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西凉

西凉

西凉政权(公元400年—公元421年),东晋末,由李广后裔李暠在河西敦煌建立的政权。西凉共历二世二帝,国21年。

隆安元年(公元397年),北凉开国国君段业任命李暠为效谷县令,后升任为敦煌市知府。新的敦煌太守索嗣前来接替李暠时,李暠的士大夫们认为段业此人昏庸无能,不值得追随。李暠听从了士大夫们的意见,派人带兵攻打索嗣,并上疏索嗣的种种罪状,请求处死索嗣。段业担心惹怒李暠,杀死了索嗣,派遣使者前往敦煌向李暠道歉,还将李暠升迁为都督、镇西将军。隆安四年(公元400年),晋昌太守唐瑶举兵反叛,并向张掖市以西六郡发出倡议,推举李暠大都督、大将军、凉公、护羌校尉、领秦凉二州牧。同年,李暠在其辖区内建立了西凉政权,改元庚子,建号于敦煌市隆安五年(公元401年)西凉公李暠遣使奉表入贡于后秦义熙元年(公元405年),李暠自称大将军,改元建初,迁都酒泉市,以抗北凉。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西凉公李暠病逝,谥号武昭王,庙号太祖,子李歆嗣位。永初二年(公元421年),北凉军围攻敦煌,敦煌知府李恂战败,乞降不成后自杀。西凉就此覆灭。

西凉在同时期诸凉政权中最为弱小,其核心统治区主要以敦煌郡酒泉郡为主,职官制度上以“二府”制度为主,重用著姓子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农业。由于其存世时间不长,还未形成有西凉特色的文化和制度。但在李暠对文化的重视下,西凉治内政而兴文教,敦煌一时成为中国西陲边疆传播汉文化和儒学思想的中心,为汉族文化的保存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号

李暠建立的政权位于河西地区,以敦煌为都。东汉至魏晋时期,河西地区属于武威郡刺史部,因此,这一历史时期中存在的河西地区的割据政权,都被灌以“凉”的称谓。五凉所存在的具体历史年代是从公元301年至公元439年,其中,前秦统治河西近十年,史称前凉时期, 后一段时后、南、西、北诸凉时期。李暠建立的政权又因在后凉西面,所以被称为“西凉”。

以西凉代称李暠建立的政权,始于《晋书·地理志》。

历史

李暠建国

隆安元年(公元397年)三月,卢水胡人沮渠蒙逊联合后凉的建康太守段业起兵反叛后凉,段业自封为武威郡牧 ,之后,李暠被任命为效谷县令。后,在敦煌市护军冯和郭谦、沙洲治中索仙等的推举下,升任为敦煌太守。此时,右卫将军索嗣在段业面前构陷李暠,谋取而代之敦煌太守一职。当时段业也怀疑李暠心怀不轨,便同意由索嗣前往敦煌接替李暠成为新的敦煌太守。索嗣行至距离敦煌城大概二十多里的地方便驻扎了下来,派人通知李暠前来迎接自己。

李暠本打算去,却遭到宋繇等人的阻止。效谷县令张邈说李暠,认为段业此人昏庸无能,正是大丈夫建功立业的机会,而索嗣远道而来,兵力正虚又毫无防备,正好可一战而擒。同母异父的兄弟、中散常侍宋繇则用言辞激将李暠当机立断,与段业决裂,效法前凉张轨成就霸业。于是李暠派二子李歆、李让与张邈、宋繇等人率兵距战,索嗣兵败,狼狈逃往张掖。同时李暠上书段业,历数索嗣罪状。当时,北凉将领沮渠男成也与索嗣交恶,趁机怂段业除掉索嗣。段业杀死了索嗣,并进李暠“持节、都督凉兴以西诸军事、镇西将军,领护西夷校尉”,初步奠定了李暠西凉政权的基础。

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段业称凉王,改元天玺,北凉建立,沮渠蒙逊尚书左丞

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北凉晋昌太守唐瑶举兵反叛段业,转而支持李暠,并向张掖市以西各郡发出倡议,推举李暠为大将军、大将军、领秦凉二刺史护羌校尉、凉公。李暠大赦境内,追封其父、祖,封官命职,改元庚子,这标志着西凉政权正式立国。次年,沮渠蒙逊继任北凉王,改元永安。

李暠统治时期

西凉政权建立后,名为一国,实则仅有敦煌和安西两县之地。因为“地狭民稀”,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缺乏足够的实力。为了改变局势、创造与北凉抗衡的条件,李暠偃文修武,积蓄物资,扩充地盘。建国之初,他派中郎将宋繇向东西两翼进取,向东攻击凉兴郡(今敦煌东、安西南),向西攻击玉门关以西各城,夺下凉兴、玉门关和阳关之间的土地后,广田积谷,为东伐做准备。在封建政治上,李暠设立靖恭堂,以教化群臣;兴办学校,为著姓子弟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吸纳文人学士,提介文治之风。经过五年左右的内修政理和国力积蓄,李暠开始实施其东伐战略。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李暠改元建初,并派遣舍人行赴建康,上表司马德宗司马德宗,宣告他要依托东晋,保据河西。随后迁都酒泉市,“渐逼寇穴”。但迁都的结果和形势对西凉并不乐观,屡次被北凉的军队所打败。

义熙二年(公元406年)起,李暠在酒泉发展生产,积蓄力量。对于北凉王蒙逊的挑衅,李暠志在“以德抚其境内”。这一时期,李暠远交近攻,称藩于后秦,与南凉通盟,意图利用南凉从东面牵制北凉;设置侨郡县,安置迁徙到敦煌市一带的“东人”编制于敦煌和晋昌二郡之间;为了防范鲜卑和羌族的骚扰,整理敦煌城防,修城筑围。这些举措,说明李暠此时的“东伐”战略是在借攻为守。

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李暠病重,向宋繇嘱托身后事。在遗令中,他感叹自己“才弱智浅,不能一同河右”,并将军国重任托与宋繇。西凉公李暠病逝后,其子李歆嗣位。

李歆统治时期

李歆继位后,改年号为嘉兴

李等久在戎旅,不谙政治,李暠的遗令中要求他“勿令居人之上,专骄自任”,但李歆并没有如李暠所希望的理政为民,对宋繇的忠言也不予理睬,反而一味地穷兵武,倒行逆施,使西凉政权转向衰落。

李歆嗣位时,河西已成西凉与北凉角逐之势,北凉解除了后顾之忧,可以专力对付西凉。李歆没有听从他人建议,反而主动向北凉寻衅,引发了蓼泉之战。这场战役中,西凉虽取得胜利,但李歆轻躁急进、勇猛无谋的缺点暴露无遗。这一缺点被沮渠蒙逊掌握后,屡次发兵挑衅。

嘉兴四年(公元420年)后,李歆接连出兵与北凉战。即使“民力凋残,百姓愁悴”,也使兵不卸甲,帑藏虚竭。年得一年,西凉实力消耗尽,不堪一击。同年,宋武帝招怀四裔,册封李歆为都督高昌国等七郡诸军事,征西大将军、酒泉公。而北凉王沮渠蒙逊也开始了他统一河西的攻势。7月,沮渠蒙逊扬言进攻西秦的浩亹(今永登县西南大通河东岸)。李歆听说后,欲乘张掖市防守空虚而袭取张掖。这次谋袭张掖,李歆倾全国兵力,毕其功于一役。没料到,沮渠蒙逊用了诱敌深入之计,军队早已撤回张掖严阵以待。李歆大败,身边将领劝他退回酒泉市,李歆不肯,勒兵再战,又败于蓼泉,反被北凉军队所杀。

李歆死后,北凉军队乘胜追南,占领酒泉又继续向西挺进,李姓子弟退出敦煌市,逃上马鬃山李恂得敦煌城中宋氏族人的暗信,偷偷跑回敦煌城,在宋承、张弘等士著的推举下,称冠军将军、武威郡刺史,改年号为永建。次年,沮渠蒙逊派子率兵进攻李恂。李恂紧闭城门,坚守不战。沮渠蒙逊亲率两万军队,三面起堤,以水灌城,李恂因孤立无援难以支持。当沮渠蒙逊再发兵时,李恂见败局已定,自杀身亡。为了报复李恂,沮渠蒙逊在入敦煌城后,实行了屠城。西凉政权就此覆灭。

疆域

领土变迁

司马德宗隆安四年(公元400年),李暠敦煌市被推立为凉公,取有敦煌、晋昌、西海、建康 、高昌国诸郡 。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北凉所辖酒泉市、凉宁二郡归属李暠。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李歆继位,西凉失建康郡 。宋武帝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李歆兵败被杀,其地为北凉所取。同年,李恂据敦煌城而立。永初二年(公元421年),敦煌被攻破,李询自杀,西凉亡。

隆安五年至义熙十三年,西凉疆域最盛,有原晋凉州敦煌、酒泉、西海三郡及高昌郡地,亦能制御西域

行政区划

人口

建国时人口

西凉的户口数字在史书中缺乏明确、可靠的记录,只能依据疆域的变化推算大概。西凉建国之初,拥敦煌、晋昌、西海、建康、高昌五郡,据《晋书·地理志上》所载户数,大致推测西凉总辖户数不低于两万三千户;又李暠东迁侨寓之民时,“及玄盛东迁,皆徙之于酒泉,分南人五千户置会稽,中州人五千户置广夏郡,余万三千户置威武、武兴、张掖三郡”。此次安置侨民数约为两万三千户,按每户五口计,人口不下十万。

灭国时人口

亡国时,西凉只剩敦煌城,沮渠蒙逊入城后,实行了屠城。

内政

内外官制

西凉建国之初,设置“二府”职官、武守及地方郡守三部分,其中,“二府”职官是西凉政权中枢职官。除此以外,西凉也设有极少部分具有帝国或王国官僚制度性质的职官或机构。李暠去世后,“二府”体制开始变化成“录三府事”,是以宋鹞为武卫将军、广夏太守、军咨祭酒、录三府事,位居臣僚之首。“录三府事”是对“二府”体制的总结,类同于魏晋官制中的“录尚书事”。

西凉官制中更具有封建特点的是著姓政治。李暠在选用政府要职作为统治集团核心时,清一色由河陇著姓担任 ,敦煌市大族和名门之后居其大半,其目的是换取汉族上层社会的支持,与其他民族建立的政权进行对抗。重用著姓豪门,使西凉政权迅速壮大,而且群臣和熙,内部稳定,很少发生内乱。

货币制度

西凉时期文献没有关于钱币的记载,1985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敦煌祁家湾墓群考古时发现,属于西凉统治时期的多个墓中出土有随葬铜钱,尤其是出有西凉建初五年 (409) 斗瓶的 M336 和有建初十一年斗瓶的M369A 都出有铜钱,表明西凉时期仍传承着用钱的习惯。

据后世从考古中发现,五凉各政权均铸有货币,但数量很少,而且只在其统治区域内流通,主流上还是大量沿用

汉晋时期的货币。

教育制度

李暠为汉经世家出身,以经学文艺著称,通涉经史、尤善文义,懂得用兴理文教来争正朔的道理,因此他在西凉大兴儒学,发展文化事业,使这里一度成为中原文化承继、发展的中心。他在敦煌市门外兴建靖安堂,作为“议朝政、阅武事”的地方,在堂内图赞圣帝明王、忠臣孝子,并亲自作序,用以教化群庶。李暠还在各郡设五经博士,负责传授经学;建立名为“泮宫”的学校,增选西凉大族高门子弟入内学习。为表示奖掖人才和招贤纳士,又“起嘉纳堂于后园,以图赞所志”。除李暠外,敦煌士林人物群龙翘首,如宋繇、刘昞等,都对弘扬西凉文教有重要贡献。

民族政策

西凉是汉族官僚建立的割据政权,其余三凉均是少数民族政权,其民族政策表现为远交近攻。

他称藩于后秦,与南凉通盟,利用南凉牵制北凉;设置侨郡县,安置迁徙到敦煌市一带的“东人”;为防范敦煌以北鲜卑和以南羌族部落的骚扰,整理敦煌城防,修城筑围。

经济

农业

西凉的农业生产主要分两类:一是由国家出面组织的大规模屯田积谷,如屯玉门、阳关,这种屯垦大体属于军屯性质。第二类是鼓励百姓进行农耕,发展生产。中原、江左迁来的大量人户既是劳动力,又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加上李暠政府劝导有方,百姓乐业,夺取了较好的收成,“群僚以年谷频登,百姓乐业,请勒铭酒泉市”。

盐业

河西盐业资源丰富,自西汉中期起,历代政府都在食盐产地设盐官。武威郡酒泉郡等是规模较大的制盐业基地,出产的池盐是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另外,西海盐池自东汉以来,一直在羌族经济和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五凉时期,这些盐池保证着河西食盐供给。

文化

李暠、宋繇刘昞等人对西凉文化产生了最主要的推动作用。李暠通涉经史,尤善文义,是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诗人,一生中写下不少作品,其中《述志赋》是他的代表作,此外还有《槐树赋》《大酒容赋》《靖恭堂颂》《辛夫人诛》等诗赋数十篇。宋繇是治国治学都有所成者,其家族持学者操守,笃志于学。刘师承东汉著名经学家郭整的六世孙郭荷,与李暠以学问相推重,其作品有《略记》《凉书》《敦煌实录》《方言》《靖恭堂铭》,注《周易》《韩子》《人物志》《黄石公三略》,对《史记》《汉书》《后汉书》进行了会要。刘昞的《敦煌实录》开创了敦煌地区人物志编的先河,沮代甘肃省学者张澍在刘昞的基础上继续修撰了《续敦煌实录》。李暠与刘昞的作品在当时很流行,现在存世的作品仅有《述志斌》和《凉书》。

君王年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