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解者
分解者(decomposer),又称“还原者”,是指能够将死亡或者腐烂的有机体分解,以其作为食物并将养分重新释放到生态系统中实现循环的生物体。它是生态系统三大功能类群之一。
分解者一般分为微生物和腐食性动物两类,微生物主要是细菌、真菌和放线菌,腐食性动物则是包括某些原生动物界(如须苔属、纤毛门等)、微型节肢动物门(如螨形总目和弹尾目)、蚯蚓、白蚁和线虫等。分解者的作用是把动植物残体、粪便和各种复杂有机化合物分解为生产者能够重新利用的简单化合物,最终分解成无机化合物并释放出能量。分解者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如果没有分解者的作用,动植物尸体将堆积成灾,物质就不能循环,生态系统也将毁灭。
分解过程复杂而缓慢,可分为机械作用、异化和淋溶三个阶段。在自然界中,这三个阶段是交叉进行、相互影响的;分解者作用不是某一类生物所能完成的,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生物类群参与完成。苏联著名土壤学家威廉斯高度重视分解者的作用,他认为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是农业生产得以持续的重要环节,是农业的两大任务。
简介
分解者又称“还原者”,是异养生物。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界和小型无脊椎动物、异养生物。它们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分解成简单的有机物,释放在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其作用与生产者相反。
分解者的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残体、排泄物等无法循环,物质将被锁在有机质中不能被生产者利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终止,整个生态系统会崩溃。分解者的作用不是一类生物所能完成的,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生物来完成。
作用
分解者的作用:分解者将死亡的有机体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并释放出能量,其中无机物能被植物再利用而保持生态系统的循环。
分类
微生物
细菌、真菌,如:放线菌、腐生菌、原生动物界。它们能利用不同的糖类,包括糖、淀粉、有机酸、纤维素、半纤维素等作为能源。最好的碳源是葡萄糖、在麦芽糖、糊精、淀粉和丙三醇,而蔗糖、木糖、棉子糖、醇和有机酸次之。有机酸中以食用醋酸、DL-乳酸、柠檬酸、琥珀酸和DL-苹果酸易于利用,而草酸、酒石酸和马尿酸较难利用。某些放线菌还可利用甲壳质,碳氢化合物、丹宁甚至橡胶。
细菌
细菌是重要的分解者,他们分布很广而且可以分解有机化合物,一公克的土壤通常包含4千万个细菌细胞,而且地球上的细菌形成一种生物量,这种生物量是超过全部现存的植物和动物,细菌在滋养物的循环是重要的,而许多滋养物的循环是依靠生物。
真菌
垃圾在许多生物系统主要的分解者是真菌,不同于细菌,真菌是单细胞动物,大多腐生营养真菌会增加分歧网状系统的菌丝。细菌的增生是被限制而且吃暴露在表面的有机物,真菌可以使用他们的菌丝去穿透较大的有机物质。此外,真菌只有在腐烂的木头,因为它没有演化它分解木头的酵素,一种化合物在木头里被找到。这两个因素使得真菌的主要在森林,在那里有垃圾分解高浓度的木质素和经常的发生在大块。真菌通过释放物质来分解腐烂物质,之后他们吸收营养物质的衰减材料分解的有机化合物。菌丝用于分解物和吸收营养也用于再生产。当两个真菌的菌丝生长接近对方,便会融合在一起,并形成另一真菌。
异养生物
小型无脊椎动物,如:苍蝇、蜣螂、蚯蚓。它们将植物残体粉碎,起着加速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和转化的作用。此外,这些土壤动物也能够在体内进行分解,将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盐类,供植物再次吸收、利用。还有中大型食腐动物,例如秃鹫等。
不同类型的蠕虫也被认为是分解者,因为它们充当清道夫。例如,一种蠕虫,开始消耗苹果有助于通过去除皮肉部位,露出了水果的内部的元素和其他分解剂,以加速其衰变。
海洋分解者
海洋中的微生物多数是分解者,但有一部分是生产者,因而具有双重的重要性,参与海洋物质分解和转化的全过程,其中包括分解有机含氮化合物、明胶、鱼蛋白、蛋白胨、多肽、氨基酸、含硫蛋白质以及尿素等的微生物;利用糖类类者有主要利用各种糖类、淀粉、纤维素、琼脂、海藻酸、甲壳质以及木质素等的微生物。此外,还有降解烃类化合物以及利用芬香化合物如酚等的微生物。海洋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的终极产物如氨、硝酸盐、磷酸盐以及二氧化碳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为海洋植物提供主要营养。
海洋细菌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环节。作为分解者它促进了物质循环;在海洋沉积成岩及海底成油成气过程中,都起了重要作用。还有一小部分化能自养菌则是深海生物群落中的生产者。海洋细菌可以污损水工构筑物,在特定条件下其代谢产物如氨及硫化氢也可毒化养殖环境,从而造成养殖业的经济损失。但海洋微生物的对抗作用可以消灭陆源致病菌,它的巨大分解潜能几乎可以净化各种类型的污染,它还可能提供新抗生素以及其他生物资源,因而随着研究技术的进展。
应用
食用
食用蘑菇、乳酸菌、蟹、虾等分解者可用于食用。
食用蘑菇是理想的森林蔬菜或多功能食品。在全世界食用最多通称为蘑菇,学名为双孢菇。
从野生种类中进一步筛选驯化优质生产菌种大有潜力。中国曾在世界上首次驯化并人工栽培成功了香菇、木耳、金耳、银耳、草菇、金针菇、猬状猴头菌、竹荪、柱状田头菇等,现已驯化了蒙古口蘑,而野生食用菌美味牛肝菌、羊肚菌、粉红铆钉菇、黏盖乳牛肝菌、正红菇等等也可以大量采集,供销于国内外市场。
药用
(1)蚯蚓
蚯蚓俗称曲蟮,中药称地龙,性寒味咸。功能:清热、平肝、止喘、通络生骨胶囊。主治高热狂躁,新生儿抽搐抽搐,风热头痛,目赤、偏瘫等。地龙提供取液有良好的定咳平喘的作用
(2)唇足纲
咸、辛、温、有毒。归肝、脾、肺经。败毒抗癌、息风解痉、退炎治疮。
(3)青霉
苄青霉素又被称为青霉素G、盘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青霉素钾等。青霉素是抗生素的一种,是指从青霉素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
污水处理
枯草芽孢杆菌不仅在饲料中应用广泛,在污水处理及生物肥发酵或发酵床制作中也有一定作用,是一种多功能的微生物。应用于市政和工业污水处理,工业循环水处理,腐化槽、化粪池等处理,畜牧养殖动物废料、臭味处理,粪便处理系统,垃圾、粪坑、粪池等处理。还可以改善有害蓝藻泛滥造成的水质浑浊问题,具有很强的净化水质功能。
蚯蚓和微生物协同“作战”可以提高原有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运行效率,蚯蚓的挖掘作用及蚓粪的堆积可以实现土壤的快速改良,收获的蚯蚓可以作为家禽养殖的良好饲料,还是研发传统抗生素替代品和生物营养保健品的上等原料,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蚯蚓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将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
分解者.《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4-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