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内陆国

内陆国

内陆国(Landlocked country),即指处于内陆的国家,因其与海岸隔绝的特性,又称“无海岸国家”,或取被陆地封锁之意称为“陆锁国”。截至2016年,全球共有44个内陆国。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是哈萨克斯坦,最小的内陆国是梵蒂冈

在人口方面,内陆国的总面积和人口在过去几十年中都有显著增长;交通方面,内陆国普遍存在交通不便的问题,特别是中亚国家;经济方面,内陆国因缺乏入海口而面临更高的运输和储存成本,削弱了它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经济增长普遍慢于沿海国家,除奥地利瑞士等内陆国经济繁荣,大多经济较为贫困。对外关系方面,内陆国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必须与多个国家进行谈判,这不仅增加了法律和政治上的复杂性,也使它们更易受到外部不稳定因素的影响。

联合国于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大部分内陆国与沿海国平等享有在沿海国领海的无害通过权、公海自由权、和平利用国际海底区域权、公平分享沿海国开发200海里以外大陆架所缴费用或实物的权利及其他某些海洋权利。

历史沿革

在古代,由于各种原因会分割出大量内陆国,但其疆域往往弹性大,边界模糊,与现代的内陆国的“四至”明确、边界相对稳定有所不同。小部分内陆国其历史可上溯到一千多年前甚至更早,但现代的大多数内陆国均诞生于20世纪。

早期内陆国

产生于第一大时段而最终仍能存续下来的内陆国总共9个。其中欧洲5个,分别是圣马力诺、安道尔、瑞士、列支敦士登、卢森堡;拉丁美洲2个,分别是玻利维亚、巴拉圭;亚洲1个,是尼泊尔;非洲1个,埃塞俄比亚

20世纪初期

20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1901~1939年)共出现6个新的内陆国。欧洲4个,分别是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匈牙利、梵蒂冈;亚洲2个,分别是不丹、阿富汗。

殖民体系瓦解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1991年,随着英、法等老牌殖民主义体系的瓦解,44个殖民地和附属国(以及托管地)宣告独立,其中内陆国共16个,近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些内陆国除老挝于1945年自行宣布独立、1953年得到原“宗主国”法国正式承认外,几乎全是在60年代升起独立旗帜。这期间出现的内陆国有亚洲2个,分别是蒙古、老挝;非洲14个,分别是尼日尔、布基纳法索、乍得、中非、马里、卢旺达、布隆迪、乌干达、马拉维、赞比亚、博茨瓦纳、莱索托、斯威士兰、津巴布韦。该时期中,除蒙古和老挝外,全部位于非洲大陆。

近现代时期

1991年初至2000年底,残存的旧殖民体系中又分离出若干新的国家。1991年8月25日,原苏联的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率先宣布独立,成为原苏联境内第一个独立的内陆国,随后原苏联其他所有处于内陆的加盟共和国宣布独立,总数共达9个;随着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解体,马其领共和国在1991年11月20日形成;中欧的捷克斯洛伐克从1993年1月1日起,正式分解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内陆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埃塞俄比亚自1950年底根据第五届联合国大会决议,将临海的厄立特里亚并入,成为沿游国,结束了长期存在的内陆国地位。但厄立特里重的政治势力反对合并,四十多年来持续不断地进行斗争。包括武装起义在内。1993年随着埃塞俄比亚国内政润局势的激烈动荡,厄立特里亚赢得独立于5月24日正式脱离埃塞俄比亚,建立起自己的国家。埃塞俄比亚的领土再次与大海隔绝,重新成为内陆国。

位置

在全世界的200多个国家中,有44个内陆国,分别分布在亚洲、非洲、美洲等地方。

亚洲

亚洲有12个内陆国,中亚有5个国家。分别是阿富汗、不丹、蒙古、尼泊尔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老挝

欧洲

欧洲有14个内陆国,中欧有奥地利、捷克、匈牙利、列支敦士登、斯洛伐克、瑞士; 西欧只有卢森堡;南欧有安道尔、圣马力诺、塞尔维亚、梵蒂冈、北马其顿、东欧有白俄罗斯、摩尔多瓦。

非洲

非洲有16个内陆国,分别是埃塞俄比亚、博茨瓦纳、布隆迪、中非、乍得、莱索托、马拉维、马里、尼日尔、卢旺达、斯威士兰、乌干达、布基纳法索、赞比亚、津巴布韦、南苏丹

南美洲

南美洲仅有两个内陆国,分别是玻利维亚、巴拉圭。

特征

面积与人口

1991年前,全世界内陆国总面积1631万平方公里,近两年新内陆国增加550万平方公里,将近2200万平方公里。其人口数增长在原有的1.93亿(1990年)增长至1.28亿。

21世纪前,内陆国面积中小型居多。如20世纪初,非洲的埃塞俄比亚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千米;到20世纪中期,最大的内陆国是蒙古,面积150余万平方千米;进入21世纪后,哈萨克斯坦是疆域最广的内陆国,面积271余万平方千米。20世纪末,面积大于100万平方千米的内陆国,从2个增加为7个。

过去内陆国的人口稀少,如20世纪中期的尼泊尔是人口最多的内陆国,人口1800多万。截止2000年底,内陆国埃塞俄比亚人口约6350万,相当原来尼泊尔人口的3.3倍。乌兹别克斯坦的人口数量位居内陆国第二,人口2590万。到20世纪末,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内陆国已有13个。

经济

内陆国是地球上的“穷村寨”,除欧洲14个发达国家外或中等发达国家外,亚非拉地区的29个内陆国都是不发达国家。29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2000美元,多数在500美元以下,约40%的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10%的人口食不果腹。内陆国与沿海的大陆国家相比,经济实力较弱,人口较少,面积较小,农业人口比例较高;缺乏作为增长中心的港口,城市化水平较低。一些不发达的非洲内陆国难以解决由于远离国际市场所造成的极不发达问题,又遭受到自然灾害的打击,经济脆弱,政治局势也不稳定。

内陆国距海有远有近。距海最近的圣马力诺,行车10公里便到意大利港口。距海最远的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蒙古、尼日尔乌干达等国,通海直线距离1000公里左右。内陆国没有入海口使得进出口货物须通过别国,增加交通费用;为保证港口有存货或预防过境运输中断,需承担额外的储存费用,因此削弱内陆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进口费用高,货币外流,影响到内陆国的国际收支平衡。

飞机的出现使内陆国不必借路与境外联系,运输工具的现代化改善内陆国的封闭性。根据“内陆国家有进出海洋通道的权利”的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内陆国努力改善与海洋邻国的关系通向海港,借港区建立泊位和仓库与全体人类共享海洋之利。在欧洲,内陆国出海畅通无阻,与资本主义自由贸易制度有关,也与多瑙河莱茵河是国际河道有关。瑞士处内陆设6个国家级自由贸易港、16个地方自由港,任货物免课关税进出,任人员免签证自由进出。匈牙利设立9个免税区,供外商开办企业。奥地利开辟4个自由区。卢森堡等4个袖珍国,全国是自由港,人员自由出,货物免税或低税进出,吸引大量游客和资金。在非洲,科特迪瓦阿必尚刚果的黑角港、莫桑比克的贝拉港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是内陆国重要的出口港。在亚洲,中国为蒙古国提供天津港巴基斯坦为阿富汗提供卡拉奇港泰国老挝提供曼谷港。内陆国货物免税自由出,港口仅交纳劳务和储运费。

交通

内陆国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远离世界市场。对外联系和交通状况不利,交通条件欠缺(仅少数例外)。欧洲以外的所有内陆国家,除两个国家外,自由出入海洋须与三个以上的邻国保持良好关系;内陆国家毗邻的沿海国家愈多,其通海县之道的选择多。

亚洲中亚五国为内陆国,离海岸线遥远,地面道路线网长期处于隔绝状态,直通最近海岸的铁路仅一条,需与其他国家协商开通海运,如临近的俄罗斯与中国。欧洲的内陆国家大多离海较近,在各大洲中面积最小,流通体系完善。南美和西非内陆国核心区域距离另国家的核心区域或港口比距离其本国的边远地区近,为便于输出经济作物、矿产、象牙和奴隶,其在沿海港口与内陆之间设置交通运输设施。

19世纪初,公海自由原则获得普遍承认,公海自由意味着任何国家无对公海主张排他的权利,而且也意味着所有国家都有权享受公海自由。但在实际上,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无海岸国家船舶要悬挂海洋国家旗帜在公海上航行。无海岸国家是否可以在公海上拥有本国海商旗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1864年、1874年、1889年和1891年,在外国港口的瑞士商人屡次申请瑞士联邦行政委员会准许他们的船舶悬挂瑞士旗帜而未得允许。直至21世纪初,威斯特累克主张,船舶必须注册于其国家的一个港口,该港口能对船长、船员及旅客在海上的犯罪行为进行应有的惩罚,授予船舶国籍的国家才算履行其真正的职能。

法兰西王国大革命时期,1792年法国革命政府颁布法令,宣布斯海尔德河对所有沿岸国家开放。1814年《巴黎和约》宣布莱茵河航行自由。1815年《维也纳公会公约》规定了一切国家在某些欧洲河流上自由航行的原则。1868年《曼汉条约》规定莱茵河对一切国家开放。1856年《巴黎和约》规定多瑙河及其河口自由航行。

对外关系

内陆国享有出入海洋的权利和过境运输的自由,并不意味着内陆国可以任意实施。内陆国没有入海口引起法律和政治方面的问题。内陆国须通过与过境国谈判,履行名目繁多的手续才能达到进出口货物的目的,同时还得承受技术事故、自然灾害、劳资纠纷、政治骚乱、甚至国际冲突的后果。比如蒙古要出入海洋既可以将中国作为其过境国,也可以将俄罗斯作为其过境国。选择过境国要考虑政治、经济、外交等诸多因素。内陆国出入海洋权利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如必须与有关过境国就出入海洋的过境运输问题达成协定。

权益

内陆国享有经过沿海邻国的领土通往公海水域的权利,为国际法一项现行的规范。该权利包括:自由过境到达和离开沿海邻国的海岸;通往并利用沿海邻国的海港经;过沿海邻国的内水和领水。自由过境运输的条件和手续,由内陆国和沿海邻国商定。现代国际法公认,内陆国因地理环境特殊而拥有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公认属于内陆国的权利。该项权利载于1958年《公海公约》第3条,在1965年《内陆国过境贸易公约》上作了法典编撰,1982年联合国第3次海洋法会议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专辟一节关于该权利的规范,并将该规范内容具体化:

为此目的,内陆国应享有利用一切运输工具通过过境国领土的过境自由;但行使过境自由的条件和方式,应由内陆国和有关被过境国以双边或区域协定予以规定。过境运输应无须缴纳任何关税、捐税或其他费用,但为运输提供具体服务而征收的费用除外。《公约》还规定,悬挂内陆国旗帜的船舶在海港内应享有其他外国船舶所享有的同等待遇。

内陆国家过境贸易

《内陆国家过境贸易公约》的规定:确认每一内陆国有权自由进入海洋是扩大国际贸易和发展经济的一个基本原则;悬挂内陆国旗帜的船舶在领海和内水应享有与悬挂当地国以外沿岸国旗帜船舶同样的权利,并享受同样的待遇。为了享受与沿岸国平等的海洋自由,无海岸国应有出入海洋的自由;位于海洋与无海岸国之间的国家,应与无海岸国共同协议,遵照现行国际公约,对悬挂该国旗帜的船舶在到达或者使用海港方面,给予与本国船舶或者任何别国船舶同等待遇。为了充分促进内陆国的经济发展,一切国家应在相互基础上向内陆国提供自由和不受限制的过境便利,使它们在一切情况下及对一切类型的货物,可以自由进行区域性或者国际性贸易;对于过境货物不得征收关税,对于过境运输工具征收特种税或者规费,不得高于对使用经过国家之运输工具所征收之税费。

过境国在充分维持其领土主权的同时,应有权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保证行使自由的和不受限制的过境权不侵犯其任何种类的合法权利。为了加速统一解决各地理区域里内陆国家贸易和发展的特殊和具体问题,一切国家应鼓励缔结在这方面的区域性和其他国际性协议。鉴于内陆国家的特殊地理位置而给予它们的便利和特殊权利,不适用最惠国条款。规定内陆国自由出海洋的各原则,并不废止两个或者更多缔约国之间对此问题的现行协定,也不妨碍将来缔结这种协定,但这种协定不得建立次于或者反对上述规定的制度。

相关概念

准内陆国

在沿海国家中有国家海岸线相对与其国界线的比例很小,接近内陆国,被称为准内陆国,这类国家的海岸线占不到5%的国界线长度,类似于完全没有海岸线的内陆国家。全世界中这样的国家共有8个:约旦伊拉克刚果波黑和黑塞哥维那、斯洛文尼亚刚果、多哥、比利时

双重内陆国

双重内陆国,指的是被周边内陆国夹裹在中间的内陆国家。世界只有两个国家被称为双重内陆国,分别是列支敦士登和乌兹别克斯坦

参考资料

内陆国.中国国家地理网.2024-05-14

landlocked country.Britannica.2024-05-14

跟着习主席看世界 | 走进世界最大内陆国——哈萨克斯坦.人民网.2024-05-14

中亚:内陆国家融入全球贸易海洋之路.人民网.2024-05-28

中亚五国基本情况简介.西北大学中亚学院.2024-05-28

阿富汗.全国大百科全书.2024-05-22

阿富汗.外交网网站.2024-05-26

不丹.外交部网站.2024-05-26

蒙古.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22

尼泊尔.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22

亚美尼亚.外交部网站.2024-05-26

阿塞拜疆.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22

阿塞拜疆.外交部网站.2024-05-26

哈萨克斯坦.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25

哈萨克斯坦.外交部网站.2024-05-26

吉尔吉斯斯坦.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23

塔吉克斯坦.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23

乌兹别克斯坦.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23

土库曼斯坦国家概况.外交部网站.2024-05-26

老挝.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23

白俄罗斯.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24

摩尔多瓦.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24

安道尔.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24

奥地利.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24

奥地利.外交部网站.2024-05-26

捷克.中国外交部.2024-05-25

匈牙利.中国领事服务网.2024-05-26

列支敦士登.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24

卢森堡.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24

卢森堡国家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卢森堡大公国大使馆.2024-04-23

圣马力诺.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24

瑞士.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24

北马其顿.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24

塞尔维亚.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24

斯洛伐克.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24

梵蒂冈.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24

埃塞俄比亚.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24

布隆迪. 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23

博茨瓦纳.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23

中非.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24

中非共和国.外交网网站.2024-05-26

乍得.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24

莱索托.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24

马拉维.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24

马里.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24

尼日尔.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25

卢旺达国家概况.外交部网站.2024-04-23

卢旺达.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24

斯威士兰.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24

乌干达.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24

赞比亚.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24

津巴布韦.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24

南苏丹国家概况.外交部网站.2024-05-25

布基纳法索.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24

布基纳法索.外交部网站.2024-05-26

玻利维亚.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24

巴拉圭.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24

海洋法公约.UnitedNations.2024-05-26

准内陆国——悲催的国家海岸线.微信公众平台.2024-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