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女性生殖系统

女性生殖系统

女性生殖系统(female reproductive system)由内、外生殖器及其相关组织组成,外生殖器包括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和阴道前庭,内生殖器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和卵巢。人类女性的生殖系统在出生时尚未发育成熟,直到青春期后才逐渐发育成熟。

女性生殖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生卵功能、内分泌功能、妊娠和分娩等。其中卵巢产生卵子和分泌女性激素,输卵管、子宫、阴道分别在精子与卵子的输送、精子的获能、受精卵、妊娠和分娩中发挥重要作用。

女性生殖系统可发生多种疾病,如女性外生殖器色素减退性疾病、外阴及阴道炎症、骨盆腔发炎性疾病、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外阴肿瘤、子宫颈肿瘤等相关疾病。

结构组成

女性生殖系统由内、外生殖器及其相关组织组成。

外生殖器

女性外生殖器指生殖器的外露部分,又称外阴,系指耻骨联合至会阴和两股内侧之间的组织,包括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和阴道前庭。

阴阜

位于耻骨联合前面的皮肤隆起,由大量富含皮下脂肪的结缔组织组成。青春期发育时,其上的皮肤开始生长呈倒三角形分布的阴毛。阴毛的疏密与色泽存在种族和个体差异

大阴唇

是一对从阴阜向下向后延伸至会阴、纵行隆起的皮肤皱。外侧面为皮肤,青春期后有色素沉着和阴毛,内含皮脂腺和汗腺;内侧面湿润似黏膜;皮下为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含丰富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外伤后易形成血肿。大阴唇前端和后端左右互相连合。形成唇前连合和唇后连合。

小阴唇

位于大阴唇内侧的一对较薄的皮肤皱襞,表面湿润、色褐、无毛,富含神经末梢。两侧小阴唇前端融合,再分为前后两叶,前叶形成阴蒂包皮,后叶形成阴蒂系带。大、小阴唇后端相汇合,在正中线形成阴唇系带。

阴蒂

位于两小阴唇顶端下方,与男性阴茎同源,由海绵体构成,可在性兴奋时勃起,分为阴蒂头、阴蒂体、阴蒂脚三部分。露于表面的阴蒂头富有神经末梢,感觉敏锐。

阴道前庭

位于两侧小阴唇之间的菱形区,前为阴蒂,后为阴唇系带,两侧为小阴唇。此区域内有阴道口、尿道口、前庭球和前庭大腺等结构。

前庭球:又称为球海绵体,是男性尿道海绵体的同源体,由具有勃起性的静脉丛组成,位于阴道两侧大阴唇皮下。两侧前端狭窄并相连,位于尿道外口与阴蒂体之间的皮下;后端膨大与前庭大腺相邻。

尿道外口:位于阴道前方,阴蒂后方2cm左右。

阴道口:位于前庭中央,口周围有处女膜或处女膜痕;阴道口后外侧左右各有一前庭大腺的开口,阴道口后方与阴唇后连合之间有一浅窝,为阴道前庭窝

前庭大腺:又称为巴氏腺,位于大阴唇后部,被球海绵体肌覆盖,如黄豆大小,左右各一。腺管细长(1~2cm),向内侧开口于阴道前庭后方小阴唇与处女膜之间的沟内。

内生殖器

女性内生殖器位于真骨盆内,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和卵巢,输卵管和卵巢合称为子宫附件。

阴道

阴道是连接子宫和外生殖器的肌性管道。

位置和形态:阴道位于真骨盆下部中央,管道上宽下窄,为性交器官,也是月经血排出及胎儿娩出的通道。阴道有前、后壁和两个侧壁,前后壁常处于相贴状态。前壁长7-9cm,与膀胱和尿道相邻;后壁长10-12cm,与直肠贴近。上端包绕子宫颈阴道部,下端开口于阴道前庭后部。

阴道壁的结构:阴道壁自内向外由黏膜、肌层和纤维组织膜构成。黏膜层由非角化复层鳞状上皮覆盖,无腺体,淡红色,有许多横行皱襞,有较大伸展性,阴道上端1/3处黏膜受性激素影响有周期性变化。肌层由内环和外纵两层平滑肌构成,纤维组织膜与肌层紧密粘贴。

子宫

子宫壁厚、腔小,是孕育胚胎、胎儿和产生月经的肌性器官。

位置和形态:子宫位于盆腔中央,前为膀胱,后为直肠,下端接阴道,两侧有输卵管和卵巢。未孕时的子宫呈前后略扁的倒置梨形,重约50-70g,长7-8cm,宽4-5cm,厚2-3cm,容量约5ml。子宫分为子宫体和子宫颈两部分。子宫体较宽,位于子宫上部,顶部称为子宫底,宫底两侧称为子宫角。子宫颈较窄,呈圆柱状,位于子宫下部。

子宫内腔分为两部,上部在子宫体内,称为子宫腔;下部在子宫颈内,称为子宫颈管。子宫腔呈前后扁的倒三角形,上两端通输卵管,尖端向下续为子宫颈管;子宫颈管呈梭形,下口通阴道,称为子宫口。

子宫壁的结构:子宫体由3层组织构成,由内向外分别为子宫内膜层、肌层和浆膜层。子宫颈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含少量平滑肌纤维、血管及弹力纤维。

子宫的韧带:子宫有4对韧带,分别为阔韧带、主韧带、圆韧带、宫韧带,这些韧带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子宫的正常位置。

输卵管

输卵管是输送卵子的肌性管道,左右各一。

位置和形态:位于阔韧带上缘内,内侧与子宫角相连通,外端游离呈伞状,与卵巢相近,全长8~14cm。根据输卵管的形态,由内向外分中间质部、峡部、壶腹部、伞部4部分。伞部管口处有许多指状突起,具有“拾卵”作用;壶腹部管腔宽大且弯曲,受精常发生于此。

输卵管壁的结构:输卵管壁由3层构成:外层为浆膜层,为腹膜的一部分;中层为平滑肌层,该层肌肉的收缩有协助拾卵、运送受精卵及一定程度地阻止经血逆流和宫腔内感染向腹腔内扩散的作用;内层为黏膜层,由单层高柱状上皮覆盖。

卵巢

卵巢为一对扁椭圆形的性腺,是产生与排出卵子,并分泌甾体激素的性器官,其大小、形状和位置随着年龄、发育以及是否妊娠而异。

位置和形态:卵巢由外侧的卵巢悬韧带和内侧的卵巢固有韧带悬于盆壁与子宫之间,借卵巢系膜与阔韧带相连。卵巢分为上、下两端,前、后两缘和内、外两面。上端被输卵管围绕,称输卵管端;下端以卵巢固有韧带连于子宫角,称子宫端;前缘借卵巢系膜连于子宫阔韧带腹膜后层,称系膜缘,也叫卵巢门;后缘称游离缘。

生育期妇女卵巢大小约4cmx2cmx3cm,重约5~6g;幼女卵巢较小,表面光滑,性成熟期卵巢因多次排卵,卵巢表面变得凹凸不平;更年期卵巢缩小约为2.0cmx1.5cmx0.5cm,到绝经期萎缩至1.5cmx0.75cmx0.5cm。

卵巢的组织结构:卵巢表面无腹膜,由单层立方上皮覆盖,称为生发上皮。上皮的深面有一层致密纤维组织,称为卵巢白膜。再往内为卵巢实质,又分为外层的皮质和内层的髓质。皮质是卵巢的主体,由大小不等的各级发育卵泡、黄体和它们退化形成的残余结构及间质组织组成;髓质与卵巢门相连,由疏松结缔组织及丰富的血管、神经、淋巴管以及少量与卵巢韧带相延续的平滑肌纤维构成。

生理功能

女性生殖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生卵功能、内分泌功能、妊娠和分娩等。其中卵巢产生卵子和分泌女性激素,输卵管、子宫阴道分别在精子与卵子的输送,精子的获能、受精卵、妊娠和分娩中发挥重要作用。

生卵功能

卵子的生成

卵子由卵巢内的原始卵泡逐渐发育而成。从胎龄5~6周开始,从卵黄囊迁移到生殖嵴的原始生殖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增殖成为卵原细胞,卵原细胞从8~9周起陆续开始第一次减数分裂转化为初级母细胞。到出生后6月时,所有卵原细胞就已全部转变为初级卵母细胞。但此时,这些初级卵母细胞已经开始的减数分裂均会停滞在第一次分裂的前期,细胞核呈泡状结构,称为生发泡。直到青春期后,随卵泡成熟,于排卵前在促黄体生成素峰的作用下,卵母细胞重新恢复并完成第一次减数分裂,这时的生发泡破裂,排出第一极体,成为次级卵母细胞,并随即开始第二次减数分裂,但再次停滞在分裂中期。如受精卵发生,则卵母细胞第二次减数分裂完成,排出第二极体,成为成熟卵,又称卵子。如没有受精,则卵细胞死亡、溶解。

卵泡生长发育

卵泡发育的次序为原始卵母细胞→初级卵泡→生长卵泡→成熟卵泡。女性从青春期开始,在腺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影响下,每月有十几个卵泡向成熟卵泡发育,但一般只有一个卵泡发育成熟,其他卵泡都在发育的不同阶段退化成闭锁卵泡。

排卵

成熟卵泡在促黄体生成素分泌高峰的作用下,向卵巢表面移动,卵泡壁破裂,出现排卵孔,卵细胞与透明带、放射冠及卵泡液一起排出,此过程称为排卵。

排出的卵细胞与放射冠一起被输卵管伞摄取入输卵管中,并可在其中存活10多个小时。若受精卵发生,则卵母细胞第二次减数分裂完成,排出第二极体,成为卵子。如没有受精,则卵细胞死亡、溶解。排卵大多发生在两次月经中间,若以28天为一个月经周期计算,排卵一般发生在下次月经来潮前的14天。

黄体的形成及退化

卵泡排卵后剩余的颗粒细胞和泡膜细胞在促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发生黄素化,分化为黄体细胞,形成一个新的暂时性内分泌结构,黄体。每个月经周期形成的黄体一般可以维持(14+2)天,主要功能是分泌孕激素,同时也分泌雌激素,促使子宫内膜形态及功能变化适应早期胚胎发育及着床需要。如排出的卵子受精卵,则黄体在滋养层细胞分泌HCG的作用下继续发育成为妊娠黄体,直到孕3月时胎盘形成接替黄体的内分泌功能。如卵子没有受精,黄体在2周后开始退化最后由称为白体的结缔组织疤痕取代。

卵泡闭锁

人类女性一生中仅有400~500个卵泡能最后发育成熟排卵。自胚胎时期开始就不断有卵泡在发育的各个阶段退化,这一过程叫卵泡闭锁。卵泡闭锁是由于细胞凋亡所致。

内分泌功能

女性生殖系统中的卵巢可以分泌多种激素,其中主要有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此外还分泌抑制素、少量的雄激素及多种肽类激素。卵泡期主要由颗粒细胞和内膜细胞分泌雌激素,而黄体期则由黄体细胞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

雌激素

雌激素对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对机体其他系统的功能也有广泛的影响。

对生殖器官的作用:雌激素能促进卵巢、子宫、输卵管、阴道女性外生殖器等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并维持其正常功能。

对乳腺和副性征的作用:刺激乳腺导管和结缔组织增生,促进脂肪组织在乳腺的聚集,形成女性乳房特有的外部形态;促进其他女性第二性征的形成,如全身脂肪和毛发的分布、女性体态、音调增高等。

对骨骼生长发的影响:刺激成骨细胞的活动,加速骨的生长,促进骨中钙、磷的沉积。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提高血中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改善血脂成分,防止动脉硬化,因而对心血管具有保护作用。

对中神经系统的影响:对腺垂体促卵泡生成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的分泌有负反馈或正反馈两种作用。雌激素的中枢作用还表现为促进神经细胞的生长、分化、再生、突触形成以及调节许多神经肽和递质的合成、释放与代谢,雌激素缺乏可能与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病有关。

其他作用:雌激素对蛋白质和脂肪代谢以及水盐平衡也有一定作用。高浓度的雌激素可使体液向组织间隙转移,导致钠、水留。

孕激素

孕激素主要有黄体酮、17α-羟孕,以孕酮的生物活性最强。孕激素主要作用于子宫内膜和子宫平滑肌,为受精卵着床做准备,并维持妊娠

对生殖器官的作用:①抑制子宫内膜细胞增殖,促进子官内膜上皮的分泌功能及内膜基质细胞的蜕膜化,有利于早期胚胎的发育和着床;②使子宫肌兴奋性降低,抑制其收缩,防止妊娠期胚胎排出;③使宫颈黏液分泌减少且变稠,阻止精子通过;④促进输卵管上皮分泌黏性液体,为受精卵及卵裂球提供营养;⑤抑制阴道上皮增生,并使其角化程度降低。

对乳腺的作用: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乳腺小叶及腺泡发育,在妊娠后为泌乳做准备。

抑制排卵:排负反抑制腺垂体FSH和LH的分泌,妊娠期间的女性由于血中高浓度的孕激素使卵泡的发育和排卵都受到抑制,不会发生二次受孕。

产热作用:孕激素可增强能量代谢,也可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使体温调定点水平提高,因而排卵后孕激素分泌增加可使基础体温升高0.2~0.5℃,临床上将基础体温的双相变化作为判断排卵的标志之一。

其他作用:促进钠、水排泄。另外,孕激素能使血管和消化道肌张力下降。因此,妊娠期妇女因体内孕激素水平高易发生静脉曲张、痔疮、便秘、输卵管积水等。

月经周期及调控

月经周期的形成

育龄妇女卵巢的卵泡生长、排卵和黄体形成及伴随雌、孕激素分泌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由此引起子宫内膜周期性剥脱、出血的现象称为月经。将以月经为特征的这种周期性变化称为月经周期,一般指两次月经第一天之间的时间。女性的第一次月经称为初潮,多出现在12~15岁,这与遗传环境及营养等因素有关。月经一般一个月出现一次,月经周期的长度因人而异,一般为21~35天平均28天。

月经周期的调控

月经周期是下丘脑垂体和卵巢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青春期前的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活动都处在一个很低的水平。进入青春期后,下丘脑GnRH神经元发育成熟,开始脉冲式释放GnRH。正常的GnRH脉冲式释放可上调腺垂体促性腺激素细胞GnRH受体,并促进其分泌FSH和LH,进而影响卵巢的功能活动,形成女性特有的周期性活动。这种周期性活动开始可能不太规律,以后逐渐呈现规律的月节律。卵巢分泌的雌、孕激素以及抑制素又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反馈调节。雌、孕激素除排卵前短时间内对下丘脑及腺垂体进行正反馈调节外,主要进行负反馈调节。抑制素则主要选择性抑制性FSH合成与分。

青春期后下丘脑、垂体卵巢任一环节功能异常都可能导致卵巢卵泡生长、排卵和黄体功能的异常,进而影响月经周期并可能导致不孕。

妊娠和分娩

妊娠是指精子与卵子相结合形成新个体的过程,包括受精卵、着床、妊娠的维持、胎儿的生长以及分娩。临床上,妊娠时间一般以最后一次月经的第一天开始算起,所以人类的妊娠时间为280天。如果以排卵开始计算,则应为266天。

分娩是指成熟胎儿自子宫娩出体外的过程。分娩时,催产素分泌增多,使子宫收缩,通过正反馈作用,又使其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逐渐增加,同时腹肌、膈肌收缩以增加腹压,迫使胎儿自母体娩出。

妊娠到分娩的全过程依次为:卵巢内的卵泡成熟后,将卵子排入腹膜腔,再经输卵管腹腔口进入输卵管,在输卵管内受精卵后移至子宫,植入子宫内膜发育成胎儿,胎儿成熟后经阴道娩出。

相关疾病

皮肤与性传播疾病

外阴色素减退性疾病

外阴色素减退性疾病是一组以瘙痒为主要症状、外阴皮肤色素减退为主要体征的外阴皮肤疾病。病因不明确、病种多样、病程较长,是一种难治愈、易复发的顽固性疾病,曾称外阴白斑、外阴营养不良等。依据2011年国际外阴阴道病研究学会(ISSVD)分类,外阴色素减退性疾病临床表现分类属于白色病变,病理组织学分类包括棘层细胞增生型、苔藓样型、均质化或硬化型等,为外阴部位的非肿瘤性皮肤病变之一,在临床上主要需与外阴恶性病变相鉴别。

性传播疾病

性传播疾病简称性病,是一组以性行为为主要传播途径的传染病,性病的发生与性不洁行为密切相关。传染源是现症患者、病原携带者、血源及被病原体污染的物品。性传播疾病往往有肛门生殖器部位的症状和体征,如皮疹(红斑、肿胀丘疹、结节、水疱、糜烂、溃疡、赘生物等)、腹股沟疝淋巴结肿大等。但非生殖器部位也可以出现症状和体征。

引起性病的病原体多种多样,包括细菌、病毒、衣原体、螺旋体、真菌、阴道毛滴虫及寄生虫(阴虱疥螨)。已知病种有20余种,其中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梅毒是最主要的性病,而艾滋病则是病死率最高、危害最严重的现代“瘟疫”。中国已将梅毒、淋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和艾滋病8种疾病列为重点防治的性病。其中,梅毒、淋病和艾滋病为法定传染病

女性生殖系统炎症

女性生殖系统具有比较完整的自然防御功能,但在特殊生理时期,如月经期、妊娠期、分娩期和产褥期,防御功能受到破坏,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病原体易侵入生殖道形成炎症。

女性生殖系统炎症是妇女常见病、多发病,主要包括下生殖道的外阴炎阴道炎宫颈炎和上生殖道内的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炎、盆腔腹膜炎盆腔结缔组织炎。引起炎症的病原体包括多种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及原虫等。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或者有多个部位同时受累,病情可轻可重,轻者无症状,重者可引起败血症甚至感染性休克、死亡。女性生殖系统炎症不仅危害成人,还可危害胎儿、新生儿。

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

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包括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两者均由具有生长功能的异位子宫内膜所致,临床上常可并存。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指具有活力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发病率为10%~15%,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多见于育龄期妇女。妇科手术中发现有5%~25%患者存在子宫内膜异位症,25%~35%不孕患者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关。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表现为痛经、慢性盆腔痛、性交痛、月经异常和不孕。

子宫腺肌病

当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时称子宫腺肌病。多发生于30~50岁经产妇,约15%同时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约半数合并子宫肌瘤。虽对尸检和因病切除的子宫作连续切片检查,发现10%~47%子宫肌层中有子官内膜组织,但其中35%无临床症状。

盆底功能障碍性及生殖器损伤性疾病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盆底肌肉群、筋膜、韧带及其神经构成复杂的盆底支持系统,其互相作用和支持以维持盆腔器官的正常位置。盆底功能障碍,又称盆底缺陷或盆底支持组织松弛,是指各种病因导致的盆底支持薄弱,进而盆腔脏器移位,连锁引发其他盆腔器官的位置和功能异常。分为盆腔器官脱垂和尿失禁

盆腔器官脱垂:是指盆腔器官和与其相邻的阴道壁突入阴道或从阴道脱出,分为前、中、后盆腔组织缺陷3中类型。前盆腔组织缺陷主要是指阴道前壁的膨出即前膀胱膨出,同时合并或不合并尿道膀胱膨出。中盆腔组织缺陷以子宫或阴道穹隆脱垂以及肠膨出、道格拉斯窝疝形成为特征。后盆腔组织缺陷主要指直肠前突和会阴体组织的缺陷。盆腔器官脱垂轻症患者一般无不适。重症患者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腰骶部酸痛或坠胀感。

压力性尿失禁:是腹压突然增加导致的尿液不自主流出,分为两型:解剖型及尿道内括约肌障碍型。解剖型压力性尿失禁占90%以上,为盆底组织松弛引起。尿道内括约肌障碍型<10%。按主观分度,分为Ⅰ、Ⅱ、Ⅲ级。

Ⅰ级:尿失禁只发生在剧烈压力下,诸如咳嗽、打喷嚏或慢跑。Ⅱ级:尿失禁只发生在中度压力下,诸如快速运动或上下楼梯。Ⅲ级:尿失禁只发生在轻度压力下,诸如站立时。患者在仰卧位时可控制尿液。

生殖道瘘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生殖器与其毗邻器官之间形成异常通道称为生殖道。临床上以尿瘘(泌尿生殖道瘘),最常见常见,其次为粪瘘。两者可同时存在,称混合性。

尿瘘:指生殖道与泌尿道之间形成异常通道,尿液自阴道排出,不能控制。常见尿瘘为产伤和盆腔手术损伤所致的膀胱阴道瘘和输尿管阴道瘘。尿道阴道瘘通常是尿道憩室阴道前壁膨出或压力性尿失禁的手术并发症。

粪瘘:指肠道与生殖道之间的异常通道,最常见的是直肠阴道瘘。阴道内排出类便为主要症状。瘘孔大者,成形类便可经阴道排出,便溏时呈持续外流。瘘孔小者,阴道内可无粪便污染,但肠内气体可自瘘孔经阴道排出,稀便时则从阴道流出。粪瘘的病因为产伤、盆腔手术损伤、感染性肠病、先天畸形、长期安放子宫托不取等。

女性生殖系统肿瘤

女性生殖系统肿瘤是妇科学常见的肿瘤,可发生于女性生殖器官的各个部位,但以子宫卵巢为多见,并有良性与恶性之分。良性肿瘤以子宫黏膜下肌瘤卵巢囊肿为多,恶性肿瘤以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为多,其次为外阴癌阴道癌原发性输卵管癌最少见。

妊娠滋养细胞疾病

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是一组来源于胎盘滋养细胞的疾病,根据组织学可分为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绒毛膜癌(简称绒癌)、胎盘部位滋养细胞瘤及上皮样滋养细胞瘤,后三者又统称为妊娠滋养细胞瘤。滋养细胞疾病绝大部分继发于妊娠,少数来源于卵巢或睾丸配子称非妊娠绒癌。

葡萄胎

分为完全性葡萄胎(大多数)和部分性葡萄胎。发病率在不同国家和地域差异较大,与营养状况、年龄、社会经济因素、口服避孕药等多方面因素相关。停经后不规则阴道流血,为最常见症状。可合并出现妊娠呕吐、腹痛、卵巢黄素化囊肿、子痫前期征象、甲亢征象;子宫增大、变软、伴血尿促卵泡素水平异常升高,不能测得胎心、胎体。阴道排出物可见葡萄样水泡组织。

妊娠滋养细胞瘤

60%的妊娠滋养细胞瘤(GTN)继发于葡萄胎,30%继发于流产,10%继发于足月妊娠或输卵管妊娠,对化疗十分敏感,治愈率为80%~90%。根据流行病学回顾性调查显示,继发于葡萄胎排空半年以内的GTN组织学诊断往往为侵蚀性葡萄胎;而1年以上者多数为绒毛膜癌

生殖内分泌疾病

女性生殖内分泌疾病是妇科学常见病,通常由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异常或靶器官效应异常所致,部分还涉及遗传因素、女性生殖器发育异常等。常表现为月经失调和/或排卵障碍。临床常见的有女性性早熟、经前综合症、排卵障碍性子宫出血、经痛多囊卵巢综合症、高催乳激素血症以及绝经期综合征。

女性生殖发育异常

女性生殖器异常主要因染色体、性腺或生殖器发育过程异常所致。染色体和性腺异常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外生殖器性别模糊和青春期后性征发育异常,而生殖器发育过程异常主要表现为解剖结构异常。

生殖器发育异常:常见的生殖器发育异常有外生殖器发育异常、阴道发育异常、宫颈及子宫发育异常输卵管发育异常卵巢发育异常

女性性发育异常(DSD):为一大组疾病,这组疾病的患者在性染色体、性腺、外生殖器或性征方面存在一种或多种先天性异常或不一致。根据染色体核型分成3大类,即染色体异常型DSD、46,XX型DSD和46,XY型DSD。各类疾病的临床特征主要体现于第二性征发育与否、男性化程度及性染色体、性腺或生殖器之间的相符程度。

异位妊娠

正常妊娠时,受精卵于子宫体腔内膜着床。当受精卵于子宫体腔外着床时,为异位妊娠,俗称宫外孕。异位妊娠包括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宫颈妊娠及阔韧带妊娠等。宫外孕仅指子宫以外的妊娠,宫颈妊娠不包括在内。所以,异位妊娠和宫外孕有一定区别。

输卵管妊娠是异位妊娠中最常见类型,占异位妊娠的95%左右。其临床表现有,停经6~8周以后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和腹痛。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与受精卵着床部位、有无流产或破裂以及出血量多少及时间长短等有关。输卵管妊娠以壶腹部妊娠最多见,约占78%,其次为峡部、伞部,间质部妊娠较少见。间质部妊娠虽不多见,但由于输卵管间质部管腔周围肌层较厚,血运丰富,一旦破裂,犹如子宫破裂,症状极严重,往往在短时间内出现低血容量休克症状,后果严重。

不孕症

不孕症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导致的生育障碍状态,是生育期夫妇的生殖健康不良事件。女性无避孕性生活至少12个月而未孕称为不孕症。不孕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既往从未有过妊娠史,未避孕而从未妊娠者为原发不孕;既往有过妊娠史,而后未避孕连续12个月未孕者为继发不孕。不同人种和地区间不孕症发病率差异并不显著,中国不孕症发病率为7%~10%。

历史

中西医学对女性生殖系统解剖的早期认识

西医学的认识

公元前300年,亚历山大的医生、解剖学家赫罗菲卢(约公元前340—前250)在解剖尸体时首次发现了女性生殖腺。但他不知道那实际上是卵巢,只把它叫作“女性睾丸”。现代解剖学及其方法的创建人安德雷亚斯·维萨里在配有色彩鲜艳图画的7卷本先锋之作《谈人体构造》(1543)中提到,当时仍被叫作“女性睾丸”的卵巢表面不规则。1561年,维萨里的学生与教席继承人加布里瓦·法罗皮奥(1523—1562)出版了一册人体解剖学,包括他对颅骨、耳朵与女性生殖器官的研究成果,拉丁文“vagina”这个字就由他铸造的,意思是“阴道”,他还描述了阴蒂,描绘了从卵巢通往子宫的管子。后来这条管子叫作法罗皮奥管(中译“输卵管”)。但当时法罗皮奥并不了解法罗皮奥管的功能。200年后,科学家才发现卵子在卵巢中发育,再由输卵管进入子宫。

1667年,丹麦自然学家尼尔斯·斯滕森(Niels Stensen,1638—1686)推测,女性睾丸含有卵子,所以他把这个器官称为“Ovarium”(卵巢)。第二年,荷兰人扬·范·霍恩(Jan Van Horne,1621—1670)看到了卵泡,不过并没有向同行公布。因此,得到公认的卵巢发现人是荷兰解剖学家莱尼尔·德·格拉夫(Reinier de Graaf,1641—1673),1672年他经过研究后详细地描述了女性的卵巢,不过他错误的认为那就是卵子。直到1827年,爱沙尼亚动物学冯·贝尔(Karl Ernstvon Baer,1792—1876)发现了人的卵子。他在给圣彼得堡的俄国科学院的论文《哺乳动物和人卵子的形成》中详细地描述了他的研究。

中医学的认识

中医学称子宫为胞宫,子宫之名首见于《神农本草经·紫石英条》:“女子风寒在子宫,绝育十年无子”。明代《类经附翼·三焦包络命门辨》描述了子宫的位置:“子宫,……居直肠之前,膀胱之后,当关元气海之间”。子宫形态,如《景岳全书·妇人规·子嗣类·辨古》引朱震亨之言:“阴阳交,胎孕乃凝,所藏之处,名曰子宫,一系在下,上有两歧,中分为二,形如合钵,一达于左,一达于右”。两岐是指产生和输送卵子的内生殖脏器,中医学涵盖了西医的子宫、输卵管、卵巢。子宫作用,如《类经·藏象类》言:“以出纳精气而成胎孕者为奇。”

子门,又名子户,即子宫颈口的部位,首见于《灵枢·水胀》:“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类经》注释说:“子门,即子宫之门也”。《素问·评热论》指出:“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素问·奇病论》又曰:“胞络者系于肾”,胞脉、胞络是联系子宫与其他脏器的脉络,与月经的藏泻密切相关。

阴道又名阴中、子肠、产道,上连胞宫,下开口于阴户。阴户又称“四边”,指女性女性外生殖器。玉门与现代医学阴道口、处女膜的位置相似。《诸病源候论·带下三十六候》指出:“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属玉门。”

女性生殖系统相关疾病的治疗发展史

美国外科医师MDowel于1809年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腹部手术—巨大卵巢囊肿切除。第一例经阴道子宫切除术完成于1813年。英国医师Clay于1843年首创经腹子宫切除术,但两位患者均死于手术。直至1853年才由英国医师Burnham完成了第一例成功的经腹子宫切除术。1878年开始采用手术治疗宫颈癌。1898年奥地利医师Wertheim首创了广泛性子官切除术,该手术虽然几经改进,但基本术式沿用至今。1957年,华裔美国医师李敏求成功应用甲氨蝶岭治愈绒毛膜癌,开创了实体瘤化疗的先河。20世纪80-90年代,以德国学者Hausen为代表的科学家确立了人类乳头瘤病毒与子宫颈癌之间的因果关系,使子宫颈癌成为第一个病因明确的恶性肿瘤。2006年人类第一个肿瘤疫苗(HPV疫苗)问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