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狼山之战
白狼山之战发生于建安十二年(207年),是东汉末年曹操为铲除袁氏残余力量并稳固北方统治而发动的一场战役。
官渡之战后,袁绍两子投奔乌桓,联合袭扰曹军。因此,曹操决定北征乌桓。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率领军队在白狼山与乌桓军相遇,巧用智谋,轻装上阵攻击乌桓,尽管在军事力量上敌强我弱,但曹操凭借其军事经验,判断乌桓军战斗力不强,果断命令发起攻击,最终大败乌桓,斩杀单于蹋顿,俘虏二十余万人,取得了白狼山战役的全面胜利。
晋朝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中评价白狼山之战道:“太祖潜师北伐,出其不意,一战而定之,夷狄慑服,威振朔土。”学者叶秋菊认为:“此战的胜利,标志着曹操完成对(中国)北方的统一,南征的序幕开启。乌桓被曹操迁到内地,逐渐融入汉族。”
战役背景
在东汉末年的官渡之战后,袁军大败,不久袁绍重病身亡,其子袁尚、袁熙率领残兵投奔了当时势力颇为强盛的乌桓部落,企图借助乌桓的力量东山再起,以与曹操再度抗衡。他们与乌桓的联合军队多次侵入中原,扰乱曹军,使得北方地区的百姓深受其扰,生活苦不堪言。
为了彻底铲除袁夫人的残余力量并稳固其在北方的统治,曹操于建安十一年(206年)下令开凿了连接呼沱河与鲍丘水的平虏、泉州两条渠道,旨在为未来向乌桓部落发起军事进攻提供便捷的军需运输。
在出征前,曹军中的多位将领对向乌桓进攻表示了担忧,他们认为袁尚和袁熙仅仅是逃亡的罪犯,而乌桓人因贪婪而不会真心与他们合作。同时,将领们也担心,大军远征乌桓期间,刘备可能会趁机袭击曹军的大本营许昌市。但曹操并未被这些意见所动摇,他坚持了自己的决策,并按照既定计划出兵。大军首先集结于易县(现位于河北省雄县),进行战略部署。智谋之士郭嘉向曹操提议,为了确保奇袭的效果,应减轻军队的装备,加速行军,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曹操欣然采纳了此建议,并命令大军加速前进。
建安十二年(207年)五月,曹操的大军抵达了无终(今天津市蓟县)。在这里,他们遇到了一位名叫田畴的谋士。田畴对乌桓部落屠杀其故乡士大夫的行径深感愤慨,并怀揣着复仇之志。他之前拒绝了袁绍的多次邀请,但当曹操征召他时,他欣然应允,并迅速前往与曹操会合。田畴坚信,只有依靠曹操的力量,才能为他的同乡报仇。曹操对田畴的加入表示热烈欢迎,并立即任命他为蓨县(位于河北省景县)的县长,随大军共同出征乌桓。
战役经过
行当时正值夏日,大雨不止,通往乌桓的道路泥泞难行,积水不退,恶劣的天气条件严重阻碍了曹军的行进。面对如此困境,曹操忧心忡忡,一时无策。此时,田畴提出妙计:“乌桓的主力军目前集结在无终的对面,他们认为那是我们进攻的必经之路。鉴于当前道路条件,我们若假装退兵,转而由卢龙塞挺进,穿越白檀,直插乌桓后方空虚之地,必能趁其不备,取得胜利,甚至生擒乌桓单于蹋顿。”曹操采纳此策,曹军随即佯装撤退,并在泥泞的道路旁立下木牌,上面写道:“因天气酷暑,道路难行,待秋冬时节,必将再战。”乌桓军探得此消息后,信以为真,放松了警惕。
曹操随即命令田畴率领先锋部队,以他为向导,攀越徐无山,向北艰难跋涉。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穿越白檀的崇山峻岭,行程五百余里。之后,他们又穿越鲜卑部落的领地,最终抵达朝阳市(今辽宁朝阳一带)附近。直到此刻,乌桓部落才惊觉曹军的到来。袁尚、袁熙联合乌桓单于蹋顿以及辽西地区、右北平的乌桓单于,率领数万骑兵迎战。
建安十二年(207年)八月,曹军至白狼山(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境),与乌桓军遭遇。曹操登高瞭望战局,注意到乌桓军的队形显得颇为散漫,部队的组织也并不严密。凭借多年的军事经验,他迅速判断出乌桓军的实际战斗力并不强。于是,他果断命令麾下大将张辽率领精锐的前锋部队,对乌桓军发起迅猛的突袭。
战役结果
在曹军的迅猛打击下,乌桓军阵型大乱,很快便陷入了被动。曹军乘胜追击,最终斩杀了单于蹋顿和以下封为王的将领,俘虏了二十余万人。乌桓的余部逐步融入汉族,乌桓骑兵被曹操吸纳,成为天下名骑。
白狼山之战以曹军的全面胜利告终。战后,原本与乌桓军结盟的袁尚和袁熙两兄弟见大势已去,选择了逃亡至辽东地区,寻求公孙康的庇护。由于惧怕曹操的威势,公孙康将二人擒获并诛杀,之后将他们的首级献给了曹操。
建安十二年(207年)九月,曹操从柳城班师回朝,经滨海道返回,途经碣石,回想白狼山一战,意气风发,写下了豪情满怀的《观沧海》。在曹操远征乌恒回来时,郭嘉病逝于易城。
战役评价
晋朝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中评价:“曹操暗中出兵北伐,出其不意地发动攻击,通过一次战斗就平定了敌人,使得北方各少数民族感到畏惧并臣服,他的威望震动了北方地区。”
曹魏缪袭在《屠柳城》中评价:“攻占柳城,功劳确实难以获得。越过关山关塞,路途漫长艰难。向北穿越山岗和平原,只听到悲凉的风声正酸楚。蹋顿被斩首,于是登上了狼山,以神武的力量永远消除了北方的忧患。”
刘协在诏书中评价:“乌丸族的三个部落,长期以来扰乱了两代人的安宁,袁尚利用这个机会,占据塞北地区,束缚战马、悬挂车辆以防御,但曹操一次征战就将他们消灭,这是莫大的功劳啊。”
“建安七子”之一陈琳在《神武赋》中评价:“战旗已经飘过白狼山,但军队的主力尚未离开卢龙。威力压倒了天地,气势囊括了四面八方,单是鼓声还未敲响,敌人已经崩溃瓦解。战胜英俊的敌人,斩获其首领,像枭鸟一样悬挂展示其雄伟。”
学者叶秋菊评价:“此战的胜利,标志着曹操完成对北方的统一,南征的序幕开启。”
学者王绵厚评价:“在中国东北地区和辽海汉魏之际的交通史和民族关系史上,最具历史震撼力和影响力的事件,是东汉末建安年间,魏武帝曹操策马辽西‘白狼山’,大破三郡乌桓后,从柳城旋师辽西‘碣石’以观沧海的历史传奇。”
历史意义
统一北方
曹操战胜三郡乌桓,标志着彻底肃清袁绍残余势力,结束了北方地区混战割据的局面,基本上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袁绍占据幽、翼、并、青四州,曾经是汉未实力最强的割据势力。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战,曹操战胜袁绍。但袁绍余部依旧占据着四州的大部分地盘。在曹操消灭了袁谭、高干集团后,袁尚、袁熙兄弟逃到三郡乌桓处,鼓动三郡乌桓进攻曹操部下,企图利用三郡乌桓的力量重新夺回冀州。此时曹操刚刚得到翼州,尚未稳定。袁氏兄弟对袁氏余部仍有影响,再加上三郡乌桓联合力量强大,这些情况对刚刚夺取的冀州非常不利。曹操一举平定三郡乌桓,袁氏兄弟被杀,袁绍残余势力被彻底清除。
助力南征
统一北方,解除后顾之忧后,曹操开始为南征做准备。
曹操与袁绍在河北大战时,孙策、孙权兄弟逐渐平定江南,稳步发展。孙权与曹操成为一南一北两支最强的力量。长江中游的荆州市由汉室后裔刘表控制。依附于刘表的刘备,曾经劝刘表,乘曹操北征乌桓、后方空虚时袭击许都,但是刘表已经没有发展势力的野心,从而错过了这个天赐良机。建安十三年(208年)正月,曹操征乌桓胜利后一回到邺城遗址,开始训练北洋水师,为征荆州做准备。同年八月,曹操率大军南下进攻荆州。就在此时,刘表病死,刘表之子刘琮未做任何抵抗,投降曹操。荆州不战而降,曹操产生了非分之想,决定乘机讨伐孙权。同年冬,奠定三国三分局势的赤壁之战爆发。
乌桓逐渐融入汉族
曹操柳城之战获胜后,将投降的乌桓迁往内地。被曹操迁到内地的乌桓,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成为天下名骑;并且乌桓开始从事农业,逐渐与汉族等各民族融合,在 《三国志》 以后的史书中再无单独的乌桓传。
参考资料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识典古籍.2024-06-17
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曹仁传.识典古籍.2024-06-17
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识典古籍.2024-06-17
后汉书·列传·鲜卑.识典古籍.2024-06-17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孝献皇帝庚.识典古籍.2024-06-17
后汉书·列传卷八十·鲜卑.识典古籍.2024-06-17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识典古籍.2024-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