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张珏

张珏

张(?—公元1280年),字君玉,陇西凤州(今凤县东北地区)人,南宋末年抗元将领,历任御前诸军都统制兼知合州,宁江军承宣使,四川省制置副使兼知重庆府。后世称“四川将”。

张珏十八岁在合川区(今四川合川)驻地钓鱼城从军,因其足智多谋,骁勇善战,官至中军都统制。南宋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协同都统王坚固守钓鱼城数月并击退元兵,致大汗孛儿只斤·蒙哥受炮风驾崩; 后张珏代为主将兼知合州,期间积极恢复社会生产,治军有法,赏罚分明,士兵服从命令,百姓垦田积粮,出兵收复大良平(今四川广安东北)等城。南宋德元年(公元1275年),张珏升任四川制置副使兼知重庆府,但因道路中断,未能按期赴任。不久重庆市被蒙古军围困,张钰屡次派人与重庆守军联系,次年率军解重庆之围。同年十二月,张珏升任四川省制置使,接连收复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解大宁城围,支援泸州市。翌年,元军围困重庆,杭州市(今浙江杭州)已陷,城内粮尽,元军派人劝降,张珏不从。部将赵安开城降元,张珏仍率兵巷战,兵败后几度寻死未成,至涪州被俘。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二月,张珏在安西(今陕西省西安)自缢而死,部下将其葬在当地。

近代学者黎正邦认为张珏等将领先后驻守合州和重庆市,前后坚持了近四十年,这在中外军事史上也是罕见的。南宋抗元名将文天祥作诗,赞扬了张珏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张珏十八岁在四川合州钓鱼山从军,张珏身材魁伟,善用兵法,常出其不意,因屡获战功,官至中军都统制,人称“四川虓将”。

击退元军

南宋宝祐六年(1258年),元兵分三路进攻南宋,大汗孛儿只斤·蒙哥亲率主力进攻四川省。元兵接连攻陷利州区、蜀州、长宁县阆州等地。十二月,蒙哥遣南宋降将晋国宝到钓鱼城招降被绝。钓鱼城其地势险要,其所在的钓鱼山北、西、南三面为嘉陵江环绕,东靠华蓥山,是通往城中必经之路。因此蒙哥合各道军队开始围攻合川区(今四川合川),士兵们用的攻城器械都很精良,张珏和王坚协力战斗守御,使元军攻打九个月都不能攻克。7月,蒙哥为速战速决,命人在城东南筑起望台,蒙哥在望台上观察城中虚实时。王坚和部将张珏下令发炮矢轰击,孛儿只斤·蒙哥被炮风震倒回营后一病不起。蒙哥死后,元军北还。

治理合州

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王坚被召入朝廷,马千接任防守合州。不久马千的儿子运送兵饷到虎相山,被东川区元军擒获,多次写信劝马千投降。于是朝廷下诏命张珏驻扎兴元府,任御前诸军都统制兼知合州。张珏上任后,勤于练兵,修整兵器,即使是戴罪之人立功也会奖赏,至亲之人犯错必惩不贷,所以军民都听从他的命令。

自从元军在大良平(今四川广安)和虎相山筑城,就经常出兵攻打梁山、忠州、万州区开州区达州市,使得百姓不能耕种,军队得不到休整。每有宋军运军粮到渠州,必是竭尽兵力与二城死战才能够经过。南宋咸淳二年(公元1266年)十二月,张珏派部将史炤、王立用五十名敢死壮士持斧头大破西门,终收复二城。

次年四月,元平章赛典赤·赡思丁领兵攻入重庆市,践踏百姓种的麦子。元军取道合州城下,张珏在款龙溪命士兵将船泊在江中截断江面为水城,致使元兵败退。此后张珏在城外派军队保护耕种,城内让百姓开垦田地积储粮食,几个月后,公私用度都很充足。七月,朝廷授张珏正任团练使、带行左领军卫大将军,并赐金带。

南宋咸淳八年(公元1272年)四月,张珏命人在嘉陵江对岸宜胜山(今合川北)筑城,与钓鱼城隔江邢成倚角之势。翌年,元将匣刺统军率领各路军队听从叛将刘整计策,欲要从青居郡进入,在马鬃、虎顶山筑城,控扼三江口以取越州。张珏知晓后,遂派人在嘉渠口步兵,趁其不备暗渡平阳滩进攻二城,火烧元军的钱粮器械,越寨七十里,烧毁船场,统制周虎战死,收复二城。

屡立战功

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朝廷委以重任,连封张珏宁远军节度使,宁江军承宣使,四川省制置副使兼知重庆府。张珏因蜀州道路断绝未能赴任。五月,再加封张珏检校少保。不久,各路元兵连续攻克各郡,再次合兵包围重庆市,在三江中造浮桥,断绝援兵。城内很快粮尽,张珏多次派人从小路入城探信并为他们谋划守御之计。南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张珏派部将赵安袭击青居郡,活捉元安抚刘才、参议马嵩。二月,张珏派张万带领精兵绝断内水桥进入重庆增援。四月,元出兵进攻泸州市凤顶诸寨,张珏结交泸州士人刘霖、先坤朋作为内应。六月,张珏派赵安攻破神臂门,杀死叛将梅应春收复泸州,元被迫撤重庆军队转攻泸州,重庆围解。张珏升重庆制置使。

涪州守将阳立降元,张珏派张万攻打涪州,俘虏了阳立的僚属冯午等人。阳立逃走后再合兵来决战,史进张世杰战死,张万不支,俘获阳立的妻子儿女以及安抚李端返回。张珏派都统程聪坚守涪州,重庆元兵全部退走。此时张珏听说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广州市立位,于是派兵几百人寻求二王的所在之处。张珏随后又调史训忠、赵安等援救泸州市,遣张万到州,联合忠、涪州的军队攻克石门及巴巫寨,解大宁围,攻破十八寨。

坚守重庆

南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梁山守将袁世安投降。十月,元兵攻破万州区杀死守将上官夔。十一月,泸州城内粮尽,出现人吃人,元兵破泸州,安抚王世昌自缢而死。宋地尽陷,只有四川省制置使张珏守重庆和合州安抚使王立守合州。元廷下诏兵分两路进伐,命不花与李德辉领西行枢密院攻重庆,在佛图关驻扎。又分三军分别驻扎南城、朱村坪、长江上。元派泸州市降将李从招降,张珏没有顺从。十二月,达州市降将鲜汝忠攻破皇华城(今重庆忠县),俘获守将马堃,军使包申在巷战中战死。

守节自尽

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十五年(1280年)春,张珏派总管李义率领军队经过广阳区时,遭到元军进攻而全军覆没。同年二月,元兵又破绍庆府,捉到守将鲜龙,湖北提刑赵立与制司幕官赵酉泰均自杀。张珏率兵冲出薰风门,与元大将也速儿在扶桑坝(今重庆东水门附近)交战,元军其他将领从张珏的后面联合袭击,张珏寡不敌众大败。

彼时重庆市城中粮食也尽,赵安便劝说张珏投降,张珏不同意;赵安与韩忠显于是趁夜间私自打开镇西门,投降元军。张珏仍率兵在里巷与元军战斗,最终身体不支,回去索要鸩酒自杀,但鸠酒被手下偷藏了起来。张珏于是乘小船载着妻子儿女,逃往涪州(今重庆涪陵),途中大为愤恨,再度用斧头砍船自沉,被船夫夺走斧头,张珏还要投水仍被家人阻拦。第二日,万户帖木儿追到涪州,俘获张珏送往京师。在安西(今陕西省西安)赵老庵,张珏用弓弦自缢,他的部下将其遗体焚烧,并把骨灰装入瓦罐,埋在了当地。

历史评价

南宋抗元名将文天祥作诗《张制置珏第五十一》称赞张珏:气战万人将,独在天一隅。向使国不灭,功业竟何如?大意是张珏虽孤军奋战,气势却以一抵万,假使宋朝不灭,一定能创建更多功业。

南宋诗人刘壎赋诗《四川制置使知重庆府张公珏》:咄咄快敌仇,谁与掩土。哀哉关西雄,国亡犹不负。意思是说张珏面对敌人时的逼人气势,即使国家灭亡了也不投降,只是不知他死后是否有人掩埋。

后世纪念

为纪念抗元英雄王坚、张珏,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在钓鱼城护国寺右侧修建忠义祠。并立碑《新建王张二公祠堂记》,碑高191厘米,宽95.5厘米,厚20厘米。1979年专家考察时,碑石下部剥蚀较多,文字不能全读。后参考光绪《合州志》和郭沫若《钓鱼城访古》补全内容,上面记录了王张二人坚守钓鱼城的全过程。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知州王采珍重建,并增奉余琦、冉琎冉璞

人物争议

关于张珏的死因成为一桩公案,《宋史·张珏传》记张珏被俘,被执送京师途中,在安西赵老庵受了朋友的激励,于是解弓弦自厕中。对于张珏被俘一事,抗元名将文天祥元大都狱中作诗,并在诗序中说,张珏被左右出卖,被捉并囚禁起来,一直不肯屈服,后来不知去向。南宋遗民所著《昭忠录》记载张珏终不肯降,适逢其时被张珏正法的叛将梅应春的儿子梅国宾到北京朝见孛儿只斤·忽必烈,要求“复父仇”,“珏遂遇害”。但在明朝修撰的《元史·世祖本纪》记录“张珏降”。

轶事典故

张珏足智多谋,用兵出其不意,从不失策。元匣刺统军打算在马鬃山和虎相山筑城时,张珏手下的人主张出兵相争,张珏不同意,说芜菁平母德、彰城,是汪德臣劲兵聚集之处,我们趁其不备去攻袭,马鬃山的驻兵一定去防守,就顾不筑城了。于是张珏在嘉渠口布兵,让元军误以为在此防守,实则暗中偷袭二城。张珏帅兵火烧重粮草,元将周虎战死,元兵溃败。

艺术形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