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萨玛节
侗族萨玛节,是南部侗族地区祭祀萨玛的一种祭祀庆典和民间习俗。“萨玛”(sax mags)是侗语译音,“萨”即祖母,“玛”意为大,“萨玛”可汉译为“大祖母”,是侗族民间信仰的最高神祇,也是“土地之神”“始祖神”“英雄”的结合体。侗族族民祭拜萨玛,有祈求萨玛保佑家家户户平安清吉、五谷丰登的寓意。
萨玛节一般会在秋收之后的农历十月至十二月、春播之前的农历正月或二月举行,基本架构有萨坛、管萨人、节期、主祭、陪祭、提篮人、祭品等,祭典仪式内容包括开门扫祭、鸡骨卜、走阴、敬祭请萨、共饮萨玛茶、转寨巡游、祭田、萨堂祭拜、萨坛哆耶、聚餐等。
萨玛节流传于贵州省榕江县、黎平县、从江县及周边的侗族地区,贵州省榕江县及黎平县的“侗族萨玛节”,分别于2006年、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历史沿革
关于萨玛
“萨玛”(sax mags)是侗语译音,翻找侗族资料,“萨玛”的翻译有两种,一种是“萨”即祖母,“玛”意为大,“萨玛”可汉译为“大祖母”;另外一种意思,“萨玛”简称“萨”(sax),也称“萨岁”(sax siis)、“萨滕”(sax daengc)、“萨柄”(sax biingl)、“萨玛庆岁”(sax mags jingp siis),都有大祖母、圣祖母的意思,是侗族民间信仰的最高神祇,也是侗族的圣祖母和保护神。
祭祀沿革
侗族萨玛节,是南部侗族地区祭祀萨玛的一种祭祀庆典和民间习俗,侗族族民祭拜萨玛,有祈求萨玛保佑家家户户平安清吉、五谷丰登的寓意。侗族的“萨玛”,据侗学学者张民、向零等人研究,是“土地之神”“始祖神”“英雄”的结合体,这种结合体是有一个演变的过程的。
土地崇拜
最开始是“土地崇拜”,古人尊天而亲地,《汉书·五行志》记载,“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祀之,以报功也”,这一时期的“萨玛”,是“土地之神”(又称“社神”“社公”“土地神”“后土娘娘”等等)。
祖先崇拜
接着是“祖先崇拜”,以侗族“墓葬”文化为表现形式,有着强烈的民族特点,在这一阶段,出现了祭司,祭拜方式复杂化,多神崇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英雄崇拜
随着时代的发展,封建统治者对侗族地区加强压迫,激起了侗族族民的激烈反抗,英雄崇拜应运而生。关于“萨玛”的英雄传说有很多,流传最广的有两位。
一位是杏妮(侗语“仙女”的谐音),传说她与父母生活在六甲侗寨(也有说是丹阳寨的,六甲侗寨、丹阳寨都在今天贵州省黎平县龙额镇境内;还有说在大团寨的,位于黎平县、从江县交界),传说杏妮自幼聪明伶俐,能干漂亮,但却因为恶霸李董顺的压榨迫害,导致父母双亡,杏妮被舅父养大,后来嫁给了螺蛳寨青年石道,然而李董顺贪得无厌,又把压迫的势力延伸到了螺蛳寨,杏妮夫妇与当地侗民不堪压迫,遂举起反抗的义旗,李董顺伙同在州府做官的儿子李顶郎,诬蔑杏妮的义军造反,朝廷派大军镇压,义军寡不敌众,杏妮在龙额“弄堂概”(longl dangc gaiv,侗语地名,位于今贵州黎平县龙额镇境内)处跳崖,壮烈牺牲。
一位是冼夫人,冼夫人(512年-602年),原名冼夫人,广东高凉(今广东高州)人,俚族部落首领之女,传说她幼时就聪明伶俐,智计百出,后继承首领之位,文能治理部落,武能行军打仗,在部落里威信显著,深得民心。后嫁给高凉太守冯宝,协助冯宝治理高凉,铲除地方割据势力,冯宝死后,冼夫人运筹帷幄,政令有序,惩治贪官污吏,屡次受到朝廷表彰,最后被封为“谯国夫人”。从南部侗族的一些迁徙古歌、萨岁歌和历史碑刻来看,侗族应该也属于冼夫人管辖的地区。
杏妮、冼夫人去世之后,为了纪念她们,侗族族民自发供奉祭祀,并逐渐把她们神化,跟之前的“土地之神”“始祖神”相结合,成了现在的萨玛。
祭典基本架构
萨坛
萨坛是侗族祭祀萨玛的神坛,主要有屋宇式和露天式两种,屋宇式萨坛称“然萨”(yanc sax,意思是圣祖母屋),主要是供奉萨玛;露天式萨坛称为“萨堂”(sax dangx),主要是供奉“萨温”(sax ons,意为小圣祖母),据说萨温是萨玛的妹妹或者女儿,当萨玛率领族民抵御唐朝李家王朝时,一直陪在萨玛的身边,最后战斗失败,与萨玛一起跳崖,壮烈牺牲。平时,侗族族民一般只在“然萨”里祭祀萨玛,到了重大祭典时,才会到“萨堂”里祭祀萨玛,顺带祭祀萨温。
侗族聚族而居,以前,他们居住的地方被称作为“自然寨”,寨上为村,一个村会有数个“自然寨”,现在有些地方村寨已经混称了。萨坛的数量根据村寨的情况来定,有些地方每个寨都会建设一座萨坛,在村里还会建设总坛;有些地方全村数寨合力共建一座萨坛;而某些大寨子,则按户数人家或者按照地段建设萨坛。按照传统的说法,如果要新建萨坛,都要派人到黎平县境内的“邓海美麻”老坛取土,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这种传统已慢慢流于形式。
管萨人
管萨人是负责日常管理萨坛和扫祭的人员,侗语称“登萨”(dens sax)或“堆萨”(deic sax),在传统风俗里,管萨人出自于最早搬迁来的侗民,可以世袭,也有的通过占卜产生,一般由中年男性担任,但榕江三宝一带却必须由老年妇女担任。以前,村寨的集体会献出一些田地,称为“萨田”,由管萨人管理,收入一部分是管萨人的报酬,一部分为维护萨坛的费用。
节期
根据地区不同,举办祭萨的时间周期也不同,一般来说,各地大型祭萨的节期是固定的,有的是在春播之前的农历正月二月之间,有的是在秋收之后的农历十月至十二月,有的地方,则一年分别要举办春祭和寒衣节。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地方已经不太举行大型的祭萨活动了,或者趁春节人口最集中的时候举办,而某些地方为了增加经济,一年举办多次大型祭萨活动。
主祭
萨坛主祭是侗族民间从事祭萨的师傅,多为中老年男性,一般为本村寨寨老担任,祭师需要通晓侗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但盛大祭典时,有时也会请精通祭萨仪式且会走阴的师公担任,或者由有专门师承、法力广大的安坛师来主持。
陪祭
陪祭也称副主祭,一般也由寨老担任,主要是在祭典中协助主祭为祭坛更换剪纸、插纸幡、鸣锣、呐喊等。
提篮人
提篮,侗语称“应孟”(yiinl mungl),主要负责提盛放祭品的篮子,一般由中老年男性担任。
祭品
根据地区不同,祭萨的祭品也不同,一般来说,传统大型祭萨必备的祭品里,要有黑毛猪(只能淹死)、绿头公鸭(只能勒死)、打鸣公鸡(只能勒死)各一只;贵州从江县的九洞一带,祭品中的公鸡要有两只;广西龙胜的宝赠一带,除了必备的猪、鸭、公鸡之外,还要有羊。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地区还遵守着原来的传统风俗,有些地区不再准备以前必备的祭品,只用特制的萨玛茶、三条鱼、三杯酒和糯米饭等东西敬供。
祭典仪式内容
开门扫祭
在举办萨玛节活动之前,管萨人一般要提前选择一个吉日,避开村民及行人,早早地、悄悄地打开萨坛大门,开始洒扫和收拾,在祭台前焚香烧纸,敬献萨玛茶,再虔诚地祷告。
鸡骨卜
鸡骨卜,侗语称“登艾”(daenl aiv)、“囊艾”(naengc aiv),是一种古老的、原始的,查看鸡腿骨以断吉凶的占卜仪式,具体操作仪式是:村民们敲锣打鼓从村寨里捉一些大约半斤重、没有打过鸣的小公鸡,主祭人焚香祷告,取出一只小公鸡掐死,将后腿放到滚烫的锅里煮熟,把皮肉剥开,将左右股骨对齐,用棉线绑在一根竹签上,再用荆刺从股骨侧面的小骨洞刺入,最后将荆刺的图案与鸡骨卜典籍上的图案对照,如果出现预示村寨清吉,人畜兴旺的鸡腿骨,占卜就宣告成功。
然后,主祭人还要将卜告成功的鸡股骨插入米升里,拿到萨玛屋的火塘边,摆上祭品祷告,再用纸包好,拿草绳捆住,由一个人屏息将纸包贴着地面慢慢移动,挂到墙面上的一颗钉子上,供奉起来。
走阴
走阴,也称过阴,侗语称“为那”(weex nagk),是侗族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一般是人们请鬼师作法“走”进阴间,将萨玛请来“对话”,询问萨玛的需求,卜问吉凶祸福。
敬祭请萨
顾名思义,就是将萨坛里的萨玛请出来。一般是晨饭(上午十点左右)过后,寨老及侗族族民就会自发到萨坛聚集,由主祭、副主祭人主持祭萨仪式,将萨坛里的萨玛请出来,与民同乐,祭萨仪式完成后,侗民会呐喊,吹芦笙,热热闹闹,有声有色。
共饮萨玛茶
请萨仪式完成后,管萨人会将供奉给萨玛的萨玛茶分给众人,喝过萨玛茶的族人都能得到萨玛的护佑。
转寨巡游
侗族族民喝过萨玛茶之后,寨老、主祭、副主祭、管萨人将会带着大家,将村寨内巡游一遍,伴随着铁炮鸣放、排笙祭乐,整个村寨都将受到萨玛的护佑,灾祸不生,人畜兴旺。
祭田
祭田,也叫踩禾桩,转寨巡游结束后,大家会到踩歌堂或者萨玛坛里,绕堂(坛)三周,主祭人再开始主持祭礼,将铜锣覆地放置,焚香化纸祷告,然后用脚蹬踩铜锣三下,再将铜锣拾起来。
萨堂祭拜
祭完田后,大家浩浩荡荡来到萨堂,主祭人翻入土围墙内,先挥刀斩除杂草,清除垃圾,再焚香化纸祷告,摆上祭品,主祭开始念诵祭词,副主祭负责敲响铜锣,还要一两位男子吟唱三首萨岁歌,村众要在男子喝完后,呼喊“三哟三归”。
萨坛哆耶
祭拜完毕后,巡游队伍回到萨坛,绕坛三周,然后大家手牵着手,围成圆圈,载歌载舞,颂唱萨玛,之后还有吹芦笙、弹琵琶、唱山歌等多种娱乐活动,大家自由选择,尽情玩乐。
聚餐
傍晚,巡游队伍又从踩歌堂浩浩荡荡、吹吹打打回到萨坛,并且在萨坛的空地上再次手牵着手,围成圆圈,载歌载舞,颂唱萨玛。结束后,大家拿出准备好的晚餐,除了上首留一个空着的萨玛之位,其他人坐在一起,共进晚餐。
传承与保护
萨玛节流传于贵州省榕江县、黎平县、从江县及周边的侗族地区。以前,侗族村寨都有自己的萨坛,侗族族民按时祭祀,代代传承,香火不绝。
随着时代的变迁,新中国成立以后,祭典活动慢慢式微,十年动荡时期,祭典活动被严厉打击,萨坛遭到破坏,几乎绝迹。改革开放以后,祭典活动慢慢复苏,但时代在发展,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祭典活动的生存基础慢慢被削弱,除了一些地方还在坚持,其他地区的祭典活动再次式微。
2006年,贵州省榕江县的萨玛祭祀活动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08年,贵州省黎平县的萨玛祭祀活动也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祭典活动开始有官方或者半官方介入,焕发了生机,“侗族萨玛节”逐渐形成了影响力,变成了侗族族民祭祀萨玛活动的统称。
然而,随着旅游文化的盛行,商业与经济意识慢慢滋生,包括“萨玛节”在内的传统节日文化逐渐走向商品化、庸俗化、激励化,逐渐不再遵循传统的仪式、规约、禁忌,祭典内容及流程越来越少,让传统节日失去了原汁原味;有的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口味,任意添加、编造,或者为了经济压力,一年多次举办萨玛节,对民族文化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
2025年3月15日,贵州榕江侗寨千人齐聚“萨玛节”,进行侗族特色祭祖大典,人们身着传统服饰,举办祭萨、跳多耶、舞稻草龙等多种活动。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4-07-29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名 录 和 第 一 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4-07-29
侗族萨玛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7-29
侗族萨玛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7-29
贵州省榕江县侗族萨玛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24
贵州省黎平县侗族萨玛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24
3月15日,贵州榕江侗寨千人齐聚“萨玛节”.今日头条.2025-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