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六君子
戊戌六君子: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九月二十一日,慈禧发动了戊戌政变;九月二十八日,将维新志士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六人在北京菜市口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在政治体制上进行变法的呼声此起彼伏。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市发起“公车上书”,宣传鼓吹维新思想,大造变法图强的舆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康有为连续向光绪帝上书,提出全面政治改革方案,强调变法维新已刻不容缓。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6月11日,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陆续颁布谕旨230余条,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改革。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9月,变法派与保守派的斗争愈发激烈。9月5日,光绪任命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四品卿衔,在军机处帮助处理变法事务,史称“军机四卿”;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软禁光绪,废除新政,并搜捕维新党人。9月28日,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六人于北京菜市口被杀害。新政历时103天,除保留京师大学堂外,其余措施全部取消,“戊戌变法”宣告失败,史称“百日维新”。
戊戌维新运动是包括“戊戌六君子”在内的维新志士发起的爱国救亡政治运动,表现了他们鲜明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维新运动中,“戊戌六君子”通过光绪帝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对中国近代化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们要求变法图强,发展资本主义,促成了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的涌现;他们积极宣扬西学,使民权、民生等进步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促成了近代史上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人物生平
谭嗣同
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华相众生、东海冥氏、寥天一阁主等,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六君子”之一,戊戌变法的主要领导人。其父官至湖北巡抚。谭嗣同的童年与少年时代主要在北京度过,十二岁后因父亲官职变迁,前往西北磨砺,此后往来南北各地,结交友人,购买西学书籍,西学常识大增。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军战败,谭嗣同深受刺激,“绕屋彷徨,未知所出”,促成了谭嗣同思想由旧到新的急剧转变。他开始致力于维新变法,应湖南巡抚之邀,回湘投身维新运动。谭嗣同将“兴民权”视为救亡图存之道,与梁启超、唐才常、熊希龄等人通力合作,参与了湖南时务学堂、南学会、《湘报》、不缠足会等新政机构的创建与经营,宣传变法维新,但遭到顽固派的攻击。他撰写了维新派的第一部著作《仁学》,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权、平等学说,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对晚清知识界具有深远影响。
“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应召北上担任军机章京,参与新政事务,积极为变法出谋划策,组织联络,负责处理司员士民呈递的改革条陈。新政失败前夕,谭嗣同试图游说袁世凯率军参与“围园劫后”计划,未能成功。慈禧发动政变重新“训政”后,谭嗣同拒绝出走,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九月二十四日被捕入狱,二十八日被清廷处死,时年三十三岁。谭嗣同的代表作有《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
杨锐
杨锐(1857~1898),字叔峤,又号钝叔,四川省绵竹人,清末维新派人士,“戊戌六君子”之一。杨锐早年进入成都市尊经书院学习,院试时获张之洞赏识,后考取知县,被张之洞招入麾下,成为他倚重的幕僚,掌管着机要文,并参与规划加强海防、兴办实业诸事。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杨锐任内阁中书,在京参与政治。中日甲午战争后,他积极参与维新变法运动,参与“公车上书”;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发起组建了“强学会”,使之成为维新运动中,中国成立的第一个学会。他鼓吹开发民智,讲求经济之学,学习西方科技等变法自强之道。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3月,杨锐组建蜀学会,招收在京川籍人士,为新政训练人才,之后与其它学会扩大为保国会;6月,他参与戊戌变法,任军机四章京之一,负责推行新政。他对新政的意见,与洋务派的变法观相似,主张采取温和渐进的方式,在中央或地方的人事上基本不做大的变动。同年9月28日,因戊戌变法失败,杨锐在北京菜市口被处死,时年四十一岁。杨锐的著作有《杨叔峤文集》《杨叔峤诗集》等。
林旭
林旭(1875~1898),字谷,号晚翠,生于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戊戌六君子”之一。林旭出生在一个贫寒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十七岁时,江南水师学堂总办沈瑜庆赏识其才华,招为婿。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林旭入京参加会试时,正逢中日甲午战争战败,林旭参加“公车上书”,此后投身维新变法运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林旭在福建会馆成立“闽学会”,协助康有为在北京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组织“保国会”;他召集366名福建举子联名上书,抗议驻青岛德国士兵闯入文庙、捣毁孔子像。同年9月5日,林旭与谭嗣同、杨锐、刘光第一起被授予四品卿衔,入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时称“军机四卿”。9月12日,慈禧发动政变,囚光绪帝于瀛台,并宣布“临朝训政”,下令逮捕维新变法领袖人物,林旭被捕;9月28日被杀害于北京菜市口,时年二十四岁。
刘光第
刘光第(1859~1898),字裴,四川富顺县人,原籍福建武平,清末维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刘光第出生在贫寒家庭,父早亡,与母亲艰难度日。清光绪九年(1883年),刘光第中进士,授刑部主事。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他写了《甲午条陈》一文,从爱国救亡的目的出发,向光绪提出了四点主张,因堂官推诿而未能上达。中日甲午战争后,刘光第的思想发生明显变化,认识到向西方国家学习的必要性。他宣传推广梁启超等人创办的《时务报》,对维新运动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3月,刘光第与杨锐一起组建了“强学会”;同年9月,在湖南巡抚陈宝箴的推荐下,刘光第被任命为军机章京,参预新政。他在维新变法中并无政治派别,虽然与军机大臣他塔拉·刚毅等顽固派相妥协,但是并不属于守旧派,也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有所区别。因戊戌变法失败,刘光第于9月28日被杀害于北京菜市口,时年三十九岁。
康广仁
康广仁(1867~1898),名有溥,字广仁,号幼博,又号大中,出生于南海区,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报人,“戊戌六君子”之一。康广仁自幼丧父,在长兄康有为的启蒙和教育下成长,行事立身深受康有为的影响。他轻视科举致仕的道路,在杭州府巡检司任上一年有余,即弃职而去。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康广仁到澳门着手创办《知新报》,推介西方国家政体沿革和政治学说,启迪国人的救亡意识,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蓬勃开展。同时,他创办大同译书局,以出版维新变政的书籍为主,为维新派在变法前作短促的理论准备。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九月二十一日,慈禧发动政变,康广仁被捕;九月二十八日,他与谭嗣同等六人在北京菜市口被处死,时年三十一岁。康广仁的主要著作为《康幼博茂才遗稿》。
杨深秀
杨深秀(1849~1898),字漪村或漪春,本名秀,号孴孴子,山西省闻喜人,“戊戌六君子”之一。清同治初年(1861年),杨深秀以举人入为刑部员外郎,仍居于山西省,在太原崇修书院主讲,任令德堂书院院长。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他考中进士,先后任刑部主事、郎中等职;杨深秀为官清廉,性格耿直,德国武装侵占胶州湾事件对他影响较大,使之在行动上向维新派靠拢。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杨深秀任山东道监察御史,向光绪上了《时事艰危谨贡议折》,阐明“时势危迫,不革旧无以图新,不变法无以图存”的道理,这是胶州湾事件后光绪帝第一次听到的变法倡议。在“百日维新”前夕,杨深秀即与康有为等人频繁往来,过往甚密;由于他们政治主张相同,因此,杨深秀便利用身居台谏之便,多次代递康有为上书。他在整个“百日维新”过程中,对封建专制制度表示不满和反对,多次与顽固派斗争,以至踏上与之决裂的道路;戊戌变法失败后,他不惧危险,谏阻慈禧垂帘听政,遂与谭嗣同等六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九月二十八日被杀,时年四十九岁。
戊戌变法期间之活动
戊戌变法是在近代经济初步发展基础上诞生的政治变革。以维新志士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借鉴西方和日本的经验,推动了以变政为核心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背景
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渐进式改革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清王朝的落后,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境况,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于是涌现了从更基本层面、包括进行政治体制上进行变法的呼声。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参加会试期间,时值日本逼签《马关条约》,遂发起会试举人联名上书清政府,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的主张,并在各地创办报刊,组织译书,兴办学会,鼓吹宣传维新思想,大造变法图强的舆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中国发生了德国强占胶州湾(青岛)事件,俄、英、法、日等国家乘机提出侵略要求,激起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义愤。康有为连续向光绪帝上书,指出民族危机的严重性,批判固守祖宗遗训,主张效仿俄罗斯、日本的改革,并呈上自己的著作《俄大彼得变政记》《日本变政考》和其它各国改革书籍,提出了全面政治改革的方案,强调变法维新已刻不容缓,受到了光绪的赏识,同时增强了光绪对改革的决心。
经过
光绪决定利用不断高涨的维新运动推行新政。此时,拥护变法的御史杨深秀两次上书光绪,要求“明定国是”,即决定变法大计;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6月11日,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任命康有为为参赞新政,命谭嗣同由湖广总督护送进京,辅佐新政;6月16日,光绪召见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商讨变法步骤。为了缓解变法压力,维新派提出了保留旧官旧衙门,提拔新官增设新衙门的主张。光绪据此陆续颁布谕旨230余条,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改革。维新变法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引起社会上守旧势力的不满和抵制,触动了士人、官僚和乡绅的利益;他们除面对面与维新派公开争斗以外,还采取拖延的方法,甚至一部分群体倒向了反对阵营。
百日维新中,杨深秀率先上疏请更文体,面对守旧派阻挠新政,他以奏章作武器,代康有为呈上《请御门誓众更始庶政折》《请申谕诸臣力除积习折》《时局艰危拼瓦合以救瓦裂折》等多个奏折,成为重要的骨干分子。谭嗣同到京后在给妻子李闰的信中说:“朝廷毅然变法,国事大有可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9月5日,谭嗣同被光绪召见。刘光第、杨锐在湖南巡抚陈宝箴的推荐下,进京参与维新变法。实施新政后,瓜尔佳·荣禄欲将林旭招入幕府,林旭征询康有为意见,康有为告之并无害处,如能利用此时机,晓以大义,开导其迷途知返,并暗中洞察阴谋,却是一大好事;于是林旭应允入府,后来得到光绪召见,深受赏识与器重。康广仁是戊戌变法的直接参与者,他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989年)3月入京,帮助抄写奏折、奔走联络,协助兄长康有为将变法思想诉诸文字,进呈皇帝。很多变法意见即来自康广仁,如关于改变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制度,关于“变乡会试而不变岁科试,未足以刷此辈之心目,今必先变童试岁科试”等。在政变前夕最紧张的时刻,康广仁与谭嗣同等谋划保救光绪之策,但均未成功。康广仁既是康有为的助手,又是维新变法的谋划人。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9月,变法派与保守派的斗争愈发激烈。9月4日,光绪下令将怀塔布等阻碍变法的礼部六堂官革职;次日,为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著赏加四品卿衔,在军机处帮助处理变法事务,史称“军机四卿”。谭嗣同等四人主要处理无上奏权的司员士民关于新政时务的条陈,提出处理意见呈光绪审阅。
9月14日,光绪赴颐和园,意图说服慈禧同意开懋勤殿,设立变法新机构,当即引发慈禧不满。次日,光绪返回,自知事态有变,连下三道谕诏,让杨旭、林旭交康有为,命其速去上海市督办官报;杨锐胆怯失态并未出示,林旭二次受命,立即与康有为、谭嗣同商讨对策。9月16日,光绪召见统率陆军的直隶按察使袁世凯,升他为侍郎候补;隔日,谭嗣同夜访袁世凯,透露慈禧欲废黜光绪帝的计划,希望以其掌控的陆军诛杀荣禄,控制慈禧。袁世凯首应,返回天津市后即泄露给荣禄。
结果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宣布恢复“国民政府建国大纲”,软禁光绪帝,废除新政,并搜捕维新志士。,同时下达懿旨命步军统领衙门抓捕康有为与康广仁,只捕获康广仁及家丁五人。政变发生后,谭嗣同、杨锐、林旭、杨深秀、刘光第等五人皆继续开展活动,或希望新政推行,或留守静观局势变化。谭嗣同听到政变消息后,积极争取美、英、日等国公使援助,设法保护光绪帝;并与侠士王正谊计划营救光绪未果。友人劝其东渡日本避难,谭嗣同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从嗣同始。”杨深秀在政变发生后继续与守旧派抗争,他上疏朝廷,请求慈禧撤帘归政,并准备劝说董福祥军队勤王,拥立光绪帝,还未实施即被抓捕。林旭、杨锐和刘光第在政变发生后,均未赴外地避难,至终未离开京师;9月24日,谭嗣同等五人均被捕入。为担心外国干涉,9月28日,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六人未经审判即于北京菜市口被杀,称为“戊戌六君子”。新政历时103天,除保留京师大学堂外,其余政策措施被全部取消,“戊戌变法”宣告失败,史称“百日维新”。
维新思想与变法主张
谭嗣同
社会主义方面:谭嗣同以兴民权、废君统为政治改革理念的核心内容。他认为,中国之所以愚弱,主要原因是君权与官权太重,民权太轻,以至于社会没有平等,也没有公理,触目皆是惨酷蒙蔽之祸。谭嗣同主张,改革的首要之务是兴民权、开民智,具体包括创办学会、变更科举、设立公司、发展报业等。他还主张与《万国公法》接轨,反对“仇洋闹教”。
经济思想方面:谭嗣同主张自由贸易,反对闭关锁国,希望国与国之间互通有无。他对晚清洋务派创立的官办企业、官督商办企业持批评态度。谭嗣同从奢俭观入手,思考了经济模式与政权制度的关系。
社会思想方面:谭嗣同重视男女平等。在《仁学》一书中,他将“仁”的具体内容分为上下通、中外通、男女内外通、人我通四个部分。其中的男女内外通指的正是男女平等。他反对强迫女性穿耳、缠足;反对将女性禁在家庭之中;反对严防男女自由相见的所谓礼制;反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认为这些残毁女性肢体和精神的做法,是将女性视为鬼物和仇。
杨锐
杨锐具有爱国救亡图存的文人思想。他以维新派的身份登上政治舞台,但由于其与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关系密切,思想也受其影响,并不完全认同康有为的激进变革思想,倾向于稳健的改革,强调稳妥为主,尽量避免中立势力站到改革的对立面。杨锐在变法上与其他维新人士意见不同,难以统一;他不赞成设立议院,对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尽量妥协,慈禧同意的先变,不同意的不变;对守旧大臣的进退,也依慈禧旨意为准,故杨锐主张的变法最多只能以洋务派的变法观为依据,与维新派主纸并不融合。在文化思想方面,杨锐推崇相传为三国吴皇象书的《天法神谶碑》,提出了“文无定式”,不可拘泥于许慎六书,“要当兼收而并蓄之”的书法观点。同时杨锐还认为只有求变造新才是弘扬中国书法艺术的必经之道。他主张诗歌应反应社会生活,主张紧扣现实、针砭时弊,他的诗作着重表现十九世纪末期的中国社会,并尝试将诗歌作为维新运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林旭
中日甲午战争后,林旭的社会主义发生变化,他更加关心政治,忧国忧民,参加了“公车上书”,明确表达“保教以保国”的政治主张。维新运动中,林旭的政治主张与谭嗣同不谋而合,他力主开议院、伸民权,把为民立政作为变法的主要任务;他作风激进,处理奏折所加签语言之激烈,与同班杨锐多有分歧,经常“强令改换三、四次”。林旭擅长诗歌创作,其诗作属于诗坛中的“同光体”,在后期创作中,已摆脱了“同光体”一味拟古诗风的不良影响,在外患频仍、国运衰败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甲午战后,林旭的诗风苦涩幽僻,多以感慨时事为主,艺术上日渐成熟。
刘光第
作为一个受到西方思想文化影响的爱国官员,刘光第认识到,必须以日本为榜样,走变法维新的道路,才能拯救国家和民族。基于此,刘光第针对当时中国的弊端,提出了自己的变法维新主张和方案,已经具备以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体制的内涵:政治上,他主张重国权,削皇权,要求设立议院,期望当时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在经济上,他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生产技术,发展现代农业和经营管理方法,裁减冗员以节省费用,提高进口税,设置商务专官,允许私人开设公司,鼓励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军事上,他主张开设武备学堂,聘用洋将训练军队;在文化上,他主张重视教育改革,废除八股应试教育,加入算学、测量等考试内容,科举之外辅以特举之法,重用士人以开民智等等。
康广仁
康广仁致力于妇女解放事业,倡导妇女不缠足运动,是中国不缠足会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他冲破世俗观念和习惯势力,兴办女子学堂,是中国女学的倡导人和筹划者。戊戌变法以后,康广仁作为直接参与者,参与了变法的全过程,既是康有为的助手,又是维新变法事业的谋划人。“百日维新”前,康广仁的思想较为激进,主张对社会进行全面改革;“百日维新”时,他对变法策略和步骤有自己的见解,力主废除八股制度,并协助康有为拟定新政奏稿,多方奔。他对于变法有独到见解,认为以当时情况在中国进行改革,最重要的是变科举,废八股之制,使举国之士人在改革中受益,让社会公众明白国家之所以有强有弱的根本原因,从而产生强烈的爱国心,引导造就大批兴国之才。康广仁对于改革有清醒的认识,在取得阶段性成果时,他认为改革断然不会成功,主张告以段落,专心培养人才,韬光养晦,待时机成熟再图将来;同时他深谙康有为的个性弱点,为变法的前途和兄长的安危担忧,曾规劝康有为宜激流勇退,从长计议。在政变前夕最紧张的日子,他更是谋救光绪的关键人物之一。
杨深秀
杨深秀上书光绪,主张“不革旧无以图新,不变法无以图存”,这是光绪从维新派方面直接听到的最早的变法呼声。从奏章中,可以看出杨深秀对世界形势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他比较早地揭破沙俄和德国相互勾结的企图,反对向德国妥协投降,同样认为沙俄靠不住。他主张“今若北联俄矣,南更结英,立可以制德人之死命,即俄亦不敢包藏祸心,持两端以观变,他国而敢生凯觑乎?”他主张联合英国,即可制服德国。
人物影响与评价
维新变法以来,以“戊戌六君子”为代表的维新志士四处奔走,唤醒人民变法图强,捍卫国家主权,肩负起救国的历史重任,表现了他们鲜明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维新运动中,“戊戌六君子”通过光绪皇帝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对中国近代化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戊戌六君子”出生不同,所受教育也不尽相同,但他们的目标及政治主张是相同的,要求变法图强,发展资本主义,促成了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的涌现。维新志士积极宣扬西学,著书立说,使处在封建闭塞中的人民觉醒,“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旧观念被逐步破除,促成了中国近代史上首次思想解放运动。政变发生后,顽固派的叶昌熾在日记中侮斥谭嗣同“凶忽狡悍,死当其辜”,斥责林旭“少年浮躁”,对刘光第、杨锐致以“惋惜”。戴逸在《千秋功过论戊戌》一文中评价道:“戊戌主要贡献是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教育上动摇和局部改变了传统的封建制度,人们尝试着要建立一个独立、繁荣、富强的近代中国。”
谭嗣同
谭嗣同的思想主张和激进的斗争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革命民主派的先驱。变法失败后,仁学即广泛在革命派中传播。
梁启超评价谭嗣同,说他“才识明达,魄力绝伦,所见未有其比,惜西学太甚,伯里玺(总统)之选也。”又说“其思想为吾人所不能达,其言论为吾人所不敢言”,还赞誉《仁学》是前所未有之书和无价之宝。
谭嗣同曾前往拜见帝师翁同龢,与之讨论洋务。翁同龢评价谭嗣同“通洋务,高视阔步,世家子弟中桀傲者也。”
钱穆评价谭嗣同,说他是从学术上正面痛斥纲常名教的第一人:“晚近世以来,学术思想之路益狭,而纲常名教之缚益严,然未有敢正面对而施呵斥者;有之,自复生始也。”
熊十力敬佩谭嗣同的人格,曾对友人林宰平、梁漱溟说“自清季以来,真人物,唯(谭)复生一人足当之而已”。熊评价谭嗣同的《仁学》“规模甚大,志愿极宏”,同时也认为该书“不免失于浮杂”。
杨锐与刘光第
历史学家汤志钧与学者刘高评价指出,杨锐与刘光第在维新变法的根本问题上表现出患得患失,主要是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杨锐的一生,对外来侵略,他主张抗击;面对清廷政治的腐败,列强瓜分的危机,他积极地谋求挽救危亡之策;他主张变法革新,但还是为了挽救衰落不堪的封建专制的清帝国,使之富强,而不是建立资产本主义国家。杨锐在实施新政中即自称与林旭“积久恐不相能”,暴露出维新志士内部分化与政策分歧。
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文中指出:“张之洞插手百日维新,已见前文,军机四卿中的杨锐、刘光第就是他的人,光绪帝的许多新政诏书是按洋务派的精神写的,当然也和他们有关。”胡绳认为刘光第当属以张之洞为首的洋务派。汤志钧在所著《戊戌变法人物传稿》中也说:“杨锐原为张之洞亲信,与洋务派关系密切,”又说刘光第、杨锐二人“思想行谊,实多相似。”两人同样对张之洞顶礼膜拜,期望很高。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近代史》中评价杨锐为维新派的右派,“代表假维新系”,认为他参与维新变法只是“随声附和,不出于心”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评价刘光第“性格重敦笃,不苟言笑,志节崭然”。
林旭
康有为对林旭维新改革的激进做法颇有微词,对全面实行新政持迟疑态度。他在《康南海自编年谱》中直言:“时吾观复生(谭嗣同)及林暾谷(林旭)之相,谓卓如曰‘二子形法皆轻,不类开国功臣也。今兹维新,关中国四千年大局,负荷非常,而二子起布衣而骤相,恐祸将至矣。’”表达对林旭、谭嗣同的思想冲突和政治隔阂。
康广仁
康广仁是维新理论的实践者和鼓动家,思想中有温和但更趋向激进,在幕后默默支持康有为的维新事业。梁启超在《康广仁传》中对谭嗣同和康广仁有过评价,他说:“六烈士之中,任事之勇猛,性行之笃挚,惟复生(谭嗣同)与幼博(康广仁)为最。复生学问之深博,过于幼博;幼博治事之条理,过于复生。两人之才,真未易轩也。呜呼!今日眼中之才,求如丽君者,可复得乎,可复得乎?”
杨深秀
杨深秀变革思想彻底,并且不畏“权贵”,在政变发生后毫不惧怕,仍然疏请慈禧“归政”,不考虑个人利益,为维新变法而死。康有为称赞他“虽惨柴市刑,能毓权好魄”。章太炎在评价谭嗣同、杨深秀时称赞说:“戊戌变法,惟谭嗣同、杨深秀为卓厉敢死。”
戊戌六君子著作
谭嗣同勤于著述,主要著作有《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石菊影庐笔识》《兴算学议》《思纬氤台短书》《仁学》等,还在《时务报》《湘报》《湘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与维新改革有关的文章,流传至今者超过四十万字,其中《仁学》是谭嗣同最重要的思想著作。
杨锐著有《秦汉碑篆文考》一书,主要阐述其书法理论,在晚清书学领域具有一定地位。此外,他在史学研究和诗文创作上均有一定成就,完成了《隋书补注》40卷。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杨锐参与续修《钦定大清会典》并完成《晋书注》100卷,但两本著作在戊戌政变中散佚。此外,杨锐创作《从军乐》《劝农词》《苦寒行》《都门代人赠歌者》等诗篇,最早收录在《蜀秀集》。
林旭的文学创作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一定地位,戊戌政变后,友人李宣龚等将林旭作品收集整理编辑成《晚翠轩集》,仅收集诗作154题192首、应试诗文9篇、遗札8封,其政论文章均散失未收录。
刘光第著文大多涉及时政,如《甲午条陈》《论\u003c校庐抗议\u003e》等,其数篇《杂说》从文题到寓言形式,均深得韩愈精要;论学文字如《都门偶学记》,表达了治学治文的独到理念。刘光第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上,其诗文有《介白堂诗集》《衷圣斋诗文集》,诗作收入《戊戌六君子遗集》,1986年中华书局将刘光第诗文整理编辑成《刘光第集》。
康广仁创办《知新报》,宣传维新变法,并撰文力主废除八股取士制度,主要著作为《康幼博茂才遗稿》。
杨深秀擅长汉学,力主今文,其文章以奏疏为主,大多思想激进,言之有物,引经据典;他在修《闻喜县志》中,新创《志斟》《志补》《志续》三种体例,著作有《杨漪村侍御奏稿》《虚声堂诗抄》《闻喜县新志》等。
后世纪念
谭嗣同故居:北京故居位于北半截胡同41号的浏阳会馆,该处一度作为普通民宅使用,2011年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湖南故居位于浏阳市城区北正街98号,始建于明代末年,谭嗣同之父谭继洵出任湖北巡抚后,命名为“大夫第”。现保存有谭嗣同的书房、卧室、会客厅等,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锐祠:旧址在四川省绵竹县城关小西街,后人在民国五年(1916年)为了纪念杨锐而建,面积约2600平方米,内有紫微山馆、说经堂、杨锐纪念馆、崇经壁、聚书楼、爱莲水等建筑。因管理不善,解放前已成为居住杂院。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绵竹县政府在城关人民公园内将原文化馆阅览室改建成“杨锐纪念馆”,并矗立杨锐全身玉石像一座。
刘光第铜像:刘光第铜像于1988年9月7日在富顺县城西湖旁的刘光第墓园落成,由四川美术学院院长、雕塑家叶毓山等人精心设计制作。铜像高1.23米、黑色大理石像座高1.8米,矗立在刘光第墓前。
墓地
谭嗣同墓:位于湖南浏阳市荷花办事处翟水村,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建造。谭嗣同墓占地面积约160平方米,呈半圆形,以圆扁的小鹅卵石铺盖墓顶,以石柱和青石板相围。1958年,墓地的华表与石围板被全部损毁;1983年,墓地整修复原。
杨锐墓:在四川省绵竹县城南,杨锐遇害后,其遗体由亲友辗转运回绵竹,葬于南轩祠右侧,1958年曾一度被毁;杨锐墓于1985年修复,为绵竹县文物保护单位。
刘光第墓:刘光第遇难后,安葬在富顺县赵化镇普安寨下,为自贡市文物保护单位。因年久失修,土墓垮塌严重,1984年6月,刘光第墓迁至富顺县城内西湖公园的五府山上。
林旭墓:林旭遗体归葬家乡福州市,墓旁题曰:“千秋晚翠孤忠草,一卷楼绝妙词。”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四月,林旭妻子沈鹊应离世,同葬于福州北门外义井。
康广仁墓:民国九年(1920年),康广仁遗体由北京迁葬至广东省句容县南浮山脚下,墓于1973年遭受损毁。
杨深秀墓:位于山西省闻喜县城东北3公里的仪张村南,墓冡呈圆形,高3米,下部用石条砌成,直径6米,1996年1月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
戊戌变法.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5-02
戊戌变法:近代中国唯一可能成功的改革.中国知网.2023-05-02
《公车上书》题名.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5-04
戊戌变法历史的真实写照——谈清宫珍藏的百日维新档案.故宫博物院.2023-05-02
谭嗣同.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4-30
梁启超.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5-03
唐才常.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5-03
熊希龄.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5-03
谭嗣同.故宫博物院.2023-04-30
林旭.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5-01
康广仁.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5-01
杨深秀.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5-01
同光体.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5-14
叶昌炽.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5-14
戴逸.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2023-05-03
近代史与经学专家汤志钧.常州市名人研究院.2023-05-18
胡绳.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5-14
范文澜.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5-14
章太炎.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5-03
刘光第.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5-14
从“大杂院”到腾退:北京谭嗣同故居的前世今生.新华网.2022-11-21
浏阳会馆.北京市文物局网站.2022-11-21
不可移动文物信息.国家文物局网站.2022-11-21
湖南浏阳谭嗣同墓险被盗 拜台处被挖90厘米深洞.中国新闻网.2023-05-14
走向共和.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5-04