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旭
林旭(1875年—1898年),字谷,号晚翠,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人。清朝末年维新派人士,同时也是“同光体”闽派的重要诗人之一,其诗作真实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波诡云谲的时代风貌,折射出御侮图强、革故鼎新的时代精神。
林旭自幼博学强记,聪慧好学,才华横溢。1891年,沈瑜庆看到林旭的文章后大为震撼,于是安排其长女沈鹊与林旭在南京通婚。随后,林旭跟随沈瑜庆在南京读书,后前往武汉市。在这两座城市中,林旭与诸多社会精英结识。1893年,林旭参加乡试中第一名举人,得解元;后两次参加会试不中,于是捐官“内阁中书”。1895年,清政府正准备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 《中日马关条约》,消息传出后,林旭对割地赔款的卖国行径极为愤恨。此时,康有为在京倡言变法维新 ,林旭慕名前往拜,交流时政。由于观念契合,于是林旭拜康有为为师。林旭积极推动维新变法运动,参与新政,1895年5月2日,参加了在京一千三百名举人联名上书的请愿 —— “公车上书”。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市后,康有为认为形势急迫,要求各省志士组织 “学会 ”,以“振励士气 ”。林旭同张亨嘉等人于1898年1月31日,在福建会馆成立闽学会,他成了闽学会的实际领袖。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下定决心变法,开始“诏定国事”,锐意改革。在此背景下,林旭被授予四品衔军机章京,参预新政。朝上颁布的上谕 ,多数出自林的手笔。当年9月21日慈禧 “临朝训政 ”,下令逮捕维新派领袖人物,变法以失败告终。9月28日,林旭作为“戊戌六君子”中年岁最小的烈士,在菜市口问斩。
林旭文才出众,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称其“其于诗词、散文皆天授,文如汉魏人;诗如宋人,波澜老成,瑰奥深,流行京师,名动一时”。林旭的著作《晚翠轩集》收集了自己创作的诗歌;其诗作渐具强烈的时代特色和求真的精神 ,如《虎丘道上》《寄陈仲奋》。
生平
自幼入私塾学律赋,博学强记,聪慧好学。年长曾随岳父沈瑜庆游武昌,结识赞同维新变法
人士陈宝箴、陈三立父子。1893年回乡参加福建恩科乡试,中第一名举人。1894年到北京参加恩科会试,不中。次年再次赴京参加乙未科会试,又不中,乃入贽于内阁中书。时值中日甲午战争,清代战败,清廷签订《马关条约》,基于国家与民族的严重危机,开始投身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维新变法运动。5月2日,与同试举人“发愤上书,请拒和议”,反对割让辽东和台湾。1897年入张元济等在北京创办的“通艺学堂”学习,增长了西学才干。1898年1月31日,发起并动员寓京的福建籍维新人士,成立闽学会,与粤、蜀、浙、陕等学会互通声息,传播西学。不久,康有为在京组织保国会,他为该会“始倡董事,提倡最力”。6月11日,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朝廷命四品以上各官荐举人才。翰林学士王锡藩以“才识明敏,能详究古今,以求致用,于西国政治之学,讨论最精,尤熟于交涉、商务,何英年卓,其才具实属超群”,将他推荐给光绪帝。9月5日,与谭嗣同、杨锐、刘光第四人被授予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预新政事宜。在9月5日到14日10天里,上书言事最多,不少变法上谕出自他的手笔。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再次“训政”,他与谭嗣同等皆被捕入狱。9月28日,被杀害于宣武门外菜市口。时年23岁。
家室
林旭夫人沈鹊应(1877-1900),字孟雅,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清代重臣沈葆桢之孙女,沈瑜庆之长女。自幼师从著名诗人陈衍,天资聪颖,现存《楼遗稿》(附《晚翠轩诗集》后),存诗29首,词35首。
从1894年至1898年间,林旭、沈鹊应夫妇师从陈书,言诗论词,从事诗词创作。据林纾《剑腥录》记载,林旭并不担心自己的生死,只是挂念“娇妻尚在江表地区,莫得一面,英烈之性,必从吾死,不期酸泪如绠”。林旭死后,沈鹊应曾写过一副挽联,表达心志:“伊何人?我何人?全凭六礼结成,惹得今朝烦恼;生不见,死不见,但愿三生有幸,再结来世姻缘。”据说,她曾经以仰药、绝粒等方式殉夫,最后还是因哀毁过度,于1900年4月香消玉殒,年仅24岁,无子女。
夫妻二人安葬一处,墓联云:“千秋晚翠孤忠草,一卷崦楼绝命词。”
沈鹊应诗选:
《浪淘沙》
报国志难酬,碧血谁收,中遗稿自千秋。肠断招魂魂不返,云暗江头。
锈佛旧妆楼,我已君休,万千悔恨更何尤?拼得眼中无尽泪,共水长流。
钱仲联编选《清词三百首》时,收入沈鹊应词两首。他评论说:“悼夫之词,不施一些粉饰,全是朴素之词,为血泪所凝成。”
1993年电视剧(戏说慈禧)张建祥饰林旭
作品
诗作
《狱中示复生》
青蒲饮泣知何补,
慷慨难酬国士思。
欲为君歌千里草,
本初健者莫轻言。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九日(1898年9月24日),林旭被捕入狱。这首诗是林旭在狱中写给谭嗣同的。
评论
近代诗评《今传是楼诗话》中,载有对林旭诗词的评论,原文如下:
(四八)林旭取径涩僻
有史以来,年少能诗、卓然可传者,唐惟李贺,宋惟王逢原。逢原十馀岁,王安石见其所赋《南山之田》诗,大喜,期许甚至,以其夫人之女弟妻之,年甫二十有八卒,向使克中寿,其所诣宁可量耶?近贤如侯官林暾谷旭,卒年仅二十四岁,以诗格论,亦庶几卓然成家者,而得年反不及两君,且东市沉冤,遭逢更酷,亦可哀矣。暾谷魁乡荐第一,年才十九,入都后,才名藉甚,三上公车不售,发愤为歌诗,取径苦涩幽僻,石遗(诗人陈衍)谓“为春夏行冬令,决非所宜,言为心声,固有不可掩在耶”。所著《晚翠轩遗诗》二卷,李拔可宣龚辑行,石遗为之序,集中《沪寓即事》云:“独谣负手谁能喻,百计安心或未贤。”《戊戌寄内》云:“六月长安无一事,借人亭馆看西山。”皆极有神理,海藏(郑孝胥)谓为如橄榄,可谓确评。君致命后,海藏挽诗云:“谈笑临刑亦大难,道旁万众总执澜。秀才自说君恩重,载头颅十日官。”“楼东诗老暗回肠,客慧空花亦太狂。晚翠轩中人尽去,嘉名端合与孤孀。”两诗皆海藏未刊稿。君配沈鹊应字孟雅,为涛园中丞(沈瑜庆)之女,亦以能诗名,著《崦楼诗词集》一卷,君殁后,哀毁逾岁卒。海藏诗所谓“嘉名端合与孤孀”者,盖不胜惋惜之意矣。
文中括号内为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