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延
姬延(?-公元前256年),即周王,姬姓,名延,洛邑(今洛阳市)人,战国时期周代第37任君主(东周最后一位君王)。
姬延是姬扁的孙子,姬定的儿子。公元前315年,姬延继位后,改第二年(公元前314)为元年。周赧王八年(公元前307年),秦国丞相樗里疾把姬延逐出王宫,又逐出东周国,强迁至西周公国。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姬延为攻打秦国欠了国民的债务,因此逃债避居王宫的内台上,周人称其台为“逃债台”,债台高筑的成语即由此而来。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西周的秦武公尽献其地于秦国,姬延觉得愧对先祖,在位五十九年的姬延郁愤而终,东周就此彻底结束。
姬延是周代的最后一位天子,在位五十九年,是两周在位最长的君主。姬延去世后,从此挂名的周天子也没有了。三国西晋时期的学者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评价:周赧王姬延虽然是周天子,但一生为各诸侯逼迫奴役,与家人无异。欠了国民的债务,没有钱赔偿,乃上台避之,故周人名其台曰讨债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东周朝已经没有西周朝的千里沃土(西周王室直辖地),仅有王都洛邑(含王城、洛邑)周边的辖地数十里。姬嵬元年(公元前440年,即战国初期),周考王把河南省(王城)封给幼弟西周桓公(公元前440年),立为西周公国。姬扁二年(公元前367年),赵、韩逼迫周显王(周考王重孙)把包括王都洛阳市(成周)在内的所余辖地全部封给族叔姬根(周考王孙),立为东周,自己仅剩洛阳(成周)王宫。即所谓的“周分为二”。并非是西周国分为二国,而是东周朝分为二公国。二公国开国也不同时,相距七十三年。
周显王已无寸地,此后寄居东周国四十七年,东周朝名存实亡。自周平王东迁以后,管辖范围大减,形同一个小国,加上被指有弑父之嫌,在诸侯中的威望已经大不如前。面对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和兼并,边境的外族又乘机入侵,周天子不能担负共主的责任,经常要向一些强大的诸侯求助。在这情况下,强大的诸侯便自居霸主。及至战国诸侯国不断称王,周王权威进一步受损。仅因战国七雄之任何一国,尚无能力统一天下,因此,周天子仍然虚有“天下共主”(六国皆称王)之名。东周国于周显王二年(公元前367年)开国,王都洛阳变成了东周国之封地。姬扁已无寸地,此后寄居东周国四十七年,东周朝名存实亡。从周显王二年至四十八年(公元前367年-前321年),加上姬定六年(公元前321年-前315年)和周报王前七年公元前314年-前308年,此后寄居西周公国),最后三代周王寄居东周国六十年(公元前367年-前308年)。
公元前315年,姬延的父亲周慎靓王姬定去世。其父周慎靓王在位六年,功绩平平,然后他的儿子姬延继位。姬延继位后,改第二年(公元前314)为元年。周赧王八年(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命丞相樗里疾率领兵车百乘访问东周,试探周赧王的反应。右丞相里疾进入王宫,告诉周赧王。秦武王准备亲至东周,他要求试举周鼎,先派樗里疾前来接洽。周赧王严词拒绝,樗里疾大怒,把姬延逐出王宫,又逐出东周国,强迁至西周公国(王城洛阳,洛邑)。
南楚攻西周
周赧王八年(公元前307年),秦国攻打宜阳(韩国旧都,今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楚国派兵营救韩国。战后,楚国以为西周帮助秦国的缘故,将要攻打周国。大夫苏代为周国劝告楚王。如果楚王认为周国帮助秦国是祸患呢,苏代则认为声称周国帮助秦国比为楚国出力更多的人,是想让周国加入秦国的阵营,所以有‘周国帮助秦国’的说法。周国知道无法解脱,就一定会加入秦国的阵营,这正是帮助秦国攻取周国的妙计。苏代为楚王考虑,周国为秦出力要善待,不为秦国出力也要善待,这样才能让周国和秦国疏远。周国和秦国绝交,就一定会加入楚国的阵营了。楚怀王觉得有道理,听从了苏代的意见,放弃了攻打西周的计划。
韩国索粮
周赧王八年(公元前307年),楚国围攻雍氏,韩国(韩襄王)在东周征用甲胄和粮食,姬延就召见苏代并告诉他这些事情。苏代告诉姬延,他要为这件事担忧呢,苏代可以让韩国不在东周征用甲胄和粮食,又能让他得到高都。姬延道,苏代如果能做到这些,他就率领全国的人听命于苏代。苏代告诉韩国相国,楚国围攻雍氏,约定三个月攻下,现在五个月也没能攻取,楚国为此而担心。现在相国竟然在东周征用甲胄和粮食,这是在把韩国的担心告诉楚国。韩相国回应,很好,但是使者已经出发了。苏代回答,相国为什么不把高都送给东周。韩相国怒道,他不在东周征用甲胄和粮食已经做出很大让步了,为什么他还要把高都送给东周呢。苏代回道,韩相送给东周高都,这样东周就会转而加入韩国的阵营,秦国听说以后一定对东周非常愤恨,就不会和东周互通使节,这是用破败的高都来换取完整的东周。为什么不给呢。韩相国道,很好。韩国果然把高都给了东周。
大秦借路
周赧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94年),秦国在东西二周之间借道,将要讨伐韩国,东周担心借道会得罪韩国,不借道又会得罪秦国。史厌告诉姬延(东周君),他为什么不派人告诉韩国的公叔。秦国敢从东周借道去攻打韩,是因为相信东周。公叔为什么不给东周一些土地,派人质去楚国呢。这样秦国就一定会怀疑楚国,不再相信东周,这样就不会攻打韩了。姬延再派人对秦人说道,韩国强行给东周一些土地,将要用这样的办法使秦国怀疑东周,东周不敢不接受。’秦国一定没有让东周不接受土地的说辞,这样既得到了韩的土地,又听从了秦国的命令。
秦王召见西周文公,西周君不愿意去,因此派人告诉韩王,秦国召见西周君,想要派去他攻打大王的南阳郡,韩王为什么不出兵到南阳呢。西周君将会以此为不去秦国的说辞。西周君不去秦国,秦国一定不敢越过黄河去攻打南阳了。东周和西周交战,韩国救援西周。有人为东周劝韩王,西周原来是天子的首都,有很多名贵的器物和珍宝。韩王按兵不动,可以使东周感恩,而西周的珍宝也可以全部得到了。东周和西周打了一仗后,二周又和解了。
借债伐秦
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秦国夺取了韩国的阳城、负黍。姬延和西周君非常恐慌,准备和诸侯联合,发动天下的士兵从伊阙山出兵攻打秦国,使秦兵无法到达禹都阳城遗址。到了约定地点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南),整整三个月过去了,最后楚、燕两国派了少量兵马前来,其他各国都没有派人来。面对剩下的周王国那五千人的军队,秦国的几十万大军都无动于衷。秦昭襄王给他传了消息,让其退兵。姬延和西周君只好让军队班师。秦昭襄王知道了这个消息,派将军摎攻打西周。西周君无奈跑到秦国,叩首认罪,将治下三十六座城邑,人口三万全部献给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在接受了西周君的进献后,把西周君绑在柱子上游街示众,才放他回周地。
郁死周灭
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西周君因此郁郁而亡;不久后,姬延也郁愤而终,东周就此彻底结束。后来,西周公占据洛阳市,东周公占据巩邑。随后不长时间,西周文公姬咎也死了。西周公国内的百姓逃往东周公国,秦国把九鼎宝器占为己有,然后将西周公迁往狐(今河南省汝州市西北临汝镇一带),西周公国就此灭亡。七年之后,秦庄襄王时期,吕不韦灭东周公国。东西周相继并入秦,周代从此不复存在,传承了八百多年的周王朝断绝了祭祀。
历史评价
战国末期法学家韩非子在《韩非子·备内》评论(已成傀儡的周天子姬延):“有主名而无实,臣专法而行之,周天子是也。”
纵观周赧王姬延的一生,三国西晋时期的学者皇甫谧在《帝王世纪》评价道:“周赧王姬延虽然是周天子,但一生为各诸侯逼迫奴役,与家人无异。他欠了国民的债务,没有钱赔偿,乃上台避之,故周人名其台曰讨债台。”
近代学者杨宽在《战国史》评价:周赧王(姬延)去世,从此挂名的天子也没有了。
家族成员
传闻姬延有这几个儿子:姬坛、姬嘉、姬央、姬、姬祁、姬;只有姬嘉可以查证,在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第四》里提到过,其他的无史料记载。
轶事典故
债台高筑
姬延继位时,秦国正在左右出击,南面攻楚,东边击山西省(韩、赵、魏),向中原地区不断扩张,下一步就要到周代了。姬延寝食不安却束手无策。这时,想抑制秦国发展的楚国给他出了个主意,请他以天子名义发兵,号召各诸侯国协力攻秦。姬延一听,觉得这主意很靠谱,于是立即着手予以实施。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姬延准备就绪,他命令西周公凑起了一支五六千人的军队,还缺少武器、粮饷。姬延决定向国内的地主富商们借贷,他约定胜利凯旋之日,用战利品奉还。他还向债主们宣布,泱泱大国,以诚信为本,借谁的钱就给谁立下借券。
姬延打算打败了秦国,用抢夺财物来还账。到了大家约定的地点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南),三个月过后,最后楚、燕两国派了少量兵马前来,其他各国都没有派人来。面对剩下的周王国那五千人的兵马,秦国的几十万大军都无动于衷。秦昭襄王给姬延传信,令其退兵,姬延只好让军队班师。姬延没和秦国开战的消息传回王城以后,王宫就被人包围了。地主和豪绅们,纷纷拿着借券在等姬延还债,姬延被迫在王宫后面修了一个高台在那逃债,周人将这个高台称为“逃责台”(即逃债台),这就是债台高筑的典故。
谥号争议
战国时期的孟子在《孟子.公孙丑》明言:“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孟子认为东周代早该灭亡了,大概就是没有同时代史官给姬延评谥号的原因。后世(最早的谥号)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卷四.周本纪写道:“赧王延,是为隐王。又名诞,谥法无赧(没有赧号)。郝是羞耻之甚,政以轻微危弱,寄住东西(周国),窃鈇逃债,郝然惭愧,故号赧耳。亦曰王赧,亦曰周王赧,亦曰然王。
影视作品
史籍记载
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子《韩非子》卷五.备内十七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周本纪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七十一.樗里疾传.第十一
西汉司马迁《史记》七十列传.苏秦列传
参考资料
周赧王.中国国学网.2023-06-06
《大秦赋》.豆瓣网.2023-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