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剧
婺[wù]剧,又被称为“金华戏”,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浙江省金华,因为浙江古时被称为“婺州”而得名,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正式定为“婺剧”。
婺剧起源于元末明初所流行的南戏,经过徽戏、高腔、乱弹、时调、滩簧、昆曲等声腔在金华市地区的不断发展、互相融汇贯通之后,形成了这一多声腔剧种——婺剧。婺剧的表演风格质朴豪放,具有很强的生活色彩,以及刚柔并济、文武戏互通的特点。婺剧主要在浙江金华、衢州市、江山、丽水市等地还有江西省的玉山县、上饶市、贵溪市、景德镇等地广为流行。
婺剧的剧目丰富多样,特色鲜明,影响深远,婺剧作为徽戏的一脉,是中国的戏曲中保留徽戏剧目和资料最多最完整的剧种之一,因此婺剧又被称为“徽戏活化石”。如今因老艺人的相继离世和普通话的推广,婺剧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困境。2008年,婺剧由浙江省金华市、江山市两地申报,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名称来源
婺剧又称为金华戏,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嘉靖、万历时期。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在浙江金华、衢州市、丽水市、杭州市以及江西省东部、福建省北部等地区广泛流行。婺剧这一称谓是在新中国时期确立的,1949年8月的一次戏曲改革工作会议上,因金华戏在发源于婺源县,而且浙江金华古时有“婺州”之称,所以将金华戏、乱弹等剧种一起并称为婺剧,这个名称在1950年11月正式启用。
剧种发展
萌芽时期
婺剧是一种包含了六大声腔的多声腔剧种,婺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就是外来声腔本地化与本地声腔长期的综合发展。婺剧包括了从明清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金华市、衢州市[qú zhōu]以及其周边地区的六大声腔剧种。
婺剧中的高腔是婺剧中历史最悠久的声腔剧种,被称为南戏的“活化石”,是婺剧具有四百多年历史的主要依据,高腔由明代弋阳腔、义乌腔发展而来,在清朝李调元所著的《剧话》中曾有相关记载。清朝文献《都门汇词场序》中记载了清朝时期高腔的兴盛程度,浙江省地区是明朝四大声腔的发源地,昆山腔和弋阳腔广为流传,在这种背景下推动了婺剧高腔的产生和发展,现在对于婺剧高腔具体形成时间和如何起源的相关记载较少,但在婺剧界大多认为婺剧高腔形成于明末清初时期。
成熟时期
婺剧发展的第一阶段是高腔和昆曲结合的两合班的出现,标志着婺剧的雏形形成。昆班的出现和发展意味着昆腔的通俗化发展和不断具有地方特色,昆腔在婺剧中被称为“草昆”,明嘉靖时期的魏良辅和梁辰渔对旧昆腔进行了改革,推动了昆腔在周边地区的流传,虽然现在无法确定昆腔流入金华、州等地的确切时间,但是周边地区昆腔的兴盛推动了昆腔的传播,昆腔大致在明末清初传入金华一带,深受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的喜爱。
第二阶段是清代前后乱弹、徽戏、滩簧等的传入,婺剧乱弹、滩簧、时调也是婺剧声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乱弹是以前对花部戏曲的统称,在清朝爱新觉罗·旻宁年间就已经出现,具有特殊的唱腔和艺术魅力。滩簧和时调是婺剧中最年轻的剧种,都是明清时期在民间流传的说唱曲艺。高腔、昆曲与乱弹、徽戏、滩簧、时调之间进行了各种形式的结合,形成了最后形式的多声腔戏曲剧种婺剧。乱弹、徽戏、滩簧等剧种不断传入,与高腔、昆曲融会贯通,逐渐出现了三合班和二合半班,三合班形成得益于乱弹在清朝中期的兴盛,受到民众的欢迎,二合半班是由三合班演化而来,融入了当时盛行的徽戏,这两个班社的形成意味着婺剧基本成型,根据相关史料可知明末清初时期婺剧班社的发展已“相当兴旺",婺剧高腔班社的发展在爱新觉罗·旻宁前后达到顶峰,其中侯阳高腔在晚清时曾出现六十个班社同时存在的的盛况。
衰落时期
清末民初,高腔日渐衰微。至20世纪20年代,西安、西吴高腔已成绝响。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金华昆腔也逐渐衰落。侯阳高腔也日渐衰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尚存三个东阳三合班。并且在抗日战争期间,1940、1941年还出现禁戏风波,连一些名班的演职员都无奈改行。另外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金华昆班也逐渐衰落
发展阶段
1949年8月的一次戏曲改革工作会议上,因金华戏在发源于婺源县,且浙江金华古时有“婺州”之称,所以将金华戏等剧种一起并称为婺剧。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婺剧发展的好时期,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的老艺术家和新人演员合作,创作并编排了系列优秀剧目和精品折子戏,推动婺剧艺术从草台艺术转变为剧场艺术。并且经过婺剧高腔艺人的挽救,西安、西吴两种高腔也得以复苏。1962年,浙江婺剧团在北京的舞台亮相,受到了戏曲界人士和许多观众的喜爱,许多专家学者也给出高度评价,推动了婺剧在戏曲中地位的提高。
改革开放之后,婺剧演员中涌现了陈美兰、张建敏、赵姝珠等许多优秀人才,对婺剧艺术大胆创新,改编了经典婺剧《白蛇前传》,还将婺剧剧目《西施泪》改编为电影。进入20世纪之后,在整个戏曲界发展不景气的背景下,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焕发出新的生机,逆势而上,创作并且编排了《昆仑女》《梦断婺江》《穆桂英》等剧目,新型剧目的打造一方面继承了婺剧的传统特色,另一方面又将婺剧艺术发展到更高的层面,让婺剧艺术在新时代展现出新的活力,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打造的新型剧目荣“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提名剧目”以及 “中国戏剧奖·优秀剧目奖”等奖项。
艺术特色
声腔
婺剧声腔是婺剧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婺剧的集中声腔既可以独立存在,之间又互相联系有影响,目前包含六大声腔。
高腔,是婺剧中年代最久远的唱腔,分为西安高腔、侯阳高腔、西吴高腔三种,这三种高腔一人发声,众人附和,节奏激烈高亢,行腔中经常使用甩腔、滚腔、衬腔,此外这三种高腔也有不同的特点。西安高腔因为早期加入了丝竹伴唱,唱段节奏大多是无眼单板1/4拍,唱腔细腻,旋律婉转。侯阳高腔较为粗犷简朴,有山歌的风味,唱腔中多使用滑音,尾音上翘,别具一格。西吴高腔在演唱时无过门,有接腔,唱腔质朴委婉。
昆腔,是从昆山腔演变而来,但是昆腔与其他唱腔在合班演出的过程中带有了一些其他唱腔的特点,比如乱弹和皮黄,又因为昆腔长期在农村演出,唱腔上逐渐民间化。与正昆相比,婺剧昆腔演唱速度快,但是又流畅连贯。
乱弹,婺剧乱弹包括四种主腔和三十多种附腔,旋律优美流畅又不失活泼,富有表现力。乱弹的调式主要是七声音阶,乱弹中的主腔根据调高可以划分为两套,唱调旋律平稳,结构规整。
徽调,主要有西皮、二黄、吹拨三套,其中西皮和二黄是主要部分,二黄又分为小二黄、正二黄、老二黄等等,小二黄唱调旋律平稳,结构规整,正二黄唱调凝重低回,适合规劝和叙事情节,老二黄以小唢呐为主奏乐器,唱调苍凉沉郁。婺剧徽调演唱方式与婺剧乱弹的【三五七】——【二凡】套相同。
滩簧,婺剧中的滩簧有平板、紧板、弦索等腔调,以平板为主要腔调,与辅助腔调连接组合成套,滩簧曲调优美丰富,声音委婉细腻。
时调,是各个时期“时行小戏”的统称,大致可分为骂鸡调、什景调、走广东、补缸调等诸腔杂调。因为时调是单出的独立小剧,因为多为“专戏专用”,即各个戏各唱各的唱调,因此不同戏目之间风格差别明显。什景调曲式由上下对比句构成,可无限反复,以小唢呐为主奏乐器;走广东调式为羽调和角调,并以羽调结尾,风格舒缓、独特,具有歌唱性;补缸调曲式为上下句结构,并伴以大锣大鼓打击,风格热烈。
行当
婺剧的角色行当原本分为十二色,包括四旦堂:花旦、作旦、正旦、老旦,四白面:老生、老外、小生、副末,三花面:大花面(净)、二花面(副)、小花面(丑)和一杂脚。到了清朝末期,多了武小旦和四花面二色,后来又增加了三棵旦和小旦二色,成为十五个半脚色。婺剧均由男演员扮演,发展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婺剧受到京剧和女子越剧的影响,陆续建立了包括民生舞台、文化舞台等在内的五个女科班。
服饰妆容
服饰
婺剧舞台上所穿的服装款式以明代服饰为主体,之后又吸收了清代的许多生活服饰,在款式、色彩、纹样等方面对将传统服装元素进行艺术化处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穿戴规制。服装有助于塑造角色,加强演员与观众的沟通。婺剧服装款式多为宽袍阔袖,采用中国传统服饰的平面裁剪手法,具有质朴、庄重的“H”型特点,婺剧戏服种类丰富,分为蟒袍、龙通、宫装、官衣等几十种,婺剧表演风格强烈,粗犷夸张,宽袍阔袖的设计有利于演员做各种动作。中国传统戏曲服装色彩可以分为“上五色”和“下五色”两种,婺剧的主要用色为“上五色”,包括黄、红、绿、白、黑,不同颜色的使用取决于角色的地位、性格以及年龄。
脸谱艺术
婺剧脸谱吸收了许多传统文化元素,关于其来源主要有面具说、涂面说、文身说三个学说。婺剧脸谱以现实生活为依据,脸上不同的图案可以表现角色不同的出身、性格、职业等,婺剧脸谱中融合了图案化、漫画、象征等多种表现方法,例如通过文字图形、动物图案、武器、景物等来刻画人物。根据婺剧老艺人的讲述,脸谱最初的画法只有黑、白、红三色来区分角色,之后随着戏曲的不断发展,脸谱勾绘逐渐艺术化、类型化。各种颜色的使用丰富了不同角色的性格,例如红色表示忠勇,黑色表示刚直,白色表示奸诈,紫色表示智勇,阴阳色代表鬼怪。“变脸”是婺剧脸谱中历史悠久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自然变脸、吹粉变脸、扯纱变脸。
器乐
婺剧艺术在拥有众多声腔的同时也有全面的器乐,贯穿整个戏剧班社活动的全过程。婺剧器乐一般可以分为随唱器乐、做介器乐和场头器乐三个部分。
随唱器乐,指的是伴随人声演唱的器乐,起到指示唱调、规范用音、烘托气氛等作用,高腔和昆腔多使用板、鼓、笛作为启唱乐器,演员演唱的速度、节拍、音调高低都受其影响。
做介器乐,是演员在场上表演做打动作时使用的器乐,主要分为行弦、牌子、锣鼓经三类。行弦是在唱的过程中插入表演时候使用的。牌子则是一些配合演出时不同场景下的表演,一般是既定的器乐片段,牌子在婺剧中数量很多,来源众多,按照使用的乐器不同可以分为丝竹牌子和唢呐牌子。锣鼓经也是婺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出时人物的出入、举手投足、场景的转换等等,都用到锣鼓,在不同的场合、情境下如何使用锣鼓有固定的规定,形成具有一定组合的锣鼓敲打程式,婺剧的锣鼓经可以分为开唱锣鼓和身段锣鼓两种。
场头乐器,是在演出时的闹台、幕前、谢幕送客等场合使用的器乐,通常都称为闹台,分为闹头台和闹二台,闹头台是班社到达一个演出场地时,在第一场戏开演前的闹台,闹二台则是在这之后的其他日子、不同场次演出前的闹台。
独特技法
蛇步蛇行,来自经典婺剧剧目《白蛇传·断桥》中白素贞和小青的表演。白素贞和小青由蛇化成人形,兼有人、蛇两种表演特征,表演时白蛇和青蛇台步轻盈,呈S形前进,好像蛇在水面上行走,轻盈曼妙的走姿可以让观众感受到剧情中带有的浓厚的神话色彩。
踢宝剑,在婺剧剧目《挡马》中,葛素云和王亦凡一起研究并创造了踢宝剑的绝活,其他人都是用手让宝剑出鞘、入鞘,他们两个创造出了一个人用脚踢宝剑,另一个人用鞘接剑,使宝剑重新挂回腰间。葛素云在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婺剧代表性传承人。
耍嘴、耍佛珠,是婺剧表演艺术家吴光煜的绝活。在婺剧剧目《僧尼会》中,吴光煜扮演的小和尚多样的脸部动作带来了幽默风趣的表演。耍嘴的形式多样,比如不动嘴巴来表达角色的复杂内心,还有下巴左右移动,上下抽动脸部肌肉,表达人物内心的纠结。耍佛珠是在剧中小和尚与小尼姑订下终身后出现的,小和尚把挂在脖子上的佛珠飞转数圈,甩到空中后又准确无误地落在脖子上,表现人物的欣喜若狂。
唱腔流派
明万历年间起,高腔、昆曲、秦腔、徽调、滩簧、时调等六种声腔相继传入金华地区,并均在此处流行,形成了一种多声腔并存的特殊结构。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正式定为“婺剧”,但实际上婺剧是一种流传在金华市、衢州市、建德市的多种戏曲、曲艺的统称,但并未形成鲜明的流派,因此在横向划分,主要按照六种声腔来划分。
高腔
婺剧高腔,别称为“弋阳县班”,可以分为侯阳、西吴、西安等。婺剧中大多数高腔的特点 , 是锣鼓助节 , 不管托弦 , 一人启齿 , 众人相和 , 声调高亢激越。西安高腔在浙江衢州、金华还有江西省东南部、福建省西北部地区流行,以鼓点为节奏,有帮腔,与另外两种高腔相比更流畅华美,受昆曲影响,唱腔接近口语,节奏自由,代表剧目有《槐荫树》《芦花絮》等。西吴高腔在浙江金华、江西东部、安徽南部等地区流行,唱调委婉,流畅朴实,代表剧目有《槐荫树》《花园亭》等。侯阳高腔主要在东阳市、义乌流行,另外还有金华市、永康市、丽水市等地,唱腔较为高亢粗犷,节拍严谨,代表剧目有《和珠记》《后花园》等。如今三种高腔的曲调已经互相融合,另外还有一种松阳高腔,产生于浙江松阳,虽然不属于婺剧的范畴,但是早已在婺剧班子中演出,代表剧目有《黄金印》《芦花记》等。
昆腔
婺剧昆腔,还有“草台昆”“金华昆腔”之称,是昆曲中的一脉,昆曲又称为昆山腔,是中国的四大声腔之一,入了许多金华的方言,金华昆腔的曲调受到其他声腔的影响更加豪放,婺剧昆腔属于曲牌连套体,结构严谨,招式固定,金华昆腔剧目分为文戏和武戏两类,有三十六本保留剧目。如今保留下来的婺剧昆腔剧目有90个左右,如《牡丹亭》《浣纱记》 《荆钗记》等。
时调
婺剧时调是为了吸引观众吸收的一些民间小调,是不同时期的时尚小调的汇编,之后慢慢形成单独的声腔体系,具有易学、声调优美的特点,在近代逐渐流行,剧目取自目莲戏、南罗、后(油)滩、民俗音乐等,不断丰富,知名剧目有《走广东》《王婆骂戏》《打花鼓》等。时调的来源众多,所以规定并不严格,发挥自由,因其发源于金华并在当地许多班社演出,所以加入了婺剧的范畴。
滩簧
婺剧滩簧,因其流传的地区不同也形成了不同的类别,有兰溪市、衢州市、东阳词调,滩簧声腔为板式变化体,曲调可以分为引子、慢板、原板、紧板、弦索板、尾声。知名剧目有《牡丹对课》《僧尼会》等等,现代剧目有《白蛇传》《送米记》等等。
徽戏
婺剧徽戏在婺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还有“金华戏”“金华班”“徽班”之称。徽戏在浙江金华、丽水等地区十分受欢迎,戏曲界公认徽戏是“京剧的始祖”,其主要唱腔有“拔子”“芦花”“二簧腔”,曲调分为“吹拨”和“皮簧”,徽戏的声腔也吸取了其他昆曲中的不少曲调,被称为“细工”,以往徽戏的乐器伴奏主要是笛子和吉子,随着不断发展徽戏与京剧一样都纳入了板式变化体系,主要的乐器也改为徽胡。徽戏中的“花头台”是最具特点的鼓乐,地位很高。徽戏中有“七十二本案本戏”流传下来,另外还有传统剧目“三亭四阁”,《荣乐亭》《万寿亭》《九龙阁》等,是各个徽剧班社均会演出的剧目。
乱弹
婺剧乱弹还被称为“浦江乱弹”和“哕[yuě]哕调”,婺剧中乱弹只有曲调,无曲牌,主要曲调有“二凡”和“三五七”。婺剧乱弹根据地域特色可以分为四类,分别是金华乱弹、东阳乱弹、浦江乱弹、处州乱弹,浦江乱弹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在金华之外的地区也广为流行。婺剧乱弹保留下来的剧目大约有130个,浦江乱弹有“三十六本头”,有一百多个经常表演的剧目。婺剧乱弹在今天依然受到欢迎,知名剧目包括《三请梨花》《双阳公主》《西施泪》等等。
剧目
中国戏曲舞台上保留徽戏剧目与资料最多、最完整的剧种之一,拥有800多个大小剧目,3000余首曲牌。
传统剧目
婺剧剧目的数量众多,有许多不同的类型。例如徽戏中的剧目大多是三国、水浒、春秋列国中的故事,乱弹和滩簧的剧目大多是家庭爱情戏。根据婺剧老艺人的回忆,有十八本高腔、三十六本昆腔、三十六本乱弹、七十二本徽戏、九本滩簧、九本时调,实际剧目的数量肯定远远超出这些数字。例如徽戏就不止有“七十二本案本戏”,还有传统剧目《荣乐亭》《万寿亭》《九龙阁》等合称“三亭四阁”。婺剧的传统剧目《黄金印》《芦花絮》《拷打·提牢》《白蛇前传·断桥》《昆仑女》《僧尼会》等,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依然常演不衰。
创新剧目
婺剧剧目在新时代不断有所创新,打造了许多精品,20世纪80年代拍摄了第一部婺剧电影《西施泪》,经典剧目《惜姣恨》和《贺家桥边》曾参加过全国汇演。1999年,新编《昆仑女》获得了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优秀剧目奖。二十一世纪初,历史剧《梦断婺江》的创作很好的将历史真实和文学虚构相统一,获得了中国戏曲学会奖、第一届中国戏剧奖优秀剧目等奖项。
传承与保护
传承现状
如今的婺剧因老艺人的相继离世和普通话的推广,婺剧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困境。婺剧的传承困境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缺少多样的艺术变现形式,与当下的审美观差距较大;另外,婺剧剧团的发展逐渐衰败,专业和民营婺剧团数量较少,婺剧演员的年龄逐渐增长,老艺人退出剧团后,缺少年轻演员的补充;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婺剧在农村的表演次数逐渐减少,如今城市中的娱乐方式多样,婺剧演出时的观众数量也不可观;中国戏曲现在普遍面临着观众群体狭窄的问题,婺剧同样面临这个问题,年轻观众对婺剧的兴趣不高,另外婺剧演出的宣传不力也削减了一些观众的兴趣。
保护措施
1954年浙江省婺剧团成立。1955年,浙江婺剧团招收了许多青年演员,1958年浙江省文化局建立浙江戏曲学校婺剧班,在全省招收学生,毕业后分配到各个婺剧团。2006年,浙江省婺剧促进会在杭州宣告成立。浙江省还成立了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保护婺剧传统遗产,开展婺剧艺术研究、婺剧优秀舞台艺术剧目创作和演出等。2008年,浙江省金华市、江山市两地申报的婺剧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遗传承人
数据来源
价值影响
婺剧是徽剧早在徽班进京前向南流入的一支,因此是中国戏曲舞台上保留徽戏剧目与资料最多、最完整的剧种之一,凭借其丰富的演出剧目,深厚的传统,深远的影响力,深受浙江省中南部地区广大人民的欢迎,被誉为“徽剧的活化石”、“徽剧的正宗,京剧的始祖”。
相关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
剧种简介.浙江省人民政府.2023-06-05
婺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05
婺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05
历史起源.浙江省人民政府.2023-06-06
【文化艺术】婺剧绝活.金华市人民政府.2023-06-07
婺剧高腔.浙江省人民政府.2023-06-05
婺剧昆腔.浙江省人民政府.2023-06-05
婺剧时调.浙江省人民政府.2023-06-05
婺剧滩簧.浙江省人民政府.2023-06-05
婺剧徽戏.浙江省人民政府.2023-06-05
婺剧乱弹.浙江省人民政府.2023-06-05
婺剧起源.婺州古城.2023-06-05
婺剧走过400年历程 浙江省婺剧促进会在杭成立.浙江新闻频道.2023-06-05
西施泪.豆瓣电影.2023-07-11
婺剧魅影 (2009).豆瓣电影.2023-07-11
宫锦袍 (2019).豆瓣电影.2023-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