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陶尚铭

陶尚铭

陶尚铭向朋友们谈论张作霖的用人特点时,是从任麟谈起的。 1924年,张作霖入京后,参与决定北京政府内阁的人选。由于张作霖的宽容大度,当时,知名人士北上投身奉系的甚多。

简介

1889年8月10日生于日本东京,1910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后回国,在江西任按察使的父亲处谋职。不久因父亲在南昌市去世,陶尚铭只好投奔父亲的生前好友,时任奉天(沈阳)度支使(省财政厅长)的张锡銮,张锡銮就把他安排在南满铁路局任职。1912年,张锡銮出任奉天省督军,就聘陶尚铭入幕府,1917年,张作霖就任奉天省督军,又延聘陶尚铭入自己幕府。 1928年6月3日,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侵略者谋害,张学良赶回沈阳市祭父。当时张学良不知所措,急忙组成一个由五六名文武官员组成的幕僚班子,商讨对策,陶尚铭是该班子的人员之一。

人物履历

面对当时东北地区的紧张局势,陶尚铭耐心地提醒张学良:必须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以静观动。由于陶尚铭的及时指点,张学良对皇姑屯事件采取了镇静的处理对策,使日本侵略者无隙可击,妄想提前侵占东北的阴谋未能得逞。

皇姑顿事件,加剧了张学良与日方之间的矛盾。东北二十多万军队倚向何处,张学良举棋不定。正在这节骨眼上,各派军阀为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都抓住这个时机,纷纷派密使潜往沈阳市活动,竞相拉拢张学良。准对这一惊心动魄的现状,陶尚铭从中华民族的大局考虑,力劝张学良归顺南京国民政府,张学良深表赞同。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乘关东军不备之时,断然易帜,宣布遵守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服从南京国民政府管辖。蒋介石当即委任张学良为陆海空三军副总司令。张学良的这一举措,稳定了东北地区局势,促进了祖国统一。

1931年,日本关东军策划了九一八事变。由于张学良不得不执行蒋介石下达的不抵抗命令。大批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退入关内,使日本侵略者迅即占领了东三省,造成了东北3000万同胞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全国舆论纷纷谴责张学良玩忽职守、明哲保身,白白丢了东三省。因此,不少报社一致提议:要求南京国民政府严惩张学良。可陶尚铭却认为:东三省的沦陷最终不是张学良之故,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鉴于当时的形势,不宜披露事情的真相。于是,他竭力说服张学良引咎出国考察,暂避全国舆论的指责,以图日后从长计议。

1932年,蒋介石批准张学良出国考察。张学良在赴欧考察之前,作了一系列的人事安排,其中任命陶尚铭为河北榆地区专员。

人物生平

陶尚铭曾任张作霖的秘书和日语翻译12年,又任张学良的高级幕僚三年多。陶尚铭生前与朋友们聊天,谈过张氏父子的许多秘闻逸事。陶尚铭向朋友们谈论张作霖的用人特点时,是从任毓麟谈起的。任毓麟,清代举人,清末曾任职直隶总督署。张锡銮沈阳市督军后,聘任刘可毅为督军署文案,后将其提升为政务厅长。张作霖继任督军,任毓麟已离开督军衙门。张作霖将他请回,聘为督军署秘书长。1918年,张作霖升任东北地区巡阅使,任毓麟也升为巡阅使署秘书长。 1924年,张作霖入京后,参与决定北京政府内阁的人选。张作霖的很多部下认为,任毓麟这回能当内务总长或教育总长。然而,张作霖在京执政三年多,内阁改组过8次,任毓麟从未得到过提名。一天,几个幕僚在张作霖面前说,任毓麟跟随大帅十多年,忠心耿耿,办事认真,文笔也不错,为什么不提拔?张作霖说:“任毓麟是个好人,他跟我差不多天天见面,却没有和我抬过一次杠。难道我就一点过错都没有吗?”陶尚铭在讲述这段故事时,总要将张作霖与段祺瑞吴佩孚作比较。张作霖认为,段祺瑞和吴佩孚都是居功自傲、目空一切的人,希望部下奉承自己,听不进不同意见。于是,徐树铮受到段祺瑞的重用,白坚武受到吴佩孚的重用。徐树铮和白坚武得势后,做了很多坏事,人为地制造摩擦,客观上拆了段祺瑞和吴佩孚的台。张作霖却有自知之明,看到了段祺瑞和吴佩孚用人不当,因此希望任毓麟能够直言敢谏。任毓麟却做不到,张作霖很失望。张作霖用人的第二个特点是宽容。陶尚铭认为,段祺瑞和吴佩孚都是心胸狭隘、派系成见很深的人。例如,在1918年的护法战争中,北军获胜,占领湖南省大部地区。湖南督军一职本应授予立了大功的吴佩孚段祺瑞却授予皖系张敬尧,引发了后来的直皖战争。吴佩孚得势后,在直系内部划分洛阳派和保定派,分亲疏论等级。冯玉祥部被认为是杂牌军,备受歧视。冯部官兵的军饷常被拖欠,土兵饥一顿饱—顿。冯玉祥对吴佩孚积怨多年,终于爆发了倒戈叛吴事件。张作霖在用人方面可圈可点,不管原来是皖系、直系,还是南方各派系,凡是来投的,一律收容,有的还委以重任。张作霖曾对溥仪和顾维钧说,如果感到天津市或北京不安全,可以到沈阳市来住。由于张作霖的宽容大度,当时,知名人士北上投身奉系的甚多。曾在北京政府任过总长,后来投奔的,就有林长民汤尔和等十多人。来自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四川省等省的军人和政客,则有数百人之多。奉军内部也有派系,但张作霖注意保持各派之间的平衡。一方面,他重用富有革新精神的少壮派人士,如日本士官派的姜登选杨宇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派的李景林,北京陆大派的郭松龄等。另—方面,对一些老部下,如最早参加聚义的绿林好汉张景惠汤玉麟等,一直给以高位,以防他们心怀怨恨而图谋不轨。因此,在张作霖得势的十多年内,奉军内部未出现因待遇不公而引发的内战。至于后来郭松龄倒戈叛张,那是受五四新思潮影响,不属于派系争权性质。张作霖用人的第三个特点是“用人不疑”。以张宗昌为例,张宗昌年轻时,由山东省黑龙江省,当过民工和匪首。辛亥革命后,率部南下,被沪军都督陈其美任命为团长。陈其美死后,张宗昌改投江苏省督军冯国璋,任侍卫长。冯国璋死后,张宗昌又走直鲁豫巡阅使曹锟的门路。曹有意让张宗昌当师长,因吴佩孚反对而作罢。此时,张宗昌向曹锟行贿的十多万元,全部泡汤,一气之下,出关投奔张作霖,不久,被任命为旅长。由于受到张氏父子赏识,张宗昌在奉军中晋升很快。第二次直奉战争前,张宗昌已是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副军长。张宗昌喜欢嫖妓,在奉军中是出名的。很多人建议采取措施,逐渐削弱其兵权,最后踢开张宗昌。张作霖不为所动,认为用一名武将,要看他能不能打胜仗。离开这一条去要求别的,那不是治军之道。张宗昌后来没有辜负张作霖的重用,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表现出色。战争初起,奉军失利。张宗昌部坚守阵地,奉军转入反攻时,张宗昌部动作快速,一举俘获直军主力彭寿莘部数万人。从用人方面看,张作霖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群雄角逐中,成为最后胜利者,决不是偶然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