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石子馍

石子馍

石子馍又称砂子馍、饽饽、干馍,是陕西关中一种古老的传统风味小吃,历史非常悠久,具有明显的石器时代“石烹”遗风。因其是将饼坯放在烧热了的石子上烙制成的,故而得名。由于它历史悠久,加工方法原始,因而被称为我国食品中的活化石

基本介绍

据传:“神农时,惊讶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到了周朝,“黍,以黍米加于烧石之上,燔之使熟也”。这就说明,石子馍是由远古的“燔黍”演变而来的,经过了一个长久流传,不断改进的过程。唐朝叫做“石饼”,并曾以此饼向皇帝进贡。到了清代,石子馍传入金陵,称为“天然饼”。

石子馍是用烧热的石子作为炊具烙烫而制成的馍。它油酥咸香,经久耐放,因此很受人们的喜爱,就连外宾吃后也大加赞赏。

传说

石子馍原是先民由生食转入熟食后用最原始的方法加工制成的食品。据《礼记》记载:先民发现火的用途后,“修之以利,以炮,以燔,以亨(烹)以为酪”;相传“神农时,民方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到了周朝,更进一步能够“燔黍”。东汉郑玄注:“燔黍,以黍米加于烧石之上,燔之使熟也。”这是先民在发现火后的又一重大发明,现代的石子馍是由古代的燔黍演变而来。三原县传说石子馍是秦时在该县弓王村制造弓箭的工匠们发明的。唐朝时称之为石鏊饼。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唐元和年间(806—820),同州府(今大荔县)曾以此饼向皇室进贡。据传明万历年间吏部尚书孙丕扬,陕西富平人,曾把石子馍带到北京。清乾隆袁枚在他的烹专著《随园食单》里称其作“天然饼”。泾阳县《陕西省汉阳县》张荷塘明府家制天然饼。“用上白飞面,加微糖及脂油为酥,随意成饼样,如碗大,不免方圆,厚二分许,用洁净小卵石,衬而熯之,随其自为凹凸,色半黄便起,松美异常,或用盐亦可。”这时石子馍的制法,早已不同于先民的石烹,和现今石子馍的用料、制法、特点基本相同。

关于石子馍,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相传唐时,大荔县(今大荔县)曾将此饼作为贡品,当时叫鏊饼。由于同州人生性刚强、耿直不屈,因而被官府抓去时,“必怀此饼而去,用备牢之粮”。是说早有准备,一旦被投入牢狱时,因带有石子馍,不至于挨饿。

食品制法

主要原料是:面粉、猪油、小油(植物油)、食盐、大料、花椒、葱等。石子烧饼外观焦黄鲜亮,中凹边突,活像一个椭圆形的小金盆,咬开后层次分明,外酥内软,咸香可口,经久耐贮。这种馍是用上等白面粉,放入油和盐(糖),有的还加入鲜翼柄花椒,制成馍坯,烙制而成。

原料

原料:面粉500克,鸡蛋1个,鲜花椒叶适量。

调料:食用油、白糖、精盐各适量。

做法

1.面粉中加油50克,并依食者口味加进糖或盐适量,同时加入鲜花椒叶适量及1个鸡蛋,反复揉搓至面光滑柔软为止,再分成10个馍坯。

2.另选取光滑的小石头若干,洗净晾干涂以少许油,放入深边平底锅内加热并不断翻炒,至石子灼热烫手后,取出一半石子放在另一容器内保温。

3.10个馍坯擀薄,平铺于留在锅底的热石子上,再将保温的石子均匀放在馍坯上部,用中火加热下烙上烫,2~3分钟后至馍色半黄即可出锅。

特点:色半黄,表凹凸,形圆,味甜咸。

参考资料

一块石子馍里,埋藏着一个美妙的传说.今日头条.2023-12-25

陕西的面食五花八门,馍就有这么多种.今日头条.2023-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