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三山五园

三山五园

“三山五园”是对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各历史时期文化遗产的统称,位于北京西北郊的西山脚下由山脉向平原过渡的区域。三山是指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是指畅春园、静明园、圆明园、静宜园、颐和园(颐和园)。“三山五园”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历史文化与新兴文化交融的复合型地区,也代表了中国古典园林建设和世界造园的最高水平。

“三山五园”作为皇家行宫与园林,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11世纪的辽金时期,建设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期。香山、玉泉山,在辽金时已名扬天下,到乾隆十五年(1750年),万寿山改名为万寿山后,才形成“三山”的称谓。“五园”中出现最早是畅春园,于1684年在康熙帝的命令下开始修建,后于1687年竣工。从此,畅春园成为紫禁城之外的第二个政治中心,也由此开辟了清朝皇帝园居理政的先河。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帝建圆明园。乾隆十一年(1746年)建静宜园,十年至十二年(1745年-1747年)建成长春园。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乾隆将圆明园东南若干皇子和公主赐园收回,并为绮春园。后又将熙春园和春熙院划归圆明园,合并号称“圆明五园”。至此,“三山五园”工程基本完成。

三山五园建成之后,清朝几代帝王的主要生活都从帝都中心紫禁城迁移到了西郊“五园”,许多重大政治决策谋划和议定在此完成。2020年,北京海淀三山五园获批列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一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单位。为系统保护三山五园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联合海淀区政府组织编制了《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规划(2019年-2035年)》,提出要将三山五园地区建设成为国家历史文化传承的典范地区,并使其成为国际交往活动的重要载体。

名称由来

名称

“三山五园”的建造始于1656年,顺治帝在玉泉山建造景名园行宫,从而拉开“三山五园”修建的序幕。香山、玉泉山,在辽金时已名扬天下,到乾隆十五年(1750年),改万寿山万寿山后,才形成“三山”的称谓。

“五园”称谓的出现,最早是畅春园,畅春园于康熙帝二十三年(1684年)在原明武清侯清华园的基础上改建而成。三十一年(1692年),康熙改顺治玉泉山澄心园为静明园。康熙晚年赐皇四子雍正帝花园名“圆明”,也就是后来的圆明园。乾隆十一年(1746年),爱新觉罗·弘历将扩建后的香山行宫命名香山公园,乾隆十六年(1751年)以万寿山行宫为颐和园,此时“三山”和“三园”,便作为内务府管理下的官称,常见于官书与官员之中。

“三山五园”作为一个整体名称,则出现甚晚。最早是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之后,伺候皇子读书的侍读学士鲍源深,在其《补竹轩文集》中记有:“九月初,夷人焚五园三山。”清亡以后,民间用顺口的“三山五园”来替代“五园三山”,泛指京西皇家园林。

名称争议

三山五园中的“三山”指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乾隆中叶,官方记载中明确出现过“三山”一词,因而还专设了“三山大臣”管理三山事务。在《大清会典·内务府苑》中也专列有三山执掌条目。

对于"五园",学者们有不同的说法。比较权威的是《中国古代建筑史(清代卷)》中的"山、园对应"的说法,即清乾隆时期,在此"三山"上分别构建了3座大型皇家园囿:静宜园、静明园、清满园,至此即以山、园对应相称: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满园,加上圆明园畅春园,统称为"三山五园"。还有一种说法是另"五园"不包括"三山",应指圆明园、长春园、绪春园(三者合称圆明园)和畅春园、西花园(两者合称畅春园)这5座园林。这样算来,"五园"实际上变成了“八园”。

历史沿革

雏形

辽金时期

辽、金时期,西山一带,山峦起伏,湖泊罗列,山水衬映,具有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观,是著名的风景胜地,备受帝王垂青,成为皇家造园之处。辽代始建香山寺,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三月,香山建成,完颜雍赐名大永安寺。完颜璟围绕着大小西山(如香山、玉泉山)建造了大大小小的行宫、水院,如黄普寺圣水院、妙高峰香水院、大觉寺清水院、金仙庵金水院、香山潭水院和玉泉山泉水院等。

元明时期

万寿山从前叫瓮山,昆明湖从前叫昆明湖,又叫西湖。元代建大都后,为沟通南北漕运,由郭守敬主持从昌平神山引白浮泉之水,沿西山山麓汇玉泉、龙泉诸水,注入瓮山泊,再通过新开的河道,将水引入京城,以接济南北大运河的通惠河。瓮山泊也由此成为京城的一座水库。元朝孛儿只斤·忽必烈在玉泉山建昭化寺,之后孛儿只斤·图帖睦尔于玉泉山与瓮山之间,修建大承天护圣寺,形成“玉泉流海润,金刹倚云翔”的风景圣地。

朱棣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修建北京的城池和城内的皇宫,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设新的首都一北京。皇家园林建设也把重点放在大内御苑,而当时郊外昆明湖附近有成片的土地,因得灌溉而辟为稻田,沿湖榆柳夹岸,鱼禽泳翔,宛如江南水乡,出现“西湖十景”美名。明弘治七年(1494年)朱祐樘万寿山的南面修建圆静寺。朱厚照时期(1505年—1521年),建上下华严寺,又在湖滨筑好山园别苑,并形成了“西山三百七十寺”的禅林胜境。

兴建

初期

清代在北京建都后,由于统治者很不适应紫禁城内封闭枯燥和盛夏海暑的生活,从康熙十四年(1675年)起康熙开始到西郊活动。康熙帝十六年(1677年),开始修建京都西北郊皇家园林,建成香山行宫,其范围在香山寺一带。康熙十九年(1680年)修建了玉泉山行宫澄心园,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更名静明园。

1684年康熙皇帝首次南巡,江南园林给他留下的印象极深。返回北京后,他便计划在北京西北郊修建具有江南风格的皇家园林——畅春园,其依托利用的是明代清华园的旧址。畅春园的修建历时三年,于1687年竣工。从此,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康熙帝均居住在此,处理政务、接见臣僚,畅春园遂成为紫禁城之外的第二个政治中心,也由此开辟了清朝皇帝园居理政的先河。不久又建成了畅春园的附园西花园和位于巴沟村的圣化寺行宫。

为了方便群臣就近进御园朝见皇帝,处理政事,康熙皇帝将御园周围土地赐予朝廷重臣和成年皇子,便形成了兴建京西园林的第一个高潮。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帝又扩建承德上营行宫,最终形成了著名的“避暑山庄”。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帝建园赐给皇四子雍亲王居住,并亲赐园名——圆明园

1722年雍正即位后,依照紫禁城的格局,大规模建设圆明园,扩建为御园,在大宫门前建六部九卿等朝房,进一步完善园居理政机构。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即清世宗胤禛)在圆明园南面增建宫殿衙署,占地面积由原来的六百余亩扩大到三千余亩,并命名了“圆明园二十八景”。此后,圆明园不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览的地方,也是他们朝会大臣、接见外国使节、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

鼎盛

乾隆,出现了第二个也是空前绝后的京西造园高潮,全面完成了“三山五园”的建设。清乾隆二年(1737年),开始了大规模的园林兴建,首先将圆明园二十八景扩建为四十景,乾隆七至九年(1742年-1744年)建成圆明园四十景,后又有廓然大公、文源阁等多项园林建筑续建。乾隆八年(1743年)爱新觉罗·弘历(弘历)初游香山,非常喜欢这里的山水,决定在香山行宫的基础上兴建一座山地皇家园林。乾隆十一年建成,赐名静宜园,并御笔钦题静宜园二十八景。十年至十二年(1745年-1747年)建成长春园,此地原是康熙大学士明珠自怡园故址,有较好的园林基础,两年后该园中西路诸景基本成型。

乾隆十四年(1749年)开始,为准备圣母皇太后六十寿辰大庆,新建万寿山清漪园(即今颐和园)。又在瓮山建大报恩延寿寺,改山名为万寿山。至乾隆十九年(1754年)清漪园基本完工,里面有大小景点一百多处。同一时期对太后居住的畅春园进行大修,在其西部增建西花园,为皇子读书居住之所。乾隆十五年(1750年)对静明园进行了大规模扩建,玉泉山及山麓的河湖地段全部圈入宫墙之内,十八年(1753年)基本建成,置总理大臣兼管清漪、静宜、静明三园事务,乾隆亲定静明园十六景,后又有妙高寺、圣缘寺、涵漪斋等续建工程。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长春园北部西洋楼景区竣工。乾隆三十一年至三十七年(1766年-1772年)间,集中增建了长春园东路诸景。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乾隆将圆明园东南若干皇子和公主赐园收回,并为绮春园。后又将熙春园和春熙院划归圆明园,合并号称“圆明五园”。在全盛时期,自海淀镇至香山,分布着香山公园、静明园、颐和园、圆明园润园、弘雅园、澄怀园、自得园、含芳园、墨尔根园、诚亲王园、康亲王园、寿恩公主园、礼王园、泉宗庙花园、圣化寺花园等,90多处皇家离宫御苑与赐园,园林连绵二十余里,蔚为壮观。至此,历时百余年,终于在北京城的西北近郊形成了蔚为壮观的自海淀镇至香山、由平地到山地、东西长十余千米的大型皇家园林集群,即“三山五园”工程基本完成,并基本奠定了京城皇家园林的建设格局和规模。这一区域也由清以前的风景名胜地升级为与紫禁城并重的政治、经济、军事区域。

衰败

爱新觉罗·颙琰时期,国力日渐衰落,已经无力再在西北郊兴建新的园林。道光时期,庞大的皇家园林维护甚至让统治者入不敷出,爱新觉罗·旻宁只扩建了绮春园,局部修缮了圆明园,让畅春园日渐荒废。当时畅春园园内的建筑物长期无人维修,大量建筑物被拆除。畅春园的春晖堂,子生出苍苔,渊鉴斋更是断壁残垣,屋内长满禾本科杂草,更严重的是畅春园遭到了人为的大规模拆毁。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正阳门的箭楼发生火灾,重建箭楼所需用的三丈四尺多长之大木柁,无处筹办,竟然将畅春园九经三事殿的三丈六尺长的大梁拆下抵用。咸丰六年(1856),文宗宁为了给他的七弟奕譞修建蔚秀园的前所与后所,拆除了畅春园内清溪书屋和导和堂的木料。

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焚毁了包括清漪园、圆明园在内的京西皇家园林。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10月6日占据圆明园。英、法军队洗劫二天后,向城内开进。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斯密斯·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同治在十二年十月初二日(1873年11月21日)正式颁发了谕旨,以尽孝为由,下令重修圆明园。为慈禧庆祝四十大寿,为此还降旨将绮春园改名为万春园。由于各级官吏请求缓修、停修的奏折不断送到朝廷。在发生李光昭的事件后,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大学士瓜尔佳·文祥等十余名重臣联名上奏,请求停修。爱新觉罗·载淳被迫于十三年七月二十九日(1874年9月9日)发布上谕:“所有圆明园一切工程,均著即行停止。”此次重修工程历时将近一年,总共支出工程费48万余两。圆明园大宫门、出入贤良门、勤政殿、圆明园殿、同顺堂、安佑宫宫门、蔚藻堂、明春门等基本完工;天地一家春、清夏堂、承恩堂、奉三无私殿等,只完成了基础或修好了台基;其他殿堂除清理渣土或供梁外,基本尚未动工。

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开始重建清漪园,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以海军军费的名义筹集经费)修复此园,改名为“颐和园”,其名为“颐养太和”之义。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工程结束。颐和园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洗劫,翌年,慈禧从西安市回到北京后,再次动用巨款修复此园。

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曹锟政府,皇家园林至此全部划为公共财产。1928年后三山五园开始由北平市政府接管,改为国家公园,但不少院落被私人占用。其中,教育家英敛之熊希龄等人在香山香山公园遗址在上开办学校,香山多处地方被北洋政府官员圈占,兴建别墅。玉泉山的情况与香山类似。圆明园遗址中残存的石雕、太湖石、围墙等被人移走兴建花园、坟墓(张作霖谭延闿等人墓地也使用了圆明园石料),部分华表、石狮、假山湖石被移置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处。畅春园中的遗物也被搬运一空。其余园周围各附属园林及亲王赐园,大多转卖给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以及民国显贵富商等。

重修

1951年,昆明湖湖边的石砌雕栏得到加固,清除了积存多年的园内垃圾。继而缮了颐和园的中心建筑佛香阁。后又用省下的经费修缮了德和园、昕鹏馆、涵虚堂、玉澜堂、排云殿。1959年,为了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10周年,颐和园又大规模地进行了一次修缮。1960年,数以千计的园林工人、机关干部、学校师生参加了疏浚后湖、修整和美化后山的义务劳动,并初步对谐趣园进行了修缮。70年代之后,颐和园又大修了景福阁、写秋轩、昕鹏馆、云松巢、邵窝殿、南湖岛、石航等建筑,其中多数是彻底翻修。1984年,香山公园对损毁的28景之一璎珞岩进行了复建,随后又陆续复建了翠微亭、隔云钟玉华山由、勤政殿以及玉乳泉5处景观。

1987年至1990年,颐和园修复了后湖买卖街(即苏州|街)。1990年11月23日,北京市政府决定,对昆明湖进行240年以来的第一次清淤。18万群众参加了义务劳动。此次昆明湖清淤工程,共清除淤泥65.26万立方米,清淤面积120万平方米,平均深挖57厘米,清除各种炮弹205枚,整修湖岸5700米。1996年,颐和园复建了后山东部的澹宁居。

2012年5月29日,作为北京市政府百项古建筑修缮工程之一,以香山永安寺为代表的静宜园28景修复工程正式启动。2014年,香山静宜园28景陆续修复,重现昔日风采。

重要景点

“三山五园”作为皇家园林,是清朝统治者在前朝私家园林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加以修建而形成的整体性园林建筑。三山是指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是指畅春园、静明园、圆明园香山公园颐和园颐和园)。如今的“三山五园”,有100多处文物点,其中颐和园、圆明园、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碧云寺景泰陵、未名湖燕园建筑、卧佛寺、健锐营演武厅、静明园等9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颐和园还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有双清别墅、梁启超墓李大钊烈士陵园等文物。

畅春园

畅春园位于海淀区东南部,为燕园街道所辖社区。畅春园为康熙帝朱翊钧万历皇帝外祖父李伟的清华园(俗称“李园”)旧址上建造,是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有“京师第一名园”之称。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畅春园全园建筑告竣。畅春园是康熙皇帝为自己在京西修建的第一座大型“御园”,是第一座兼有宫廷和游乐双重功能的离宫型园林。除了要举行重大庆典外,康熙皇帝还经常在畅春园内听政,开启了清朝“避喧理政”的先例,畅春园成为康熙时期清朝的实际政治中心。1860年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时将畅春园一并烧毁。

畅春园坐北朝南,园区南部为议政和居住用的宫殿部分,北部是以水景为主的园林部分。园区占地约900亩,主体建筑分为中、东、西三路,三路建筑各成体系,但又彼此相连。园内以园林景观为主,建筑朴素,多为小式卷棚瓦顶建筑,不施彩绘。主要有前湖、后湖、挹海堂、清雅亭、听水音、花聚亭等山水建筑。

现在,畅春园遗址范围内分布有北达资源中学校和北京大学教工宿舍住宅区,以及北京大学畅春园新宿舍区。北京修建北四环路时曾发现了园门地基遗址。恩佑寺及恩慕寺山门于1981年被列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

圆明园

圆明园位于北京市西郊,海淀区东部,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帝46年(1707年),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占地350公顷,建筑面积近16万平方米,是清代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圆明园,曾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1860年10月惨遭英法联军洗劫并付之一炬。1983年,圆明园遗址公园正式确立;1988年,圆明园遗址公园正式对外开放。

圆明园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设有18座门,大宫门是圆明园的正南门,宫门五楹。园内拥有百余架桥梁、500余座园林建筑。全园可分为中心区、西部景区、福海景区和北部景区四个区域,从南到北从南到北依次是大宫门、出入贤良门、正大光明殿、寿山、前湖和后湖。该园的主要园林风景群,有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以及紫碧山房、藻园、若帆之阁、文源阁等处。当时悬挂匾额的主要园林建筑约达600座,实为古今中外皇家园林之冠。19世纪法国伟大作家维克多·雨果盛赞圆明园“不但是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的崇高典范”,将其和雅典的巴特农神庙并列为东西方艺术的代表。

1976年11月,圆明园管理处成立,1988年1月圆明园遗址公园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6月29日,圆明园遗址公园正式开始对社会开放。2000年9月,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复《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2008年11月20日通过国家旅游局AAAA景区评审。2010年10月12日,荣获“北京新十六景”之一,成为最新的代表京都魅力的16张名片之一。

香山静宜园

香山静宜园位于北京西站北郊的香山,是清代的一座以山地为基址而建成的行宫御苑。清乾隆建造完成并定名,1860年英法联军和1900年八国联军的浩劫中损毁,1913年成为台湾辅仁大学发祥地,现在作为香山公园对外开放。

香山,是被誉为“太行八陘”和“神京右臂”西山的一条支脉,静宜园依托西山的层峦叠翠,与玉泉山及玉峰塔形成远近两个层次的景深,构成了京西皇家园林、乃至整个西北郊平原的底景。香山公园总占地面积为153.3公顷,周围的宫墙顺山势蟠蜒,全长约5公里;静宜园的营造使香山寺这座古刹、行宫自成体系的园林成为一座皇家的离宫禁苑。

主峰北京香山公园香炉峰,俗称“鬼见愁”,海拔557米,南、北侧岭的山势自西向东延伸递减成环抱之势,景界开阔,可以俯瞰东面的广大平原。内垣接近山麓,为园内主要建筑荟萃之地,各种类型的建筑物如宫殿、梵刹、厅堂、轩、园林庭院等。外垣占地最广,是静宜园的高山区,建筑物很少,以山林景观为主。外垣的“西山晴雪”,为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别垣内还有见心斋和昭庙两处较大的建筑群。

玉泉山静明园

玉泉山静明园位于海淀区玉泉山小东门外,颐和园昆明湖西。占地75公顷,其中水面13公顷。玉泉山静明园,原为康熙二十一年建成的玉泉山行宫——“澄心园”,于康熙三十一年奉旨更名为“静明园”;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开始大规模地扩建,对原建筑群进行了重新规划与建设,在扩建后仍然沿用了旧名——“静明园”。静明园于1860年遭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两次焚毁。1949年后,为国家机关使用,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绿化。1957年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05月25日,静明园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静明园南北长1350米、东西宽590米,面积约65万平方米。园门六座,正门俗称南宫门,大门以东有东宫门、小南门和小东门,以西有西宫门,西北有夹墙门。园内共有大小景点三十余处,其中寺、观就占十所之多。许多石穴洞景也都与佛、道的题材有关,山上还建置了四座不同形式的佛塔,足见此园浓厚的宗教色彩。

玉泉山的主峰高出地面五十余米,如果按山脊的走向与沿山湖泊所构成的地貌环境,则全园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景区:南山景区、东山景区和西山景区。玉泉山主峰上的一组依山势层迭而建的一组佛寺建筑——香岩寺、普门观和仿镇江金山塔的形制的八角九层琉璃砖塔——玉峰塔

万寿山清漪园

清漪园位于北京城西北,圆明园之西,玉泉山之东。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至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完工。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时期在原遗址重建,1888年改名为颐和园。园内总面积300.9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1961年,颐和园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颐和园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22年,颐和园景福阁、益寿堂被北京市文物局列入第二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

清漪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山水园,也是“三山五园”中唯一经过统一规划、集中建设的皇家园林。清漪园的总体规划和许多景点设计是以江南胜景作为蓝本的。总体布局仿西湖,西堤仿苏堤,景明楼仿岳阳楼,凤凰墩仿无锡黄埠墩,谐趣园(谐趣园)仿无锡寄畅园等。清漪园是一座山水结合、以水为主的自然山水园,可分为宫廷区、前山前湖景区、后山后湖景区3个区域,主要景点有颐和园博物馆、玉澜堂、仁寿殿等。

价值与影响

功能

从皇家园林的功能上看,京西皇家园囿的理政、居住、休闲、游览功能的社会实用价值倍加完善。三山五园建成之后,清朝几代帝王的主要生活都从帝都中心紫禁城迁移到了西郊“五园”,许多重大政治决策谋划和议定在此完成。畅春园是弘历供养生母孝圣皇太后寝居的“太后园”。圆明园是起着皇宫大内作用、供皇帝上朝和寝居的“御园”。三山园囿是三座行宫,清漪、静明二园临近御园,皇帝只在那里赏景、理事和进膳,从不过夜留宿,即是一日游的“后花园”;静宜园距离较远,一去便是三五日,那里的寝居生活和理政的设施比较完备。正因为如此,康雍乾几代皇帝都把京西皇家园林作为居住生活和上朝听政的主要场所。

“三山五园”地区独特的山形水系、优美的自然和生态环境,可以能满足旅游者摆脱烦恼、压抑的精神状态,追求轻松愉悦休闲的旅游需要。

价值

生态价值

“三山五园”位于北京西北郊,西山作为屏障抵挡来自西北的寒风;山下为永定河冲积扇,水源、植被资源丰沛,对促进城市的生活质量和自然环境的协调,丰富与优化城市景观结构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具有重要的作用。三山五园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优越,绿化植被丰富,成为中心城西北最重要的生态控制区,也是颐和园等文化遗产的外围缓冲地带,是“绿色北京”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文化价值

“三山五园”在中国晚清和近代史上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晚清时期,“三山五园”命运多,多次遭到帝国主义野蛮破坏,“三山五园”中一些园林建筑已荡然无存,园林遗迹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在“三山五园”地区的园林建筑中,包含诸多儒家文化、宗教文化等文化元素,为旅游者提供相应历史文化价值。书院、书屋、书楼则是三山五园中一类主要建筑,告诫君王勤于读书,其中的孔子神中写有一幅对联“ 道统集成归智德,圣功养正仰微言” ,告诫皇子们治理好国家,必须学好儒家的道统。此外,宗教建筑在三山五园的各园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比如佛教建筑有宝相寺、月地云居、正觉寺等,道教有花神庙、关林等。

“三山五园”皇家园林的构建涉及自然与人文领域里的众多学科、艺术成就。它们构造完整,保存完好,其造景布局高度体现了中国宫苑建筑功能要求与造园艺术的和谐与统一。

“三山五园”的文化艺术价值,即它们作为中国园林文化建设的集大成者和集中代表,展现了清代中国园林建设的最高技艺和文化艺术水平。作为世界性的文化遗产,它又赋予北京古都厚重的历史文化,是北京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载体,是北京古老文化魅力的集中体现,对世人具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

“三山五园”的重要政治地位为研究者提供一个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窗口,园林兴废往往昭示着国运盛衰, 三山五园折射出来的,既是清王朝由盛至衰的变迁史,也是中华民族将近3个世纪的兴衰荣辱经历。

社会价值

三山五园地区在清全盛时期除皇家和私家园林外,还有驻军、村镇等,展现了当时君臣与百姓的生活百态。如今的三山五园同时兼具历史文化厚度、国际交往广度、现实教育力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交融的复合型地区,也是当今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空间和精神家园。

影响

“三山五园”为代表的皇家园林是传播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载体和场所。以“三山五园”为代表的皇家园林是接待国外游客的重要旅游景点。“三山五园” 是中国两千年传统皇家文化的典范与集大成之 作,这里的政治斗争、处理对外关系的天下秩序, 甚至作为自然景观的园林艺术,在世界园林史上都是独树一帜的。“三山五园”是世界造园史上的杰作,是中国文化被世界认知的重要代表之一。当年以圆明园为代表的中国造园艺术走向世界,引发了欧洲出现中国风格的园林。西方著作多次明确提出“三山五园”对世界园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山五园以无与伦比的辉煌成就在世界造园史上展现出灿烂的光辉。三山五园的历史文化价值绝不是仅仅供皇帝玩赏的“景观”,而是体现着中国传统造园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之作。它是帝王审美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一部以园林形态表现历史文化的活的史书。

文化活动

2014年以“文化使命守护文化遗产、做文化一叶碧绿‘三山五园’”为主题的文化遗产日活动6月13日在海淀区启动。2021年10月11日“诗化海淀·三山五园”主题绘画作品展开幕式在圆明园公园正觉寺举行,展览由北京市海淀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主办,北京市海淀区美术家协会承办。

2022年6月11日,由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海淀区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宣传活动拉开帷幕。活动紧密结合北京海淀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以“诗意三山五园·照焕古今同辉”为主题,深耕历史文化内涵,讲好三山五园故事。活动自6月11日启动,持续到6月底结束,将集中开展“诗意三山五园”专题讲座、三山五园诗词创意演绎、“争咏三山五园”网络推广等重点活动。6月28日,由海淀区委宣传部、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指导,圆明园管理处、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主办的“第二届圆明园文创设计大赛”举办启动仪式。12月17日,由北京市文物局指导,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宣传部、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和北京联合大学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三山五园研究院、北京学研究基地承办的“三山五园价值阐释与创新发展——第九届三山五园学术研讨会”在线上成功举行。

2023年4月1日至5月15日,由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圆明园管理处联合主办“爱尚·三山五园”——“春和景明”圆明园春季主题系列活动拉开帷幕,包含春季主题诗会、摄影展、快闪表演、圆明园第二十八届踏青节等一系列文化活动,为广大市民游客提供休闲放松的自然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游园活动。6月9日,“赓续历史文脉 寻迹三山五园——2023年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在圆明园举行。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文物志愿者代表、各街镇文物工作者代表100余人参加活动,文物爱好者、文物志愿者和文物工作者共同开启了首场“寻迹三山五园”挑战赛。16日,由北京市文物局指导,北京联合大学、中共海淀区委宣传部、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山水连城与都同辉——2023三山五园文化论坛暨第十届三山五园学术研讨会相关活动”在北京举行。7月,青峰会期间,潮玩三山五园文旅创意市集以“三山五园”历史文化为主题,聚合文旅资源,通过文创产品、现场体验等多形式、多品类集中展示,展现海淀历史文化与现代潮流生活的碰撞与融合。

开发与保护

保护

1991年7月13日,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了《关于严格控制颐和园圆明园地区建设工程的规定队以对颐和园、圆明园地区(系指玉泉山静明园、颐和园、圆明园、燕园、清华园及其周围的街区)的景观和建筑进行保护。2004年,在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将"三山五园"列为西郊历史文化公园、清代皇家园林风貌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项目。2011年,北京市"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加强颐和园、圆明园等重大文化遗产的保护修缮和环境治理,推进以历史名园为核心的首都世界名园建设。2012年,中共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把"推动海淀区‘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建设"列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部分。

2013年,北京市海淀区委宣传部与北京联合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发起成立了专业研究机构,即北京三山五园研究院和三山五园文献馆、三山五园数字体验馆。2020年,北京海淀三山五园获批列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一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单位。

2021年为系统保护三山五园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联合海淀区政府组织编制了《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规划(2019年-2035年)》,规划范围总面积约68.5平方千米,提出要将三山五园地区建设成为国家历史文化传承的典范地区,并使其成为国际交往活动的重要载体。

2023年8月24日,海淀区组织一直参与三山五园地区工作的相关政府部门和长期致力于三山五园研究的科研院所共66家单位,召开三山五园研究基地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成员大会。三山五园研究基地宣告成立。

开发

自2010年开始,海淀区先后建成了北坞、茶棚、两山等13个特色公园并由一条全长30.09千米的绿道串联,让三山五园皇家园林与外围田园环境更加和谐统一,美美与共。

三山五园艺术中心从2020年9月开始施工,是集文化遗产保护、自然遗产风光、文体娱乐体验于一体的大型文化设施,以博物馆、美术馆为主,融合展览、活动、文化体验、文化消费等多项功能。三山五园艺术中心项目位于海淀公园西北角、紧邻中关村会议中心,地下四层、地上局部二层。整个项目建筑面积约2.12万平方米,其中近2万平方米的建筑都在地下。2023年底将正式投入使用并免费向市民开放。

2020年11月,作为2020年海淀区全民阅读季“书香飘海淀 阅读E起来”系列活动之一,“阅看阅美——三山五园历史文化主题列车阅读空间”开通,海淀区运用三山五园题材的古代绘画、经典书籍等特色文化IP,对西郊线有轨电车内外进行装饰,打造流动的三山五园历史文化博物馆。

2021年3月,国家文物局批复了《北京海淀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示范区建设全面铺开。海淀区通过功能疏解、环境整治、景观提升、还绿增绿,园外园地区新建、改建了13处公园,打造了36千米的绿道,“一道十三园”让三山五园地区又恢复了绿色肌底。2022年底,随着石渠公园、功德寺公园建设完成,三山五园地区实现规划绿地42.4平方千米。历史盛期水系格局基本形成,约400公顷水域循环互通,地下水位埋深回升18.15米。

2022年,《叫我大掌柜》携手历史名迹建筑,与“三山五园”正式开启跨界联动。在游戏中打造以真实历史文化为背景,富有传统元素的众多衍生内容。截至2023年4月,北京海淀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已完成23项建设任务,22项持续推进。

相关文化

历史上对玉泉山静明园记载的书籍有:《静明园册》《长安客话》《缑山集》《燕都游览志》《白岩集》《南集》《水品》《寄园寄所寄录》《怀麓堂集》《金史地理志》《《元史本传》《前溪集》《日下旧闻考》等。

康熙帝非常喜欢畅春园,取“四时皆春、八风来朝、六气通达”的寓意,命名为“畅春”。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康熙帝驻畅春园后,写下了《畅春园记》。

乾隆十八年(1753年),乾隆帝作《凤凰墩放舟自长河进宫》诗,其中有“四面波光动襟袖,三山烟霭护壶州”之句。乾隆御制诗中有《玉河进舟至玉泉山作》《仲夏玉泉山静明园作》《清漪园即景》《新春万寿山清漪园即景》《秋日游香山》《初冬游香山静宜园作》等等。另外,还作有《静宜园二十八景诗》一组诗,抒发了对香山静宜园内山丘风景的喜爱。乾隆八十五岁时所写的《由玉河泛舟至万寿山清漪园》一诗对咏万寿山清漪园作了全景式的描绘。

参考资料

读懂北京 | 每日一词:“三山五园”.北京外事.2023-09-13

探索“三山五园”保护利用新途径.环球网.2023-08-26

凝聚各方力量,推动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今日头条.2023-09-13

颐和园门票:.颐和园.2023-05-29

静明园简介.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8-26

进一步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 北京“三山五园”等你来.今日头条.2023-09-13

三山五园,北京的“金名片”.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8-26

整体保护利用好“三山五园”这张金名片.国家文物局.2023-08-26

重磅!《北京海淀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发布.北京海淀.2023-08-26

1707.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8-26

静宜园简介.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8-26

1745-1747.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8-26

1769.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8-26

系统保护三山五园地区 擦亮首都历史文化金名片 《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规划(2019年-2035年)》公示.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8-26

科普丨一张图读懂《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规划(2019年—2035年)》.澎湃新闻.2023-08-26

北京的“三山五园”是怎么来的?.今日头条.2023-09-13

历史沿革.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8-26

地理位置.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8-26

1675.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8-26

1677.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8-26

1680.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8-26

1725.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8-26

1742-1744.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8-26

1749-1754.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8-26

1750-1753.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8-26

传承 | 关于畅春园,你了解多少?.文旅海淀.2023-09-25

1836.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8-26

圆明园简介.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8-26

1860.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8-26

1873.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8-26

1874.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8-26

1886-1888.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8-26

1900-1901.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8-26

1902.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8-26

1924.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8-26

北京西北郊,有一座“老城”等待人们唤醒.搜狐网.2023-09-13

寻觅北京的“春”地名.今日头条.2023-08-26

畅春园简介.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8-26

避喧理政.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8-26

建筑规模.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8-26

地理位置.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8-26

文明的坐标|园“首”圆明园.今日头条.2023-09-13

历史渊源.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8-26

园林特色.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8-26

景观特色.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8-26

历史渊源.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8-26

万寿山清漪园地理位置.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8-26

颐和园.北京市园林绿化局.2023-05-27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5-31

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国家文物局.2023-03-10

5A级景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05-29

北京市文物局关于公布北京市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的通知.北京市文物局.2023-05-29

览“三山五园”新姿,《人民日报》上有攻略——.海淀网.2023-08-26

造园艺术.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8-26

北京重点地区规划 | “三山五园”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颐和园和圆明园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命运?.今日头条.2023-09-13

北京“三山五园”:熟悉的地方带来精彩的期待.今日头条.2023-09-13

三山五园.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9-13

2014年文化遗产日活动在北京海淀启动.国家文物局.2023-08-26

“诗化海淀·三山五园”主题绘画作品展.今日头条.2023-09-13

诗意三山五园·照焕古今同辉 ——北京市海淀区举办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系列活动.国家文物局.2023-08-26

第二届圆明园文创设计大赛启动.国家文物局.2023-08-26

“三山五园价值阐释与创新发展——第九届三山五园学术研讨会”成功举行.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9-13

“爱尚·三山五园”—— “春和景明”圆明园春季主题系列活动今日开幕.北京市海淀区政务信息资源库.2023-08-26

赓续历史文脉 寻迹三山五园 海淀区举办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今日头条.2023-09-13

2023三山五园文化论坛暨第十届三山五园学术研讨会相关活动成功举行.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9-13

“三山五园”+潮玩,2023青峰会这个市集超酷——.北京海淀.2023-08-26

海淀区正式成立三山五园研究基地.千龙网.2023-08-26

看见三山五园的“唤醒”“换形”和“焕新”!.京报网.2023-08-26

三山五园艺术中心主体封顶 竣工后将免费向市民开放.人民资讯.2023-08-26

西郊线变身三山五园文化专列.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9-13

融入大局 融合发展 创新模式 北京海淀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扎实推进.国家文物局.2023-08-26

三山五园艺术中心展年内亮相,京张铁路遗址公园6月底开放.海淀宣传.2023-08-26

腾格尔X《叫我大掌柜》手游X三山五园 开启新国潮联动.聚侠网.2023-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