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耳刺猬
长耳刺猬(Hemiechinus auritus),猬科大耳猬属的一种。又叫大耳猬、达乌尔猬、刺球子、毛刺。体长17~22厘米,体重280~500克,耳长3.7~5.0厘米。吻部尖。耳大,耳尖钝圆,前折时超过眼部。从耳后直到尾基被覆坚硬的棘刺。腹毛细软,呈灰白色。
长耳刺猬分布范围从地中海东部地区延伸,穿过亚洲西南部,到达南部的巴基斯坦西部;以及从乌克兰东部经蒙古到达中国。长耳刺猬是一种典型的荒漠和半荒漠动物,也见于农田、菜地和居民区附近。夜间活动。当气温在7.8~15℃时,成年个体会进入冬眠或极少活动。主要食昆虫及其幼虫。繁殖期发生在初春(四月中旬),持续到夏末(九月)。寿命6~7年。
长耳刺猬的皮刺和胆囊可入药。于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级别无危(LC)。于2023年6月30日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命名与分类
长耳刺猬为猬科( Erinaceidae)大耳猬属(Hemiechinus)下的一种。于1770年,由Gmelin在哈萨克斯坦首先获得标本而订名。关于亚洲的划分,1951年,Ellerman等曾将大耳猬划分为16个亚种。关于中国境内的长耳刺猬,2003年,王应祥将长耳刺猬划为2个亚种,即分布于新疆及甘肃省西北部的指名亚种(H. a. auritus)及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阿拉善盟亚种(H. a. alaschenicus)。据Catalogue of Life2006年版显示,长耳刺猬的亚种有五个,H. a. aegyptius,H. a. albulus,H. a. auritus,H. a. libycus,H. a. megalotis。
形态特征
长耳刺猬体形较小。体长17~22厘米,体重280~500克。耳长3.7~5.0厘米,尾长2.4~3.4厘米,刺长1~2.6厘米。吻部尖。耳大,耳尖钝圆,长于周围之尖刺,前折时超过眼部。从耳后直到尾基被覆坚硬的棘刺,棘刺的颜色外观为灰白色,但从基部到尖部,基部为暗色,其上为灰白,至1/2 处又为暗褐,顶尖部为灰白色四部分色环所组成。腹毛细软,呈灰白色。尾极短,呈棕褐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长耳刺猬分布范围从地中海东部地区延伸,穿过亚洲西南部,到达南部的巴基斯坦西部;以及从乌克兰东部经蒙古到达中国。主要分布于阿富汗、塞浦路斯、埃及、伊朗、伊拉克、以色列、吉尔吉斯斯坦、黎巴嫩、利比亚、蒙古、巴基斯坦、阿拉伯叙利亚、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新疆、陕西省、甘肃和宁夏等省区的荒漠草原地带。
栖息环境
长耳刺猬是一种典型的荒漠和半荒漠动物,常栖息于骆驼刺(Alhagi camelorum)、锦鸡儿(锦鸡儿属 sinica)、猪毛菜(Kali collinum)、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等荒漠地带,在农田、菜地和居民区附近亦有分布。在巴基斯坦生活在海拔900米以上的山谷中;在伊朗生活在浅洞中、泥墙下或干草堆中;在埃及生活在建筑物、墙壁的裂缝、砖块和石头的堆积物、岩石的裂缝、小洞穴、墓地和盐沼栖息地的肥沙鼠的洞穴中。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长耳刺猬夜间活动。白天除出洞大小便和晒太阳外,绝大部分时间在洞内休息。当气温在7.8~15℃时,成年长耳刺猬会进入冬眠或极少活动。冬眠期在印度北部旁遮普地区为3.5个月,在巴基斯坦从10月持续到翌年4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乌梁素海为6.5~7个月。
觅食行为
长耳刺猬主要食昆虫及其幼虫,也食小型鼠类及幼鸟、幼蛇、蜥蜴等小型脊椎动物,有时也吃块根类作物(土豆)以及种子、瓜果、玉米、草根和嫩叶。听觉和嗅觉非常发达,利于寻找食物和侦察猎物。
攻击防御行为
长耳刺猬独居,不具攻击性。在洞内睡觉时,一般背朝外,听到动静,就急忙缩成球状;当在洞外洒太阳,见人靠近时,先是逃跑,随后才缩成一团。长耳刺猬在干旱、食物短缺、寒冷或炎热天气的休眠期间,可以保持部分清醒,或有足够的意识,以便于对任何干扰做出快速反应。
活动特点
长耳刺猬能快速行走和奔跑,每分钟可以运动17~20米以上。在7~9小时的活动期内可以行走7~9千米。
穴居行为
长耳刺猬穴居,通常生活在自己挖掘的洞穴中,有时它会占据绿海龟、沙鼠、狐属和水獭亚科废弃的洞穴。其洞穴多筑于生长旺盛的白刺固定沙丘上。洞系结构比较简单,大多数只有一个洞口,洞口方向朝南或朝东南,少数朝西南。洞系可分为冬眠洞、夏季洞和临时洞三类。冬眠洞比较深,洞道长约150~180厘米,铺有枯草;夏季洞为雌性大耳猬在妊娠后期所筑,用以分娩及育仔,洞道长50~80厘米;临时洞十分简陋,呈馒头形,洞深10~20厘米。洞穴晴天洞口敞开晒太阳,雨天把洞口堵上,防止雨水进洞,并在距洞口10厘米左右上侧挖一小洞,用来通气。
社群行为
长耳刺猬以家族群落为单位栖息繁殖。一个家族居住在内部相互连通、有多个不同方向开口的同一洞中。当个体数量增加时,洞穴的规模也会不断扩大。一般情况下,家族群体终年都固定群居,极少分群,除非生活环境遭到破坏或有天敌危害。
生长繁殖
求偶交配
长耳刺猬是“一夫多妻制”。繁殖期发生在初春(四月中旬)冬眠醒来后,并持续到夏末(九月)。求偶行为包括嗅嗅、舔舔生殖器和侧腹摩擦。雄性以后腿几乎垂直站立的方式进行交配,而雌性则躺在地上,露出腹部,后腿伸展。
产仔
长耳刺猬妊娠期28~42天。七月至九月是出生高峰。在分娩前,雌性会在洞穴中挖掘巢穴。分娩后,雌性会舔新生儿,直到干净为止。每窝通常产仔3~5只,在印度西北部的拉贾斯坦邦荒漠产仔数是1~6只;巴基斯坦东部通常是2~3只,西部为5~6只。
生长
新生儿出生时全身赤裸,有一些零散的棘突。体重7~13克,体长47~61毫米,耳长3~4毫米。在出生后的5小时内,刺的长度达到4倍。14日龄时背部布满刺,15~20日龄时睁眼,21~28日龄时开始进食固体食物,23~24日龄时出现牙齿,31~40天时断奶,此时可以离开巢穴。幼仔在六周大时达到性成熟。寿命6~7年。
物种保护
截止2016年,长耳刺猬分布广泛,种群数量大,且没有发现下降趋势,也没有已知存在的重大威胁。因此,长耳刺猬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级别无危(LC)。
2023年6月30日,长耳刺猬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主要价值
长耳刺猬吃农业害虫,对农作物有益。长耳刺猬在生态系统结构中占据次级消费者的地位,对维护其栖息地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起着一定的作用。同时,长耳刺猬的皮刺和胆囊可入药。
参考资料
大耳猬.Species 2000.2023-07-23
Long-eared Hedgehog.IUCN.2023-07-23
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7-23
Hemiechinus auritus (Gmelin, 1770).gbif.2024-10-10
Hemiechinus auritus (Gmelin, 1770).Catalogue of Life.2023-07-26
Hemiechinus auritus.ADW.2023-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