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何香凝

何香凝

何香凝(1878年—1972年),原名谏,又名瑞谏,别号双清楼主,南海区(今广州市郊芳村区)人,著名政治活动家、画家,女权运动先驱,民革主要创始人之一。

何香凝出生于中国香港一户商人家庭,1897年与廖仲恺广州市结婚。1903年,何香凝前往日本留学,在日期间,她加入同盟会,成为最早的女同盟会员。此间,何香凝负责同盟会的联络和勤务工作。辛亥革命胜利后,廖仲恺任广东财政司副司长,何香凝随其前往广州。之后,她跟随廖仲恺、孙中山参加了“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前,囚禁扣留廖仲恺,何香凝积极营救,不久,廖仲恺被释放。

国共合作酝酿期间,何香凝赞同国共合作并支持中国国民党改组事宜。1924年1月,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何香凝作为代表提出了“妇女在法律上、经济上、教育上一律平等”等提案并获得通过;同时,她还提出在广州市举行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大会的建议。之后,她被任命为国民党妇女部部长,并兼管广东省的妇女运动。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何香凝为其遗嘱见证人之一。同年,廖仲恺在广州中央党部大门前被国民党右派刺杀。1926年1月,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何香凝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并继续担任妇女部部长。3月20日,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何香凝当面对其斥责,并要求释放被捕人员。在中国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何香凝与柳亚子等人一起反对国民党右派提出的“整理党务案”。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何香凝组织慰劳队和救护队,随同北伐军出征。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何香凝对其进行谴责。抗日战争期间,何香凝曾发文谴责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和卖国政策,并组织和领导妇女界支持中国军队抗日。1946年秋,在何香凝与李济深等人的筹划下,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正式成立。1948年1月1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何香凝被选为中央常务委员。5月,她与李济深代表“民革”联名通电全国,响应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召开新政协的“五一”号召,声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949年4月,应中共之邀,何香凝到北平市(今北京)参加新政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何香凝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等职。1972年9月1日,何香凝在北京因病逝世,终年94岁。何香凝去世后,其遗体安葬于南京孙中山陵侧,与廖仲恺合墓。

邓颖超对何香凝与中共的关系给予了很高的赞扬,她指出:何香凝一向拥护中国共产党,“是同中国共产党真诚合作的典范。”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78年7月16日,何香凝出生于香港东街一户商人家庭。她的父亲何载出身于农民家庭,早年在香港药材店当店员,后为茶商,并经营地产,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大资本家。她的母亲名陈二,为何载之妾。何香凝有三个兄弟、九个姊妹,她本人排行第九。1885年,7岁的何香凝进入“女书馆”读私塾,但因其父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两年后被迫辍学。之后,她长期在家坚持自学,10多岁时已能背诵白居易、杜甫及李白等人的一些名诗。何香凝小的时候喜欢听人们讲述反清的革命故事,并以太平天国的女战士作为自己的榜样。她反对缠足,曾多次拆掉母亲强行给她裹的缠足布。

1897年10月,经人介绍,何香凝与廖仲恺广州市结婚。婚后,他们把自己住的房间取名“双清楼”。1902年,为支持廖仲恺去日本留学,何香凝把陪嫁的珠宝、金银、翡翠等首饰和所有的家具卖掉,作为旅费和学费。次年春,她又卖掉家中的其它物品,东渡日本,并于1903年初进入东京目白女子大学,后转入东京女子师范学校读预科。同年,她结识了孙中山,并先后和留日的革命青年赵声、秋瑾等人往来密切。

参加革命

1905年8月7日,由孙中山、黎仲实介绍,何香凝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最早的女同盟会员。不久,她又介绍廖仲恺加入同盟会,她的住所也成了同盟会的秘密聚会和联络机关。次年4月,何香凝再次考进目白女子大学攻读博物科,后因生病和生育而退学。1908年,何香凝进入东京本乡女子美术学校高等科学习绘画,并向当时的名画家田中赖章学画动物。1911年初,何香凝毕业。此间,她担任了许多同盟会的联络和勤务工作;还按照孙中山的指示,与廖仲恺等向海外华侨宣传反清革命,与康有为等保皇派进行斗争。

1911年2月,何香凝在黄花岗起义前携带儿女回到香港特别行政区辛亥革命胜利后,广东省成立军政府廖仲恺任广东财政司副司长,何香凝随同前往广州市。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后,广东省宣布独立并组织讨袁军。讨袁军失败后,何香凝与廖仲恺携子女流亡日本。次年,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何香凝履行手续,加入新党。之后,她主要在留日中国学生中进行反袁联络和宣传工作。袁世凯取消帝制后,她随孙中山、廖仲恺回到上海市。1917年,孙中山南下掀起第一次护法运动。何香凝应邀与廖仲恺前往广州。第二年,受孙中山指派,她与廖仲恺两次去日本,为西南军政府筹备发行公债及联络日本各界人士。护法运动失败后,她再度回到上海。

1920年11月,廖仲恺就任广东省财政厅厅长,何香凝离沪到广州市。在第二次护法运动期间,她与宋庆龄组织“出征军人慰劳会”,并担任总干事。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事变前,廖件恺应陈炯明电邀前往惠州,之后,他被扣留囚禁。为了营救廖仲恺,何香凝四处奔走,并直接面见陈炯明,指责其背叛行为。廖仲恺获释后,两人离开广州,到上海市孙中山会合。

国共合作酝酿期间,何香凝赞同国共合作,积极支持国民党改组事宜。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何香凝作为代表参加了大会。在会上,她提出的“妇女在法律上、经济上、教育上一律平等”及“在党中央组织妇女部”等提案获得通过。同时,她还提出在广州市举行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大会的建议。之后,她被任命为国民党妇女部部长,兼管广东省妇女运动工作。同年秋,英帝国主义代理人陈廉伯发动商团武装暴乱。在平乱斗争中,何香凝组织人民救护队救护伤员,并筹措经费,抚恤在战斗中牺牲者的家属、慰问受伤工人。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何香凝是孙中山遗嘱见证人之一。5月,何香凝回到广州,不久,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发动叛乱,何香凝奔走各地,筹募经费,慰问平叛战斗中受伤的士兵。广州沙基“六·二三”惨案发生后,她领导广州妇女组织救伤团及慰问队,亲往现场救护和慰问伤员,并组织演讲团,揭露帝国主义的罪行。7月,她专为参加省港大罢工的女工和工人家属,创办了“罢工妇女工读传习所”。8月20日,何香凝陪同廖仲恺参加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在中央党部大门前遭到国民党右派的刺杀,廖仲恺当场遇难。10月,她发起“援助海丰农民自卫军筹备会”,支援农民运动;又创办“军人家属妇女救护员传习所”,进行救死扶伤活动;她还亲赴惠州前线,慰问国民革命军。12月,她发起组织中国各界妇女联合会,期望集中全国妇女力量,致力于民主革命

1926年1月,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何香凝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并继续担任妇女部部长。3月20日,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逮捕共产党员李之龙等人,何香凝当面予以斥责,并要求蒋介石释放被捕人员。5月15日,她出席中国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与柳亚子等人一起反对国民党右派提出的“整理党务案”。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她组织慰劳队和救护队,随同北伐军出发。她还同共产党人邓颖超等共同制订了妇女运动的规约,并把规约中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及男女都有遗产继承权等项,在汉口地区付诸实行。此外,她还与宋庆龄发起了慰问伤兵运动,并策划了战时救济工作。

反蒋抗日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何香凝于次日发表演说,怒斥蒋介石是“反革命派”。之后,她因劝阻蒋介石停止“反共”未果,拒绝担任蒋介石和宋美龄结婚时的“证婚人”,并拒不出席他们的婚礼。不久,她回到广州市,专心创办仲恺农工学校。1928年年底,何香凝发表声明,辞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并放弃南京国民政府给予的一切职务。第二年,她远赴国外,先后游历南洋及欧洲的伦敦、柏林巴黎等地,并侨居巴黎郊外。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何香凝于同年12月返国回到上海市。之后,她发表了《对时局之意见》,谴责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和卖国政策,提出挽救民族危亡和支持人民群众救国运动的主张。1932年初,日本发动一二八淞沪抗战,何香凝组织和领导上海妇女界,成立慰劳队、救护队、难民救济队等开展工作。她亲自率队慰问第十九路军和国民党第五军官兵,并要求蒋介石支援第十九路军抗日,但遭到蒋介石拒绝。1933年初,她写信给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诸委员,建议大赦全国政治犯,不久,她的儿子廖承志被国民党逮捕,她积极营救廖承志出狱。

1934年4月,何香凝与宋庆龄等数千人签名公布了《中华人民对日作战基本纲领》,要求发动抗日救国的民族自卫战争。1935年,中共《八一宣言》发表后,何香凝与宋庆龄、柳亚子等签名响应,成为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支持者。1936年“七君子事件”发生后,她与宋庆龄等人发起“救国入狱运动”,抗议蒋介石政府对爱国志士的迫害。1937年2月,她同宋庆龄、冯玉祥等十三人联名向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恢复孙中山先生手订联俄联共拥护农工三大政策案》。同年春,她又支持沈钧懦、邹韬奋等人组织的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并担任了救国会的理事。

1937年“七·七”事变后,何香凝发起组织“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淞沪会战开始后,她留在上海市,组织妇女缝纫团、烹饪队等,支援抗日将士。上海沦陷后,她举家迁往香港特别行政区。在香港期间,何香凝组织“保卫中国大同盟”,向海外华侨及同情中国抗战的国外友人募捐,并将募捐到的物资转运给抗日军队。日军占领香港后,何香凝迁居桂林市,期间,她与李济深、柳亚子、蔡廷锴酝酿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1944年夏,她又移居平乐县八步。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何香凝于11月抵达广州市。次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何香凝团结民主人士,呼吁停止内战。同年秋,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在广州正式成立。不久,为避开蒋介的迫害,何香凝随该会中央机构迁至香港特别行政区。1947年,何香凝与李济深等积极筹划建立中国国民党内民主派组织,并多次出席中国国民党民主派联合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1948年1月1日,何香凝与李济深、谭平山等在香港召开国民党民主促进会、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联席会议,宣布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何香凝当选中央常务委员。5月,她与李济深代表“民革”联名通电全国,响应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五一”号召,声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拥护中共

1949年4月,应中共之邀,何香凝离港抵达北平市,在火车站受到了朱德、周恩来、邓颖超的迎接;毛泽东在怀仁堂设宴款待了她。9月21日至30日,她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主席团成员,并代表“民革”向大会致词。在这一次会上,她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和全国政协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何香凝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等职。

因病去世

1972年初,何香凝因肺炎住进医院。9月1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何香凝去世后,她的遗体安葬于南京孙中山陵侧,与廖仲恺合墓。

人物作品

绘画

何香凝是一位享有盛誉的画家,曾于1960年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她一生作画不下千幅,直至逝世前两年还以九十二岁高龄坚持画画。何香凝擅长国画,以画花鸟、山水、走兽见长,尤工苍松、梅花和雄壮威武的狮、虎。她所绘的动物,运用东方绘画传统笔墨参以西洋画的明暗和透视,造型准确,生气勃勃。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国际间流行把中原地区比做“睡狮”,何香凝便曾刻意描绘了一副“雄”“猛”的狮子来象征华族的觉醒,寄寓她振兴中华的心愿。

2023年5月起,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颁布1911年后已故书画等8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的通知》,何香凝的作品一律不准出境。

诗词

何香凝能作旧体诗词,她写过许多反映历史事件、纪念先烈、抨击敌人的诗篇。她的诗词作品对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等重大事件,都有所反映。

著述

人物评价

尚明轩在《何香凝传》中认为,何香凝的一生“首先是革命家的一生”,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革命事业;她爱憎分明,“具有强烈的对友爱而对敌恨的性格。”

邓颖超对何香凝与中共的关系给予了很高的赞扬,她指出:何香凝一向拥护中国共产党,“是同中国共产党真诚合作的典范”,因此,“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同志,一直把她当作可以信赖,可以共商国家大事的亲密的朋友。”

人物故事

送裙子给蒋介石

抗日时期,因不满蒋介石对日妥协的政策,何香凝把自己的一条裙子寄给蒋介石,并附了一首诗:“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吾侪妇女们,愿往沙场死。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

大脚结情缘

何香凝小的时候,从母亲口中听到过不少关于太平天国女兵的故事,她知道这些女兵都是天足,而且英勇善战。当时的何香凝希望自己将来能和这些女英雄一样,于是下定决心不裹脚。何香凝7岁的时候,她的母亲要给她缠小脚,何香凝坚决不同意。为此,她的父亲何载让她的母亲用开水浸泡她的双脚,然后用长布条紧紧裹上。但是,到了晚上,何香凝就在双脚疼胀难忍的情况下,用剪刀把裹脚布通通剪开。剪开的第二天,又被裹上,何香凝再次剪掉。后来,何香凝的母亲便将剪刀搜走,又强行给她的脚缠上裹脚布。何香凝就设法买来一把新剪刀,藏在祭祀祖先的祭坛香炉下面,等到大家都睡觉以后,她再将缠足布剪掉,次次如此。最终,她的父母只好由她去了。而正是这双大脚,让何香凝与廖仲恺结缘。廖仲恺的父亲廖竹宾是客家的后代,他在去世的时候,留下遗嘱,让儿子必须根据客家人的规矩,讨个大脚妇女作媳妇。何香凝的父亲在得知这件事后,就将她许配给了廖仲恺,在定亲的时候,他们甚至还未见过面。1897年10月底,廖仲恺与何香凝在广州市举行了婚礼,正式结为夫妻。

悼亡诗

1925年,廖仲恺被中国国民党右派刺杀身亡后,何香凝曾写诗悼念亡夫,诗中写到:“辗转兰床独抱衾,起来重读柏舟吟。月明霜冷人何处?影薄冬残夜自深。入梦相逢知不易,返魂无术恨艰禁!哀思唯奋酬君愿,报国何时尽此心?”可见,她一方面哀悼逝者,另一方面仍以革命事业激励自己。

人物关系

后世纪念

何香凝故居

何香凝故居位于芳村区棉村,原是砖木结构的平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因危房而拆毁,后其侄辈亲属择地重建。1992年,南海棉村兴建了“何香凝纪念学校”,并由霍英东、马万祺、关山月任该校名誉校长,校内设有“何香凝纪念馆”。

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

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坐落于广州市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内,以原仲恺农工学校办事处旧址为基础修建,是一座建于1928年的砖木结构楼房。馆中基本陈列有“廖仲恺、何香凝革命事迹陈列”“廖承志革命事迹陈列”,展览展出了600多件文物、文献资料、历史图片,展现了廖仲恺、何香凝及其子女廖梦醒、廖承志的生平事迹和爱国精神。

何香凝美术馆

何香凝美术馆位于深圳市,1995年兴建,1997年4月18日正式开馆,由国家主席江泽民亲自题写馆名。何香凝美术馆是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国家级美术馆,也是继中国美术馆之后的第二个国家现代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以收藏、陈列、研究何香凝书画作品和展示、推介海外华人艺术、女性艺术和当代艺术为主,也关注相关的美术家及对美术史料加以整理、保存,并组织海内外高品位的美术展览。

何香凝专题邮票

1998年6月,为纪念何香凝120周年诞辰,中国邮政发行了专题邮票《何香凝作品选》三枚,所选作品为何香凝的水墨画狮、虎、梅。

何香凝追悼大会

1972年9月5日,何香凝追悼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由朱德主持,宋庆龄致悼词。之后,何香凝的灵柩从人民大会堂被搬运到火车站,并运往南京与廖仲恺合葬同穴。9月6日,何香凝遗体安葬仪式在南京东郊中山陵侧廖仲恺墓地举行。

影视形象

2016出品的电视剧《海棠依旧》中,由演员袁霞饰演何香凝。

参考资料

国家文物局关于颁布1911年后已故书画等8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的通知.国家文物局.2023-11-07

海棠依旧 (2016).豆瓣电影.2023-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