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睡莲属

睡莲属

睡莲属(Nymphaea L.)是睡莲目(Nymphaeales)睡莲科(Nymphaeaceae)的一个属,有五个亚属(缺柱亚属/澳大利亚睡莲亚属(Subgen.Anecphya Casp.)、短柱亚属/广热带睡莲亚属(Subgen.Brachyceras Casp.)、南非睡莲亚属/广温带睡莲亚属(Subgen.Castalia Salisb.或 Nymphaea L.)、带柱亚属/古热带睡莲亚属(Subgen.Lotos Decandolle)、棒柱亚属/新热带睡莲亚属(Subgen.Hydrocallis Casp.)),约50~60种植物。广泛分布于温带及热带。

睡莲属植物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根状茎肥厚。叶二型:浮水叶圆形或卵形,基部具弯缺,心形或箭形,常无出水叶;沉水叶薄膜质,脆弱。花大形、美丽,浮在或高出水面;花瓣白色、蓝色、黄色或粉红色,成多轮。浆果海绵质,不规则开裂,在水面下成熟;种子坚硬,为胶质物包裹,有肉质杯状假种皮。睡莲属植物性喜光喜温,宜生长于水位相对稳定的水体中,绝大部分品种适应水深20-70cm。喜腐殖质丰富的黏土或壤土。耐寒睡莲可在露天越冬。热带睡莲分布于华南地区,全年都可以生长、开花。睡莲属植物除极少部分原生种为雌雄同熟外,其他种开花类型均表现出先雌后雄的特点。

睡莲属代表植物有:白睡莲(Nymphaea alba L.)、黄睡莲(Nymphaea mexicana Zucc.)、睡莲(Nymphaea tetragona Georgi)等。睡莲属植物使庭院水景色彩对比强烈,空间层次丰富。在中国园林应用日益增多,被广泛应用于布置园林、庭院水景、盆栽观赏等。睡莲块茎富含淀粉,可捣碎食用;在印度、东南亚和中国南方,人们会将古热带睡莲亚属的叶梗或花梗作为蔬菜炒制食用;东南亚及台湾也将部分品种的睡莲鲜花或干燥花进行冲泡饮用。医用:可用于消暑、解酒、定惊。主治中暑,醉酒,小儿惊厥。其在宗教文化中有重要意义,被誉为“七宝”之一,在佛教中常委佛菩萨宝座或手持之物。许多地区和国家用其进行艺术创作来宣传本国或地区的文化。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图案和生活工艺品。

属名来源

睡莲属的学名Nymphaea来自古典拉丁语词nymphaea,本义即是睡莲属植物。该词又来自古希腊语词νυμφαία (numphaía),是形容词νυμφαῖος(numphaîos,意为“宁芙的”)的阴性名词化形式。宁芙(νύμφη [numphē])是希腊神话中的一群次要女神,是自然幻化的精灵,其中一些是淡水水体的化身。

分类

亚属分类

1905年,Henry S.Conald博士依据心皮间分离或者心皮间融合的区别将睡莲属植物分成两个类群:即离心皮类类(Group apocarpiae)和聚合心皮类(Group syncarpiae)。之后再依据其他形态特征进一步细分为5个亚属——离生心皮类分为缺柱亚属/澳大利亚睡莲亚属(Subgen.Anecphya Casp.)和短柱亚属/广热带睡莲亚属(Subgen.Brachyceras Casp.);聚合心皮类分为南非睡莲亚属/广温带睡莲亚属(Subgen.Castalia Salisb.或Nymphaea L.)、带柱亚属/古热带睡莲亚属(Subgen.Lotos Decandolle)和棒柱亚属/新热带睡莲亚属(Subgen.Hydrocallis Casp.)。

亚属特征

广热带睡莲亚属:广热带睡莲亚属为白天开花热带睡莲。花色最丰富,有些种类花瓣上有条纹和洒金;叶片为绿色,有些品种叶片上有各种类型的斑点和斑块;仅广热带睡莲亚属的部分品种叶脐么美好无性繁殖;部分品种可作为蔬菜食用。

古热带睡莲亚属:古热带睡莲亚属为晚上开花热带睡莲。花色有白、红两色;叶片既有红色也有绿色;古热带睡莲亚属一般植株体型较大,叶柄和花梗均粗长,可做蔬菜食用。

广温带睡莲亚属:广温带睡莲亚属为白天开花耐寒睡莲。花柄不伸出水面,仅花浮于水面,花色有红色、黄色和白色;叶片既有红色也有绿色;该亚属品种一般体型较小,叶柄和花柄均较短较细,能在露地越冬发芽早。

澳大利亚睡莲亚属:澳大利亚睡莲亚属为白天开花热带睡莲。花柄伸出水面,花色丰富但没有条纹和洒金;叶片为绿色;植株体型大,叶柄较细,花柄粗。

新热带睡莲亚属为晚上开花热带睡莲。花色只有白色;叶片既有红色也有绿色;植株体型小,叶柄和花梗也都较细。

特征

睡莲属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

根状茎肥厚。

叶二型:浮水叶圆形或卵形,基部具弯缺,心形或箭形,常无出水叶;沉水叶薄膜质,脆弱。

花大形、美丽,浮在或高出水面;萼片4,近离生;花瓣白色、蓝色、黄色或粉红色,12-32,成多轮,有时内轮渐变成雄蕊;药隔有或无氧化镁;心皮环状,贴生且半沉没在肉质杯状花托,且在下部与其部分地愈合,上部延伸成花柱,柱头成凹入柱头盘,胚珠倒生,垂生在子房内壁。

果实及种子

浆果海绵质,不规则开裂,种子坚硬,为胶质物包裹,有肉质杯状假种皮,胚小,有少量内胚乳及丰富外胚乳。

分布

分布范围

睡莲原产于中国、日本墨西哥、非洲、印度等地,在中国多分布于华北、东北、华东、华南等地。全世界睡莲属植物有50余种,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地区。

生长环境

睡莲属植物喜在水位相对稳定的水体中生长。不同种对水体适应深度不同,绝大部分种适应水深为20-70cm。该属最佳生长土壤为富含有机质且黏性较高的壤土。睡莲属植物喜光喜温,适合生长在没有遮荫的开阔水面。

习性

睡莲属性喜光喜温,宜生长于水位相对稳定的水体中,绝大部分品种适应水深20-70cm。喜腐殖质丰富的黏土或壤土。中国华南沿海地区池塘种植的耐寒睡莲在2月中下旬出新芽,5-7月为盛花期,11月下旬停止生长,耐寒睡莲可在露天越冬。热带睡莲在华南地区可全年生长、开花,在长江流域以北地区,热带睡莲不可露天越冬。睡莲属植物开花习性分为白天开花和晚上开花,全部的耐寒睡莲及绝大部分的热带睡莲为白天开花类型。睡莲属植物除极少部分原生种为雌雄同熟外,其他种开花类型均表现出先雌后雄的特点。

生态

睡莲属植物可以吸附去除河道底泥中沉积的重金属离子,例如镉、铅、汞;对于水体中的铜离子也可以富集吸附,起到了净化水体的生态作用。同时,睡莲属植物也可对水体中氨态氮、硝态氮及磷离子进行吸收,净化水体。

繁殖

种子繁殖:部分睡莲品种是可育的,且种子的数量可达数百粒甚至上千粒,其中热带睡莲的种子无需经过低温春化就可直接播种。但除少数原生种外,现存睡莲品种多为杂合后代,不适用种子繁殖。

胎生苗插繁殖:广热带睡莲亚属的部分热带睡莲的种及由其作亲本杂交育成的栽培品种中,其叶片除了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外,还具有繁殖功能———胎生(viviparous),从它们的叶脐(即叶片与叶柄相接处的略凹或平滑的鼻状结构)处长出新的完整的植株。具有胎生功能的睡莲品种(种)只占睡莲属的一小部分,其余种类主要依靠分株繁殖。

分株繁殖:睡莲属主要繁殖方式。耐寒睡莲通常在早春发芽前3-4月进行分株,不耐寒种对气温和水温的要求高,在中国华南地区3月即可进行分株,而在中国北方地区要到5月中旬前后才能进行分株。

栽培

人工繁殖

杂交育种:睡莲属杂交育种分为亚属内杂交和跨亚属杂交。将不同基因型间的配子结合,来增加遗传变异,是近年来培育睡莲新品种的主要途径之一。

诱变育种:通过物理化学诱变来培育新品种。例如电子束辐射来诱变突变以及秋水仙碱诱导染色体加倍来培养新品种。

胎生繁殖:广热带睡莲亚属的部分热带睡莲的种及由其作亲本杂交育成的栽培品种中,其叶片除了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外,还具有繁殖功能———胎生(viviparous) ,从它们的叶脐( 即叶片与叶柄相接处的略凹或平滑的鼻状结构) 处长出新的完整的植株。具有胎生功能的睡莲品种( 种) 只占睡莲属的一小部分,其余种类主要依靠分株繁殖。

分株繁殖:睡莲属主要繁殖方式。耐寒睡莲通常在早春发芽前3-4 月进行分株,不耐寒种对气温和水温的要求高,在中国华南地区3 月即可进行分株,而在中国北方地区要到5 月中旬前后才能进行分株。

养护措施

睡莲属在种植过程时,为保证成活率,在刚种植时需保持水位较低以便于快速升温,后期随生长需要逐步加深水位;在种植过程中需保持水温稳定在10℃,气温在15℃以上时才可以开始种植;在普通土壤种植时,可施用厩肥、饼肥、骨粉、腐熟的鸡粪等,生长期不宜施肥过多,避免污染水体,花期追肥,可施用复合肥、饼肥或磷酸二氢钾;种植环境需保证种植地点光照充足无遮荫。

病虫害防治

虫害

睡莲属虫害主要为蚜虫斜纹夜蛾和螺蛳类等。可通过剪除枯叶残梗、受损叶片降低虫害滋生环境进行防治;在虫害已经滋生时,可施用杀灵来控制蚜虫、敌百虫来控制钉螺杀螟松来控制地老虎

病害

睡莲属病害主要为睡莲腐烂病、叶腐病、斑腐病和炭疽病。病害防治主要靠及时清除感染叶片、清除老化叶梗来预防;可通过施用多菌灵来处理睡莲腐烂病,剪除染病叶片来控制炭病。

用途

园艺观赏

睡莲属植物使庭院水景色彩对比强烈,空间层次丰富。在中国园林应用日益增多,被广泛应用于布置园林、庭院水景、盆栽观赏等。

食用营养

睡莲块茎富含淀粉,可捣碎食用;在印度、东南亚和中国南方,人们会将古热带睡莲亚属的叶梗或花梗作为蔬菜炒制食用;东南亚及台湾也将部分品种的睡莲鲜花或干燥花进行冲泡饮用。

文化

睡莲在宗教文化中有重要意义,被誉为“七宝”之一,在佛教中常委佛菩萨宝座或手持之物。许多地区和国家用其进行艺术创作来宣传本国或地区的文化。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图案和生活工艺品。蓝睡莲(Nymphaea caerulea Savigny)的形象在埃及被描绘在墓碑、艺术品和仪式中。在埃及神话中被认为是诞生在太阳之前的饺子中,后来诞生出第一位神——拉(或名阿图姆)。蓝莲花还在古埃及宗教仪式中被当成麻醉剂使用。玛雅文明也将睡莲形象运用在其文明中,汤普森(1966)展示的一件普西利亚玛雅彩色器皿上出现了缠绕睡莲图案形象。在帕伦克发现的公元692年的雕刻中,也出现了头顶有着睡莲花蕾的玛雅祭祀形象。

代表物种

白睡莲

白睡莲(Nymphaea alba L.)多年生水生草本根状茎横走;叶飘浮水面,革质,近圆形,宽10-20厘米,基部裂片稍重叠、全缘或波状,两面无毛,有小点;叶柄盾状着生,无毛;花浮于水面,芳香;花瓣白色,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内层渐小,并渐变态雄蕊花托圆柱形;内轮花丝和花药等宽,花粉粒具乳突;浆果卵形或近球形;种子椭圆形。

黄睡莲

黄睡莲(Nymphaea mexicana Zucc.)俗名墨西哥黄睡莲、墨西哥睡莲。与白睡莲的区别:根茎直立,块状;叶上面具暗褐色斑纹,下面具黑色小斑点;花黄色。

睡莲

睡莲(Nymphaea tetragona Georgi)俗名荞麦叶大百合睡莲的根茎类型。多年生水生草本根状茎粗短;叶漂浮,薄革质或纸质,心状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5-12厘米,宽3.5-9厘米,基部具深弯缺,全缘,上面深绿色,光亮,下面带红或紫色,两面无毛,具小点;叶柄长达60厘米;花梗细长;花瓣白色,宽披针形,长圆形或倒卵形;种子椭圆形,长2-3毫米,黑色。

相关研究

睡莲属植物含多种生物碱,其中一种提取自莲花物种Nymphaea caerulea和Nelumbo nucifera Gaertn的阿朴啡类生物碱——核素(Nuciferine),具有广泛的药理学活性。已在小鼠实验中证明其能够减轻叶酸诱导的小鼠急性肾损伤,并改善炎症细胞的浸润效果,同时核素能够抑制体内外脂质过氧化和铁元素积累,从而抑制铁死亡。

类群对比

莲科(Nelumbonaceae A. Rich.)曾被认为和睡莲科有密切关系,但在分类学上睡莲科是被子植物门的基部类群之一,而莲科则是真双子叶植物的基部类群之一,且与山龙眼科(Proteaceae)和悬铃木科(Platanaceae)组成山龙眼目(Proteales)。因此可以得出莲科是独立的古老类群。莲科含1属1种2亚种,是虫媒传粉的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同时具有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特征。莲科为单属科,莲属(Nelumbo Adans.)含两种:莲及美洲黄莲,两个亚种无生殖隔离

参考资料

睡莲属 Nymphaea L.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3-06-22

睡莲属.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8-25

睡莲属 Nymphaea L.多识植物百科.2023-06-22

..2023-06-22

..2023-06-22

..2023-06-22

..2023-06-22

睡莲 Nymphaea tetragona Georgi .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3-06-22

..2023-06-22

..2023-06-22

..2023-06-22

..2023-06-22

..2023-06-22

白睡莲 Nymphaea alba L.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3-06-22

黄睡莲 Nymphaea mexicana Zucc.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3-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