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原名中央公园,后因存放孙中山遗体而更名。它地处中国北京市中心,紫禁城(故宫)的西南侧东邻天安门,占地面积约为23.8公顷。于1914年被辟为公园,是北京城内第一座城市公共园林。
中山公园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社(土神)稷(谷神)的祭坛——社稷坛,是皇家坛庙建筑群和皇家坛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山公园内的建筑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包括社稷坛、拜殿、宰牲亭等明清遗迹;移建的习礼亭、兰亭碑亭等古迹文物;以及后来兴建的唐花坞、蕙芳园、愉园等具有民族风格的园林建筑和科普小屋等现代建筑。此外,园内还举办有郁金香节和系列兰花展览等活动。
1988年,中山公园于被中国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评为首都文明单位,2002年被评为北京市第一批精品公园,2011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命名
中山公园曾祭祀土神、谷神的社稷坛,1914年顺应解放思想的公园开放运动被开辟并命名为中央公园。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于北京,遗体停放中央公园拜殿,中央公园因此改名为中山公园。
历史沿革
中山公园所在地早在辽金时代曾是“陪都”东北郊的太平兴国寺,元代改称万寿兴国寺。
中山公园的前身就是明清两朝的社稷坛。明初洪武、建文年间,社稷坛位于南京皇城的西南,社坛和稷坛是分开的,社坛在东,稷坛在西。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按照《周礼》“左祖右社”营国建制,于阙右门之右,把万寿兴国寺扩建为社稷坛,社坛与稷坛合为一体,即今日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自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明清两代的25位皇帝或遣官在这里举行过1300余次祭祀活动。
1912年,朱启钤先生在担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期间,便有意将皇城内天安门、端门与阙右门以西的已荒废多年、遍地荆棘草莱的明清社稷坛辟建成公园,为京城百姓提供一处游憩娱乐场所。
1914年,承德避暑山庄文物陆续运抵北京,为安置这批古物,朱启自荐与清廷交涉,将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以南地区,除太庙外全部划归中华民国政府管辖,朱启钤辟社稷坛为公园的夙愿方得以实现。在朱启钤的创意和亲手操办之下,将社稷坛辟为公园,始称“中央公园”,并于同年10月10日向游客开放。
1925年3月12日,中华民国的缔造者、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在北平市逝世,其灵柩由北京协和医院移放到“中央公园”园内的拜殿正中,并举行公祭大会。
1928年,北伐战争胜利,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缅怀其丰功伟绩,“北京中央公园”更名为“北京中山公园”,同时,曾作孙中山先生灵堂的拜殿改名为“中山厅”。
园区布局
中山公园总占地面积约为23.8万平方米,其中陆地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水域面积约为3.8万平方米。园内的建筑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总体呈现南北纵列分布趋势。第一部分是明清遗迹,主要主要位于园区中部,包括了社稷坛、拜殿等包括保留下来的社稷坛、拜殿、宰牲亭等明清遗迹;第二部分位于园区西部,包括移建的习礼亭、兰亭碑亭等古迹文物。第三部分位于园区东部,包括唐花坞、蕙芳园、愉园等具有民族风格的园林建筑和科普小屋等现代建筑。
重要景点
习礼亭
习礼亭,位于南坛门南侧,为黄琉璃瓦顶,六角形,建在两层台基之上,南北两侧分别设有石阶,北阶3步,南阶6步。上层台基为石质,台高约为0.65米,围长约为22.32米。亭为单檐攒尖,黄琉璃瓦屋面,金龙枋心旋子彩画,朱棂门窗,面北一方设有隔扇门,其余为槛窗。下层台基为砖砌,台高约为0.63米,围长约为35.76米。习礼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址位于正阳门内兵部街鸿胪寺衙门内。此亭于明、清两朝专为初次来京的文武官员、少数民族首领及附属国贡使等练习朝觐皇帝礼仪,因而得名习礼亭,亦称演礼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市,鸿胪寺被焚毁,而习礼亭幸免于难。后英军占据鸿胪寺作为操场,清政府被迫将习礼亭迁至户部街礼部衙门院中。后于1915年4月,习礼亭被迁至中央公园。
社稷坛
社稷坛,位于内坛核心区,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为正方形、三层结构,总高0.96米。上层周长为15.95米,中层周长为16.9米,下层周长为17.85米。四面各设有四级青白石台阶。上层采用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中黄五色坛土铺设,俗称“五色土”,象征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坛台中央设有“社主石”,也被称作“江山石”,社主高三尺五寸,上锐处中高四寸二分,下方一尺五寸,埋入土中,与土平。明清两朝皇帝每年农历二月、八月上戊日都会在此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五谷丰登和国泰民安。社稷坛坛台周围设有矮墙,又被称为“垣”,明朝初建时是用砖砌墙,后又涂上了青、赤、白、黑色,总周长为230.4米,高约1.36米,厚约0.65米。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壝垣改为四色琉璃砖、瓦砌成,与坛台呼应。壝垣的四面各设有一个棂星门,均由白石筑成。
拜殿
拜殿,即现在的中山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位于社稷坛北侧,是该坛中轴线上的一座重要建筑,其台基高为0.87米,建筑面积约为950.4平方米,歇山黄琉璃瓦屋面,殿内饰有金龙和玺彩绘。拜殿原作为皇帝祭祀时休息或遇雨时行祭之处,祭日如下雨,便设供桌于殿内,宁帝向南行礼,故名“拜殿”。据记载,明代以前的历代社稷坛并未设立拜殿,直至朱元璋认为这样有损帝王威仪,于是下旨兴建。据《北京古建筑》一书记载,拜殿可能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明代建筑,没有受到过毁损或重建。因此,拜殿也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建筑。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曾在拜殿停灵。1928年,河北省政府和北平特别市政府决定将拜殿更名为中山堂。现如今,在每年的3月12日及11月12日,拜殿内都会举行孙中山先生诞辰和忌辰活动。
神厨及神库
位于五色坛西南角的神厨和神库,各有五间,均为悬山黄琉璃瓦屋面,金龙枋心旋子彩画,同时,其台明高度为0.36米,总面积约为678平方米。其中,神库在南侧,主要用于用于存放太社、太稷神牌、神龛以及各种陈设、祭器等物品;神厨在北侧,为制作祭品的处所,同时还存放各式厨具。
松柏交翠亭
长青园南侧的垂花门外,有一座小山,山上建有一座名为“松柏交翠亭”的重檐六角亭。该亭建于1915年,是当时公园董事会主席朱启钤提议修建的。松柏交翠亭建筑面积约为32.4平方米,采用筒瓦屋面,下檐柱间设有靠栏坐凳,东西两侧设有入口,与甬路相连,环亭堆置太湖石点景,山上遍植油松。1930年7月,朱启钤提议将亭顶的灰筒瓦替换为绿琉璃瓦,共使用了4491块琉璃瓦,亭子经过油饰重修,并用苏式彩画装饰,金粱上题写有“松柏交翠亭”字样。
唐花坞
唐花坞始建于1915年,最初为砖木结构,包括14间房,整体采用飞燕展翅形式。经过1936年、1964年的多次修缮、1970年因园内重点工程拆除了其前面的山石以及1992年5月的全面修缮之后,唐花坞保留了原有的飞燕展翅造型,同时两翼屋面加高以便采光,建筑面积为417.5平方米。整组建筑呈现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屋面脊吻、蹲兽皆全,下饰红柱、红门窗,盝顶中间及重檐之间镶彩色玻璃。南面为正门,悬挂着董寿平手书的“唐花坞”匾额。门内中央有一涵水石,产自易县西陵山中,石上长有绿苔。涵水石后有一座桥状廊子,红漆门楼上悬挂着一块“玉堂富贵”匾额。东、西两侧各建有8间半壁式花房,两端均有门。
兰亭八柱亭
兰亭八柱亭位于唐花坞西侧,亭内有一块石碑和八根刻有文字的石柱。石碑高六尺,宽五尺,厚一尺,正面刻有晋永和九年的《兰亭修褉图》及《题记》,阴面刻有爱新觉罗·弘历御制诗,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坐石临流”中的一个景点,于1917年从圆明园购买运来。为保护文物,添置景观,在坛外仿圆明园“兰亭”之形建造了兰亭八柱亭,亭面阔5间,进深3间,为七歇山、黑筒瓦过陇脊屋面,单檐,四周围廊,檐柱间下设木坐凳,金柱间安装门窗,台明南、北两面筑有三步如意台阶。1924年修建长廊时,该亭东、西两端与长廊衔接。“文革”初期,“红卫兵”增曾勒令拆除此碑,公园管理处为保护文物,用三合板木罩护住碑体,木罩外涂漆做成毛主席语录牌才得以保存。1971年,中山公园恢复景观,将在“社左门”内存放了30年之久的“兰亭八柱”清理了出来,与碑一起重建兰亭八柱碑亭。新建亭子位于唐花坞以西,连接长廊的西端,攒尖重檐,孔雀兰琉璃瓦屋面,上有黄色宝顶,斗拱为上檐7踩,下檐为3踩,檐柱为八棱水泥柱,金柱为原石柱,亭中树碑屏。亭子台基高约0.58米,南、北设有垂带台阶各四步,东面与长廊相接,檐柱为红色,一字枋心旋子彩画,建筑面积约为101.57平方米。亭子南额方之上悬爱新觉罗·弘历御题“景自天成”“引派涵星”匾。“兰亭八柱”上所刻的是中国历朝书法大家柳公权、董其昌、楚遂良、虞世南、冯承素及爱新觉罗·弘历临摹的《兰亭集序》帖。2009年,中山公园加玻璃罩予以保护。
宰牲亭
宰牲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位于西坛门外以南,是祭祀时屠宰牲畜的地方,因此得名“打牲亭”及“宰牲亭”。该亭为重檐歇山黄琉璃瓦屋面,建筑面积约为143.7平方米。在明清时期,亭的北、西、南三面均有矮墙与内坛墙相连。亭北有宰牲院门,为歇山黄琉璃瓦屋面。亭南有奉祀署用房,东、西房各三间,以及一口水井。亭周围墙及奉祀署用房因残破不堪于1914年建园时拆除,只保留亭子和门楼,并在亭子的金柱间添设门窗隔扇。古井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为六方形,井口、水井盖板为青白石砌筑而成,井水主要用于祭祀时清洗和蒸煮祭品。
四宜轩
四宜轩原本是明清皇帝社稷坛时期的关帝庙,总共拥有四间庙舍,均采用具有明清建筑特色的砖木结构,建筑为硬山黑瓦顶。1919年改建时与后檐衔接样式近乎相同横建房3间,建筑材料上保留了青砖黛瓦的马头墙,清代式样的绿色窗户格子,朱红色承重柱等等,却采用了更加现代的玻璃窗及防盗铁窗和照明设备,总体建筑显得简洁大方,体现了古典与现代结合的建筑风格。其建筑面积约为38.2平方米,后改为临时集会场所,并取名为四宜轩。
茅草亭
1914年9月,利用拆除的宰牲亭矮墙及奉祀署的旧房垣渣土,在西坛门外稍北的地方堆成了一个土山,山顶上建了一个茅草亭,亭子呈方形,茅草顶,用旧檩、子、木枋建造而成,由于年久失修,亭子在1948年倒塌,后于1954年10月得以重建。1956年,茅草顶被改为石板顶,亭内四周设置了座凳,并在亭子周围种植了花木。
长廊
长廊始建于1924年,采用黑瓦卷棚过陇脊屋面,两山为悬山,梅花方柱,柱间垫枋下装有吊挂楣子和花牙,柱下还设有木坐凳和坐凳楣子。1931年,水段长廊得以续建。然而,由于建设工程施工,长廊于1970年被全部拆除,后又于1971年在原址之上得以重建。恢复后的长廊饰以千余幅山水、花鸟、典故苏式彩画,共有271间,设有垂花门7座,将公园南门、游客服务中心、来今雨轩茶社、唐花坞、兰亭碑亭、水榭等景点、景区衔接,步移景异。长廊的总建筑面积约为2235平方米。
愉园
愉园位于内坛东北角,西邻中山堂,北倚音乐堂,远望五凤楼,东衬古柏苍松,其占地面积约为723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614平方米。1980年,为扩大公园游览面积,中山公园将内坛东北角的育花温室迁到天坛花圃,就地修建了愉园。愉园是供游客观赏名贵金鱼的园林景区,因“鱼”与“愉”谐音,故取名为“愉园”,意为赏鱼之园。整个愉园景区坐北朝南,前部为庭院绿化区,中部为园林建筑金鱼观赏区,后部为金鱼养殖区。其建筑为民族形式,采用中轴线两侧均衡式布局,前面正中为重檐蓝琉璃瓦屋面八方亭,东面为单檐筒瓦屋面正方亭,西面为单檐筒瓦屋面长方亭。三亭均悬亭额,东亭“倚霞”,西亭“流云”,中亭“览粹”,由著名书法家陈叔亭书写。三亭以38间半壁廊相连,廊上嵌有34个金鱼展窗,内镶衬玻璃缸展金鱼供游客观赏。廊东端壁上嵌有“愉园小记”石刻一方。廊中、东、西建垂花门2座,东为双垂花门,西为单垂花门。廊前正中有观鱼池,长14米,宽7米,周设围栏,以青白石筑成,取名“乐泉”,池内放养金鱼、锦鲤。廊后为饲养室。
蕙芳园
蕙芳园位于内坛西北角,其原址是中山公园的育花温室区,为弘扬中国兰花文化以观赏兰花为主。蕙芳园于1988年开始动工兴建,并于1990年9月正式开放,占地面积约为76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986平方米。该园设计采用封闭式的造园手法,用竹和松篱分隔空间,通过地形变换和植物疏密,形成自然景观。该景区分为4个部分。一区从入口至“柴门”以南为序幕区,为40米长的竹林;二区是入柴门往北至四合院以南,为主景区,以黄土铺垫成小丘陵地貌,用山石造成山势,遍植各种植物;三区为展览区,是一组北方民居形式的四合院,南北房各5间,东西房各3间,硬山黑瓦卷棚屋面,南房明间门楣上悬挂着朱德委员长题写的“兰室”匾额,院中置有1座太湖石;四区为育花区,培育有大批量不同品种的兰花。
长青园
长青园坐落在环坛东路北端,占地面积约为3300平方米。园内北侧种植了六棵云杉,是1976年毛泽东主席追悼大会主席台两侧所用。云杉东侧摆放了山石,并在石头旁种植了竹林。向南上两步台阶建有竹制花架,周围环配坐凳以供游客休息。花架南侧有一组大盆景,其中栽种了一株油松。园区内还设有科普画廊和卫生防疫宣传栏,以供游客观赏。
投壶亭
沿松柏交翠亭旁的小路向南走,有一座亭子,原为文人雅士做投壶游戏的场所,故名“投壶亭”,又称“十字亭”,其建于1915年,初建时为平灰顶,后因年久多有糙朽,便将平顶改建为起脊瓦顶。投壶亭的建筑面积约为100平方米,该亭子设计采用勾连搭形式,中间3间,两侧各1间,平面呈“十”字形,明间前后有出入口。
青云片
茶社南侧不远处有一块巨大的太湖石——“青云片”。石高3米,长3.2米,周围7米。此石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别有洞天”景区内“时赏斋”前遗物,与颐和园的“青芝帕”为姐妹石,合称为“二青”,青云片为“小青”。“青云片”和“青芝”原都是明万历年进士、书画家米万钟的爱物,均采自京西南房山大石窝山中,米万钟原想将它们移至勺园,后因家财耗尽而弃于房山良乡山野中。多年后,二石被乾隆发现,将“青芝岫”运到了颐和园,“青云片”运到了圆明园时赏斋。圆明园因遭八国联军焚毁而荒废,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这一园林瑰宝,“青云片”石于1925年由圆明园移至中央公园,置于来今雨轩长廊以西路旁。1971年后移至今天的位置。如今,“青云片”石体保存完好,周围设有护栏,公园以无字面做其观赏面,背后翠竹成林。而非观赏面上,爱新觉罗·弘历所题“青云片”三字,仍然清晰可见,所刻石句依稀可辨。
水榭
水榭始建于1916年夏秋之间,位于唐花坞南面的区域,当时在唐花坞前的荷塘南岸建了3间北厅,同时东、西厅各建了3间,环绕厅房内外,建有砖木结构的游廊,卷棚筒瓦屋面。在南面建有1座垂花门,两侧筑有花墙,形成一个独立的庭院。北厅的一半地基位于水中,设有两间地下室,北半部的环厅游廊用水泥柱墩支架在水面之上,是三合院式水榭。1928年春天,拆除了南面的垂花门和花墙,增建了5间南厅,采用歇山式灰瓦顶和砖木结构,内外设有走廊,四面厅房与廊连接,扩建工程于1928年10月竣工,建筑面积约为818.7平方米。外廊南面沿廊柱设有坐凳,东、西、北三面沿外廊柱设有靠栏坐凳。原公园董事恽宝惠曾手书“水榭”匾额,现已摘除。由水榭向西侧是一座用山石堆就的小丘陵,小山东面山脚下有一座六角亭,单檐攒尖,水泥地面,柏木为柱,紧邻山腰朝阳的山坳处,坐西朝东,取名为“迎晖亭”。沿石阶而下一座青石桥与小岛相连,此桥取名为“听雨桥”。小岛上建有一座“工”字型建筑,现称四宜轩。原有房舍4间,砖木结构,硬山黑瓦顶。1919年夏改建时,与后檐衔接横建房屋3间,整组建筑面积约为38.2平方米。据朱启钤先生介绍,建园时此处供奉关帝,因此被称为关帝庙,原供奉的神像有6尊,其中关羽面西坐在中央,周仓站在近侧,下边侍立左右的是其部将关平、王莆、赵累及廖化。
其他看点
孙中山铜像
孙中山铜像位于保卫和平坊北面的广场,展示着孙中山站立的姿态,高为3.4米,重达1.8吨。其基座高1.6米,采用黑色大理石贴面。正面镌刻有邓小平同志书写的“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永垂不朽”鎏金题字。该纪念铜像是1983年3月由54位北京市政协委员提案,为纪念孙中山逝世六十周年而立的。经北京市委批准,1985年初,首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决定推荐市政协委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竹韶主持设计,并由北京机电研究院铸造所铸造。基座制作由北京建筑艺术雕塑厂负责,铜像广场绿化设计则由北京园林设计所完成,中山公园负责施工。1986年11月12日落成揭幕。
南极石
南极岩石是1984年11月中国首次赴南极考察队,为感谢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市民对南极考察事业的关怀与支持而赠送的。南极石被放置在一个青白石雕筑的须弥座上,该须弥座上饰有云纹,其高约为1米,长约为1.6米,宽约为1.1米。
绘月石
在四宜轩东侧有一块太湖石,名为“绘月石”,是圆明园遗物,石高2米,宽1.3米,石上刻有乾隆题“绘月”两字。这块石头原本位于圆明园的四宜书屋后,石头上有两个半月形的洞孔,其中正中的石洞形似一轮明月,因此乾隆御题“绘月”二字,该石就此得名“绘月石”。绘月石在圆明园被八国联军焚毁后,于1914年被移至现址。
搴芝石
在中山公园西侧的宰牲亭前,有一块太湖石,形状像野生灵芝,石高约为2米,周围2.5米,石上刻有清朝爱新觉罗·弘历题写的“芝”两字。这块石头原本位于圆明园的长春园含经堂前,是圆明园的遗物,于中华民国被移至现在的位置。石上的字迹已经变得非常模糊,不易辨认。此外,石体上还有两处清晰可见的铁筋,有碍美观。
古柏
中山公园内的古树名木主要以柏树为主,包括侧柏和桧柏两种。园内的古柏大多数种植于明代初期修建社稷坛时,采用了坛庙园林的种植手法,按照规则围绕着坛墙四周排列,保持一致的株行距,纵横排列。南坛门外的粗壮古柏是辽代兴国寺的遗物,因此被称为“辽柏”,已有千年的历史,是北京有记载的最古老的柏树。
槐柏合抱
槐柏合抱是一棵独具特色的古树,由一株侧柏和一株国槐合二为一形成。其中,柏树已经生长了500余年,而槐树则扎根于古柏树干的裂缝中,也已经生长了200余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槐树最终挣脱了柏树的“怀抱”。
科普小屋
科普小屋位于中山公园东北地区侧的长青园景区内,是一个具有科普功能的室内场所,自2014年8月21日起正式对游客开放。占地约60平方米的科普小屋分为公共活动区和管理区,能够满足多种功能需求,如实物展示、展板展示、阅览、视频播放、举办小型讲座和互动活动等。
开发与保护
开发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山公园在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曾多次修,并增添了文娱建筑。1949至1957年为中山公园的调整恢复阶段。一方面,中山公园建立了完善的组织,审定了规章制度,并整顿了人事;另一方面,公园还修缮了房舍,增植了花木,并完善了公共设施。这些举措使得中山公园的功能迅速得到恢复,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980年至1990年的11年间,中山公园在完成景区改造方面,建设投资了639万元,建筑面积达到6453平方米,修筑道路和铺装地面面积达到9700平方米,新建、改建了音乐厅、愉园、旅游船码头、慧芳园等建筑,改造了长青园、桃园、苹果园、梨园、公园西门内两侧等景区,扩大了公园的可游览面积。
2002年2月21日,中山公园与北京地杰机扫保洁服务中心和北京宝敬美保洁服务中心签订了《园容清扫协议书》和《厕所保洁协议书》,从当年2月1日起公园的道路、广场清扫和六处对外开放厕所保洁实现了社会化;同时,与天坛同乐商贸有限公司签订了《天坛同乐商贸有限公司承包中山公园部分绿化美化责任合同书》,从当年3月1日起公园外坛所有绿地管理养护由该公司负责。
2003年2月,中山公园与金正文化有限公司签订协议,由该方认养公园南部地区绿地,共15000平方米,出资15万元,此后,又推出了古树的单位或个人认养,既调动了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又解决了公园养护费用不足的问题。
保护
1957年10月18日,中山公园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中山公园经中国国务院批准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山公园遵循《北京市公园条例》《北京市公园管理规范》《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等行业通用规章制度,并根据公园自身特点,颁布了对内的《中山公园文明、健康礼仪服务规范》和对外的《中山公园晨练及练功的规定》等。
2000年,中山公园结合ISO9000和ISO14000的国际质量/环境认证,引入科学管理模式,出台了《中山公园行业目标管理办法》,对文物保护、绿化美化、服务经营、安全秩序、园容卫生等八个方面的管理工作明确了标准,制定了评定细则,使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
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了“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同时《北京皇城保护规划》提上了日程,规定要严格保护中山公园等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中山公园管理处委托编制的《北京市社稷坛(中山公园)文物保护规划》和《中山公园总体规划》对中山公园文化遗产保护制定了明确的保护管理要求。
文化活动
郁金香节
1996年,中山公园举办了中国国内第一届郁金香游园会,此后,中山公园在每年春季都会举办一年一届的郁金香文化节,并在花展中展出几十个品种、共计数十万株的郁金香。
兰花展览
1990年,中山公园在内坛的西北角建立了一个以欣赏中国传统名花兰花为主的特色园区——蕙芳园,根据不同的季节常年展出兰花,包括名人名兰展、建兰展、蕙兰展、墨兰展等一系列兰花展览。
相关文化
茶座文化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来中山公园的游客,有不少是专为茶座而来的。中山公园有各种类型的茶座,无论男女老少,上至总统,下至平民,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地方。中山公园中受游客喜爱的茶座主要有四家,“来今雨轩是国务院”,因为政界要人们公余常在此碰头,也常常能见到文化界名人、大学教授驻足于此;而“长美轩是五方元音”,这里的客人是三教九流,茶点物美价廉;“春明馆是老人堂”,老人们在此下围棋、鉴赏古董,一坐就是大半天;“柏斯馨是青年会”,这里是洋派人物、摩登爱侣说情话的地方,卖的是西式茶点,即咖啡、荷兰水、冰淇淋等。从中山公园建成开放后的十多年间,鲁迅先生多次来园,仅《鲁迅日记》中记载即达60次。1926年后鲁迅来公园,在来今雨轩的茶座中与齐寿山合译荷兰童话小说《小约翰》一书。张恨水也常常光顾来今雨轩的后院茶座,《啼笑因缘》便是创作于此。林徽因在其文学创作的高峰期更是经常来到这里。另外,朱自清、沈从文、老舍、齐白石等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也都曾在这里留下身影。
演讲文化
中山公园深受市民的喜爱,游客数量众多,从而吸引了大批演讲者的到来。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胜利结束,教育总长特允各公立学校放假半天以参加庆祝活动,并在天安门附近搭建一高台,供检阅和演讲之用。由于演讲大受听者欢迎,北京大学进而决定利用政府和教育部当月28—30日举行庆典的机会,再次停课三天,在中山公园举行第二次演讲大会。1918年11月27日《北大日刊》头版头条刊载《本校特别启事》,谓“本月二十八日至三十日为庆祝协约国战胜日期,本校拟于每日下午开演说大会(地点在中央公园内外,俟择定后再行通告),各科教职员及学生有愿出席演说者,望即选定演题,通知文处,以便先行刊印,散布听众。”李大钊先生应征参与,著名演说《庶民的胜利》便由此而来。
集会文化
此外,北京市档案馆的相关档案中还记录着曾有许多文人在此举办集会以及各学生团体的活动。如1925年沪案后,中华女子救国会请求将门票收入捐给沪案遇难同胞,清华大学等十四所学校请求在园内召开文艺汇演为沪案筹款等。不仅文人墨客在日记中多次提及中山公园,胡适等一批北大教授也对这座公园表现出非同一般的青睐。在胡适任职北京大学期间,他经常来园,或与北大的同事结伴,或与学生同游。如“民国”十年九月十五日,这一天正是中秋节前夕,《胡适的日记》中写道:“作《章实斋年谱》,至夜八时,见月色撩人,就独自去游公园,进园后,遇高一涵、慰慈、文伯、淮钟。同到水榭后石角上,喝茶高谈。月色甚好,念明天是中秋,不知有此好月否?”据《胡适与当代史学家》称:“后来钱穆先生在北大教书时,也常去中央公园。”而钱穆先生的《师友杂忆》也有关于友人相会于中山公园的记载。谢兴尧先生在其《中山公园的茶座》一文中记载了钱玄同先生与傅斯年先生在中山公园喝茶的场景:“有两位也时长在长美轩茶座上的,是钱玄同和傅斯年,不过他两人比较特别,总是独自一人,仰天而坐,不约同伴,不招呼人。”
相关人物
中山公园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建造的。孙中山(1866一1925),广东香山(中山)翠亨村人,原名孙文,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因而得名“中山”。孙中山于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于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于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被尊称为“国父”。他是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他领导的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的一个伟大里程碑。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
公园简介.中山公园官网.2023-06-06
联系我们.中山公园官网.2023-06-06
科普小屋.中山公园官网.2023-06-06
兰花.中山公园官网.2023-06-06
中山公园.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官网.2023-06-06
习礼亭.中山公园官网.2023-06-06
社稷祭坛(五色土).中山公园官网.2023-06-06
拜殿(中山堂).中山公园官网.2023-06-06
神厨、神库.中山公园官网.2023-06-06
松柏交翠亭.中山公园官网.2023-06-06
唐花坞.中山公园官网.2023-06-06
兰亭八柱亭.中山公园官网.2023-06-06
宰牲亭.中山公园官网.2023-06-06
四宜轩.中山公园官网.2023-06-06
茅草亭.中山公园官网.2023-06-06
长廊.中山公园官网.2023-06-06
愉园.中山公园官网.2023-06-06
蕙芳园.中山公园官网.2023-06-06
长青园.中山公园官网.2023-06-06
投壶亭.中山公园官网.2023-06-06
青云片.中山公园官网.2023-06-06
水榭.中山公园官网.2023-06-06
中山像. 中山公园官网.2023-06-06
南极石.中山公园官网.2023-06-06
绘月石.中山公园官网.2023-06-06
搴芝石.中山公园官网.2023-06-06
古柏.中山公园官网.2023-06-06
槐柏合抱.中山公园官网.2023-06-06
郁金香.中山公园官网.2023-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