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山歌

山歌

山歌是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是由广大的人民群众所创作,是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中,为了表现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意志愿望而创作的。

中国山歌的流传分布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高原、西北黄土高原、青海高原、新疆高原、西南云贵高原、秦岭大巴山区、大别山区、武夷山区、西藏高原一带。山歌是民族文化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越人歌》,《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国风》部分即是从各地搜集的民歌而成,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山歌。山歌的种类繁多,分布很广。汉 、壮、侗、毛南、仫佬族、水、瑶、苗、彝、仡佬族、、布依族等民族都有唱山歌的传统。汉族南方地区有“客家山歌”“弥渡山歌”“兴国山歌”等;北方地区有“花儿”“陕北民歌”“爬山调”等。一般来说,南方山歌的风格秀丽悠扬,音域不宽,旋律跳动较少;北方山歌的风格豪放粗犷,音域宽,旋律起伏较大。

山歌是劳动人民自由抒发情感的民歌种类,山歌歌词内容广泛地反映了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山歌中最常见的内容是爱情和苦难,常在户外歌唱,曲调多高亢、嘹亮,节奏多自由、悠长,歌词多为即兴创作。它的内容广泛,结构短小,曲调爽朗、情感质朴、高亢、节奏自由。山歌还是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代表作有《想亲亲》《阳婆里抱柴瞭哥哥》《莲花山令》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当涂民歌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2008年“嘉善田歌”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崇明山歌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命名

山歌一般是指人们在上山砍柴、行脚运货、野外放牧以及农田耕耘等劳动中,为抒发感情、消除疲劳或遥相对答、传递情意而编唱的民歌。音乐性格比较热烈奔放,形式较少修饰,艺术表现上具有自由、质朴的特点,即兴性强。

山歌是民间歌曲中历史最为久远的体裁形式。《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初》载:“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之女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据此歌的演唱地点、演唱心态、演唱内容及正词较少的特点来看,应归于“山歌”之列。此记载虽为传说,但也可佐证这类歌曲的实际存在。在《诗经·国风》中更可以看到许多描写桑间上的属于山歌类的篇章。“山歌”一词最早见于唐朝。诗人李益的诗中有“无奈孤舟夕,山歌闻竹枝”句,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难为听”之句,在《江楼偶宴赐同座》中也有“江果尝卢橘,山歌听竹枝”。可见,山歌一词在唐代已广泛流行于民间。

历史发展

发源地区

早在《诗经》成书之前,各地乐曲创作、演唱已经相当成熟,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也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诗经》中的《风》即是这方面的代表。《风》又称《国风》,是乐官奉王命从当时的十五个国家和地区采集、整理的乐曲,所以《国风》又叫“十五国风”。而论其实质,这种乐曲就是山歌。

发展阶段

据传山歌来自远古时期的氏族部落音乐。到了中古时期,秦朝建立了“乐府”。(一种统治者控制音乐而专门设置的机构)。到了刘彻时代,乐府里集中了一千余名民俗音乐家,分赴全国各地采集民间音乐,然后加工、创作成供宫庭表演的“相和歌"(汉代各种民歌的总称)。到了东晋政权南迁时,“相和歌”与“吴歌”“楚声”相融合。

“山歌”这一名称,在我国大江南北乃至东西边塞均有听闻。据专家考证,该词最早出现于唐朝

李益(约749年—约827年)《送人南归》诗中有“无奈孤舟夕,山歌闻竹枝词”;白居易《琵琶行》诗中有“岂无山歌与村笛”之句。

明代冯梦龙(1576年—1646年)辑录的《山歌》,内容广泛,包括各种民歌。明代昆山市文人叶盛(1420年—1474年)所著《水东日记》中记有“吴人耕作或舟行之劳,多作讴歌以自遣,名‘唱山歌’”,明代陆容(1436年—1494年)《菽园杂记》有“吴越间好唱山歌,大率多道男女情致而已”等。这说明,明代吴地文人已经清晰地意识到“山歌”在吴地民间已经得到广泛流传,“唱山歌”已经成为民间一种司空见惯的俗称。其中查有文字记载最早的兴宁市客家山歌是明代兴宁石马何南风(1588年—1651年)创作的《十哀兮》,其次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兴宁罗浮镇岩前村刘建楷所创作的120首山歌。

民国十七年(1928年)兴宁县成立“客家歌谣研究会”。 1930年至1935年间,兴宁民间老艺人朱满在神光山下办起“忠义堂”,培养出24名可以出口成歌、对答如流、到处传唱的山歌手。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当地文化工作者和不时前来调查研究的专家学者的引导,老百姓才知道应该称为“吴歌”或“田歌”,但挂在他们嘴边的仍多是“山歌”一词。

总体特点

山歌多在空旷的野外演唱,不受劳动动作的限制,演唱者可以无所拘束地抒发内心情绪。所以山歌的音乐节奏一般都比较自由,音调比较悠长,声音高亢、嘹亮,较多使用自由延长音。许多山歌在曲首之前加上呼唤性衬词、衬句,它既能抒发感情,又具有山歌的特点,还常常给山歌音乐带来显著的地区和民族特色。山歌形式短小、曲调爽朗质朴、节奏自由,流行于南方农村或山区。

艺术特征

山歌的音乐表现是以坦率、直露、真切的表现方法,去展露出歌词中所蕴含的感情。不论山歌的歌词是否含蓄和曲折,有时,甚至将歌词的未尽之意也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即便歌唱的是悲哀的内容,山歌的音乐也并不细腻、压抑。而是尽情地、强烈地表达出内心的激情。

山歌一般无规整节拍,节奏悠长、自由,这主要是在陈述唱词的部分,山歌音乐的节奏接近自然语言的节奏,其目的是直接而清晰地说出心中的话;在唱词的词组或句逗的后面,也就是旋律的乐节或乐句的尾部,山歌常常出现自由延长音,为的是尽情抒发心中的慨叹。唱词陈述部分有规律的密集的节奏,与感情咏叹时的自由延长音形成了密集与宽放、规律与自由的鲜明对比,强化了音乐的表现力。

山歌一般具有跳进多、起伏大、音域广、音区较高的特点。在北部、西部的山歌中尤其是这样。山歌全曲的最高音往往出现在曲首部分,不但富于激情,还具有呼唤和引人注意的作用。

形态特点

形成途径

结构特点

连八句是山歌的一种结构类型,流行在四川省和陕西南部地区。其结构形式为:前后是两个上下句乐段,第二个乐段是第一个乐段的反复或变化反复;中间插入一段数板性质的部分,节奏比前后两个乐段相对密集,句幅紧凑。全曲一共8句。有的连八句的中段构成完整的4句乐段,便形成了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

五句子歌也是山歌的一种结构类型,流行在四川、湖北、湖南省和陕西南部等地区。它的结构形式是:第1、2句是一个上下句的对应式乐段,第4、5句是第1、2句的反复或变化反复,中间的第3句或是第1句的变尾(即乐句的尾部发生变化),或是第1、第2乐句的综合(比较常见的是第1句的头加第2句的尾),或者使用新的材料。同时,第3句的落音常为调式主音,有时是调式主音的上、下二度音或四度音。这样,五句子歌的落音就形成了如下的规律:五度音-主音-主音(或二度音、四度音)-五度音-主音。

山歌分类

山歌可分为一般山歌、田秧山歌、放牧山歌三类。

一般山歌是山歌最基本、最典型的种类,集中而单纯地体现了山歌体裁的基本特征,分布甚广。有北方的信天游(如《篮花花》)、山曲和爬山调(如河曲县的山曲《三十里名山二十里水》、内蒙爬山调(如《阳婆里把柴嘹哥哥》)、花儿(如河州大令《上去高山望平川》;南方的江浙山歌(如《对鸟》)、闽粤赣客家山歌(如江西省的《兴国山歌》)、西南山歌(如南山歌《槐花几时开》)等;田秧山歌主要唱用于插秧、耕田、车水等劳动中,劳动时,为了鼓舞情绪,提高工效,就要唱田秧歌(如《黄山秧歌》《一根丝线牵过河》)等;;放牧山歌是放牧者在田野劳动时吆喝牧畜或逗趣所唱的山歌,主要为农村的少儿所唱(如云南省的《放马山歌》)等。

田秧山歌在民间一般称作:“田秧歌”,有的地方又叫:“田歌”、“秧歌”、“秧号子”、“薅草歌”、“薅秧歌”、“薅草锣鼓”、“打闹”、“调子”或“号子”等等。田秧山歌主要是在插秧、除草、车水等劳动中传唱。田秧山歌产生于劳动,并应用于劳动。具有驱除疲劳、振奋劳动者情绪的实际功用。但因田秧山歌所伴随的劳动协作不强,不要求其音乐必须符合劳动的节奏。它以山歌体裁为主,又常综合有号子和小调的因素。

放牧山歌是放牧者在田野劳动时为吆喝牧畜或相互间问答逗趣所唱,演唱者大多是农村的牧童们,此类山歌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歌曲中常带有吆喝性的衬词。

各地山歌

综述

中国山歌的流传分布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高原、西北黄土高原、青海高原、新疆高原、西南云贵高原、秦岭大巴山区、大别山区、武夷山区、西藏高原一带。 汉族许多地区的山歌有自己的民间称谓,例如陕北地区的"陕北民歌",山西的“山曲”,内蒙古的“爬山调”,青海、甘肃等地的“花儿”、“少年”,湖北的“赶五句”,四川的“晨歌”,安徽的“挣颈红”等。

兴国山歌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生活气息浓郁,有独唱、对唱、“三打铁”、联唱、轮唱等形式和锁歌、盘歌、斗歌、猜花、丢观音、黄鳅咬尾、绣褡裢、藤缠树、树缠藤等种类。就大的表演形式来分,兴国山歌大体有以下几种:山野田间唱和,因情因景因人而异,内容涵盖男欢女爱、生产、生活、时政等方方面面;跳,分南河山歌和东河山歌,南河山歌又分情歌和插科打诨的搞笑歌,由觋公、觋婆装扮演唱,东河山歌即祝赞山歌;民俗歌,在庙会、婚丧嫁娶、祝寿、建房、小孩满月等场合演唱,演唱者多为职业歌师;叙事山歌多为群众场合中一问一答、一正一反的对唱山歌,有较强的故事性,常常是围绕某一主题展开,现常被地方政府用为宣传工作的手段。兴国山歌植根于客家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涵盖了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饱含着丰厚的客家文化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兴国山歌是客家人繁衍生息的一幅历史画卷。保护、研究、解读兴国山歌,发掘其精华,无疑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举措。2006年,兴国山歌入选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徐盛久王善良

客家山歌流行于广东东部的梅县区兴宁市五华县紫金县福建省西部的上杭县宁化县清流县永定区江西省南部的兴国县瑞金市永新县以及中国台湾北部的桃园、新竹县苗栗县等客家人聚居的地方。用客家方言演唱,故称客家山歌。客家山歌的内容广泛,语言朴素生动。歌词善用比兴,韵脚齐整。歌词句式为7字4句,每句为二、二、三的组合。词曲不固定,一般都是即兴编唱。可以一曲多词,反复演唱。客家山歌的曲调各地不同,即使是同一地区的曲调,也因不同歌手演唱而有差异。它有多种腔调的变化,并有不同的名称。

新化县位于湖南省娄底市西部,这里原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是梅山文化的重要区域。经过千百年的民族融合,新化居民大多汉化,但仍保持着演唱山歌的习俗,源远流长的新化山歌是汉、瑶、苗等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它起源于先秦,兴盛于唐宋,经明清传承至今,长久不衰。新化山歌句式长短有致,俚俗方言衬词较多,富于说唱风味。它可以分为高腔和平腔(低腔)两大类,高腔山歌主要流行于高山地区,音调高亢嘹亮,拖音较长,节奏自由,既有独唱,又有对唱。奉嘎山一带有一种“特高腔”的“呜哇山歌”,只有顶尖歌手才能演唱,唱时多用假声,故又称“尖嗓子”山歌。还有一种“滚板山歌”,起音也特别高,而且跳跃性很强,往往是一人起众人和,滚板行腔,最后以雄壮的“呵呵”声结尾,气势磅礴。“溜溜山歌”在新化县比较流行,因在每半句中间都要加上衬词“溜溜”两字而得名。低腔山歌多流行于丘陵平原地带,音调较低,拖音较短,也有独唱和对唱。

代表人物

价值与影响

弘扬山歌文化,充分发挥山歌文化凝聚人心、教化群众与淳化民风的作用则满足了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山歌作为农民们在山野或田间劳动和生活中演唱的民歌,形式自由,易懂易唱,有的蕴含着哲理与智慧,有的包含农耕知识与乡土文化,深受群众喜爱,对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价值。

山歌维系着华族最深层的集体记忆,是维系乡情乡愁的纽带。对于桑榆之年的劳动人民来说,山歌是属于他们青年时期独特的回忆。村头街尾,许多公共文化空间里都能听到大爷大妈们在众人的围观下对歌,那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娱乐方式,也是回忆过往的通道。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山歌是充满童趣的回忆。对于中华儿女来说,山歌中承载着文辞音律、风土人情和故人旧事,当熟悉的曲调响起的时候,回忆涌入脑海,乡愁就萦绕在心头。传承山歌文化,通过集体记忆促进文化认同是乡村文明得以建设的重要形式,对提升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振兴乡村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山歌中凝聚着华族最深层的思想智慧,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力量。山歌最能反映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是对当地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一曲简单的彩调剧通常蕴藏着天文地理、农田水利以及人生哲理等知识。著名山歌电影《刘三姐》中有个最经典的对歌片段,刘三姐为代表的农民们与莫财主带领的秀才们在河边对歌,短短20分钟的对歌包含了文学、天文、农业等知识。云南山歌剧也经常以"山歌+剧情"的方式演绎农村现实生活,在对观众进行教化的同时,也反映出当地婚丧嫁娶等民风民俗。

山歌对于社会、历史、人生具有审美认知功能。比如,兴国山歌直接反映了历史、社会、劳动、风土人情、爱情婚姻、日常生活。兴国山歌作为人民群众的民间艺术,具有反映与创造统一、再现与表现统一、主体与客体统一等特点。往往能够更加深刻地揭示社会、历史、人生的真谛和内涵,具有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的特长,并且常常是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给人们带来难以忘却的社会生活的丰富知识。它是认识历史、社会、民风民俗的宝贵资料,人们通过兴国山歌演唱和欣赏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

山歌产生于人民的劳动生活之中,反过来又影响着人们的劳动生活。一方面,山歌适应社会生产需要而产生,另一方面山歌也常以再现劳动生活,传授生产经验的方式来为社会生产服务。

传承与保护

山歌这种文艺形式要满足时代精神和为人民抒情才能真正寻到发展。例如,传说在明末清初时由一代歌手张老溜从宜州传入平山的平山山歌,经过几代歌手们的传唱、努力,根据平山山歌特色文化底蕴和独特风土人情,打造出群众喜闻乐见又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产品,该山歌在2007年获评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还有以自然传承、口授心传、半口授半定谱等方式延续至今的中国农耕文明的产物-客家山歌,同样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部分。其中,家庭、社会是客家文化传承中的两大关键性因素,在多样化方式作用下,客家山歌传承取得一定成效。让山歌进校园、进社区,通过传歌编歌学歌接力,发掘培养歌谣接班人。正如广西山歌学会所一直秉持的,让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符号,山歌唱响新时代。学校将以成为“广西山歌传习基地”为契机,鼓励和支持孩子们在耳濡目染和实践操作中,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间艺术经典,引领学生自觉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参考资料

中国民族音乐.运城学院课程建设网.2023-10-05

让动听山歌唱响乡村振兴旋律.新民网.2023-10-06

浅析桐城歌的文学艺术特点与成因.桐城市文化馆.2023-10-06

..2023-09-12

..2023-09-12

山歌.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0-18

河南民歌分类——山歌.河南文化网.2023-10-06

中国民族音乐.运城学院课程建设网.2023-10-06

轻音乐.音乐辞典.2023-10-06

诗画嘉善踏歌来!长三角田山歌展演唱响古镇西塘.百家号.2023-10-06

浙江“非遗”系列介绍之二:山 歌(嘉善田歌).浙江艺术职业学院.2023-10-06

崇明岛上的山歌大王施鹤苟-上海市崇明区文化馆.上海市崇明区文化馆.2023-10-06

溯源崇明山歌.崇明报.2023-10-06

【中国文物报】从出土文物探讨礼县山歌创作历史.礼县人民政府.2023-10-18

水乡为何有“山歌”.百家号.2023-10-18

传统音乐:兴宁客家山歌.兴宁市文化馆.2023-10-24

中国民族音乐概论(六).搜狐网.2023-10-06

山歌.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0-18

山歌和小调的区别.忻州艺术教育网.2023-10-18

山歌和小调的区别.忻州艺术教育网.2023-10-18

兴国山歌.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0-18

客家山歌.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0-18

新化山歌.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0-18

非遗看栖霞 | 栖霞民歌:以歌代言 以曲传情.栖霞市人民政府.2023-10-06

在民歌声中品三晋韵味.搜狐文化.2023-10-06

国家级非遗“海门山歌”唱响江苏书展.新华网江苏频道.2023-10-06

山歌亘古音 魅力兴国情 ——兴国山歌传承发展走笔.江西省人民政府.2023-10-06

穿句子山歌.恩施州人民政府.2023-10-06

邓懂芝:让五句子山歌“走出”大山.恩施州人民政府.2023-10-06

【清风镜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益阳纪委监委.2023-10-06

第十章 枫林桥头.中国作家网.2023-10-06

永泰:永泰山歌“泰”不“遗”样.福州市人民政府.2023-10-06

探访高州山歌非遗传承人即采即唱的乡土乐章.高州市人民政府.2023-10-06

西岭山歌.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研究院.2023-10-06

一位苗族歌王的山歌情缘.新浪看点.2023-10-18

杰出音乐艺术家朱践耳辞世:将“山歌”献给党和人民--新闻--中国作家网.中国作家网.2023-10-18

陈千均 (湘西苗族山歌).浏阳文旅广体云.2023-10-24

「原创」云岭论坛:挖掘山歌精神价值促进乡村振兴.百家号.2023-10-18

兴国山歌的功能与作用.兴国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3-10-18

梅州客家山歌的价值与功能.梅州市人民政府.2023-10-18

传承平山山歌  打响文化品牌.鹿寨县人民政府.2023-10-06

客家山歌艺术特征与传承现状分析.公务员期刊网.2023-10-06

“广西山歌传习基地”传承“刘三姐歌谣”.新浪网.2023-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