最终在恭城战役时中弹而死,时年33岁。太平天国建立后,冯云山被洪秀全追封为南王。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 (1988).豆瓣电影.2023-06-02
太平天国 (2000).豆瓣电影.2023-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